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时对患儿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06年1月-2007年5月共收治川崎病110例,在进行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时,监测患儿的心率、血压,记录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患儿的心率、血压变化,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中患儿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与治疗前、治疗后比较,P<0.05。结论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冲击治疗川崎病时,应监测患儿的心功能变化,根据心率、血压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保证丙种球蛋白安全输入,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联合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难治性肾病对患儿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收治的30例难治性肾病患儿,在进行MP联合CTX冲击治疗时,监测患儿的心功能,记录治疗前、治疗中患儿的心率、血压变化,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中患儿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P治疗时心悸、头晕等并发症易发生在第3次治疗中;CTX治疗时恶心、呕吐、心悸等并发症易发生在首次疗程中,骨髓抑制、肝功损害易发生在后续疗程中.结论 在MP联合CTX冲击治疗难治性肾病时,应监测患儿的心功能变化,根据心率、血压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2月27例川崎病患儿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的护理,总结护理经验。结果27例患儿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早期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患儿,可以预防冠状动脉损害及减轻其损害程度。在使用丙种球蛋白的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速度是护理的关键,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重视远期随访,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伴血小板升高患儿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10年3月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56例川崎病患儿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56例患儿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伴血小板升高患儿,可以预防冠状动脉损害及减轻其损害程度.在使用丙种球蛋白时,其最佳治疗时机为发病后10 d内,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速度是护理的关键,同时口服阿司匹林6~8周,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同时加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重视远期随访,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小儿川崎病冠膜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川崎病冠膜损伤患儿按随机双盲法分为35例治疗组和33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400 mg·kg-1·d-1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1 000mg·kg-1·d-1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的四肢变化、皮疹、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以及发热等临床症状的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冠膜损伤患儿,能够增强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预防和治疗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72例川崎病惠儿按入院时间分为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组46例(治疗组)和未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组26例(对照组),利用彩色超声系统时2组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情况进行检测并对其心脏损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2例中有25例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损害,占34.7%(25/72),其中治疗组在入院前已发生冠状动脉损害10例.入院后治疗组未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36例患儿中有6例发生冠状动脉损害(16.7%,6/36),其中冠状动脉扩张率为13.9%(5/36),冠状动脉瘤发生率为2.8%(1/36);对照组26例出现冠状动脉损害9例(34.6%,9/26),其中冠状动脉扩张率为26.9%(7/26),冠状动脉瘤发生率为7.7%(2/26);2组冠状动脉扩张率、冠状动脉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5、7.91,P<0.05、0.01).不同给药时间对丙种球蛋白预防冠状动脉损害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与26.7%,χ~2=3.58,P<0.05).治疗前已有冠状动脉损害10例经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其转归与时照组相比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组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川崎病合并其他心脏损害表现的影响亦好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且治疗愈早效果愈好,但对已发生冠状动脉损害者无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对我院在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3例小儿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每天给予常规剂量400mg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大剂量单剂静脉滴注2g/kg丙种球蛋白,对两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观察。观察组的临床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疗效(P〈0.05);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上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早期给予小儿川崎病患儿大剂量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中等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D)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非特异件血管炎,易侵犯冠状动脉,部分患儿可形成冠状动脉瘤。目前在川崎病的治疗中,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GG)的疗效已得到肯定,但丙种球蛋白价格昂贵,大剂量应用经济负担沉蘑,多数患家庭难以承受,使丙种球蛋白的应用受到限制。目前国内关于中等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疔川崎病的报导较少。本研究就中等剂量丙种球蛋自治疗川崎病的临床可行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慧  安新江  田静 《临床医学》2012,32(12):86-88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血浆中的变化,探讨其在不完全川崎病及其冠脉损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对照组、川崎病、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治疗前血浆的VEGF水平.同时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检出冠状动脉扩张患儿.治疗组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应用[(1 g/kg·d),连用2d],治疗后相同方法检测各组患儿血浆VEGF水平.结果 不完全川崎病和川崎病组血浆VEGF水平治疗前后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完全川崎病组血浆VEGF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组(P<0.01),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血浆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冠脉损害组(P<0.01).结论 血浆VEGF水平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川崎病炎症水平,预测冠状动脉的损害.VEGF增高可以作为诊断不完全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损害的一个可靠的实验室指标.