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对33例急性白血病(AL)细胞进行超微结构和超微细胞化学的观察,探讨了这两项技术对AL,主要是对分化差或罕见类型白血病如毛细胞白血病(HCL)、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和混和细胞白血病(MCL)正确诊断的意义及某些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白血病微小残留疾病(MRD)做为白血病诱导治疗缓解后的一个特定阶段,患者体内仍残留白血病细胞群体,然而常规方法难于检测和判断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数量与分布。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BN(Brown Norway)大鼠模型(BNML)作为对比性研究人类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动物模型,对了解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疾病的生物学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在BNML中采用包括流式细胞仪(FACS)等不同方法检测MRD,费时较多,或者不够敏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化疗药物的发展和化疗方案的进步,使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完全缓解(CR)率有了显著提高,但髓外白血病如脑膜白血病(CNSL)和睾丸白血病(TL)却严重影响了持续完全缓解(CCR)率。因此,加强髓外白血病的防治,对提高小儿ALL长期无病生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于1987年~1996年开展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预防髓外白血病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情况 9年间共收住ALL 310例,男性230  相似文献   

4.
白血病复发是当前白血病治疗的主要障碍,白血病复发的根源主要来自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所谓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是指在白血病诱导化疗完全缓解后(包括骨髓移植后),残存在体内少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微小残留白血病和白血病之间没有固定的界线,这主要取决于检测方法的敏感性。提高残留白血病细胞检测技术的水平其重要意义在于:(1)指导白血病化疗,根据体内白血病细胞的负荷决定是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5.
《肿瘤》2001,(6)
白血病10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P170、GSTP-1表达分析(曾晓颖)(2):98bcl-2反义核酸提高白血病HL60细胞对米托蒽醌的敏感性(罗颖)(3):160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测定(李卫)(3):217树突状细胞应用于急性白血病免疫治疗的初步研究(董静)(4):294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价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瘤APL的进展(陈赛娟)(6):415  相似文献   

6.
以往认为妊娠合并白血病罕见,但近20年来随着白血病治疗的进展,使不少患者得到较正常的生活并有机会受孕。本文收集5例,作一报道。临床资料患妇年龄20~39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淋)、红白血病(红白)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粒)  相似文献   

7.
白血病皮肤损害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血病皮肤损害并不少见,但国内报道较少。我院自1979年~1988年收治白血病176例,其中有皮肤损害8例(4.5%),现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皮肤损害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21~51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4例(2例急性变);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2例(均为M_2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1例(L_1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淋)1例。其诊断依据:①白血病诊治过程中发生皮肤损害。②化疗后皮损消失。③局部皮肤活检有白血病细胞浸润。8例中5例经皮肤活检证实,3例化疗后皮损消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乙酰肝素酶(HPA)及其相关因子mRNA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研究白血病细胞表面止血平衡改变.方法 选取白血病患者40例(研究组),缺铁性贫血患者20例(对照组).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受试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织因子(TF)、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HPA mRNA的含量.结果 研究组骨髓中单个核细胞TF、uPAR、HPA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升高(均P<0.05),35例初发白血病患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组(23例)骨髓中单个核细胞TF、uPAR、HPA mRNA高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组(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组(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5例)(对照组、AML组、CML组、ALL组、CLL组TF分别为0.66±0.03、2.56±0.37、1.33±0.06、1.93±0.08、1.23±0.07,uPAR分别为0.53士0.02、1.89±0.26、0.92±0.15、1.44±0.01、1.19±0.16,HPA分别为2.37±0.24、1.42±0.13、1.68±0.09、1.54±0.12,均P<0.05).结论 白血病细胞中HPA、TF、uPAR mRNA表达增高;不同类型白血病表达水平不同.提示TF、uPAR、HPA可能影响白血病细胞表面止血平衡,不同类型白血病细胞表面止血平衡改变不同.  相似文献   

9.
在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急性白血病(AL)中,环磷酰胺(CY)合用全身照射(TBI)是常用的经典预处理方案,其主要问题是移植后的白血病复发,而多数来源于残留白血病细胞。因在TBI中应用肺屏蔽技术来预防间质性肺炎(IP)肋骨中的残留白血病细胞就多了。在CY加TBI的基础上,我们在16例AL病人ABMT中应用肋骨照射(RR)作为预处理的一部分,以便能杀灭更多的残留白血病。男:女=5:11,其年龄14岁~46岁,13/16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16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4例病人移植前处于首次完全缓解期  相似文献   

10.
小鼠白血病可由C型病毒引起早已得到证实。在本实验中用C型病毒接种小鼠以后其白血病的发生率是41.02%,用HSV—2(333)接种的小鼠以及对照组的小鼠均未发生白血病。当用了C型病毒与HSV—2(333)共同接种小鼠以后其白血病的发病率高达79.16%。它与单独接种了C型病毒的小鼠白血病发病率相比较,在统计学上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结果表明HSV—2(333)对小鼠无致白血病作用,可是它对C型病毒诱发小鼠白血病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227例中124例(15岁以内儿童97例、成人27例)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包括未分化白血病及白血肉瘤),103例(儿童42例、成人61例)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包括单核细胞性、粒细胞、前粒细胞性及红血白血病)。  相似文献   

