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胃息肉被认为是一种胃癌前病变,自纤维胃镜(下称胃镜)应用以来,胃息肉的检出率有所增加,在胃镜下以高频电切除息肉,可避免剖腹手术。我院1974~1985年共作胃镜检查10,956例,发现胃息肉198例,占1.8%,经胃镜下胃息肉切除63例。为提高对胃息肉的认识,现将资料完整的18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息肉内镜下诊断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胃息肉,发现病变后即刻或择期行全瘤切除活组织检查.结果 4年共发现胃息肉1284例,其中244例(19%)以活检钳直接钳除;463例(36.1%)直接行电凝切术,其中有149例(32.2%)切除后以钛夹封闭创面;156例(12.1%)以尼龙绳和橡皮圈套扎根部后,再行电切治疗;255例(19.9%)行氩气治疗;166例(12.9%)行射频治疗.结论 内镜诊治胃息肉确实可行,只要方法得当,内镜下治疗胃息肉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54岁,反复黑便二十月余在外院曾诊断上消化道出血,期问曾因右下腹痛而行阑尾切除,胃镜提示多发性胃息肉再行胃大部切除。术后12个月出现肠梗阻,又诊断“粘连性肠梗阻”,因黑便一直未见好转,贫血加重于1990年1月4日以消化道出血原因待查、贫血收住院,既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点和近15年间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收集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200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经电子胃镜及病理学诊断的胃息肉病例,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内镜下息肉部位、息肉数目、息肉大小、山田分型,息肉组织病理学分型,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等。结果:34828例行胃镜检查,共检出胃息肉患者1566例,检出率为4.50%;女性胃息肉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5.93% vs. 3.15%; χ2=156.554, P<0.001);<40岁、40~49岁、50~59岁、≥60岁4个年龄组胃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1.73%、3.52%、3.95%、6.68%,胃息肉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χ2趋势=242.175, P<0.001)。胃息肉的好发部位主要在胃体(42.02%),73.56%胃息肉患者为单发,72.54%患者息肉最大直径<0.5cm,形态学分型以山田Ⅱ型(56.07%)和Ⅰ型(28.93%)为主;胃息肉患者Hp感染率21.78%,病理学常见类型为增生性息肉(43.10%)、炎性息肉(34.80%)和胃底腺息肉(20.05),息肉组织癌变率为1.02%。近15年来胃镜下胃息肉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自2003年的1.95%上升至2017年的6.98%。结论:女性、老年人群是主要高发人群,增生性和炎性息肉仍然是最主要病理类型,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胃镜引导下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术式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电子胃镜引导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胃间质瘤患者在胃镜引导下利用腹腔镜成功切除,肿瘤切除完整,周围无残留。手术切口长3~6 cm,手术时间40~110 min,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4~7d,平均5.5 d。随访3~36个月,未发生复发或转移。结论单纯腹腔镜下难以定位的胃间质瘤,可以在电子胃镜引导下进行手术,并且可以使切除范围更加精确完整,避免切除过多正常胃组织和肿瘤残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微创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双镜联合微创外科治疗胃间质瘤48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42例胃间质瘤在胃镜辅助下行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手术时间(50~240)min[平均(92±45)min],术中出血量(5~80)ml[平均(30±18.6)ml],术后平均住院日4~8天,无并发症发生。其中6例肿瘤临近贲门和幽门,均成功地保留了贲门和幽门。6例在胃镜下完成胃间质瘤切除,其中4例行胃镜黏膜下切除,2例由于肿瘤位于肌层,胃镜下切除后穿孔,1例行胃镜下缝合夹夹闭,1例行腹腔镜下缝合修补。肿瘤直径(1.0~5.2)cm[平均(3.2±1.8)cm]。病理结果:极低复发危险32例,低度复发危险12例,中度复发危险3例,高度复发危险1例。