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长药隔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pseudothibetica根茎中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有效成分及扩大重楼属植物的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正反相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ESI-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长药隔重楼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元(1)、薯蓣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3)、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β-谷甾醇(6)、豆甾醇(7)、胡萝卜苷(8)、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10)、β-蜕皮激素(11)、蔗糖(12)。结论 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产地重楼属植物主要活性成分甾体皂苷量的差异性,为探讨品种及产地对重楼属植物活性成分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的重楼属6种药材中偏诺皂苷-3-O-α-L-Rha (1→2) [α-L-Rha (1→4)]-β-D-Glc(PGRR),重楼皂苷I、II、VI、VII、H及纤细薯蓣皂苷的量。结果 不同重楼属植物中的皂苷种类及其量存在较大差异,滇重楼、巴山重楼以及长药隔重楼的皂苷种类及其量较多;同一品种不同产地的重楼药材,其皂苷的种类及其量亦不同,湖北恩施的金线重楼较重庆巫溪产的皂苷量高,贵州安顺的长药隔重楼皂苷量明显高于湖北来凤产。结论 重楼属植物的品种及产地对其活性成分的量及类型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五指莲重楼Paris axialis根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法提取,利用正相硅胶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反相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醋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豆甾醇(2)、薯蓣皂苷元(3)、薯蓣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薯蓣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6)、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7)、木犀草素(8)、木犀草苷(9)、柚皮素(10)、槲皮素(11)和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12)。结论 化合物13712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10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滇重楼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滇重楼根茎的HPLC指纹图谱,控制其质量。方法 采用HPLC法,Eclipse XDB C18(1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 nm,柱温25 ℃,体积流量1.0 mL/min。通过外标法对各批次样品中的重楼皂苷I、H、甾体皂苷II、V、VI、VII、薯蓣皂苷、纤细薯蓣皂苷进行测定。结果 18批滇重楼相似度小于0.9,说明不同批次样品差异较大。同时确定了6个共有峰,并通过对照品对其进行了归属。甾体皂苷II在S8、S9批次中的量最高,重楼皂苷I在S7批次中的量最高,甾体皂苷VI只在4个批次中检测出。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可用于滇重楼的质量控制及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 同时测定蒺藜粗皂苷中海柯皂苷元、薯蓣皂苷元和替告皂苷元的量。方法 采用HPLC-ELSD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6∶14),漂移管温度100 ℃,载气体积流量2.5 L/min。结果 海柯皂苷元、薯蓣皂苷元和替告皂苷元分别在114.1~1 141.0 μg/mL(R2=0.999 2),16.88~168.80 μg/mL(R2=0.999 4),78.60~786.00 μg/mL(R2=0.999 3)呈良好线性关系;蒺藜粗皂苷中海柯皂苷元、薯蓣皂苷元和替告皂苷元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RSD为1.6%)、99.3%(RSD为1.4%)、99.4%(RSD为1.1%)。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快速,且专属性良好,可用于蒺藜粗皂苷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6.
滇重楼皂苷成分体内外抗肺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滇重楼皂苷成分滇重楼总皂苷、滇重楼皂苷Ⅰ、薯蓣皂苷元的抗肺癌活性。方法 以小鼠肺腺癌细胞株 LA795 及其宿主近交系 T739 荷瘤小鼠为研究模型,采用 MTT 法检测滇重楼总皂苷、滇重楼皂苷Ⅰ和薯蓣皂苷元的细胞毒活性,荷瘤小鼠实验检测抑瘤率、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及瘤细胞转移情况。结果 MTT 结果显示滇重楼总皂苷、滇重楼皂苷Ⅰ和薯蓣皂苷元对 LA795 细胞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 IC50 分别为 24.33 μg/mL, 1.85、149.75 μmol/L;各受试药物高剂量组对 T739 荷瘤小鼠抑瘤率分别为 41.82%、29.44%、33.94%;滇重楼总皂苷给药组可不同程度抑制肿瘤细胞的肺转移和肝转移。结论 滇重楼总皂苷成分在体外、体内皆有强的抗肺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获取滇重楼甾体皂苷合成途径关键酶环阿屯醇合酶基因(PpCAS)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利用同源克隆和RT-PCR技术获得PpCAS基因保守片段,采用RACE技术获得PpCAS基因的3’及5’末端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PpCAS基因全长cDNA为2 309 bp,其开放阅读框(ORF)为2 283 bp,可编码76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PpCAS推导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8.69×104,等电点(pI)为6.54;其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其他植物CAS的同源性在60%~83% PpCAS蛋白。结论 从滇重楼中首次获得PpCAS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具有CAS同源基因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8.
