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AS)作为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前期病理基础一直备受关注,但如何运用中医解释、治疗AS领域仍较少涉及。结合AS病因、临床表现等,对比中医"痰核"理论、源流、病机,经过反复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后,认为AS斑块属于中医学"痰核"范畴,提出"脉生痰核"理论,以顺气匀血、化痰散结法为主,指导中医药防治AS,取得了临床疗效和学术进展,并形成一套适应症广泛有效的治疗方剂群。  相似文献   

2.
"瘿病"记载最早见于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清代名医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说:"何谓瘿?其皮宽,有似樱桃,故名瘿,亦名瘿气,又名影袋"。"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气、痰、瘀为基本病机,因气生痰,因痰致瘀,痰贯穿于始终;痰凝气结、火盛阴伤乃病机重点。治疗有辨证分型、经典方剂、中药外敷、针灸等。中医药治疗多局限于临床观察,缺乏现代医学支持。期待遵循循证医学理念,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符合中医辨证动物模型,提供更加可靠、全面、系统的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方剂主治的规范性研究较少,通过对方剂主治源流的梳理并分析《方剂学》教材中方剂主治描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病、证、征结合”3个层次的方剂主治描述规范,从而有利于临证依法用方、规范教材和规范方剂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飞  柴瑞霁 《山西中医》1989,5(1):49-52
祛痰方剂是以祛(化)痰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或消解痰饮的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痰病的范围甚广,病情变化亦颇复杂。祛痰方剂根据其病证特点及药性的温燥、凉润的不同,主要分为温燥化痰和清润化痰两类。本文对于具有代表性的祛痰方剂进行了研究,探讨其配伍理论和配伍的主要方法。一、温燥化痰温燥化痰的方剂,适用于寒痰或湿痰的病证。一般来说,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寒湿之痰,由于脾虚湿胜,湿聚成痰,肾虚则水泛为痰,故寒湿之痰和脏腑的关系,与脾肾至为密切。温燥化痰方剂的组成,常以半夏、南星、白芥子、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对痰饮病有详细记载,重点论述了对水饮的辨证论治。仲景治痰方剂散见于各个章节,未对痰证做一系统论述。通过摘出仲景治疗痰证之方剂进行梳理分析,结合相关经方医案,分析仲景治疗痰证的思路,重点探讨治痰经方在精神方面疾病的运用,为临床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痰湿源流考     
王志奇 《中医研究》2010,23(5):73-74
痰湿作为中医病机,见于《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又名痰浊、湿痰,是内湿和痰的合称。然而从古代文献中关于痰湿的论述看,其内涵在一定历史时期与“痰”与“湿”存在着混淆与交织,在认识上产生了一定的混乱,故明确其内涵,对正确的认知这一病机,从而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婷  陈晓东 《中医药学刊》2010,(7):1514-1516
目的:研究哮喘病病机之痰与饮。方法:运用数据库软件处理1310首古今哮喘方剂,通过分析其组方配伍规律总结蕴涵于其中的病机及治法。结果:哮喘方剂组方配伍重点在化痰、利水与其它功效的组合上。结论:通过组方配伍的分析总结出饮聚痰壅为哮喘病发作的主病机,痰与饮作为不同的病机应分而论之,积饮不散遂变成痰,痰饮之寒热错纵复杂。  相似文献   

8.
温胆汤是治疗痰热饮证的常用方剂,本文通过对温胆汤的源流、组成、类方比较,归纳其加减特点和用药症状,结合岭南地区的发病特点,提出温胆汤在临床的运用体会,旨在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9.
王珪痰证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痰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证候分类、治疗原则及代表方剂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元代医家王珪的痰病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10.
龙胆泻肝汤是中医方剂中适应范围较广的方剂之一,溯其源流,同名异治的方散见于《兰室秘藏》、《卫生宝鉴》、《保婴撮要》、《医方集宜》、《外科正宗》、《医方集解》、《张氏医通》及《杂病源流犀烛》等,而以上方剂又以《医方集解》所载最为通行。现将近10年有关《医方集解》所载之龙胆泻肝汤用于妇科疾病治疗的文献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是治疗痰热饮证的常用方剂,本文通过对温胆汤的源流、组成、类方比较,归纳其加减特点和用药症状,结合岭南地区的发病特点,提出温胆汤在临床的运用体会,旨在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2.
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以干燥块茎入药.其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为重要的化痰药.由于有"痰为百病之母"、"因病生痰,因病致痰,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等说法[1],所以其临床应用广泛,在方剂中随其配伍不同,而治疗不同痰病.常用以半夏为主药的方剂有二陈汤、半夏泻心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厚朴汤等,很多有名方剂中也离不开半夏,如小柴胡汤、小青龙汤、六君子汤、保和丸、藿香正气散等.下面从其功效主治方面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肺系病症。前人有云:"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然而,正如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所谓:"有声无痰曰咳,非无痰,痰不易出也,病在肺,肺主声,故声先而痰后;有痰无声曰嗽,非无声,痰随声出,声不甚响也,病在脾,脾藏痰,  相似文献   

14.
张文捷 《陕西中医》1990,11(4):165-166
本文就小儿疾病中的常见证候——脾阴虚证从源流、病因病机及治疗方药等方面作了简单探讨,并介绍了其代表方剂及加减方法。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是清化痰热的代表方剂,孙思邈认为其病机为“胆寒”。其实,“胆寒”与“痰热”并不矛盾,通过对温胆汤方证的脏腑病位分析、方荆寒热属性讨论,揭示“胆寒”与“痰热”的因果关系。并列举临床运用温胆汤治疗的多种病证及其症候特征、病机要点、方剂加减配伍规律及医案一则。  相似文献   

16.
配伍是方剂学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医学的关键问题之一。从方剂配伍的概念、源流、与中药配伍的区别和联系、目的、形式、特点及本质等方面进行论述。方剂配伍的本质是治法的配伍,据此,方剂可以看作是体现不同治法、切中病机、符合病情的功能单位的有机组合或配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和病理产物"痰"入手,以梳理""无痰不作眩"的源流和痰病致眩的特点为手段,阐述痰在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痰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药对探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就药对配伍的源流、常用方剂中的药对配伍特点及意义进行了讨论.认为药对始见于<黄帝内经>,成熟于<伤寒杂病论>,经过后世医家的发展逐渐完善.探讨药对的配伍与运用有利于学习、掌握方剂临床用药规律及研究复方.  相似文献   

19.
周晓磊  吴圣贤 《天津中医药》2023,40(9):1112-1119
痰核主要指发生于身体内外的包块状疾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痰核发展源流及痰核的理论认识两方面对历代医家论述和研究进行整理归纳,探析历代医家对痰核的不同学术观点,以期对本病的理论丰富和临床实践有所裨益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陈士铎认为“百病多起于痰,无痰则不能成病”。其对于痰证诊疗的重视,在竺曹各部著作中都有所体现。陈氏在痰证诊疗时,每从疾病成因、病理性质、病变部位、发病时间等多方.面入手,以脏腑辨证为主要方法进行论治,所用方剂也多为自创方或将前人方剂加减变化后重新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