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喉鳞状细胞癌Paxillin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石蜡包埋喉鳞癌标本74例,以及癌旁正常组织70例,癌旁轻度、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黏膜上皮组织65、69、72例,分析比较Paxillin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各类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喉鳞癌组织Paxillin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标本(P〈0.05),不同分化程度癌组织的Paxillin阳性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低分化者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和中分化组(P=0.001),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00),而且临床Ⅳ期病例阳性率又明显高于其他各期患者(P=0.000)。结论 Paxillin的阳性表达水平与喉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颈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明显相关性,对其病理过程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抑癌基因PTEN在喉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TEN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TEN在68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喉癌组)及33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①喉癌组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1.8%(42/68),对照组为100.0%(33/33),喉癌组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②PTEN蛋白阳性表达与喉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高、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之间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79.3%: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者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55.0%)显著低于无淋巴转移者(71.4%)(P<0.05);根据临床病理分期,Ⅰ加Ⅱ期与Ⅲ加Ⅳ期之间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76.0%: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临床分期增加、喉癌分化程度降低及淋巴结的转移,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另外,PTEN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大小及部位无关(P〉0.05)。结论:抑癌基因PTEN在喉癌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其蛋白的检测可作为判定喉癌发生及侵袭转移能力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喉鳞状细胞癌(简称喉鳞癌)相关组织中端粒酶亚单位(端粒酶逆转录酶、端粒酶相关蛋白1和端粒酶RNA组分hTR)mRNA的表达,研究不同的端粒酶亚单位的表达与喉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34例喉鳞癌病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技术检测上述三种端粒酶亚单位在喉癌组织、对应的癌旁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中的mRNA表达。结果 喉癌组织、对应癌旁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88.2%(30/34)、5.9%(2/34)和90.0%(9/10),三种组织的阳性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喉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组织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端粒酶相关蛋白1和端粒酶RNA组分mRNA在喉癌组织、对应癌旁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中的阳性率均为100%。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端粒酶依赖途径是喉鳞癌发生的方式之一。与端粒酶相关蛋白1和端粒酶RNA组分比较,端粒酶逆转录酶表达的上调在端粒酶依赖途径的喉鳞癌的发生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喉鳞状细胞癌组织FLIP和PTEN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FLIP和PTEN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FLIP在喉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PTEN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喉癌组织以及15例癌旁组织中的FLIP和PTEN的表达。结果:FLIP在喉癌中的表达阳性率(77.8%)高于癌旁组织(33.3%)(P〈0.05),FLIP的表达与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颈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均有关。PTEN在喉癌中的表达阳性率(65.0%)高于癌旁组织(0),(P〈0.01),PTEN的表达与喉鳞状细胞癌的肿瘤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颈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有关。FLIP与PTEN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FLIP可能是喉鳞状细胞癌的一个重要的预后标记物。PTEN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肿瘤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有关,也可能是判断预后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喉咽癌组织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及P-选择素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erovessel density,MVD)间的关系,探讨VCAM-1及P选择素在喉咽癌血管生成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喉咽癌组织和10例正常口咽部黏膜组织中VCAM-1、P选择素及CD34表达并计数MVD。结果:VCAM-1及P-选择素在喉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口咽部黏膜组织(P〈0.01);喉咽癌组织的MVD值显著高于正常口咽部黏膜组织(P〈O.01),MVD值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VCAM-1及P-选择素表达阳性组MVD值显著高于表达阴性组(P〈0.01),且VCAM-1及P-选择素表达均与MVD呈正相关(P〈0.05);在喉咽癌淋巴结转移组中,VCAM-1及P选择素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VCAM-1及P-选择素在喉咽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诱捕受体3(DcR3)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1例喉癌组织和41例相应癌旁组织中的DcR3的表达,并以15例非喉癌患者喉部正常黏膜组织作对照。结果:①喉癌组织中DcR3蛋白的表达量及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喉黏膜组织(P〈0.01或P〈0.05),癌旁组织及正常喉黏膜组织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DcR3蛋白的表达与喉癌组织中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相关性(均P〈0.05);与临床分型、肿瘤大小、吸烟量、年龄和性别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DcR3蛋白的高表达可促进喉癌的发生、发展,其蛋白检测可作为判断喉癌分化、浸润、转移、分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癌基因AKT2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LSCC)组织中癌基因AKT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法检测60例LSCC组织、28例癌旁组织及16例正常喉黏膜标本中AKT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L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AKT2在LSCC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7%(34/60)和14.3%(4/28),在正常喉黏膜组织中未见表达,L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喉黏膜组织(均P〈0.05);AKT2的表达与LSCC发生部位、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均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T分期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AKT2在LSCC的发生、发展中可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预测LSCC发生及侵袭转移潜能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蛋白磷酸酶2A癌性抑制因子(cancerous inhibitor of protein phosphatase 2A,CIP2A)在喉鳞状细胞癌(简称喉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喉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喉鳞癌组织与25例癌旁组织中CIP2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CIP2A mRNA在喉鳞癌组织的表达量增加(Z=-3.182,P〈0.05)。