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Ú     &#x; ï   &#x; &#x;   &#x;   &#x;    Ïþ  ࿞   &#x;    &#x;   &#x;   ú   »&#x;      ࿊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1,41(12):1828
目的比较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下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12月国内12家医疗中心1569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接受开腹手术患者共522例,腹腔镜手术患者共1004例,腹腔镜中转开腹患者共43例。比较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术中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主要研究终点是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进食全流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出院后30 d内因并发症再入院情况等。结果1569例患者中,男性1037例(66.1%),女性532例(33.9%),发病年龄58.4±11.3岁。近端胃切除术105例(6.7%),远端胃切除术877例(55.9%),全胃切除术587例(37.4%)。患者手术时间274.7±80.7 min,中位出血量为150(20~1300)mL,淋巴结清扫数目29.9±13.5枚。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3±1.2 d,首次排气时间3.4±1.6 d,首次排便时间4.8±1.8 d,首次进食全流时间5.5±3.1 d,术后住院时间11.4±5.0 d。术后按Clavien-Dindo分级≥Ⅱ级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5%,术后30 d因并发症再入院率为1.1%。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及开腹组(腹腔镜中转开腹病例归为开腹手术)。两组患者胃切除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进食全流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P < 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P < 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应用于胃癌加速康复外科,相较于开腹手术能缩短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排气、排便、进食全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并可获得同样的肿瘤学根治效果,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二次手术的策略和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7例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实施二次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平均(44.1±11.5)岁(28~60岁),右侧6例, 左侧1例。二次手术的原因包括:(1)肿瘤切除后复发的病例2例; (2)肿瘤体积大并与血管关系密切,首次手术未能成功切除肿瘤的病例3例; (3)术前未诊断出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而没有进行药物准备,首次手术中出现血压剧烈波动而中止手术的病例2例。所有病例都进行了影像学评估、儿茶酚胺检查和充分肾上腺素能α受体阻滞剂的药物准备。手术方式包括经腹开放手术4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1例、后腹腔镜手术2例。应用的创新技术包括翻肝技术、下腔静脉切断再吻合技术、左肾静脉切断技术。结果肿瘤平均大小(8.0±3.2) cm (3.6~13.9 cm)。二次手术距首次手术的中位时间9个月(四分位数间距:6, 19个月)。二次手术中位手术时间407 min(四分位数间距:114, 430 min),中位出血量1 500 mL(四分位数间距:20, 3 800 mL)。5例手术成功,1例术中仅做探查未能成功切除肿瘤,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中输血5例,中位输注悬浮红细胞800 mL(四分位数间距:0, 2 000 mL),术后淋巴漏1例,保守治疗自愈。切断左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切除再吻合病例,术后肾功能正常。术后平均住院天数(7.2±3.3) d (4~13 d)。存活6例患者中位随访33.5个月(四分位数间距:4.8, 48.0个月),手术未成功病例仍带瘤生存,余病例尚无复发。结论首次开放手术不能成功切除和复发的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二次手术难度大,出血多,手术风险高,存在手术失败和围手术期死亡风险,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胫骨假体在矢状面上的位置对牛津(Oxford)单髁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行膝关节内侧间室单髁置换术的患者。依据术后胫骨假体后倾角度(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将患者分为PTS标准组(PTS≥3°且PTS<8°)及PTS异常组(PTS<3°或PTS≥8°)。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比较两组病例术后膝关节协会临床评分(Knee Society Clinical Score,KSS-C)、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Functional Score,KSS-F)及膝关节活动范围,并评估手术前后PTS变化值与术后KSS-C评分、KSS-F评分及膝关节活动范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72例患者(82膝),其中PTS标准组51例患者(58膝)、PTS异常组21例患者(24膝),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3.6个月。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前膝关节活动范围、术前KSS-C评分及KSS-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随访时,所有病例在膝关节活动范围、KSS-C评分及KSS-F评分上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病例在术后KSS-C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S标准组(88.76±2.79)vs. PTS异常组(84.42±3.35),P<0.01],但在术后KSS-F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手术前后PTS的变化值与术后KSS-C评分(r=-0.034,95%CI:-0.247 ~ 0.186,P=0.759)、KSS-F评分(r=-0.014,95%CI:-0.238 ~ 0.198,P=0.901)及膝关节活动范围(r=0.045,95%CI:-0.214 ~ 0.302,P=0.686)无相关性。