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枣庄市为历史上间日疟不稳定性流行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曾发生两次疟疾暴发流行。经过20多年的积极防治,至1987年基本消灭疟疾。之后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和监测措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枣庄市为历史上间日疟不稳定性流行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曾发生两次疟疾暴发流行。经过20多年的积极防治,至1987年基本消灭疟疾。之后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和监测措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巴西Rondonia州,人口120万,在1960年—1980年间,来自巴西南部无疟疾地区的居民占95%以上。移民到来时,当地少数土著居民沿着河流分散居住。60年代起,疟疾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地区9个国家,30多年来广泛使用持效杀虫剂来控制或根除疟疾。在60年代中期持效杀虫剂对控制媒介和防治疟疾取得很好效果。但是此后疟疾发病率开始上升,从1961年的10万疟疾病例1976年达到720万。疟疾回升的原因之一是媒介对杀虫剂产生抗性。以后开始采取治疗措施,到1983年下降到250万病例。开始用于防制疟疾媒介的持效杀虫剂是有机氯化合物,即二二三、狄氏剂和666。后  相似文献   

5.
苏北邳县岱山乡地处黄淮平原,全乡54个自然村,27438人。自1970年改种水稻,历年种水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0~50%。居民住房多为土墙草顶,低矮无后窗,夏秋季有露宿习惯,很少使用蚊帐。60年代及70年代初曾发生两次疟疾爆发流行,1971年全乡疟疾发病率高达62.5%。为了观察疟疾的流行趋势与媒介变化情况,于1974年建立疟疾监测站,现将1974~1987年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一、组织措施岱山乡疟疾监测站设原虫、蚊媒、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6.
菏泽地区地处鲁西南平原,面积约1.3万km~2,辖9县1市,298处乡、镇,8134个行政村,748万余人。原属山东省的疟疾高发区,解放后曾于60年代和70年代初先后发生过二次大面积暴发流行。经过大规模的积极防治,至1984年全区疟疾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滕州市是间日疟流行区,传播媒介为中华接蚊。20世纪60、70年代疟疾发病率分别达13.1%、9.4%,部分村庄高达50%~70%。经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1986年经卫生部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探讨基本消灭疟疾后的防治措施,继续开展了疟疾监测和传染源检索。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是我国的主要疟疾流行区,多年来疟疾发病居全国首位。经过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二十年的积极防治,控制了大面积的暴发流行,大幅度降低了发病率。1993年我省疟疾发病已退居全国第6位,发病率降至有史以来最低水平。1994年5月中旬,五省于安徽省滁州市召开联防20年大会,系统总结了五省在疟防工作成绩、经验和存在问题,以利再战。一、疟疾发病情况建国以来,我省经过三次大的暴发流行,分别在50、60、70年代初,尤以第三次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的 分析1951-2014年隆林各族自治县疟疾疫情资料, 探讨疟疾分布特征及流行规律, 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 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1951-2014 年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疟疾疫情资料, 采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1951- 2014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共报告疟疾病例93 460例。疟疾发病有两个高峰期, 分别为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 年均疟疾 发病率分别为3 237.94/10万和1 572.12/10万; 20世纪80年代后疫情趋于平缓。2000年以前本地病例为主要病例类型, 2008年后再无内源性疟疾病例报告。20世纪50年代病例以恶性疟为主, 占45.01% (2 392/5 314); 间日疟和三日疟次之, 分别占33.72% (1 792/5 314) 和19.55% (1 039/5 314); 20世纪60年代后以间日疟为主, 所占比例呈升高趋势; 三日疟所占 比例呈下降趋势, 20世纪80年代后再无报告。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 该时期共报告51例, 以间日 疟为主, 占98.04% (50/51), 感染来源主要为国内疟疾流行疫区; 2000年以后以恶性疟为主, 占60.00% (21/35), 感染来源 主要为非洲、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结论 结论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当地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 但输入性疟疾疫情严峻, 加 强流动人口尤其是国外务工返乡人员的监测是当前及今后疟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金坛市是以中华按蚊为单一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 ,5 0年代末和 70年代初发生两次疟疾暴发流行 ,年最高发病率达 30 % ,最高发病人数 10万。经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后 ,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1983年疟疾发病率已降至 1 以下。但 1986年以后 ,因出现献血员疟疾 ,疫情出现回升 ,1987年献血员较多乡镇的疟疾发病率比全市疟疾发病率高 10倍 ,献血员疟疾病例占全市总病例的 83% ,为探讨献血员疟疾流行特点 ,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 ,控制献血员疟疾传播 ,1988年起进行献血员疟疾控制研究 ,取得了满意的结果。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 献血员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曾出现过两次疟疾的爆发流行,流行范围为鲁、苏、豫、皖、鄂的黄淮平原,虽然流行因素非常复杂,但主要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我国的疟疾疫情1980年和1989又有两次回升,人口流动在这几次疟疾传播和爆发流行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是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疟疾疫区 ,历史上不断有暴发流行 ,上世纪 60和 70年代年发病人数达数百万 ,发病率为10 %。经过多年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取得了显著效果 ,发病人数逐年减少 ,截止 1987年全省发病率已降至 0 .16/10万 ,1988年达到基本消灭[1] 。为巩固疟防成果 ,1989年起在全省开展监测工作 ,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传染源检索 在鲁南 5市地 3 0县 (市区 )原疟疾高发区实行区域性联防 ,建立专职或兼职疟疾检查站 ,对“四热”(疟疾、疑似疟疾、感冒、不明热 )病人血检。鲁中、鲁北及胶东半岛原疟疾…  相似文献   