CIP2A蛋白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膜与细胞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0%(28/40)和40.0%(1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0,P〈0.05);CIP2A mRNA的表达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在III期和IV期喉癌组明显高于I期和II期病例组(Z=-2.610,χ2=5.560,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转移组(Z=-3.346,χ^2=3.815,P〈0.05)。结论 CIP2A与喉鳞癌的发生及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喉鳞癌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和转移相关基因CD44V6在喉鳞状细胞癌(LSCC)的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2例LSCC,14例喉黏膜不典型增生,14例声带息肉,10例喉正常黏膜组织中的nm23-H1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①nm23-H1在LSCC组中阳性表达率为51.2%,明显低于声带息肉组和喉正常黏膜组(P〈0.05),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组nm23-H1的阳性率(34.4%),明显低于无转移组(62.0%),(P〈0.05),其蛋白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②CD44V6在LSCC组的表达阳性率75.6%,明显高于3个对照组(均P〈0.01),有颈淋巴结转移组CD44V6的阳性率(87.5)%,明显高于无转移组(68.0%),(P〈0.05),其蛋白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③LSCC中nm23-H1和CD44V6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nm23-H1和CD44V6的表达与LSCC的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nm23-H1和CD44V6的表达在颈淋巴结转移中起协同作用。两者的表达失衡可能与LSCC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因此,检测nm23-H1和CD44V6可作为预测LSCC颈淋巴结转移潜能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和抑癌基因PTEN在喉鳞状细胞癌(L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71例LSCC标本中Survivin、PTEN蛋白的表达,并以10例声带息肉组织为对照。结果:Survivin蛋白在声带息肉中不表达;在71例LSCC中,53例(74.6%)表达阳性;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与LSC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均无相关性(均P〉0.05),均与肿瘤发生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预后有关(均P〈0.05)。PTEN蛋白在声带息肉中强表达(100%);在71例LSCC中,33例(46.5%)表达阳性;PTEN阳性表达率与LSC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发生部位均无相关性(均P〉0.05),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预后有关(均P〈0.05)。在LSCC组织中Survivin与PTEN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Survivin、PTEN基凼的异常表达与LSC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可作为评价LSCC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二者在LSCC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基因Livin在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53和Bcl-2表达的关系,探讨Livin在LSCC 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LSCC标本42例,声带息肉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LSCC组织和声带息肉组织中Livin、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LSCC中Livin表达阳性率为71.4%(30/42),显著高于声带息肉组织(χ 2=27.679,P <0.01)。临床分期Ⅲ+Ⅳ期Livin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Ⅰ+Ⅱ期(χ 2=7.087,P <0.01);有淋巴结转移者的Livin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χ 2=5.458,P <0.05)。Livin蛋白的表达与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 =0.665,P <0.05),与Bcl-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 =0.657,P <0.05)。结论 Livin在LSCC组织中异常表达,有望成为LSCC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凋亡相关基因p53与Bcl-2基因的异常表达在喉癌癌变中起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c-Jun、c-Fos原癌基因在喉鳞癌(laryngeal squamons cell carcinoma,LSC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c-Jun、c-Fos原癌基因与喉鳞癌发生、发展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60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20例喉不典型增生组织和10例喉正常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测定cJun、c-Fos蛋白在3组标本中的定位及其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对喉鳞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与c-Jun、c-Fos原癌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① c-Jun蛋白、c-Fos蛋白阳性反应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喉不典型增生组织和癌旁喉正常黏膜组织表达;②c-Jun蛋白、c-Fos蛋白在喉鳞癌中表达的阳性率与病理分型、临床分型、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③在喉鳞癌组织中原癌基因c-Jun和c-Fos的表达呈正相关(r=0.5617,P=0.000)。结论原癌基因c-Jun和c-Fos在促进喉鳞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沉默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epatocellular re-ceptor,EphA2)与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EphA2、VEGF蛋白在69例喉鳞癌组织及15例癌旁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phA2和VEGF蛋白在喉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均高于癌旁黏膜组织(P均<0.05),EphA2蛋白表达尚与肿瘤原发部位相关(P<0.05),且EphA2和VEGF蛋白表达均与喉鳞癌患者的临床分期(P均<0.05)及转移(P均<0.05)密切相关,而二者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喉鳞癌组织中EphA2及VEGF蛋白表达存在正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EphA2及VEGF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5年总生存率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一步显示,淋巴结有无转移及EphA2蛋白表达水平为喉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EphA2与VEGF蛋白在喉鳞癌组织中表达均上调,提示二者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共同在喉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GTP酶激活蛋白SH3功能区结合蛋白(G3BP)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喉鳞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1例喉鳞癌组织中G3BP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他们与喉鳞癌的肿瘤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G3BP在喉鳞癌的阳性表达率为84.7%。