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骨心法要旨》曰:“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正骨科又称伤科,自古属外科,《周礼·天官》载:“疡溃,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杀之齐。”魏朝太医署内设“折伤医”,附属于按摩科和疡科,元代太医院设“十三科”,其中有“正骨兼金镞科”,始与“疮肿科  相似文献   

2.
学术著作徐春圃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在其鸿篇巨著《古今医统大全》、晚年力著《医学入门捷径六书》和《一体堂宅仁医会录》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体现。1《古今医统大全》古今医书繁多,自黄帝作《内经》而下,后世因之,到了明代医药典籍可谓汗牛充栋。唐宋以来,治方技者日众,诸如隋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孙思邈《千金方》、王  相似文献   

3.
古时候往往把外科疾病笼统地称为“疮疡”,对于外科专业称为疡医。两千多年前的《周礼》中,就有疡医分科的记载。后世虽然已经习惯地称为外科,但仍  相似文献   

4.
外科证治,基于二元。《疡医大全》曰:“凡诊治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概而言之,其见症:疮疡焮赤者为阳,紫暗为阴;急发者为阳,慢起者为阴;灼热者为阳,不热者为阴,阳症病程短,阴症病程长,以脉而论;浮  相似文献   

5.
1 中医辨证 附骨疽以其“毒气深沉,附筋着骨”而名。通常指现代医学之慢性骨髓炎病。前贤论及本病颇多,如《巢氏病源》云:“风热伏结壅滞,附骨成疽”。提出了外感风热之邪而发病。金元时,李东垣提出了“阴寒入骨”的病理变化,至清代,《疡医大全》认为本病亦有“因伤损,又感毒邪,凝滞筋骨。”而至,提出了外伤后,淤血阻滞,感受毒邪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正《疡医大全》曰:合谷疽,生于手大指次指岐骨间,属手阳明大肠经风热、湿热积毒所致~([1])。体表疮疡治疗以外治法为主,以外用膏剂为最常见。中药外用膏剂均有不吸收创面渗液的技术缺陷,持续用药数天或更长时间,容易导致局部红斑、水肿、瘙痒、皮肤浸渍发白、丘疹或水疱等不良反应。体表疮疡若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众所周知,有副作用大的缺陷~([2])。现代水胶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从800余部新安医著中,遴选出《名医类案》、《古今医统大全》、《赤水玄珠》、《伤寒论条辨》、《医方考》、《本草备要》、《医学心悟》、《不居集》、《医宗金鉴》、《重楼玉钥》、《医述》等11部医著,从主要内容、编排体例、发明创新、学术价值、历史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作了简要介绍。"十大新安医著"分属医学丛书、医经整理、综合临床、专论、医案、本草、方论等各医籍门类,涉及面广,理论学术和编撰风格各具特色,在中国医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对中医学的传承和  相似文献   

8.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由国家卫生部主管,是全国惟一的一份烧伤创疡医学高级学术季刊,被中国擎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期刊、中文生物医晕期刊文献数据库源期刊收录.  相似文献   

9.
《证治准绳》——四、五、六明·王肯堂辑估价:总计98.00元本书是中医学中有关临床治疗学的一部巨著。其全部内容如次:①杂病证治准绳八卷;②杂病证治类方八卷;③伤寒证治准绳八卷;④疡医证治准绳六卷;⑤幼科证治准绳九卷。适用于中医读者1993  相似文献   

10.
信息导读     
2007年版《中国烧伤创疡杂志》《中国烧伤创疡杂志》由国家卫生部主管,是全国惟一的一份烧伤创疡医学高级学术季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科  相似文献   