13.
宾阳县曾是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流行区 ,2 0世纪 60年代居民血检疟原虫率为 4.61 % (862 / 1 8698) ,其中间日疟占 5 4.87% ,恶性疟占 44.2 0 % ,混合感染占 0 .93 %。经过 40余年的反复查治 ,于 90年代初期发热病人和居民血检疟原虫率已降至 0 .0 0 2 % (3 / 1 2 3 749) ,1 993年经自治区卫生厅组织考核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现将基本消灭疟疾后的 1 994年至 2 0 0 1年疟疾监测结果分析如下。1 方法主要是县级卫生单位和乡 (镇 )卫生院以及村卫生所的防疫人员 ,通过主动和被动侦察 ,随时对当地居民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  相似文献   

14.
三峡大坝建成前影响疟疾流行的相关因素分析与监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掌握疟疾疫情和按蚊密度动态以及影响疟疾流行的相关因素,为今后库区疟疾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三峡库区与疟疾流行的相关资料、建国后疟疾流行概况、媒介种群及分布等资料。1999年建立三峡库区疟疾监测点,监测疟疾疫情和按蚊种群、密度变化动态。结果三峡库区历史上曾有间日疟和恶性疟流行,20世纪60年代后无恶性疟发生,建国后发生过4次大流行,20世纪80年代末控制流行。传疟媒介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监测结果显示,疟疾疫情稳定,年发病控制在1/万以下;发热病人血检和儿童IFAT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传疟媒介只有中华按蚊,5~9月叮人率在1~9.6只/人·夜之间,牛房密度在9~326只/小时人工之间。结论三峡水库蓄水前,传染源存在,媒介广泛分布,水库建成蓄水后,流速减缓、水面增宽、消落带积水均为按蚊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开展监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辖 15 个乡(镇),人口 14.4 万,居民大多居住在海拔 200~600 m之间。清流县为疟疾流行区,20世纪50、60年代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以间日疟为主),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70 年代后仅有间日疟流行,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建国后曾发生3次暴发流行,经长期积级防治,于 1988 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防止疟疾发病率回升,巩固灭疟成果,从 1989年起开展了疟疾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病原学监测 对辖区内临床诊断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和不明原因发热(下称“四热”…  相似文献   

16.
新乡市60年代和70年代曾发生过两次疟疾大流行,1970年发病率达12190/万,采取防治传染源的抗疟措施后,1984年至今发病率巩固在1/万以下,进入监测阶段。1976-1991连续16年在居民有露宿习惯的旱作物(疟疾高发区)的封丘县冯村乡和无露宿习惯的水稻区(疟疾低发区)的辉县胡桥乡各设1个疟疾监测点,其结果如下。1 蚊情监测 16年来,只发现中华按蚊一种传疟媒介。2 按蚊密度每年6-10月每旬于日落后半小时起,在户外牛体捕蚊1小时,计密度。封丘县1976-1982年按蚊密度较低,在1.3-4.8只间,1983-1991年较高为6.2-16.1只,密度与疟疾发病率的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中部地区疟疾流行与控制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中部地区包括苏鲁豫皖鄂等省,在20世纪60、70年代连续发生大面积疟疾暴发流行,年发病人数达数千万,占全国总发病人数的80%以上。在各级党政领导下,经广大寄生虫病防治人员的努力,使这一地区疟疾发病大幅度下降。尤其是1974~1985年,每年以20%左右的幅度下降,疟疾流行得到有效的控制。但近年来不少地方疟疾发病有所回升,甚至发生局部暴发性流行[1]。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重视该地区的疟疾防治工作,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防止疟疾重新形成严重流行。1我国中部地区疟疾流行的特点我国中部地区指位于北纬30~36°之间,长江与黄河间的广大平原、…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中部地区疟疾流行与控制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中部地区包括苏鲁豫皖鄂等省,在20世纪60、70年代连续发生大面积疟疾暴发流行,年发病人数达数千万,占全国总发病人数的80%以上。在各级党政领导下,经广大寄生虫病防治人员的努力,使这一地区疟疾发病大幅度下降。尤其是1974~1985年,每年以20%左右的幅度下降,疟疾流行得到有效的控制。但近年来不少地方疟疾发病有所回升,甚至发生局部暴发性流行。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重视该地区的疟疾防治工作,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防止疟疾重新形成严重流行。  相似文献   

19.
非洲地区通过媒介控制防治疟疾已有悠久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采用控制蚊类幼虫的措施,当时在某些地区进行了除虫菊喷洒杀灭成蚊的小规模试验,取得了不同的效果。到40年代后期,有了有机氯杀虫剂,在某些国家开始了小范围的室内喷洒,在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南非(纳塔尔和德兰士瓦)、斯威士兰和津巴布韦开始了较大范围的室内喷洒以防制疟疾。当1955年制定全球消灭疟疾规划时,因为非洲的恶性疟由高效媒介冈比亚按蚊和致死按蚊传播,所以来考虑非洲地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某些国家和岛屿开始重新制订了疟疾防治活动计划,至50年代中期到60  相似文献   

20.
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辖15个乡(镇),人口14.4万,居民大多居住在海拔200~600m之间。清流县为疟疾流行区,20世纪50、60年代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以间日疟为主),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70年代后仅有间日疟流行,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建国后曾发生3次暴发流行,经长期积级防治,于1988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防止疟疾发病率回升,巩固灭疟成果,从1989年起开展了疟疾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