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中采用3°~<8°的PTS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功能,术中应避免胫骨假体PTS的过度增大或减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umarate hydratase-deficient renal cell carcinoma,FH-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9例60岁及以下不同类型肾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延胡索酸水合酶(fumarate hydratase,FH)的表达情况,分析FH-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筛选出11例FH-RCC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16~53岁(平均36.7岁)。4名女性患者均有子宫肌瘤病史,仅1例患者的一级亲属有肾癌家族史,所有患者均无皮肤平滑肌肿瘤的病史及家族史。肾细胞癌的肿瘤直径2.1~12.0 cm(平均8.83 cm),9例患者有肾窦或肾周脂肪侵犯,6例有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瘤栓形成,7例有淋巴结转移,4例侵犯肾上腺,1例侵犯脾脏被膜。11例患者中7例(7/49例,14.3%)原诊断为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2/9例,22.2%)原诊断为集合管癌,2例(2/51例,3.9%)原诊断为未分类型肾细胞癌。肿瘤组织病理学大多表现为乳头状、管囊状、实性片状等不同结构的混合,最常见的组织结构为乳头状(9/11例,81.8%)及管状(8/11例,72.7%)结构,3例伴有肉瘤样分化。肿瘤细胞均可见灶状分布大而明显的嗜酸性核仁(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Ⅲ~Ⅳ级)及核周空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癌组织CA9、CD10、CK7染色大多阴性,2例TFE3阳性表达的病例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结果显示TFE3基因均未发生易位或扩增。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1~82个月,确诊后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4个月,其中5例于术后9~31个月(平均19个月)因肿瘤远处转移而死亡,6例存活患者中已有5例发生了远处转移。结论FH-RCC在组织形态学上与多种肾细胞癌有重叠,乳头状及管囊状排列方式的混合存在是FH-RCC最常见的生长方式,癌细胞中灶状出现大而明显的嗜酸性核仁是该类型肾细胞癌的重要组织学特征,F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对于患有平滑肌瘤的年轻女性肾细胞癌患者,需警惕FH-RCC的可能。部分FH-RCC的诊断缺少临床证据,应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进一步行基因检测以确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耻骨下缘部分切除技术辅助后尿道吻合术治疗男性骨盆骨折后尿道离断(pelvic fracture urethral distraction defect, PFUDD)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耻骨下缘部分切除技术辅助后尿道吻合术治疗的男性PFUDD患者63例,患者均以以下步骤完成后尿道吻合:(1)充分游离尿道海绵体球部,在尿道闭锁处切断尿道并切除瘢痕; (2)向远端适当游离尿道海绵体,劈开阴茎海绵体纵隔; (3)切除耻骨联合下缘,完成无张力吻合。结果6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39.2±15.6)岁(15~72岁),平均尿道狭窄长度(3.85±0.91) cm (1.5~5.5 cm),均采用耻骨下缘切除技术辅助完成后尿道吻合,手术时间平均为(160.2±28.1) min (110~210 min),术中估计失血量为(261.1±130.3) mL (100~800 mL),术后或术中输血者3例(4.8%)。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和泌尿系感染,均对症处理后治愈。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3个月(12~37个月),术后平均最大尿流率为(23.7±7.4) mL/s (15.0~48.2 mL/s)。耻骨下缘切除技术辅助后尿道吻合治疗男性PFUDD的手术成功率为95.2%(60/63例)。结论耻骨下缘部分切除能够有效缩短远近端尿道间距离,辅助部分复杂PFUDD患者完成无张力吻合,技术要点包括阴茎海绵体纵隔切开充分暴露耻骨联合、游离结扎阴茎背静脉、充分切除耻骨骨质下方与尿道之间瘢痕组织暴露健康尿道近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前列腺尖部深度(prostate apex depth,PAD)与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LRP)后早期(3个月)控尿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本组184例患者均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为前列腺腺癌并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行LRP手术,前列腺穿刺活检前均完善MRI检查,将PAD定义为MRI矢状位前列腺尖部至耻骨上缘水平线的垂直距离,将前列腺尖部深度比(PAD ratio,PADR)定义为PAD/耻骨上缘与下缘水平线间的垂直距离(耻骨高度)。所有患者均行腹膜外LRP,自术后第一个月起每月对患者的控尿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以全天不需要使用尿垫为控尿功能恢复标准。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术后早期控尿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间术后控尿功能恢复曲线的统计学意义。结果184例患者平均年龄(69.0±7.7)岁,平均体重指数(25.07±3.29) kg/m2,平均穿刺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16.80±21.99) μg/L,穿刺Gleason评分6分、7分和≥8分者分别为14例(7.6%)、81例(44.0%)和89例(48.4%),临床分期T1/T2期157例(85.3%)、T3期27例(14.7%)。术前MRI测量平均前列腺体积(prostatic volume,PV)为(39.35±25.25) mL,平均膜性尿道长度(membranous urethral length,MUL)为(14.0±3.7) mm;PAD为15~40 mm,平均(24.52±4.97)mm;PADR为0.42~1.00,平均0.70±0.14。