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胃癌组织中p21、p27、p53和R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p21、p27、p53和Rb蛋白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11例胃癌,38例不典型增生、47例肠上皮化生、2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53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21、p27、p53和Rb蛋白的表达.结果 p21和p27蛋白表达水平在不典型增生组织最高,其次是胃癌组织,与正常胃黏膜组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在胃癌组织中p21、p27、p53和Rb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均<0.01).p21、p27蛋白表达与胃癌的类型和分化相关(P均<0.01),p53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胃癌的类型和患者的生存率相关.女性患者Rb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p21、p27、p53和Rb蛋白表达水平之间均呈正相关.结论 p21、p27、p53和Rb蛋白表达可以作为胃癌的辅助诊断指标,四种蛋白在判断胃癌的生物学行为上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型抑癌基因Runx3蛋白表达与胃腺癌发生、发展、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3例胃腺癌组织、19例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及10例因胃良性病变行部分切除的正常胃黏膜组织中Runx3蛋白的表达.结果 (1) Runx3蛋白在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为39.7%,明显低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组织68.4%及正常胃黏膜组织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Runx3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大小及临床分期无关.(3) Runx3蛋白表达阳性者的生存率高于表达阴性者的生存率(P<0.05).Runx3蛋白阳性者,术后生存时间长.结论 Runx3蛋白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是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TSD)、热休克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 90α,HSP90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蛋白及其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探讨CTSD、HSP90α、EGFR在胃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法检测1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83例癌旁异型增生组织、110例胃癌组织及78例胃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CTSD、HSP90α、EGFR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 (1)CTSD、HSP90α、EGFR蛋白在1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83例癌旁异型增生组织、110例胃癌组织及78例胃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18.07%、80.91%、92.31%;0.9%、15.66%、75.45%、89.74%;0、12.05%、69.09%、84.62%。(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TSD、HSP90α、EGF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两两正相关(r_s=0.853,P0.05;r_s=0.639,P0.05;r_s=0.734,P0.05)。(3)CTSD、HSP90α、EGFR在胃癌中的表达均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TSD、HSP90α与EGFR可能与胃癌发生、发展以及侵袭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Tiam1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关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检测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在正常胃黏膜组织、胃癌组织以及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0例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Tiam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2)应用逆转录PCR和SABC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Tiam1mRNA与蛋白在胃癌MKN45细胞(MO)及其高(MH)、低(ML)侵袭转移亚株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关系。结果(1)Tiam1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阴性表达显著低于癌组织(0vs78.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胃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浸润深度的增加、TNM分期的升高及伴有淋巴结转移,Tiam1蛋白染色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iam1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及癌肿大小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iam1mRNA和蛋白在胃癌MKN45细胞高侵袭转移亚株中的表达均较其在MKN45细胞及低侵袭转移亚株中的表达为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m1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能力呈正相关,且其有可能成为反映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一种新型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yclin D1、CDC25B和p27表达与胃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42例胃腺癌组织及相应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yclin D1、CDC25B和p27的表达,分析三者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相关性。结果 Cyclin D1在正常胃黏膜及胃腺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C25B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7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1及CDC25B在胃癌组织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27在胃癌组织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Cyclin D1、CDC25B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392,P0.05),Cyclin D1与p27表达差异无显著相关性(r=-0.062,P0.05)。结论联合检测Cyclin D1、CDC25B和p27表达有望作为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新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检测E-cadherin和MMP-2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肿瘤转移和侵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取胃癌组织50例,正常胃黏膜10例;应用SP法免疫组化检测E-cadherin、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 (1)胃癌组织中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6%(23/50),明显低于正常黏膜100%(10/10,P<0.001).转移组阳性表达率为35.29%(12/34)明显低于非转移组68.75%(11/16),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临床分期、浸润分级的关系显示,Ⅲ-Ⅳ期和T3-T4级癌组织中E-cadherin蛋白表达分别明显低于Ⅰ-Ⅱ期和T1-T2级(P<0.05).E-cadherin表达还与组织学分级相关:胃癌分化程度低则阳性表达率也低;分化程度高则阳性表达率也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2)MMP-2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4%(37/50),而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中几乎无棕染颗粒,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转移组MMP-2阳性表达率(82.35%)明显高于非转移组(56.25%,P<0.05).MMP-2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明显相关:随着胃癌分化程度降低,MMP-2阳性表达率升高(P<0.05);Ⅲ-Ⅳ期胃癌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T3-T4级MMP-2阳性表达率高于T1-T2级(P<0.001).