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9 毫秒
1.
目的比较子宫腺肌症阴式子宫全切与开腹子宫全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无生殖道脱垂的子宫腺肌症患者而又有子宫切除指征患者120例,1组采用阴式子宫全切,2组采用开腹子宫全切,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天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体温正常时间、使用镇疼药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腺肌症阴式子宫全切总体治疗效果好于开腹子宫全切,可以作为子宫腺肌症子宫全切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全切术后患者情况,了解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并分析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下肢DV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6年3月入院行子宫全切术的220例患者,其中腹腔镜组110例,开腹组110例。所有患者术后根据DVT风险评估表判断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统计D-二聚体诊断子宫全切术后下肢DV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腹腔镜组DVT发生率高于开腹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DVT发生危险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D-二聚体水平高于开腹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在诊断子宫全切术后下肢DV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9%和54.5%。结论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术后DVT的发生率较开腹手术高,D-二聚体预测子宫全切术后下肢DVT的敏感性较高,而特异性较低。  相似文献   

3.
罗一平  陈惠茹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3):1574-1575
目的:观察剖腹与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后患者发生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比较。方法:216例接受子宫全切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n=106)和开腹组(n=110),术后观察两组患者下肢发生静脉炎的情况。结果:两种术式术后患者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腹腔镜组为3.8%(4/106),开腹组为4.5%(5/11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较腹式子宫全切术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稍低,但从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并不增加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而且美观,创伤少,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与开腹子宫全切术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选择因良性病变需行子宫全切术的患者60例中,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组30例,开腹子宫全切术组30例.测定两组术前、术后1d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术前1d和术后1、4d外周血Th1细胞因子(IL-2)、Th2细胞因子(IL-4)水平.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等指标分析.结果①开腹组术后1d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腹腔镜组升高不明显.②腹腔镜组术后IL-4较术前无明显升高(P>0.05),而开腹组术后IL-4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P<0.05.两组术后1d IL-2均明显降低,但术后4d腹腔镜组逐渐恢复,而开腹组仍明显低于术前,组间比较P<0.01.③与开腹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少、术后排气早、术后病率低.结论腹腔镜子宫全切术与开腹子宫全切术比较,创伤轻,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术前焦虑状态对腹式子宫次全切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腹式子宫次全切手术患者185例,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和中状态焦虑问卷(SAI)评价患者术前的焦虑状态,根据SAI评分分为高度焦虑组(SAI评分≥45分,H组)和低度焦虑组(SAI评分<45分,L组)。记录两组子宫次全切术后6、24、48 h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结果:H组患者89例,L组96例,两组术后6、24、48 h VAS评分比分别为8.78±2.13∶8.02±2.73(P<0.05)、7.39±2.54∶6.65±1.74(P<0.05)、3.38±1.76∶3.25±1.78(P>0.05)。结论:术前高度焦虑状态可加重腹式子宫次全切手术患者术后短期疼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哑铃训练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行子宫全切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子宫全切术后,对照组行阴道哑铃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及尿失禁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肌力≥3级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肌力≥3级比例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肌力≥3级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尿失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尿失禁发生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全切术后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哑铃训练可有效提升子宫全切术患者的盆底肌力,降低尿失禁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全切与次全切两种手术方式对女性术后性生活质量及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问卷调查绵阳市人民医院2007~2008年收治的245例因非子宫脱垂的子宫良性疾病行子宫全切术及次全切除术的患者,实际随访200例:子宫全切组125例(62.5%)、子宫次全切除组75例(37.5%)。从阴道顶端脱垂、膀胱直肠膨出、压力性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等方面比较两种术式术后对盆底及性功能的影响。结果术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及性生活质量子宫次全切除组优于子宫全切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来看,在可以保留宫颈的情况下子宫次全切除手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种不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MP)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6年143例在广安市人民医院进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EM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和生育要求,分为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endometrial polyps,TCRP)组(63例),TCRP+部分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endometrium,TCRE)组(49例)和TCRP+宫腔镜下滚球电极电凝去内膜术(roller-boll endometrial ablation,REA)组(31例)。随访1~12个月,详细记录患者月经情况,复发情况以及妊娠情况。结果与其他两组比较,TCRP组患者手术时间最短,术中失血量最少(P0.05);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TCRP组2例患者出现轻度头晕,其余两组各有1例患者发生一过性体温升高;99例月经紊乱患者术后月经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术后复查结果显示,3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RP组有3例(4.76%)患者复发;TCRP+部分TCRE组有1例患者复发,而TCRP+REA组无患者复发。术前,TCRP组有13例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不孕,随访1年,有7例患者自然受孕,妊娠率为53.85%;另外两组患者无妊娠。结论宫腔镜电切术可有效改善EMP患者的临床症状,复发率低,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要求,选择个体化电切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腹腔镜在子宫全切术中对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均需行子宫全切术,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给予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对照组给予开腹子宫全切术,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采外周静脉血2 ml,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24 h实验组FIB、D-Dimer分别为(5.52±1.33)g/L、(0.77±0.25)mg/L,对照组分别为(4.50±1.42)g/L、(0.61±0.27)m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比开腹子宫全切术具有更高的凝血倾向。  相似文献   

10.