随访2~18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应用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安全有效等优点,是直径<5 cm的胃间质瘤的优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为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eiated antigen,TAA)之一种。据上海免疫研究所资料,CEA的分布,消化道肿瘤,血浆阳性率约60%;消化道炎症约20~50%存在。我们为了测定CEA在消化系统的分布情况、选择了胃癌标本25例,胃溃疡标本11例,慢性胃炎标本1例,胃息肉标本1例,共38例(均有切除标本及纤维胃镜标本两种切片对照),以CEA作第一抗体,双PAP染色,另以HE染色作对照,以测定CEA的分布及存在的多少。  相似文献   

8.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为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eiatedantigen,TAA)之一种。据上海免疫研究所资料,CEA的分布,消化道肿瘤,血浆阳性率约60%;消化道炎症约20~50%存在。我们为了测定CEA在消化系统的分布情况、选择了胃癌标本25例,胃溃疡标本11例,慢性胃炎标本1例,胃息肉标本1例,共38例(均有切除标本及纤维胃镜标本两种切片对照),以CEA作第一抗体,双PAP染色,另以HE染色作对照,以测定CEA的分布及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7例不能手术切除胃癌和同期103例可切除胃癌的胃镜下表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能切除胃癌具有下述胃镜下特点:①病变范围超过1个解剖分区者多;③Borrmann 氏Ⅳ型多;③高位胃癌多;④病变直径大于5cm 者多;⑤肿瘤伴有深溃疡者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胃镜(EUS)检查在早期胃癌(EGC)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胃镜检查并病理证实的EGC14例,应用EUS观察,明确病变的浸润层次后,选择适合的患者行胃镜下治疗。比较EUS诊断和病理检查结果,观察切除标本基底有无肿瘤累及,评估切除的完整性。结果EUS诊断黏膜癌10例,黏膜下癌4例。14例中13例患者行胃镜下黏膜切除术,EUS判断EGC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78.6%(11/14)。结论EUS是一种全新的诊断工具,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前用EUS对肿瘤浸润深度及浸润范围进行准确评估,不仅是胃镜下开展EGC治疗的基础,也是决定治疗预后及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刘峰  董雷 《陕西肿瘤医学》2007,15(9):1305-1306
目的:对比观察胃癌胃镜和病理病灶大小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月-2005年12月诊治的368例胃癌患者,均经胃镜和病理证实,对比分析胃镜直视下其病灶大小与手术切除后病理病灶大小。结果:胃镜与病理判断基本符合者288例(78.1%),其中完全一致者58例(28%),判断不相符者80例(21.9%)。结论:胃镜对病灶大小的判断与实际大小基本一致,但仍有21.9%的判断失误,准确判断胃镜下病灶大小及特点,对外科术式的选择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峰  董雷 《现代肿瘤医学》2007,15(9):1305-1306
目的:对比观察胃癌胃镜和病理病灶大小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月~2005年12月诊治的368例胃癌患者,均经胃镜和病理证实,对比分析胃镜直视下其病灶大小与手术切除后病理病灶大小。结果:胃镜与病理判断基本符合者288例(78.1%),其中完全一致者58例(28%),判断不相符者80例(21.9%)。结论:胃镜对病灶大小的判断与实际大小基本一致,但仍有21.9%的判断失误,准确判断胃镜下病灶大小及特点,对外科术式的选择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胃镜高频电切除术对食管微小平滑肌瘤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 54例食管微小平滑肌瘤患者,其中49例行高频电切除治疗,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3例随访观察.术后常规送切除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在50例获得病理诊断中,确诊食管平滑肌瘤47例.临床诊断食管微小平滑肌瘤的符合率为94.0%(47/50),高频电切除成功率为90.7%(49/54).高频电切除治疗术后患者无食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创面渗血2例(2/49);30例患者术后1个月~2年复查胃镜未见病变再发.[结论]胃镜下高频电切除微小食管平滑肌瘤安全、有效,有助于明确诊断,又可使其获得治疗.  相似文献   

14.