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3个月和12个月完全控尿率分别为62.0%(114/184)和96.2%(177/184);术后早期(3个月)尿失禁的单因素分析中,PV(P=0.049)、MUL(P<0.001)和PADR(P=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被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UL<14 mm(P<0.001)和PADR≥0.70(P=0.032)是术后早期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PV、MUL和PADR患者术后控尿功能恢复曲线,Log-rank检验示不同PV(P=0.001)、MUL(P<0.001)和PADR(P<0.001)分组控尿功能恢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UL、PADR、PV与LRP术后控尿功能恢复存在相关性,术前MUL较短和PADR较高是术后早期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翻修重建术后中长期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首次翻修手术的235例患者,采集患者人口学信息、ACL首次翻修重建信息(移植物断裂时间、失效原因、翻修重建时间、手术技术、合并损伤及处理方式)和初次ACL重建手术时的信息(初次断裂时间、受伤原因、受伤机制、初次重建时间、手术技术、合并损伤及处理方式)。同时对患者进行术后2年以上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Tegner活动水平评分、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翻修术后同侧膝关节和对侧膝关节损伤和手术情况。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临床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按排除标准实际随访纳入166例(70.63%),平均随访时间(4.44±2.40)年(2.03~14.63年)。患者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Tegner活动水平评分、IKDC主观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分别从70.51±21.25、3.39±1.77、63.78±15.04提高至术后88.64±14.36、4.67±1.739和80.23±13.31(P<0.05)。3例患者(1.81%)翻修术后出现感染,39例(23.49%)患者在随访期内同侧和对侧膝关节再次接受手术(41例次)。与运动损伤导致的移植物失效相比,因生活意外或初次重建手术技术原因导致翻修的患者术后评分显著偏低(P<0.05):Lysholm评分分别低9.90(95%CI:1.49~18.31)、8.53(95%CI:1.31~15.75),IKDC分别低10.35(95%CI:0.17~20.54)和9.39(95%CI:1.03~17.74),Tegner活动水平评分分别低1.41(95%CI:0.10~2.72)和1.28(95%CI:0.14~2.43)。经胫骨骨道钻取股骨骨道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较经前内入路患者低11.18(95%CI:4.73~17.63, P=0.001)。术中同期进行内侧半月板缝合的患者术后IKDC评分较无半月板合并损伤患者高11.06(95%CI:1.21~20.92, P=0.029)。其他预后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L翻修术可提高患者膝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与生活意外或初次重建手术技术原因导致的翻修相比,运动损伤导致移植物失效的患者术后疗效恢复更好。内侧半月板缝合和经前内入路钻取股骨骨道对ACL翻修术后的临床功能在统计学上体现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侧肾细胞癌根治性肾切除术(radical nephrectomy,RN)后留存肾肾功能代偿(renal functional compensation,RFC)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6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RN的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吸烟史、慢性疾病史等基础信息和术前血生化、尿常规、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99m锝-二乙三胺五乙酸(99mtechnetium-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记录手术方式、术后病理结果和术后1~60个月的血肌酐数值。术前、术后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 th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由慢性肾脏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组(chronic kidney disease epidemiology collaboration,CKD-EPI)公式计算,RFC百分比定义为RN术后留存肾eGFR较术前eGFR变化的百分比。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影响留存肾RFC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1岁,65.4%为男性,83.6%的病例为早期肾细胞癌(T1期和T2期)。18.5%的患者术前合并糖尿病,39.5%合并高血压,19.2%既往有吸烟史,27.6%在术前影像学检查中发现健侧肾囊肿。226例患者行腹腔镜RN,60例行开腹RN。肾透明细胞癌是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占88.5%,中位肿瘤最大径为4.5 cm(0.7~13.5 cm)。术后1个月时中位RFC百分比为27%,在随后5年内保持稳定。单因素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术前血尿酸水平、术前是否存在蛋白尿、是否存在健侧肾囊肿以及术前健侧肾的分肾功能百分比与RN术后留存肾RFC百分比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术前血尿酸水平和术前健侧肾分肾功能百分比与术后RFC百分比呈极强负相关性。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 < 0.001)、术前血尿酸水平(P < 0.001)、术前是否存在蛋白尿(P=0.002)、术前eGFR(P < 0.001)和术前健侧肾分肾功能百分比(P < 0.001)是术后RFC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术前血生化、尿常规和肾动态显像等基本辅助检查对于预测RN术后留存肾的代偿能力意义很大,临床决策时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术后基线eGFR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癌栓粘连静脉壁对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手术难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于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94例非转移性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病理特征、手术及生存信息。