周青 《现代保健》2012,(28):151-152
目的:对比分析阴式子宫全切术与开腹子宫全切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在笔者所在科行子宫全切除术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接受阴式子宫全切术的75例患者定义为观察组,将接受开腹子宫全切术的53例患者定义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热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分级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子宫全切术相比,阴式子宫全切术对患者创伤更小,更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且行手术治疗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除术组(TCRE组)30例和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保留双侧卵巢组(子宫全切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前、术后3、6、12个月的血红蛋白(Hb)水平以及术前、术后6、12个月性激素水平。结果 TCRE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子宫全切组(P<0.05);TCRE组与子宫全切组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的Hb水平均比术前显著提高(P<0.05),两组之间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RE组术前、术后6、12个月的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_2)、孕酮(P)和睾酮(T)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05);子宫全切组术后6、12个月与术前比较,FSH、LH明显升高,E_2、P、T明显降低(P<0.05);子宫全切组术后6、12个月与同期TCRE组比较,FSH、LH明显升高,E_2、P、T明显降低(P<0.05)。结论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可有效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改善患者贫血症状,且不影响正常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行子宫全切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科436例患者用四种方法:腹式子宫全切术(TAH)、阴式子宫全切术(TVH)、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LAVH)、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TH)进行子宫全切除术,比较4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情况。结果:子宫全切不同方法所耗费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存在显著差别(p<0.05);术后发热率、应用抗菌素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日期及住院费用等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子宫全切效果各有利弊,且相互不能完全替代,应根据医、患双方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再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和整体护理的开展 ,阴式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后恢复也较前有了明显的改善 ,尤其表现为术后活动时间的提前、出院时间的缩短等。本资料对阴式子宫全切术病人术后活动时间作了探讨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 对象 收集本院 1993~ 1994年阴式子宫全切术病例 30例按常规活动作为对照组 ,1998~ 1999年阴式子宫全切术病例 30例行早活动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平均年龄 6 2岁 ,观察组平均年龄 6 2 2岁 ,两组无严重内科合并症。2 方法  (1)对照组 :患者术后 2 4小时内绝对平卧休息 ,2 4小时后翻身 ,活动四肢 ,3…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经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盆底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经腹子宫全切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经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盆底功能状况,根据其盆底功能状况分为盆底功能障碍组(20例)与盆底功能正常组(72例),分析经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盆底功能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经腹子宫全切术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20例患者中,阴道前壁脱垂Ⅰ度、阴道前壁脱垂Ⅱ度、阴道穹窿脱垂Ⅰ度分别占35.00%、35.00%、30.00%。两组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术前肠道准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妇科手术史、人工流产史、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便秘、饮食不规律、体育锻炼缺乏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盆底功能障碍组患者年龄(45岁)、超重或肥胖、孕次(2次)、产次( 2次)、吸烟/饮酒比例高于盆底功能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超重或肥胖、孕次(2次)、产次(2次)、吸烟/饮酒为经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体质量、孕次、产次、吸烟/饮酒可对经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盆底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临床应积极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5.
黄东静 《中国卫生产业》2014,(13):19+21-19,21
目的分析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与腹式子宫全切术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子宫良性病变行子宫全切术,患者82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对照组采用腹式子宫全切术,比较两组术中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抗生素使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术后疼痛轻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用于子宫全切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改良式子宫全切术后生殖内分泌功能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改良式子宫全切术后生殖内分泌功能变化。方法 对60例子宫肌瘤需全子宫切除者进行改良式子宫全切术(研究组),选择同期行传统子宫全切术6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血清生殖激素水平变化。结果 研究组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血清FSH、E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对照组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血清FSH、LH水平升高,E2水平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与研究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 改良式子宫全切术较传统子宫全切术更有利于维持保留卵巢的正常功能,是治疗子宫良性病变一种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经腹子宫全切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有子宫全切除术适应证的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子宫全切术组(TLH组)和开腹子宫全切术组(TAH组),每组各35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CRP)、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结果:TLH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少于TAH组(P<0.05);TLH组术后各时间点CRP水平均明显低于TAH组(P<0.05);TAH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在术后1天和3天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低于TAH组(P<0.05);TLH组术后免疫功能各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具有机体创伤小、应激反应小、对免疫功能影响小及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两种方式治疗子宫肌瘤376例术后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晓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6):3751-3752
目的:针对个体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治疗子宫肌瘤。方法:查阅1995~2006年期间因子宫肌瘤行经腹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全切)及次全子宫切除术(次全切)的患者资料并对其随访。结果:次全子宫切除术患者中有2例宫颈残端再发肌瘤再手术。两种手术术后患者在体力、腹胀、睡眠及性生活方面的自我感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肌瘤选择切除子宫时,可考虑选择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的疗效。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2月冷水江市人民医院行子宫全切术治疗80例患者,其中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LAVH)组40例,传统阴式子宫切除术(TVH)组4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病率等。结果与TVH组相比,LAVH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VH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病率均显著优于T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和术后病率低的优势,优于传统阴式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陈希宏 《职业与健康》2000,16(6):108-109
我院自1985年1月~1995年1月在我院因良性疾患行子宫切除,选择其中120例进行分析、对比子宫次全切与全切两组病人术后性功能、膀胱功能、更年期症状,并观察残留宫颈情况,旨在为需行子宫切除时权衡利弊、选择术式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5年1月~1995年1月在我院因良性疾患行子宫切除后依约返院复查120例,次全切除60例,全切除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