(3)MMP-2与E-cadherin表达之间呈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r=-0.368,P<0.009).结论 MMP-2在胃癌中均呈高表达,而E-cadherin则反之.E-cadherin蛋白表达减弱与胃癌侵袭转移潜能相关,可作为胃癌侵袭转移的生物学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的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胃癌患者56例, 以20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28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 应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GF-1R和VEGF的表达.结果: IGF-1R蛋白在胃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 55.00%和17.86%, 两两比较, 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IGF-1R蛋白在胃癌转移组和无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06%和72.73%(P<0.05);浸润至黏膜下层、肌层、外膜的胃癌组织中IGF-1R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 92.59%、 100%(P<0.05).VEGF蛋白在胃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64%、 45.00%和25.00%, 两两比较, 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VEGF蛋白在胃癌转移组和无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29%和45.45%(P<0.01);浸润至黏膜下层、肌层、外膜的胃癌组织中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0%、 74.07%、 85.71%(P<0.05).结论: IGF-1R和VEGF与胃癌的发生、浸润、转移有关, 可联合运用, 作为新的胃癌标记物, 对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RUNX3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癌前病变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RUNX3与mP53在胃癌中表达的关系,探讨Runx3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二者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9000法检测91例胃癌及配对正常胃黏膜,19例肠上皮化生,5例异型增生中RUNX3和mP53的表达。结果RUNX3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48/91,52.75%,P<0.05)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86/91,94.51%)和肠上皮化生(19/19,100%)。RUNX3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未见显著相关性。胃癌组织中mP53的阳性表达率随分化程度降低而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胃癌组织中RUNX3与mP53表达呈负相关(=-0.225,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RUNX3表达缺失与mP53过表达可能参与胃黏膜的癌变和胃癌的发病机制和演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IGFBP-4(insulin-like growth-factor-binding proteins-4)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正常胃黏膜、胃上皮内瘤变和胃癌组织中IGFBP-4蛋白的表达.结果 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IGFBP-4蛋白阳性率为10%,胃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6.84%,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1.25%;胃癌组织中IGFBP-4蛋白表达高于胃上皮内瘤变及正常胃黏膜组织(P<0.001),胃上皮内瘤变与正常胃黏膜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分化胃癌中IGFBP-4蛋白阳性率为57.14%,低分化胃癌中的阳性率为88.4%,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胃癌阳性率为55.0%,明显低于进展期胃癌86.96%;伴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89.04%,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66.67%,差异有显著性;而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关.结论 IGFBP-4蛋白的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胃动蛋白1(gastrokine-1,GKN1)和p16蛋白在胃癌和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获取胃癌诊断和预后相关的蛋白分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 Plus法检测78例胃癌和30例正常胃黏膜中GKN1和p16蛋白的阳性率。结果正常胃黏膜组织和胃癌组织中GKN1的阳性率分别为93.3%与15.4%;正常胃黏膜组织和胃癌组织中p16的阳性率分别为96.7%和32.1%,GKN1和p16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GKN1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Lauren分类和HP感染有关(P0.05),p16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GKN1和p16均为抑癌基因,二者在胃癌中的表达缺失均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Xk1p2靶蛋白(targeting protein for Xk1 p2,TPX2)和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5例胃腺癌(胃腺癌组)、33例异型增生(癌旁异型增生组)和75例正常胃黏膜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yclinE与 p2 7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40例子宫内膜癌、1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 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cyclinE和p2 7的表达 ,并用Log Rank检验p2 7蛋白和cyclinE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cyclinE表达的阳性率 ,子宫内膜癌组显著高于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和正常子宫内膜组 (P <0 .0 5 )。p2 7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手术分期及肌层浸润深度有关 (P <0 .0 5 )。cyclinE与p2 7的表达呈负相关。cyclinE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 ,p2 7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生存率高于阴性患者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cyclinE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可能起一定作用 ,p2 7则与抑制子宫内膜癌的进展有关 ,并可能成为判断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癌中survivin与PTEN、p53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方法检测86例子宫内膜癌、3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3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survivin与PTEN、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survivin在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7%、40.0%、13.3%,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PTEN在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7%、60.0%、100.0%,前两者均低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前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3在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0%、20%、0.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survivin、PTEN的表达均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分级、临床病理分期及肌层浸润无关.p53的表达与上述密切相关.survivin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而PTEN和p53的表达与其密切相关.survivin与p5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rs=0.367,P<0.01);survivin与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存在负相关性(rs=-0.384,P<0.01).