11.
<正>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而引起体表的各种急、慢性感染性或化脓性的疾病。疮疡外治法的药物疗法是根据疾病所在的部位不同,以及病程发展变化所需,将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病变部位,并赖药物的性能,产生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药外用作为古代中医治疗外科疾病所应用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周礼·天官》记载"疡医下士八人,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调经药方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选择《妇人大全良方》中调经相关药方159首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结合中医理论及相关统计学分析软件,对《妇人大全良方》调经药方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本次在《妇人大全良方》中选取的159首调经药方中,使用药物236种,药物使用频次1356次,每个药方平均用药8.5频次;活血祛瘀、补血、温里、清热凉血、补气等,是《妇人大全良方》中较为常见的药物功效类别;159首调经药方中,总计药物归经频次3581次,其中,排列前五的分别为肝、脾、心、肺、肾。结论《妇人大全良方》调经药方在治疗月经病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值得临床进行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2004~2005年度下学期,我院中医妇科首次开展五年制本科生后期妇科方向专业分化班,对于首次开展的妇科方向专业分化班,我们共开设5门课程,其中一门课程为《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是我科为了应用于妇科方向专业分化班而自编的教材,主要介绍古今中医妇科名家的著作、学术思想和医案。分为上篇古医籍部分,主要有:中医妇科理论渊源(四大经典中的妇科条文);《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规》、《傅青主女科》和下篇现代医家,包括韩百灵、哈荔田、黄绳武、罗元恺、朱南孙、蔡小荪、夏桂成、王渭川、曾敬光、刘敏如11位医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医案选录。中医妇科学是一个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专业学科。突出表现在调经、助孕、安胎等方面。学习《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徐春圃,明(南)直隶省徽州府祁门县人,新安医学代表性医家。少攻儒学,因体弱而弃儒学医,师从邑里名医、太医院医官汪宦,嗜读医书,志友天下,医术精进。壮年寓居京师,设"保元堂"居药应诊,活人无计,求治者盈门。时受荐应诏治愈了明穆宗贵妃之病,后授太医院吏目,以医术名重京师。其医学建树和功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内经》为宗,以病机为脉络,律古今医论,汇粹百家,对明中叶以前中医学理论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开创性地编撰了现今被列为我国十大医学全书之首的《古今医统大全》;二是广召客居京师的46位名医,仿孔门"以文会友"之例,立会章条款22项,发起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医学学术团体和科技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在历史上起到了先驱作用,也是新安医学的第一次对外宣示,《徽州府志》称之为"鸿世之士"。学术上推重健脾保元,擅用方药治病,首创二十四治法,同时强调针药并用,多引古人之说推衍阐发养生保健学说。在其鸿篇巨著《古今医统大全》及《医学入门捷径六书》、《一体堂宅仁医会录》文献中,他擅于抓住了前人智慧的闪光点加以引申发挥,并结合实践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含义,议论纵横,多有创见,系统总结归纳了《内经》以降尤其金元以来的学术成就,在继承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庆祝《中国医刊》(原中级医刊)创刊50周年暨《中国医刊》在京部分编委及审稿人座谈会于2001年1月18日在北京天桥宾馆召开。出席会议的人员有人民卫生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医刊》主编刘益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刊》主任委员王海燕,人民卫生出版社副社长张焕春、郭有声,副总编、《中国医刊》副主编夏泽民,《中国医刊》副主任委员胡大一和部分在京编委及审稿人以及《中国医刊》全体工作人员。会议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期刊编辑部主任姚林琪主持,刘益清社长就《中国医刊》过去的成绩、现状及未来设想作了重要讲话,王海…  相似文献   

16.
正《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列为四大中医经典著作之首。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在战国秦汉时期(公元前475-220年),绝大多数篇章(也即主体部分)成书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就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医籍,医经中就有《黄帝内经》18卷、  相似文献   

17.
<正>孙克勤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50多年,其早年从师于青阳县名医曹锦云先生,后赴安徽省中医学院进修班进修一年半,熟读四大经典,主攻内妇,善治疑难杂症,长于脾胃肝胆,共撰写近100篇论文,其中在CN中医刊物上发表20多篇,著有《青藤斋医文录》《青藤斋医文录·续集》《让癌症远离你我他》三本书籍,并多次获省级论文奖。笔者有幸拜于门下,得以聆听老师教诲,受益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最早对医生(或医科)进行初步分类可追溯到周朝,那时宫廷医生已明确分工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四大类,相当于现代的保健科、内科、外科、兽医科等[1],但当时尚无"急救"一说.本文试图从医科的历代分类变化来阐述中国古代急救专业历史的演变,折射其学科发展进步的征旅.  相似文献   

19.
2013年底,《华西都市报》报道了一则考古消息:由于成都地铁三号线建设,2012年7月—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当地俗称"老官山"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汉墓4座。出土医简920支,含10种医书,除了《五色脉诊》之外,其他9部医书都没有书名,经初步整理暂定为《敝昔医论》《脉死候》《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候》《脉数》《医马书》[1]。媒体还公布了部分竹简内容,本文就已公布的医简进行择要注释。  相似文献   

20.
(上接第 5期 )R2 中国医学依总论复分表分。R2 - 0 3 中医现代化研究 采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中医的总论性著作入此 ;中医系统论入此。R2 - 0 3 1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总论入此。 专论入中医有关各类。例 :中西医结合研究经络学入R2 2 4 ;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疾病的著作入R4/78。[R2 - 0 9] 中医学史 宜入R - 0 92。R2 - 5 2 全书 古代综合性医书 ,例 :《景岳全书》、《古今医统大全》等入此。R2 - 5 3 论文集 中医论文汇编、医论等入此。R2 1 中医预防、卫生学R2 11 预防、卫生R2 12 养生 综合性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