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P=0.008)、临床分期(P=0.005)、淋巴结转移(P=0.000)及肿瘤复发转移(P=0.000)均有密切关。G3BP表达水平越高,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越短(P=0.000)。结论G3BP在喉鳞癌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转移情况及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G3BP可作为判断喉鳞癌患者预后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膜联蛋白A5(annexinA5,ANXA5)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ANXA5在喉癌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RT-PCR法检测53例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学分级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与25例癌旁组织标本中ANXA5及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喉癌组织中ANXA5水平高于癌旁组织中ANXA5的水平(P〈0.05);ANXA5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学分级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及临床分型无关(P〉0.05)。结论ANXA5可能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LSCC)组织中BUB1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法检测55例LSCC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BUB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L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BUB1蛋白在L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9%(28/55),低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83.3%(25/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UBl蛋白的表达与LSCC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均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肿瘤原发部位、T分期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BUBl蛋白的低表达与LSCC的发生、发展有关,BUB1可能作为预测LSCC转移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LSCC)中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和p27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旨在寻找影响LSCC患者预后的新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法检测160例LSCC和20例正常喉黏膜组织(NLT)中CyclinE和p27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CyclinE和p27蛋白之间及其二者与LS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和总体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LSCC组织中CyclinE和p27阳性率分别为62.50%(100/160)和41.25%(66/160),NLT中CyclinE和p27阳性率分别为35%(7/20)和70%(14/20)(P〈0.05);CyclinE和p27与LSCC患者淋巴结转移和PTNM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及肿瘤直径、部位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CyclinE和p27呈显著负相关,r=-0.767(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CyclinE和p27是影响L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LSC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36.9%(P〈0.05);CyclinE阳性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8%,阴性组为80%(P〈O.05);而p27蛋白阳性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77.27%,阴性组为5.32%(P〈O.05)。结论:CyclinE基因的激活同时伴有p27基因的失活可能是LSCC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的分子基础,联合检测CyclinE和p27对判断LSCC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maous cell carcinoma,LSCC)组织中CyclinG2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并探讨其与LSCC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81例喉鳞癌组织的CyclinG2蛋白表达和MVD进行检测,并取20例喉正常黏膜组织(normal laryngeal tissues,NLT)及20例声带息肉组织(vocal cord polyp,VCP)作为对照。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系统分析CyclinG2蛋白的表达和MVD与LSCC、NLT、VCP的相关性,以及LSCC组织中MVD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81例LSCC组织中平均MVD为36.15土11.23,CyclinG2蛋白表达阳性组平均MVD为32.18土11.31,阴性者平均MVD为50.34土17.3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SCC总的5年生存率约77.8%,且CyclinG2蛋白表达阳性组5年生存率(89.1%)明显高于阴性组(53.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yclinG2蛋白在LSCC中的表达与MVD关系密切。CyclinG2可能抑制喉鳞癌中微血管形成,进而抑制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suppressor 1,BRMS1)在声门上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原发性声门上型喉癌组织(肿瘤组)和其相邻的癌旁正常喉黏膜(对照组)石蜡标本组织细胞中BRMS1蛋白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均有较强的BRMS1蛋白的表达,肿瘤组阳性表达率为35.0%(21/60),且均为低表达,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MS1蛋白在病理高分化标本中阳性表达率为43.6%(17/39),在中、低分化标本阳性表达率19.0%(4/2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Ⅱ期标本阳性表达率为72.7%(8/11),临床Ⅲ+ Ⅳ期标本阳性表达率26.5%(13/49),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淋巴结N0组标本阳性表达率72.7%(16/22),颈部淋巴结N+组阳性率13.7%(5/38),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MS1蛋白阳性组患者与BRMS1蛋白阴性组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RMS1蛋白在声门上型喉癌中低表达或不表达,且其表达可能与声门上型喉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化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人喉鳞状细胞癌(LSCC)及其癌旁相对正常组织中骨桥蛋白 (OPN)和p53表达水平,并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4例LSCC及癌旁组织手术切除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检测OPN和p53的表达,结合喉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①44例喉癌组织中OPN和p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0%(33例)和65.9%(29例),癌旁相对正常组织中分别为13.6%(6例)和2.3%(1例);②OPN的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与性别、年龄、原发部位无相关性;③OPN和p53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 360,P=0.016)。结论 OPN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相对正常组织,可能参与了喉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可能成为判断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