结论 survivin与PTEN、p5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协同而独立的作用,对其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乳腺增生病p53基因第5外显子突变及其蛋白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p53基因在乳腺癌发生早期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6例乳腺单纯性增生、31例不典型增生、14例原位癌和16例浸润癌中p53蛋白的表达,用PCR-SSCP检测了上述组织中p53基因第5外显子突变。结果:p53蛋白在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导管内癌、浸润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22.6%(7/31)、42.8%(6/14)、50%(8/16),PCR-SSCP在各组中均未检测到该基因第5外显子突变。结论:乳腺癌发生早期阶段有p53基因的参与,但与第5外显子突变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采用MGd1胃癌单克隆抗体作ABC染色,检测胃癌、萎缩性胃炎等。61例胃癌中,54例阳性,阳性率8.5%,40例萎缩性胃炎,10例伴不典型增生,其中3例不典型增生上皮阳性,11例胃局部淋巴结转移癌,全部阳性,40例正常胃粘膜全为阴性。结果表明:MGd1胃癌单抗对胃癌有很高的特异性,可用于病理诊断。而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及转移能力与胃癌细胞内的相应抗原多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α(Retinoid acid receptor related Orphan Receptorα,RORα)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为寻找胃癌肿瘤标记物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胃癌组织、48例癌旁胃黏膜组织与22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RORα的表达,研究RORα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 RORα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正常胃黏膜、癌旁胃黏膜和胃癌组织中RORα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3.36%(19/22),56.25%(27/48)和24.44%(22/90),3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中,RORα阳性率分别为45.00%(9/20)、27.59%(8/29)、14.29%(3/21)、11.11%(1/9)和9.05%(1/11)。高分化腺癌RORα阳性率高于低分化腺癌(P<0.05)。结论 RORα蛋白下调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且可能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The entire mucos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zone (E.G.J.) was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in 63 cases of total gastrectomy and 47 cases of esophageal resection. The squamocolumnar junction in E.G.J. was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1. Clear-cut demarcation type was found in 21 (19%) out of the total 110 cases, 2. Subepithelial inclusions of ectopic gastric epithelium type in 81 (74%) out of 110 cases, and 3. Barrett esophagus type in 8 (7%) out of 110 cases. By the primary disease, 4 out of 8 cases of type 3 were found in the cases of esophageal ulcer, and 4 were present in the cases of esophageal cancer. The mucosa of E.G.J, showed a squamous metaplasia with reserve cell hyperplasia as in the cervix uteri. The reserve cell hyperplasia was observed in 26(24%) out of 110 cases, and there were two cases which showed atypical change and nodular proliferation. The reserve cell hyperplasia and its atypical change were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sit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the junction zone.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primary site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E.G.J, was not limited to the esophageal flat 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  相似文献   

18.
胃癌中survivin、PTEN、cyclinD1和p53基因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目的 探讨survivin基因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PTEN、cyclinD1、p5 3和凋亡指数 (AI)的相关性。 方法 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 15 6例胃癌组织、4 6例正常胃黏膜和 4 6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中survivin、PTEN、cyclinD1和 p5 3的表达以及AI。结果 survivin、PTEN、cyclinD1和p5 3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 6 5 %、4 1%、6 1%和 5 8%。survivin未见核内表达。survivin、cyclinD1和 p5 3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相关 (P <0 0 1,P <0 0 5和P <0 0 1) ;survivin和cyclinD1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相关 (P <0 0 1和P <0 0 5 ) ;4种基因蛋白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survivin的表达与p5 3和cyclin阳性表达呈正相关 ,与PTEN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 ;survivin、p5 3和cyclinD1高表达均有患者术后 <3年生存期相关 (P <0 0 5 ,P <0 0 1和P<0 0 1) ;survivin阳性组的平均AI为 0 6 1,明显低于survivin阴性组 (P <0 0 1) ;PTEN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 (P <0 0 1)。结论 survivin、PTEN、p5 3和cyclinD1基因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它们的检测对胃癌恶性度的判定、预后和进一步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survivin、p5 3和cyclinD1的过表达可作为判断肿瘤术后差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端粒酶基因在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Song M  Mi X  Li B  Zhu J  Gao Y  Cui S  Song 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1):30-33
目的:探讨端粒酶基因与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恶性转化的关系及其作用。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基因hTR和hTRT在50例乳腺导管增生组织(其中单纯性增生6例,轻度不典型增生9例,中度不典型增生1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23例)及26例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在乳腺导管单纯性增生组织hTR、hTRT、mRNA呈弱表达(1/6)和阴性。在乳腺导管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组织hTR、hTRT、mRNA呈弱表达(2/9、1/9;4/12、3/12),在乳腺导管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hTR、hTRT、mRNA表达增强(14/23,60.9%,12/23,52.1%),在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基因hTR、hTRT、mRNA呈较强阳性表达(23/26,88.5%;21/25,80.8%)。乳腺导管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端粒酶基因表达与在轻、中度不典型增生、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导管内癌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基因hTR、hTRT的表达与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细胞的恶性转化密切相关,端粒酶的重新激活可能在乳腺癌的组织发生中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