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合并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4年9月虞城县人民医院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0例股骨头坏死合并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股骨近端骨折类型的不同,手术配合采用张力带钢丝固定、股骨外侧锁定钢板固定、记忆合金卡环或环抱器,股骨侧采用加长假体,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10例患者均一期愈合。患者均无泌尿系统、肺部感染及褥疮发生。1例EwansⅢ型骨折粉碎较严重,骨质疏松明显,卧床时间较长;余患者均术后8~12周扶拐下地活动。术后1 a根据Harris标准进行评估优8例,良1例,中1例,优良率90.0%。结论股骨头坏死合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术,是恢复髋关节功能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使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老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伴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骨科进行就诊的老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60例,采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术前术后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术后的伤口愈合情况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术后患者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结论 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老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密度测定、Singh指数两种不同检查方法评估骨质疏松程度的相关性,了解不同髋部骨折之间Singh指数的差异性,为基层医院筛查高危人群提供简便廉价的方法.方法 统计因轻微外伤所致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各100例,调取骨盆正位片,并按Singh指数分类法统计股骨近端骨小梁级数,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Singh指数的差异性.结果 股骨颈骨折患者Singh指数为(3.73±1.100),粗隆间骨折患者Singh指数为(3.27±1.286),两组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X线片评定股骨近端骨小梁结构变化对于预测髋部骨折的危险性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骨颈或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诊治结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骨颈或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输血、补液抗休克.病情稳定后入院进行手术.首先对重要脏器进行救治,例如脾破裂、尿道断裂等.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干骨折患者实施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股骨近端空心钉内固定手术、股骨逆行带锁髓内针内固定手术.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6年,平均随访时间(42.60±3.60)个月.根据Friedman和Wyman标准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根据Friedman和Wyman标准,本组患者治疗效果评为优5例,良3例,差2例.疗效差的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术后功能恢复良好.股骨干骨折患者骨折不愈合1例,延迟愈合1例,均属于开放性骨折,其他8例愈合良好.对于骨折不愈合的患者进行2期手术,首先取出髓内针,然后使用锁定钢板进行加压内固定.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对于骨折延迟愈合的患者,进行经皮注射自体骨髓血后愈合.股骨颈骨折患者骨折不愈合1例,愈合良好9例.对于不愈合的患者均在外伤后3个月复查盆骨X线时确诊为IV型股骨颈骨折.需要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同侧髋臼骨折患者骨折不愈合.术后6个月复查发现髋内翻,股骨近端明显缩短,骨折未愈合,需要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结论:对于大腿承受轴向暴力导致股骨骨折的患者,尤其是股骨中段骨折的患者,应当术前进行股骨全长X线片检查或者双髋CT片检查.对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骨颈或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早期诊断、解剖复位、有效的内固定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失败后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比较股骨近端囊内骨折和囊外骨折内固定失败后髋关节置换两种类型的技术、临床结果、并发症。方法:将2013年6月—2018年6月50例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失败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均Ⅰ期完成。术后定期随访。结果:囊内骨折组平均手术时间(72.4±14.3) min,平均出血量(322.6±135.2) mL,均少于囊外骨折组平均手术时间(81.3±17.6) min和平均出血量(543.4±108.3) mL,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平均随访38个月,囊内骨折组Harris评分(85.5±16.2),高于囊外骨折组评分(73.4±13.1;P=0.01)。结论: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失败后全髋关节置换术比常规髋关节置换术有更多并发症,与囊内骨折相比,囊外骨折组手术时间更长,出血、并发症更多,假体生存率相对更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将2011-01~2012-12间我院收治的160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实验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观察并对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等指标,采用Medli D’Aubigne评分方法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相对增多(P<0.05),下床活动时间及和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优于股骨近端髓内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闭合复位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例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加长型PFNA治疗.观察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4~20个月,20例患者均骨性愈合,股骨干愈合时间为17~24周,平均19周,股骨转子间骨折愈合时间为14~18周,平均15周.未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85~95分,平均92分;髋关节功能优17例,良3例;术后均未发生脂肪栓塞及深静脉血栓,无螺旋刀片切割、内固定松动、髋内翻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闭合复位加长型PFNA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内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该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200例,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假体固定类型、假体形态、假体周围骨折类型,并探讨相关骨折影响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术中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根据 Vancouver 分型,A 型骨折15例,B 型骨折4例,C 型骨折3例。女性患者术中骨折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男性,右侧手术、使用生物型股骨假体的患者为骨折高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在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的骨折分型以及骨折的发生影响因素充分考虑,避免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比较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股骨粗隆间骨折拟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组和髋关节置换组各40例.P FNA组采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内固定,髋关节置换组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抗凝、抗感染、消肿以及功能锻炼.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患侧肢体开始负重的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早期及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髋关节置换组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引流量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置换组患者能够开始负重时间明显短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置换组的优良率为87.5%,明显高于PFNA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置换组早期并发症的发病率为37.5%,明显高于PFNA组(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晚期并发症的发病率,与PFNA组(27.5%)比较,髋关节置换组(15.0%)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远期临床疗效更好,更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但是手术损伤大,应注意早期感染的及基础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刁乃成  郭艾  杨波  喻飞 《北京医学》2015,37(11):1025-1027
