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竹叶石膏汤治疗妇科术后高热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第396条,为白虎加人参汤加减而成,方药由竹叶、石膏、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组成,治疗“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之余热未清、津气未复之证。笔者以竹叶石膏汤为基本方治疗妇科术后高热2例,收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病例1.1贺某25岁,工人,  相似文献   

2.
一、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之原文本义,乃为大病瘥后(原作“伤寒解后”),胃热津伤气逆立法。此类病情,在温病邪热粗平津气虚耗之际,最为多见。良以温热病余,其机要即在于津气两虚,余热未罢,此际益养津气须避滋腻(偏甘温亦属非法),清扫余热切忌苦寒(即过偏辛寒亦误),为治之要,重在清补二字:所谓“清”者,汰其余而非沃其焚;  相似文献   

3.
正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1]1条文解析本方适用于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之证治。此证由伤寒热病解后气液两伤,余热未尽所致。由于气津两伤,不能滋养形骸,故见身体消瘦;因中气不足,所以短气不足以息;因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胃失和降,故气逆而欲呕吐。如张锡驹《伤寒论直解·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述:"伤寒解后,血气虚少,不能充养肌肉,渗皮肤,  相似文献   

4.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其主要作用是益气和胃、清热生津,治疗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为清补之剂;针刺疗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经脉的穴位,运用手法,刺激穴位,使之得气,以调整营卫气血;呃逆为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本研究运用竹叶石膏汤联合针刺治疗胃失和降之呃逆,临床效果较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竹叶石膏汤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为现代治疗热证的常用方剂,但是历代医家对竹叶石膏汤方证病机莫衷一是。该文基于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进行分析探讨,认为竹叶石膏汤的本质在于中焦脾胃亏损,升降失司,阴不升而阳不化,阳不降而阴不生,致心、肺、胃三脏火热亢盛,气逆津伤。基于此病机,该方用药配伍以辛、温、甘、寒为主,诸药合用顾护脾胃,使中气枢转得复,火热自除,逆气得降,气津得生。临证时凡脾胃亏虚,中土不运、升降失司、火热亢盛、气逆津伤之证,均可考虑应用本方治疗。从“一气周流”解读竹叶石膏汤可为临床审证求因、遣方用药提供新思路,拓宽该方临床应用范围,并为解读仲景配伍之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 竹叶石膏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此后《温病条辨·中焦篇》也有记载;“阳明温病,脉浮而促者,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可见无论伤寒、温病,凡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已伤者,皆可选用。近世亦用于气分证而非热病后期,但属热盛而气阴两伤者,  相似文献   

7.
<正>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此方临床常用于治疗热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我们导师运用竹叶石膏汤治疗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洪燕 《江西中医药》1993,24(2):38-38
竹叶石膏汤见于《伤寒论》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用于感受寒邪后病变转归的治疗上,虽然大热已去,但气液受伤,并有余热未尽。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以去热邪,人参、麦冬益  相似文献   

9.
朴香  李亮 《河南中医》2012,32(6):768-768
《伤寒论》第396条云:“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竹叶石膏汤由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7味药物组成.现代临床上多以治疗热病之后余热未清而见气阴两伤之证.笔者导师运用竹叶石膏汤治疗丹痧后期1例,效果颇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滋阴疗法是中医学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东汉张机在所著《伤寒论》中所创立的滋阴诸法 ,为后世滋阴法的发展和临床运用奠定了基础 ,现结合有关条文 ,归纳如下。1 滋阴清热法主要用于病后余热不清 ,气液两伤之证。其代表方为竹叶石膏汤。第 3 97条云 :“伤寒解后 ,虚羸少气 ,气逆欲吐 ,竹叶石膏汤主之。”张隐庵曰 :“此言差后而里气虚热也。”病后津液损伤 ,不能滋养形骸则其人身体虚弱消瘦 ,元气不足兼有虚热上炎则少气不足以息而气逆欲吐。故用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以去热邪 ;人参、麦冬益气生津以补正虚 ;半夏降逆止呕并调补药之滞 ;甘草、…  相似文献   

11.
石膏为治疗急性热病的有效药物。仲景《伤寒论》中的白虎汤清阳明大热;竹叶石膏汤治热病后余热未清、津伤少气,均以石膏为主。《名医别录》谓:“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解肌发汗”。但石膏须用生者,更须大剂量方效。江涵暾《笔花医镜》及《吴鞠通医案》中皆重用石膏以除大热;余师愚治瘟疫的清瘟败毒饮方中用石膏至八两,治大热烦躁、渴饮干呕、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发斑吐衄等症;《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尤善用生石膏治温热病,谓生石膏性凉而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余从事临床四十余年,学习前贤用石膏之经验,  相似文献   

12.
<正> 竹叶石膏汤清热益气滋阴,除用治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阴两伤外,笔者还根据方义,用治暑热病和杂病,获得满意效果,举例如下。病毒性心肌炎女患,21岁。1987年9月4日初诊。半个月前受凉感冒,发热,鼻塞,流涕。10天前开始胸闷不舒,心慌心跳,失眠多梦。检查:神萎倦怠,气短懒言,肤热多汗,口渴尿黄,舌质红有瘀点,苔薄白干燥少津,脉细数,心尖区2级收缩期杂音。胸部透视:心脏  相似文献   