利用硅胶柱色谱、MCI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滇重楼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从滇重楼地上部分9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6个甾体皂苷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为26-O-β-D-glucopyranosyl-kryptogenin-3-O-α-L-rhamnopyranosyl-(1→4)-α-L- rhamnopyranosy-(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1), dioseptemloside G (2), polyphylloside III (3), chonglouoside SL-19 (4), protodioscin (5), chonglouoside SL-5 (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重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对以上化合物进行促血小板聚集活性以及细胞毒性评价,结果发现:6个化合物均未表现出明显的促血小板聚集作用;化合物24对于人结肠癌细胞HT29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产自我国广西的萝藦科武靴藤属植物武靴藤Gymnema sylvestre叶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低压柱色谱和反相中压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其中4个化合物为从原植物中分离得到,另外2个化合物为水解产物。经波谱解析和理化常数测定均为首次从武靴藤叶中分离得到,分别为3-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28-O-β-D-吡喃葡萄糖-齐墩果酸酯 [3-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 28-O-β-D-glucopyranosyl ester,1]、齐墩果酸型3-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1→6)吡喃葡萄糖苷 [oleanolic acid 3-O-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2]、长刺皂苷元-3-O-β-D-葡糖醛酸吡喃糖苷(longispinogenin 3-O-β-D-glucuronopyranoside,3)、21-苯甲酰基-长刺皂苷元-3-O-β-D-葡糖醛酸吡喃糖苷(21-β-benzoyl-longispinogenin3-O-β-D-glucuronopyranoside,4)、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5)和长刺皂苷元(longispinogenin,6)。结论 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武靴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杨梅Myrica rubra叶降血糖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和薄层色谱分离杨梅叶有效部位中的化学成分;用IR、ESI-MS、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槲皮素(2)、杨梅素(3)、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4)、杨梅苷(5)和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6)。结论 首次报道杨梅叶降血糖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远志科远志属植物黄花倒水莲Polygala fallax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黄花倒水莲的化学成分,通过波谱方法对结构进行解析和鉴定。结果 确定了6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3-O-β-D-glucopyranosyl senegenic acid(Ⅰ)、远志皂苷(tenuifolin,Ⅱ)、细叶远志皂苷元(presenegenin,Ⅲ)、1,7-二甲氧基-2,3-亚甲二氧基口山酮(1,7-dimethoxy-2,3-methylenedioxy xanthone,Ⅳ)、芥子酸(sinapinic acid,Ⅴ)、阿魏酸(ferulic acid,Ⅵ)。结论 化合物Ⅲ~Ⅵ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的远志酸型皂苷,且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黄花倒水莲皂苷A(fallaxsaponin A)。  相似文献   

12.
绞股蓝是五加科外含有人参皂苷的植物之一,具有滋补保健、抗癌防衰、增强体质和改善脂质代谢等多种功能,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综述绞股蓝皂苷成分的研究近况,为绞股蓝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也为临床用药及相关活性成分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毛酸浆Physalis pubescens浆果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谱、质谱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毛酸浆浆果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 7, 3′-三甲基槲皮素(1)、山柰酚(2)、金圣草酚(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2α, 3β, 23-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5)、白头翁皂苷A(6)、白头翁皂苷D(7)、咖啡酸(8)、1-O-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9)、N-反式-阿魏酰酪胺(10)、新橄榄脂素(11)、梣皮树脂醇(12)、松脂醇(13)、蔗糖(14)、尿苷(15)、β-谷甾醇(16)。结论 化合物57915为首次从酸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围绕重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收效甚微,未能从根本上扭转重楼资源不可持续的趋势和现状。在回顾并综合分析重楼资源的地位、利用现状、资源基本特征、相关科研概况和生产实践经验后,建议将野生放养、粗放式管理、数量取胜确定为重楼资源再生的基本策略和方向,有机协调、集成各方力量,依托自然赋予的再生能力,辅之以相关科技攻关,大幅度提升种子育苗繁育能力,以廉价甚至免费的种苗、极低的土地和管护成本投入以及潜在的可观收益为前提,调动潜在参与者特别是广大农户的积极性,通过人工规模化野生放养实现重楼资源再生。  相似文献   

15.
金花茶叶皂苷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金花茶Camellia euphlebia叶皂苷类成分。方法 利用超声提取、大孔树脂富集以及制备色谱对金花茶叶水溶性部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IR等光谱手段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人参皂苷Rg1(1)、人参皂苷F1(2)和人参皂苷F5(3)。结论 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人参皂苷,其中人参皂苷Rg1、F5为首次从山茶属中分离得到。金花茶为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药用植物,这些成分的分离鉴定对其进一步的活性研究、开发利用和推广种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等方法对兴安升麻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升麻醇(1)、异阿魏酸(2)、升麻槭素B(3)、阿魏酸(4)、升麻醇-3-O-β-D-木糖苷(5)、25-O-乙酰基升麻醇-3-O-β-D-木糖苷(6)、24-O-乙酰基-异北升麻醇-3-O-β-D-木糖苷(7)、E-3-(3″-甲基-2″-亚丁烯基)-2-吲哚酮(8)、甲基阿魏酸(9)、升麻醇-3-酮(10)、25-O-乙酰基升麻醇(11)、β-谷甾醇(12)。结论 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0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