目的 探讨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资料,分析术中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手术侧别、假体固定类型、假体形态、假体周围骨折类型等信息,分析骨折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 共随访430例,男170例,女260例,平均年龄71岁,其中有44例术中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根据Vancouver分型,A型41例,B型2例,C型1例.女性患者术中骨折发生率为15%,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右侧手术、应用生物型股骨假体者为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女性、右侧手术、应用生物型股骨假体等因素的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时需仔细,尽量避免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发生不同程度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分为初次骨折组41例与23例再次骨折组。详细收集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病程、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并检测记录患者骨密度T值、Charlson合并症指数、站立时间、平侧卧时间及躺卧和站立转换间隔时间等结果。结果:初次骨折组2年随访期间发生2例(4.88%)再骨折,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主要有女性、高龄(75岁)、初次骨折部位为椎骨及股骨、骨密度T值-3.5、躺卧和站立转换间隔时间长等。结论: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由多种临床风险因素导致,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降低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56例,依据术后1年内对侧髋部有无再发骨折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无再骨折组324例,比较年龄、体重指数、是否规律日照、合并内科疾病、骨质疏松情况、发生第一次髋部骨折后对抗骨质疏松药物依从性、运动锻炼情况等指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模型确定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 结果356例髋部患者中32例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为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重度骨质疏松、缺乏规律日照、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发生第一次髋部骨折后对抗骨质疏松药物依从性差、缺乏适当运动锻炼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发骨折的发生率为9.0%,积极控制体重、规律日照、防治基础疾病,规律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加强宣教,提高患者对抗骨质疏松药物依从性,进行适当运动锻炼可降低髋部再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后方软组织重建预防后路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方软组织重建对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后脱住的预防作用。方法 73例患者经后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中将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经数个骨孔固定于股骨大转子后方的骨质上。术后进行6~24个月的随访。结果 该组患者术后来发生髋关节后脱位,患侧髋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与股骨大转子之间的完整性重建有助于降低初次后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后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股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适应证及其效果。方法172例股骨近端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8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76例,高位股骨粗隆下骨折15例),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81例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58例和单髋关节置换术23例;7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开放复位及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66例、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25例;15例高位股骨粗隆下骨折均行开放复位及DCS内固定。术后均按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24~98个月。患髋均无明显疼痛,其屈曲?外展?内收?外旋?内旋功能恢复满意。Harris评分81~89分,平均为87分。结论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在无手术绝对禁忌证的情况下应首选手术治疗,有利于患髋功能恢复,可减少老年骨折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明显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及其效果. 方法 27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1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5例.所有患者重视围手术期治疗,包括术前全面评估患者全身情况;术中严密监护、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加强合并疾病的治疗等. 结果 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16例,发生率59.3%.其中1例麻醉后发生心肌梗死致死亡,1例术后心律失常,4例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尿路感染,3例肺部感染,2例合并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1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部感染.经加强围手术期治疗,26例全部治愈出院,髋关节活动功能良好. 结论 重视高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髓内钉治疗已成为首选~([1]),但常因合并骨质疏松、骨折复位不理想、术后负重过早等导致内固定失败~([2])。对于初次内固定损伤股骨头或骨质疏松严重难以再次内固定的老年患者,临床上推荐髋关节置换~([3]),但初次置换所用的股骨柄多为近端固定,而此类患者多遗留股骨近端骨缺损,因此难以获得初期稳定性。近年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动力髋螺钉(DHS)及Gamma钉3种治疗方式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1年12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EvansⅢ、Ⅳ型且Sighs指数4级以下的9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全髋关节置换术28例,DHS 31例,Gamma钉33例,88例获有效随访.结果 Evans Ⅲ、Ⅳ型且Sighs指数4级以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全髋置换术其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内固定术,术后并发症少,卧床时间短.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与骨折粉碎程度、骨折的稳定性及骨质疏松程度与有一定相关性;粉碎性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且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选择全髋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6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Vancouycr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进行治疗,观察患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骨折具愈合,患者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分数为(79.14±5.63)分,治疗优良率为75.00%.患者重行走时骨折部位疼痛情况视觉模拟平均分数为(1.42±0.12)分.手术之前,患者假体周围骨折肢体较对侧肢体平均短缩(1.62±0.37)cm;手术治疗后,平均短缩(0.83±0.26)cm,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需要依据患者的年龄、功能要求及Vancouycr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通过制定手术方案,即可取得较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可借鉴的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7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及假体固定方式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OR值)分别为2.993、2.712和3.363。结论高龄女性患者是发生股骨周围假体骨折的高危人群,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是引发该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临床治疗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减少人工髋关节术后股骨周围假体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对1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 18例X线片及临床检查均获愈合.无术后髋关节部活动受限、再骨折及关节脱位、松动等并发症11例死亡。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能减少骨折并发症的发生,患者能早期活动,保留髋关节生理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