13.
竹叶石膏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百首经典名方之一,该研究采用溯源法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竹叶石膏汤的主治病证、功效方义、现代疾病谱等方面进行考辨分析,以进一步推进该方复方制剂的研发。考证结果表明竹叶石膏汤最早源自《伤寒杂病论》,组成为淡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古籍记载的竹叶石膏汤主治病证广涉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包括中暑、咳喘、疮疡、汗证、呃逆、失眠、疟疾、头痛、血证、鼻渊、喉痹等,细究其病机总属“余热未尽,气阴两伤,胃气失和”。研究发现,该方还可用于治疗痘疮、麻疹、霍乱等疫病,尤其适用于疫病后期。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人参、麦冬、甘草、粳米生津益气;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全方配伍精妙,共奏清热除烦,益气生津,和胃降逆之效。竹叶石膏汤的现代临床应用广泛,其中在消化系统、儿科相关病证、呼吸系统、传染病、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应用频次较高,具体病证包括复发性口疮、呃逆、小儿肺炎、小儿夏季热、不明原因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麻疹后期等。  相似文献   

14.
田君明  蓝天莹 《中国中医急症》2011,(10):1642-1642,1651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为治疗伤寒解后余热"虚羸少气,气逆欲吐"之方,主治诸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虚之证。全方由竹叶、生石膏、党参、麦冬、法夏、炙甘草、粳米组成,其中人参可酌用党参、北沙参等。笔者在此方基础上加活血化瘀、利水通淋、健脾消石药物治疗痛风急性期,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竹叶石膏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伤寒解后,余热不清,气液两伤病症的名方。其主治原文为: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笔者征之临床,发现伤寒,即外感热病,亦即今之所谓感冒,愈后,赢,即消瘦,气逆欲吐者并不多,而虚,即虚弱乏力、精神倦怠等;少气,即气短者却很常见,若强求与原文完全相合之病症,方可用竹叶石膏汤治疗,则竹叶石膏汤很难有用武之地。想起仲圣言及小柴胡汤之主治病症时曾有经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言辨证是关键,只要是柴胡证,换言之,只要是少阳证,辨证准确,便可用小柴胡汤治疗,少阳证可以出现的症状不必都有。这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病情轻重之不同,患者体质之各异,以及治疗方法的差异,在临床上,不同的患者,辨证相同,表现却可有不同,  相似文献   

16.
竹叶石膏汤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叶石膏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淡竹叶、石膏、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组成,原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尽者。笔者结合顽固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特点,用本方治疗该病24例,收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中,男16例,女8例;年龄18岁~52岁,平均43岁;病程1年~5年,平均3.5年。所有病例均根据病史、自觉症状及局部检查而确诊。2 治疗方法 竹叶石膏汤加减:淡竹叶15g,石膏(先煎)、麦冬各30g,生晒参10g,甘草6g,白及2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7天为1个疗程。3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服药5天以内症状、体征减轻,10天内症状、体征消失…  相似文献   

17.
安远 《养生月刊》2013,34(7):629
夏日来临,若能经常食用一些清热防暑、利尿通淋的药粥,可有效地预防中暑的发生。现介绍粥疗方4种,请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1.竹叶粥:鲜竹叶50克(干者30克),芦根30克,生石膏、大米各60克,白糖适量。将竹叶、芦根、石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可,每日分2~3次服食,可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竹叶清心火,利小便;石膏清热泻火;芦根养阴生津;除烦止渴。  相似文献   

18.
竹叶石膏汤为医圣张仲景创制的一首著名方剂。《伤寒论》396条云:“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方由“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斤,麦冬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组成。“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临床常用于治疗热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且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易招致外邪,罹患感冒发热,易耗气伤阴,竹叶石膏汤切合病机,在儿科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9.
罗丽霞 《新中医》1997,29(8):50-50
竹叶石膏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由谈竹叶、石膏、半夏、人参、甘草、粳米等组成。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等功效。本方除可用于多种热病后期的余热未尽外,笔者临证常应用于各种杂病,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1小儿肺炎李某,女,4岁,1995年5月12日初诊。咳嗽月余,近日气促鼻煽,喉间疾呜,体温常在37.5~38.6℃间,X线摄片检查示:两肺纹理增粗。西医诊为肺炎。经服抗生素及止咳化痰药3周少效,病情时轻时重,以致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口干渴,日渐消瘦,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证为热邪闭肺,气津两伤。治宜清肺生…  相似文献   

20.
<正> 治疗方法 生地、知母各15g,木通、竹叶各10g,石膏20g,甘草梢6g。若伴高热、咽痛,石膏用量为40g,知母30g,加板蓝根12g,银花、玄参各15g,射干10g;伴牙龈肿痛,石膏用量为40g。知母25g,加蒲公英12g,地丁草10g,黄连、丹皮各15g;口臭,烦躁者,石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