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将193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并与104例非冠心病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测定血清Lp(a)、Fg、DD水平.结果:血清Lp(a)、DD水平在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g水平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Lp(a)水平在UAP组和AMI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FS水平在A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SAP组、UAP和SAP组(P<0.01);DD水平在A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高于UAP和SAP组(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p(a)、DD、HDL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结论:血清Lp(a)、Fg、DD水平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为临床工作中冠心病的预测和评估病情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38例冠心病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60例的血清hs-CRP和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AMI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和UAP组,UAP组高于SAP组。AMI组CK、CK—MB水平显著高于UAP、SAP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水平高低可反映冠心病患者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李玉亮  杨文东 《河北医药》2005,27(11):821-822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对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及评价氟伐他汀干预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乳胶增强免疫(超敏)比浊法,定量检测健康对照组5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4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4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38例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对血清hs-CRP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分别在用药后4、8周检测血清hs-CRP.结果(1)AMI组、UAP组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AMI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1);而SAP组血清hs-CRP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治疗前AMI组、UAP组、SAP组,血清hs-CRP增高(均大于3mg/L)的阳性率分别为94.7%,73.3%,7.1%.(3)氟伐他汀治疗组经治疗4、8周较常规治疗组血hs-CRP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CHD冠状动脉病变及不稳定病变有关.氟伐他汀可对冠心病患者起到抗炎作用,降低血hs-CRP水平.检测血清hs-CRP水平,可更好地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8-异构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血清水平在监测冠心病病情方面的作用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患者153例,按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1例;对照组50例.测定各组hs-CRP、8-iso-PGF2α的水平.结果 AMI组、UAP组及SAP组的8-iso-PGF2α(mg/L)分别为(524.12±0.67)、(327.24±0.78)、(127.38±1.29);hs-CRP(mg/L)分别为(18.16±0.77)、(13.76±1.13)、(7.64±0.98);均比对照组高(均P<0.05);AMI组、UAP组和SAP组8-iso-PGF2α和hs-CRp水平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iso-PGF2α和hs-CRp水平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8-iso-PGF2α和hs-CRP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其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其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1例和正常体检者35例,分别为AMI组、UAP组、SAP组和对照组。四组均常规抽血分离血清检测hs-CRP、Hcy水平。结果 1血清Hcy水平:AMI组、UAP组均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高于UAP组(P<0.05)。2血清hs-CRP水平:AMI组、UAP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P组高于SAP组(P<0.05)。Pearson分析显示血清Hcy与hs-CRP之间存在正相关(r=0.553,P<0.05)。结论血清Hcy、hs-CRP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NP、hs-CRP和Hcy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30例,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table angina pectoris, SAP)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76例(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急性心肌梗死组(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9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分为单支病变组121例,双支病变组72例和多支病变组37例。另外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不同分型和不同病变支数患者血浆BNP、hs-CRP和Hcy,分析BNP、hs-CRP和Hcy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UAP组和SAP组患者血浆BNP、hs-CRP和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AP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浆BNP、hs-CRP和Hcy水平依次升高,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变支数不同患者血浆BNP、hs-CRP和Hcy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组患者血浆BNP、hs-CRP和Hcy水平均高于双支组,双支组血浆BNP、hs-CRP和Hcy水平均高于单支组(P<0.05)。血浆BNP、hs-CRP和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9(P<0.05)、0.739(P<0.05)和0.700(P<0.05)。结论 血浆BNP、hs-CRP和Hcy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协同的作用,三者在血浆中的浓度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显著正相关,对冠心病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晓华  冯慧  刘树琴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4):3363-3365
目的 探讨炎性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 对60例ACS[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7例]和4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45例健康人群,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6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及其在ACS中的相互关系.结果 ACS组血清hs-CRP、IL-6浓度明显高于SAP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AMI组血清hs-CRP、IL-6浓度又明显高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患者血清hs-CRP与IL-6呈正相关(r=0.836).结论 血清hs-CRP、IL-6水平可判断斑块的稳定性,且在ACS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ACS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以及50例健康对照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含量,同时分析它们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各组的TBIL、DBIL和IBIL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MI组的TBIL与UAP组、SAP组比较,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各组之间的DBIL、IBIL检测结果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对预测评估冠心病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 )、高敏 C 反应蛋白( hs-CRP )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11例冠心病患者组(冠心病组)及77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 Hcy、hs-CRP水平,分析其与冠心病的关系。应用循环酶法检测Hcy,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冠心病组患者根据病情不同分为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分析各亚组Hcy、hs-CRP水平差异性。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1±9)μmol/L比(9±6)μmol/L,(15.1±1.4)mg/L比(1.0±0.9)mg/L](P<0.05)。冠心病各亚组比较:AMI组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UAP组[(24±8)μmol/L比(16±5)、(19±6)μmol/L,(23.7±5.9)mg/L比(4.0±3.0)、(15.4±3.2)mg/L](P<0.05)。 UAP组患者血清Hcy水平、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19±6)μmol/L 比(16±5)μmol/L,(15.4±3.2) mg/L 比(4.0±3.0) mg/L](P <0.05)。结论血清Hcy及hs-CRP水平与冠心病病情相一致,检测血清Hcy及hs-CRP水平可以判断冠心病病情,对于指导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彬 《河南医药信息》2010,(16):130-131