按术中发现癌栓粘连静脉壁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64例为癌栓粘连静脉壁组(deep invasive tumor thrombus, DITT),30例为非粘连组(non-invasive tumor thrombus, NITT)。分别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两组间分类变量和连续变量的单因素比较,绘制Kaplan-Meier曲线并进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以评估癌栓粘连静脉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与NITT组相比,DITT组患者的手术难度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手术时间更长(362.5 vs. 307.5 min,P=0.010),手术出血量更多(1 200 vs. 450 mL,P=0.006),围术期输血量更多(800 vs. 0 mL,P=0.021),血浆输注量更多(200 vs. 0 mL,P=0.001),开放手术占比更高(70.3% vs. 36.7%,P=0.002),术后住院时间更长(9.5 vs. 8.0 d,P=0.036),且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比例更高(46.9% vs. 13.8%,P=0.002)。DITT与患者的总生存期更差呈正相关(P=0.022),即使在多因素分析中,DITT仍是影响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不良预后因素[HR: 4.635 (1.017~21.116),P=0.047]。结论对于非转移性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患者而言,癌栓粘连静脉壁会明显增加其手术难度,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肾镜术中切开法与扩张法两种不同处理憩室颈部的方式治疗肾盏憩室结石的长期预后。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盏憩室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 ASA)分级和术前症状等患者基本情况,结石位置、大小等结石特征数据,皮肾通道长度、手术时长等手术相关数据,以及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幅度、Clavien并发症分级、无石率等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并进行了5年以上的长期随访。结果5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术中处理憩室颈部方式的不同分为扩张组(n=37)和切开组(n=16),其中男性患者24例(45.3%),女性29例(54.7%),平均年龄为(39.96±12.88)岁,大多数憩室结石位于肾上极(n=32, 60.38%)和背侧(n=41,77.4%),以单发结石为主(n=36, 67.9%),两组间人口学数据及结石特征数据除年龄及结石负荷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例(84.9%)患者术后达到无石状态, 44例(83.0%)患者术后症状得到改善。术后12例患者失访,41例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77个月。在术后1年时有1例出现复发。截止2021年3月, 15例患者术后随访未满5年,剩余26例术后5年复发率为34.6%。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无石率及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5年复发率均较术后1年时明显升高,保持无石状态和残石状态患者所占比例明显下降。结论经皮肾镜处理憩室结石术中切开法和扩张法处理憩室颈部均可达到令人满意的术后无石率,术后5年时憩室结石复发率为30%~4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参数对局部进展期肾癌预后的预测价值,为此类患者的危险分层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局部进展期肾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随访过程中肿瘤是否复发或转移分成进展组和无进展组,比较两组术前血小板参数和临床资料的差异。通过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确定血小板参数的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血小板参数与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的关系。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PFS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时间依赖ROC、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 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 IDI)评估纳入血小板参数后对SSIGN模型改良情况。结果共有215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192例(89.3%)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64例(29.8%)患者随访过程中出现疾病进展,中位PFS为46个月。进展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platelet count, PLT)相较无进展组高[(250.72±88.59)×109/L vs. (227.27±66.94)×109/L, P=0.042],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PDW)相较无进展组低[(12.01±2.27)% vs. (13.31±2.74)%, P=0.001]。将285×109/L及12.65%作为PLT及PDW的最佳临界值,PLT≤285×109/L组患者中位PFS显著长于PLT>285×109/L组(53个月vs. 41个月,P=0.033);PDW>12.65%组患者中位PFS也显著长于PDW≤12.65%组(56个月vs. 41个月,P < 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PDW(HR=0.735, P < 0.001)、细胞核分级Ⅲ~Ⅳ级(HR=2.425, P=0.001)、合并肉瘤样分化(HR=3.101, P=0.008)为P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PDW联合SSIGN预后评分模型曲线下面积大于原有SSIGN模型[0.748 (95%CI:0.662~0.833) vs. 0.678 (95%CI: 0.583~0.773), P=0.193],NRI为0.262(P=0.04),IDI为0.085(P=0.01),表明PDW纳入SSIGN模型后其预测能力提高。