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产生的内在根本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的病因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能够卫外固内,病邪就难以入侵,疾病也就无从发生.  相似文献   

2.
疾病的发生与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但不外乎致病因素和人体抗病能力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取决于正邪相搏的结果.<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篇>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正气不足,邪气痹阻,是发病的根本.因此,所有的治疗手段都可以理解为是以扶助人体正气,祛除侵袭人体的邪气为目的.由于强调的角度不同,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是辨证的统一.下面主要从推拿手法的祛邪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3.
2003年春,非典型肺炎在我国的爆发,给我们所带来的恐慌及反思,至今记忆犹新.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早在<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同时<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出了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对于传染病,内经中也提出了要"避其毒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作为个人,我们无法控制"邪气",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提高自身免疫力,就是首要而切实的任务.专家提醒非典可能会"卷土重来",笔者想就<百症赋>中"岁热时行,陶道复求肺俞理",谈谈浅见.  相似文献   

4.
正气与体质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气强弱"和"体质强弱"是一回事吗?正气和体质之间是什么样的异同呢?以下分4点来阐述. 1 正气和体质概念的异同 1.1 什么是"正气" "正气"有如下意思:一是同"真气",人体机能活动的总称;是人正常的功能活动和抗病防御能力以及病后的康复能力.通常与病邪相对而言,指人体的抗病能力.<素问·剌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二是四季正常气候,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灵枢·剌节邪>:"正气者,正风也."以后历代医学多取前意,而且常常特指与邪气相对的抗病能力.所以"正气强弱"换句话说,就是"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5.
早在2000年前祖国医学就在人类发病方面有了深刻认识,《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只要人体正气存在,病邪就不会侵犯到机体而引起疾病发作;《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腠,其气必虚",意思是说,只要疾病发生就说明机体正气虚弱,从这两条经文中获悉,疾病发生有两个因素,一为正虚,二为邪气,其中正虚为发病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医将扶正称为固本。500年前西方医学崛起,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人体有一种防御功能,这种功能由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种因素构成,即现代医学所谓的免疫。近30年来随着西医的进步,免疫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中西两种医学的认识似乎已经有了共识。  相似文献   

6.
"巨刺""缪刺"名义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巨刺、缪刺系针法名称,出<黄帝内经>,巨刺首出<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调经论>补充日:"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而<素问·谬刺论>则进一步解释日:"邪客于经,左盛者右病,右盛者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己,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相似文献   

7.
正《素问遗编·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针灸甲乙经》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搏,乃客其形。"说明只要人体正气强健,脏腑功能调和,气血旺盛,阴阳平衡,则邪气不易侵犯。相反,邪之为病,乃因正气虚、无力抗邪所  相似文献   

8.
疾病的发生与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但不外乎致病因素和人体抗病能力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取决于正邪相搏的结果.《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篇》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正气不足,邪气痹阻,是发病的根本.因此,所有的治疗手段都可以理解为是以扶助人体正气,祛除侵袭人体的邪气为目的.由于强调的角度不同,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是辨证的统一.下面主要从推拿手法的祛邪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9.
杨茂敬 《光明中医》2009,24(10):1981-198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祖国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称为"正气",凡一切致病因素足以造成发病条件的均称为"邪气"."正气"如何"存内",才能达到"邪不可干",是当今养生的目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论虚必涉及实.虚实概念最早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亢盛,正气未衰,邪正相搏,可呈现出亢盛有余的实证;相反,正气虚衰,邪势方张,正不胜邪,可呈现出衰弱不足的虚证.<素问·三部九候论>明确地提出了"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更谆谆告诫曰:"无实无虚".<难经>演<灵枢>之义,始明确提出了"实实虚虚"之戒,<难经·十二难>中说:"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医生在临床上用药如用兵,如识药善用,一鼓而战,自可邪却病退;但正如清代凌奂<本草害利>所言:"凡药有利必有害,但知其利,不知其害,如冲锋于前,不顾其后也"[1].若遇颟顸懵懂之流,临证不辨虚实,自始至终抓住几个所谓的"灵丹妙药"不放,则会犯使实者更实、虚者更虚的错误,招致祸害.<顾氏医镜>云:"实而误补,固必增邪,犹可解救;虚而误攻,正气忽去,莫可挽回".中医强调以正气为本,但临床上却多可见到辨证不明虚实,用药枉施攻伐的情况,故尤当以"虚虚"为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