目的研究血清白细胞介素(IL)-8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WBC)总数与冠心病病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10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96例和对照组10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IL-8的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AMI组、UAP组及SAP组的血清IL-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UAP组IL-8水平明显高于SAP组;AMI组和UAP组结果相似;冠心病患者血清IL-8与外周血WBC总数变化呈正相关。结论血清IL-8升高可能是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血清IL-8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吕远  于文敏  周磊 《现代医药卫生》2014,(21):3281-328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血脂检测与冠心病(CHD)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为观察组,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6例)3个亚组;另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入选的所有观察对象均进行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测定。结果观察组患者hs-CRP、TC、TG、LDL-C测定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SAP、AMI各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之间血脂检测结果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和血脂联合检测可作为诊断CHD的重要参考指标,对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病情的相关性。方法 78例ACS患者分成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38例(AMI组),并设稳定型心绞痛对照组38例(SAP组),测定并比照3组血清BNP及hs-CRP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BNP及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P〈0.01),AMI组明显高于UAP组(P〈0.01);且AMI组BNP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r=0.913,P〈0.01)。结论检测血清BNP及hs-CRP水平可作为衡量急性冠脉缺血严重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 CD36和CD44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拟诊的冠心病患者122例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2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检测各组血压(B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并用RT-PCR法检测各组PBMC中CD36mRNA和CD44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SAP组、UAP组和AMI组PBMC的CD36 mRNA值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P组PBMC的CD44 mRN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外周血PBMC中CD36 mRNA和CD44 mRNA均与血浆hs-CRP水平正相关(r=0.787,P<0.001;r=0.932,P<0.001).结论 外周血PBMC的CD36和CD44的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及冠心病的严重度有一定的临床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变化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取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各30例,并选取3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hs-CRP含量,并分析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hs-CRP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前,AMI、UAP、SAP三组的血清hs-CRP含量(3.28±1.26;6.68±2.75;12.92±4.78)显著高于对照组(0.98±0.76);治疗后,AMI、UAP、SAP三组的血清hs-CRP含量(1.96±0.86;3.64±1.52;7.22±3.11)显著低于各组治疗前水平,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其检测有助于冠心病患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选择素(Ps)的变化与冠心病(CHD)发病和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患者85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另选30例正常人为对照。测定血清Ps水平,比较各组间差异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Ps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1),UAP组、AMI组Ps水平明显高于SAP组。结论Ps水平有助于CHD的发病和病变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 CRP)水平变化特点。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00例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31例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23例,对患者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并加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三酰甘油( TG)、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及血清CRP的水平,并选取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SAP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CRP、TC、TG及LDL-C均高于对照组,而HDL-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UAP组血清CRP、TC、TG及LDL-C均低于AMI组,HDL-C均高于A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清CRP低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CRP、TC、TG及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脂及血清CRP能够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状况,对患者疾病预测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T(cTnT)、心-踝血管指数(CAVI)检测联合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价。方法对150例患者,包括36例非冠心病患者、5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和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分别进行血清cTnT、CAVI检测,并对60例UAP患者进行2年随访,观察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三组中UAP组血清cTnT、CAVI结果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和SAP组(P〈0.05);在UAP组中, cTnT与CAVI均阳性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也比单一阳性患者及均阴性患者高(P〈0.05)。结论 cTnT和CAVI检测联合预测UAP的预后有更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C反应蛋白(CRP)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浓度,探讨LDL-C和CRP与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入选冠心病患者92例,分为三组,SAP组36例;UAP组30例;AMI组26例;对照组26例。同时测定LDL-C和CRP浓度。结果①冠心病组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②AMI组、UAP组、SAP组CRP显著高于对照组,AMI组、UAP组CRP高于SAP组;③LDL-C未达标组CRP高于LDL-C达标组。结论联合检测LDL-C和CRP的水平可以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UAP患者102例作为UAP组,另设稳定性心绞痛(SAP)组34例和正常冠脉组31例。UAP组根据CAG结果分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检测血清OPG、hs-CRP浓度,分析其在各组中水平变化。结果 UAP组、SAP组血清OPG、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冠脉组,UAP组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中三支、双支病变组血清OPG水平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s-CRP水平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OPG、hs-CRP均与UAP密切相关,但OPG对预测UAP冠脉严重程度有更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浆载脂蛋白B(apo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5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血浆apoB和hs-CRP水平。结果 三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患者的Gensini评分、apoB、hs-CRP水平分别与UAP组和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和AMI组患者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apoB、hs-CRP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