结论术前高PLT和低PDW与局部进展期肾癌不良预后相关,其中PDW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术前PDW有助于对局部进展期肾癌进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Rotarex旋切导管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在治疗急性下肢缺血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应用Rotarex旋切导管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治疗的23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9例,年龄53.0~84.0岁,平均(69.1±9.1)岁,病史6 h至14 d(中位时间7 d)。其中,动脉栓塞8例,急性血栓形成1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例,支架内再狭窄2例);病变位于腹股沟以上者5例,腹股沟以下者16例,同时累及腹股沟上下者2例。所有患者均应用Rotarex旋切导管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残余狭窄大于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成形术,必要时植入支架。术后肝素抗凝24 h后对动脉栓塞患者抗凝治疗,对动脉狭窄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行抗血小板治疗,定期彩色超声复查随访。结果23例患者中22例血运重建成功,1例失败,平均手术时间(68.2±15.6) min。18例患者行动脉腔内成形术;7例患者植入支架,其中3例为髂动脉支架,4例为股浅动脉支架。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其中造影剂外溢1例,以球囊贴附后无造影剂外溢;远端栓塞1例,以8F导引导管抽吸的方法取出栓子;髂动脉支架急性闭塞1例,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该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6±1.7) d,出院时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较术前明显改善(0.85±0.16 vs. 0.25±0.10,t=12.901,P < 0.001)。随访4~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自行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术后2个月时下肢缺血症状复发,再次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及动脉腔内成形重建血运。1例术后3个月行膝上截肢(失败病例),1例术后8个月死于心衰。2例患者随访期间超声提示靶病变再狭窄大于50%,因症状不明显,未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对于急性下肢缺血,采用Rotarex旋切导管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方面能够快速重建患肢血运,另一方面具有微创和可重复性好的特点,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新辅助同步放化疗(CRT)前后直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免疫细胞数量和表型的变化,并分析它们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20例直肠癌患者新辅助CRT前后的活检标本和术后病理标本组织中CD3、CD4、CD8、CD56、Foxp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新辅助CRT后直肠癌肿瘤组织中CD3(21.8% vs 48.8%,P < 0.001)、CD4(16.5% vs 42.2%,P < 0.001)、CD8(8.3% vs 33.4%,P < 0.001)和CD56(0 vs 7.6%,P=0.012)的表达均较前升高;Foxp3(26.0% vs 15.3%,P=0.005)表达较前下降;CD4/CD8(2.7 vs 5.1)比值较前无明显变化。多因素分析显示新辅助CRT后CD3(HR=0.16,P=0.028)、CD8(HR=0.03,P=0.001)阳性细胞的增加与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正相关。结论直肠癌新辅助CRT后肿瘤组织中CD3、CD4、CD8、CD56阳性浸润免疫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增加,Treg淋巴细胞比例则明显下降,CD3、CD8阳性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的患者其术后无复发生存期延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临床T1(cT1)期肾细胞癌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探究影响cT1期肾细胞癌患者发生肾窦侵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住院行肾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前诊断为cT1期肾细胞癌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采用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cT1期肾细胞癌发生肾窦侵犯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507例患者,其中男性354例(69.8%),女性153例(30.2%),中位年龄59岁,中位体重指数25.5 kg/m2。术前有肉眼血尿者18例(3.6%),中位肿瘤直径3.5 cm。cT1a期322例(63.5%),cT1b期185例(36.5%),中位R.E.N.A.L.评分为8分。肿瘤边界规则者359例(70.8%),肿瘤边界不规则者148例(29.2%)。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包括186例(36.7%)肾部分切除术和321例(63.3%)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肾窦侵犯75例(14.8%),其中cT1a期侵犯肾窦18例,占cT1a期总数的5.6%;cT1b期侵犯肾窦57例,占cT1b期总数的30.8%。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P=0.02)、R.E.N.A.L.评分(P < 0.001)、肿瘤边界状态(P < 0.001)是cT1期肾细胞癌发生肾窦侵犯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R.E.N.A.L.