特殊类型早期胃癌胃内窥镜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60例早期胃癌病例中的浅表广泛型、微小型、多发性等特殊类型早期胃癌诊断、治疗的总结资料进行了综合论述。浅表广泛型者胃镜下特点是病变浅表而广泛,界限多不清楚,不易准确判断范围,临床上常估计过小,在行手术切除时易造成切断端的残留癌。故应在手术前应用胃镜定出范围,以便完整的切除。微小型者胃镜下特点是病变微小,形态不明显与正常粘膜或良性病变不易区别,常为多发性或与其他病灶并发,镜检常致漏误。本组9例微小癌中有4例“一点癌”经胃镜活检诊断为癌,手术切除后经连续切片原部位再未发现癌组织。多发性者胃镜下特点,主癌病灶容易发现,副癌病灶因较微小而易漏误,特别是对伴有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要注意检查,有无多发的副癌病灶。治疗上多数做根治性大部胃切除术,少数发生在远、近不同部位者应行全胃切除术,淋巴结清除到Ⅱ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1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治情况。结果 :2 1例中术前经胃镜活检确诊 7例 ,确诊率仅为 33 3% ,手术切除 2 0例 ,行全胃切除 12例 ,胃大部切除 8例 ,剖腹探查 1例 ,5年生存率为 5 7 1%。结论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术前确诊以胃镜活检为主要手段 ,但确诊率仍待提高。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术前辅助化疗有助于晚期肿瘤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术中胃镜局部胃切除术治疗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0年~2012年在我院经胃镜和病理确诊的8例胃单发神经内分泌肿瘤行腹腔镜联合术中胃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结果:8例患者通过胃镜术中定位均顺利找到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灶,并在腹腔镜下完整切除。术后随访1至3年均无复发。结论:腹腔镜联合术中胃镜是治疗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创伤较小、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治情况。结果:21例中术前经胃镜活检确诊7例,确诊率仅为33.3%,手术切除20例,行全胃切除12例,胃大部切除8例,剖腹探查1例,5年生存率为57.1%。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术前确诊以胃镜活检为主要手段,但确诊率仍待提高。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前辅助化疗有助于晚期肿瘤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腹腔镜、胃镜联合治疗胃部肿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行腹腔镜胃部肿瘤手术34例,术中结合胃镜行病变定位,其中行腹腔镜下全胃切除5例,腹腔镜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3例,腹腔镜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6例,腹腔镜下胃手术同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例。结果 2例在腹腔镜下完成胃的分离、切除、吻合;32例先腹腔镜分离,然后通过上腹正中切一个5~8 mm切口,进行胃的切除、吻合,标本亦于此切口取出。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60-395分钟,术中出血30~200 mL,肠蠕动恢复时间28-60小时,下床活动时间36-48小时,进流质时间3-5天,本组病例无1例应用镇痛剂,未出现吻合口漏、腹腔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仅有1例患者出现食管黏膜糜烂出血,治疗后痊愈。21例患者术后规律随访6月,未发现操作孔、小切口及腹腔内转移。结论腹腔镜、胃镜联合手术治疗胃部肿瘤具有微创、疼痛轻、胃肠功能恢复快、下床、住院时间短、切口小、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观察不同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6例残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胃镜和钡餐对残胃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胃镜对残胃癌的诊断率为80.8%,钡餐为50.0%.手术切除的20例中根治性残胃切除13例均生存≥3年;姑息性切除7例,术后生存2年5例,1.5年2例.行胃空肠吻合4例中3例于6个月内死亡,1例生存10个月.2例腹腔内广泛转移者仅行肿块活检术.结论:胃镜对残胃癌的诊断价值优于钡餐.早期诊断并行根治性残胃切除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检查对早期胃癌诊断的一致性。方法选择行胃镜活检、外科手术切除及病理检查确诊的早期胃癌病例58例,比较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的诊断一致率。结果胃镜活检诊断早期胃癌47例,诊断一致率为89.65%。胃镜活检与病理检查对于早期胃癌的组织分型诊断一致率为79.31%(46/58),Kappa值为0.708。两种方法对癌细胞分化程度的诊断一致率为86.21%(50/58),Kappa值为0.718。两种方法对癌细胞浸润深度的诊断一致率为94.83%(55/58),Kappa值为0.884。结论胃镜活检对早期胃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与外科病理检查结果仍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依据胃镜下病变实际情况合理取材,以提高胃镜活检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