检测血清VEGF有助于IKD的早期诊断,可为及时应用丙种球蛋白预防冠脉损害的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效果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接收并诊治的98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的不同将其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各49例。小剂量组采用1 g/kg丙种球蛋白治疗,大剂量组采用2 g/kg丙种球蛋白治疗。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后症状改善优良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后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TNF-α、CRP、IL-8、IL-6水平均明显降低,且大剂量组明显低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治疗后症状改善优良率明显高于小剂量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1年后,大剂量组冠状动脉病变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小剂量组(P<0.05)。结论2 g/kg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更好,可明显改善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防止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效果.方法 将82例川崎病患儿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用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症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发生冠状动脉扩张1例,对照组发生8例,观察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如发热、淋巴结肿大及皮肤黏膜改变的恢复时间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缩短.结论 良好细致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可增加患儿及家属对川崎病的了解,积极配合医疗各个环节,可减少并发症,加快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是儿童较为常见的一种后天性心脏病,目前对其病因尚不明确,主要是危害患儿的心血管系统,造成冠状动脉病变。目前治疗川崎病最常规的治疗方法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根据2007年Sakata报道认为单剂量lg/kg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效果较其它治疗剂量更有效。本研究在川崎病患儿不同的病程时间给予静脉注射单剂量lg/kg丙种球蛋白,比较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Gamma globulin)治疗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在本院进行丙种球蛋白治疗的162例川崎病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总结归纳护理经验。结果治疗结束后,本次所有案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通过有效的对症治疗及护理,患儿症状均有所好转。结论通过对丙种球蛋白治疗的16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严密的观察及护理,以及对患儿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的处理,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超声评价川崎病肱动脉内皮功能及大剂量VitC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高分辨力超声检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肱动脉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flow mediated vasodilation,FMD),观察川崎病患儿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并对照大剂量VitC治疗后肱动脉内皮功能变化,以探讨VitC对川崎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超声评价28例急性期及21例恢复期川崎病患者与20例健康对照者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并观察KD患者应用大剂量VitC静脉滴注前、后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内径变化率(FMD%)的变化.结果川崎病急性期、恢复期组肱动脉FM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川崎病急性期组、恢复期组大剂量VitC静滴后肱动脉FMD%均显著高于静滴前(P均〈0.01).结论川崎病急性期组、恢复期组肱动脉FMD%较健康儿童低,提示川崎病患儿存在着显著的持续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大剂量抗氧化剂VitC对KD急性期组、恢复期组的血管内皮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防止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效果。方法将82例川崎病患儿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用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症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发生冠状动脉扩张1例,对照组发生8例,观察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如发热、淋巴结肿大及皮肤黏膜改变的恢复时间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缩短。结论良好细致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可增加患儿及家属对川崎病的了解,积极配合医疗各个环节,可减少并发症,加快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首次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进一步治疗方法,并进行分析。方法总结2003年6月至2007年4月我院收治的46例川崎病临床资料,其中6例符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川崎病,并对治疗结果进行总结。结果6例川崎病患儿首次接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g/(kg·次),36h体温仍高于38.5℃,其中3例再次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为1g/(kg·次),其中2例热退,1例仍有发热,给予激素治疗后热退;另3例再次接受丙种球蛋白2g/(kg·次)治疗后热退。结论对于首剂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川崎病患儿,可再次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治疗,2g/(kg·次)丙种球蛋白较1g/(kg·次)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IVIG)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将 3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IVIG治疗组 (n =15 )和对照组 (n =15 ,常规治疗组 )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冠状动脉内径。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 ,IVIG治疗组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川崎病的复发率为 0 ,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早期大剂量IVIG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川崎病患儿46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4例。对照组采取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而观察组则采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症状改善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CRP、WBC、ESR等炎性反应指标水平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粘膜充血消退时间、颈部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0.8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疗效显著,且能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对促疾病康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1病例资料【例1】男,12岁。因心动过速1 d入院。2个月前患川崎病在外院住院治疗,曾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出院后家长每日测量患儿脉搏,1 d前发现患儿面色苍白、心率加快,遂入我院。入院时无腹痛、发热等不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5例儿童川崎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儿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均恢复正常,脑脊液异常的患者于2~3周内复查时已恢复正常.结论:川崎病患儿除典型临床表现外,常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脑电图检查阳性率高,具有提示意义,及时应用阿司匹林、潘生丁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