评分(P≤0.020)和肿瘤边界状态(P=0.001)是cT1期肾细胞癌发生肾窦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cT1期肾细胞癌,术后接近15%的患者存在肾窦侵犯现象; R.E.N.A.L.高评分和肿瘤边界不规则,均可以提示cT1期肾细胞癌有发生肾窦侵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Ⅰ~Ⅲ期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的术前CT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列线图,以期为肾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收集256例(训练集175例,测试集81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利用ITK-SNAP软件和PyRadiomics计算平台对肿瘤的容积图像进行分割和特征提取。训练集中,基于lasso-CV算法进行特征筛选,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_score;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临床病理及CT特征为Clinic因素;构建Rad_score、Clinic、Rad_score+ Clinic列线图,并在测试集中进行验证。评估列线图的辨别度和校准度,应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6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用于计算Rad_score。Clinic因素为KPS评分、血小板、钙化和TNM临床分期。在辨别度方面,Rad_score+ Clinic列线图的效能(训练集AUC 0.84,测试集AUC 0.85)显著高于Rad_score列线图(训练集AUC 0.78,P=0.029;测试集AUC 0.77,P=0.025)和Clinic列线图(训练集AUC 0.77,P=0.014,测试集AUC 0.77,P=0.011)。校准度方面,Rad_score+Clinic列线图拟合优度检验为训练集P=0.065,测试集P=0.628。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加入Rad_score后的Rad_score+Clinic列线图比单纯Clinic列线图应用价值高。结论基于术前CT影像组学特征的列线图预测Ⅰ~Ⅲ期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有较高的效能,可为肾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miR-3682-3p在H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生物信息学分析miR-3682-3p在HCC中的表达以及与生存相关性; 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原位杂交分别检测miR-3682-3p(miR-3682)在18对HCC与癌旁新鲜肝组织以及90对石蜡包埋HCC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统计分析miR-3682-3p在HCC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参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利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miR-3682-3p表达作为肝细胞癌预后独立因素的可能性。结果生物信息分析显示,miR- 3682-3p在HCC组织中高表达,且与HCC患者综合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关联(χ2=8.793,P < 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18组配对的HCC和癌旁肝组织显示,miR-3682-3p在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t=3.073,P=0.007)。原位杂交分析90组配对的HCC和癌旁组织中miR-3682-3p的表达,显示其在癌与癌旁组织的细胞浆中表达,并且在癌组织中表达上调(t=2.659,P=0.009)。miR-3682-3p表达的高低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八版分期(χ2=4.272,P=0.039)、HBV表面抗原状态(χ2=5.143,P= 0.023)、复发(χ2=4.593,P=0.032)、肿瘤大小(χ2=4.580,P=0.032)和Edmondson-Steiner分级(χ2=4.068,P=0.044)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Kaplan-Meier分析显示,miR-3682-3p表达越高,患者总生存时间(Log rank χ2=4.169,P=0.041)和无病生存时间(Log rank χ2=4.078,P=0.043)越短。多变量分析显示,miR-3682-3p表达是评估HCC患者预后独立因子。结论miR-3682-3p在HCC组织中表达上调,是促进HCC发病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蛋白2(NRG2)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通过GEPIA数据库比较分析与人正常对照组相比,低级别胶质瘤(LGG,n=518)和胶质母细胞瘤(GBM,n=163)样本中NRG2和GFAP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并分析LGG和GBM样本中两个分子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以及两个分子表达相关性。获取人胶质瘤组织芯片样本,包含癌旁正常组织10个、LGG组织48个、GBM组织20个;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不同级别人胶质瘤组织芯片样本中NRG2表达水平变化情况,并使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NRG2与GFAP的共定位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kt抑制剂Perifosine对NRG2调控GFAP表达的影响。结果 NRG2在LGG和GBM样本中均存在高表达,以LGG较为显著(P < 0.01)。GBM样本中,低NRG2水平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在30月之后略高于高NRG2水平患者。在LGG样本中,NRG2与GFAP基因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 < 0.01),而在GBM样本中则呈正相关(P < 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LGG样本中NRG2与GFAP多共定位于同一肿瘤细胞,而在GBM样本中则多表达于不同肿瘤细胞。NRG2促进U-87 MG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GFAP表达,该作用可被Akt抑制剂Perifosine显著抑制(P < 0.01)。结论 NRG2可高表达于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可能部分通过Akt信号调控胶质瘤细胞GFAP表达,影响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ï   &#x;             Û  »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53(4):671
目的评估骶神经调节术(sacral neuromodulation, SNM)治疗膀胱逼尿肌无力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采用SNM治疗的6例膀胱逼尿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46~65岁,平均58岁,男性3例,女性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尿动力学检查明确膀胱逼尿肌无力的诊断,膀胱镜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膀胱出口梗阻。患者术前均留置膀胱造瘘管,24 h平均排尿次数为23.8次(18~33次),平均每次尿量为34.2 mL (10~50 mL),平均每次残余尿量为421.7 mL(350~520 mL)。比较手术前后患者24 h的排尿次数、平均每次尿量以及残余尿量的变化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接受Ⅰ期SNM治疗,Ⅰ期手术时间平均为90 min (62~135 min),Ⅰ期电极植入后测试时间平均为2周(1~3周)。有4例患者转为Ⅱ期手术,转换率为66.7% (4/6)。Ⅰ期电极植入后,6例患者的24 h平均排尿次数为13.5次(9~18次),平均每次尿量为192.5 mL (150~255 mL),平均每次残余尿量为97.5 mL (60~145 mL),与Ⅰ期电极植入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Ⅱ期术后患者随访10~15个月,平均11.3个月,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血肿、电极排异反应、电极移位等严重不良反应。截至随访结束,4例行Ⅱ期手术的患者中有1例需要行间歇导尿治疗,每日间歇导尿1次,其余3例无需间歇导尿。结论SNM可显著改善膀胱逼尿肌无力患者的排尿症状,减少残余尿量,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针对中青年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单节段责任病灶切除与双节段病灶全部切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应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中青年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节段责任病灶治疗组(单节段组)18例,双节段病灶治疗组(双节段组)14例。临床评价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转归,同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患者术后总体满意度;影像学参数包括X线片的腰椎前凸角、病灶节段椎间高度、病灶节段终板角,以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MSU)分级和T2序列上椎间盘退变程度的Pfirrmann分级;围手术期参数包括手术医师、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支具佩戴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最终纳入患者平均随访(26.78±10.64)个月,两组之间随访时间和基线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评估方面,双节段组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ODI相比于单节段组明显更低(P < 0.05),同时双节段组末次随访ODI相较于术前缓解强于单节段组(P<0.05);影像学方面,术前两组X线和MRI影像学参数在主要病灶和次要病灶上均无明显差异。两组主要病灶的MSU突出分级在术后分别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 < 0.05)。次要病灶的MSU突出分级双节段组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5),而单节段组次要病灶MSU突出分级术后较术前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 >0.05);围术期参数方面,单节段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双节段组(P < 0.001),两组均未发现围手术期并发症,但单节段组术后随访期间内3例患者接受了二次腰椎手术治疗。结论对于中青年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双节段病灶同期切除在中长期可能有更好的功能改善而不增加相关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Rotarex旋切导管在治疗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PAD)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 ISR)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经Rotarex旋切导管治疗的7例下肢PAD ISR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59.0~76.0岁,平均(70.0±7.6)岁。患者上次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复发在术后的1.0~72.0个月,中位复发时间6.0个月,自出现缺血症状至本次腔内治疗时间间隔为3 d至2年,中位间隔时间62 d,均行择期再次腔内治疗。再次治疗采用Rotarex机械减容术及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必要时再次行支架植入术。术后肝素抗凝24 h,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定期彩色超声复查随访。结果7例ISR患者下肢动脉再通成功,其中3例因原有支架扭曲、断裂再次植入支架,其余4例患者未再植入新的支架。患者术前平均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为0.31±0.08,术后为0.86±0.08,t=-12.84,P < 0.001。住院期间1例因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行急诊股动脉切开取栓,术后恢复良好。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5.0~2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4.0个月,无死亡及截肢病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3例患者再次出现ISR。结论使用Rotarex旋切导管减容,可有效减少再次支架植入,但是对于增生内膜及陈旧血栓的减容效果欠佳,且不能解决支架断裂及术后内膜增生等问题,因此还需与药物涂层球囊及支架等手段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