12.
白血病患者WT1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WT1基因在白血病中表达情况与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筑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RT-PCR)检测K562白血病细胞系、78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1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和22例正常对照骨髓或外周血细胞的WT1基因表达。结果:60例初治或复发AL中有44例患者高表达WT1基因,阳性率73.3%。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阳性率分别为70.8%和83.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随着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升高,完全缓解(CR)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CR后WT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复发后又显著升高。结论:用NestRT-PCR测定WT1基因的表达可用作检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各类型初诊白血病患者的年龄和性别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该地区白血病的流行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各医院收治的1427例各类型白血病初诊患者的骨髓穿刺结果,结合流式细胞术、骨髓活检、分子生物学检测和染色体分析对患者进行白血病确诊并分型。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1059例,占74.2%,平均发病年龄(33±19.8)岁。其中髓系白血病(AML)患者742例,占70.1%,平均发病年龄(38±18.0)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317例,占29.9%,平均发病年龄(21±18.7)岁。慢性白血病患者368例,占25.8%,平均发病年龄(47±16.8)岁。在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和2140岁年龄组中,急性白血病女性患者居多,而其他各组男性白血病患者居多。所有白血病患者中,4140岁年龄组中,急性白血病女性患者居多,而其他各组男性白血病患者居多。所有白血病患者中,4160岁年龄组分布最高。急性白血病患者主要分布于060岁年龄组分布最高。急性白血病患者主要分布于020岁年龄组,且随着年龄增长,分布比例逐渐减低。而慢性白血病主要分布于4120岁年龄组,且随着年龄增长,分布比例逐渐减低。而慢性白血病主要分布于4160岁年龄组,且在060岁年龄组,且在060岁范围内,慢性白血病的分布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结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地区白血病患者以中老年(4160岁范围内,慢性白血病的分布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结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地区白血病患者以中老年(4160岁)男性居多,急性白血病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慢性白血病且多分布于青少年,白血病各亚型的分布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白血病细胞Ki-67表达和AgNORs计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人骨髓白血病细胞中增殖相关抗原 Ki- 6 7的表达和核仁形成嗜银蛋白 ( Ag NORs)及其与病程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ABC法和一步银染技术 ,分别检测 2 1例正常骨髓和 75例白血病骨髓细胞中Ki- 6 7的表达和 Ag NORs,并动态观察它们在白血病不同阶段的变化。结果 :不同类型白血病细胞的 Ki- 6 7指数分别为 2 .5 % ( AML )、12 .2 % ( AL L )、17.2 5 % ( CML ) ,均显著低于正常骨髓原早幼细胞 Ki- 6 7指数 ( 2 3.2 % ) ;不同类型白血病的 Ag NORs分别为 3.6 0± 0 .6 3( AML )、3.44± 0 .5 8( AL L ) ,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 1.90± 0 .40 ) ;白血病化疗前 Ki- 6 7指数高者 ,缓解率高 ;白血病达完全缓解后 ,Ki- 6 7指数和 Ag NORs接近正常。结论 :骨髓原 (早 )幼细胞 Ki- 6 7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活性 ,Ag NORs反映了白血病细胞增殖分化不同步现象 ,二者可用于白血病的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5.
成人急性白血病 ,包括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一直是白血病研究中的重点课题。 1 997年和 1 999年分别在乌鲁木齐和福州举行的全国第一届和第二届难治性白血病研讨会专门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作了讨论和建议 ,尤其是 1 999年的福州会议更在较长时间的广泛民主讨论后 ,在 1 997年乌鲁木齐会议所拟订的诊断标准基础上 ,进一步修订了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草案 ) ,并提出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治疗策略的建议 (草案 ) ,其内容分别如下。1 关于难治性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的建议 (草案 )1 .1 基本条件1 .1 .1 急性髓性白血病 ( AML - M3 …  相似文献   

16.
B白百资鼻扁白细胞下降/肿瘤/放疗19叭(l):5l白血病/高热/完全缓解1988(1):39~41白血病/淋巴母细胞性/全脑照射/补偿过撼应用一990(3):一99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x线加马利兰治疗1990(3):一68~169白血病/全身照射/骨髓移植1989(2):72~74白血病/全身照射/骨健/胎肝移植1 987(2):46~48白血病/全身照射/胎肝移植1989(3)*195白血病/中枢放疗1959(2):78~80白血病Ll::。细胞/淋巴细胞性/DNA修复/微孔撼膜法测定】989(2):108~110,107百分深度剂量/七点测量法1988(2):60~62责门癌/放疗x987(l):69;一。88(刁):19,58;1 990(3):150责门癌/术前放疗1990…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白血病的化学治疗是以白血病细胞对抗癌药物的选择性敏感作用为基础的.然而,在治疗过程中,白血病患者常常对原先敏感的某种药物产生抵抗性.事实上,患者在疗程中的某个阶段常常会对长春新碱(VCR)和脱氢皮质醇(Prednisolone)产生抵抗性.本研究旨在于投用VCR 后用阿糖胞苷(Ara-C)来克服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 leukemia)中的药物抵抗性.作  相似文献   

18.
慢性白血病20例分为两组。1.蝮蛇抗栓酶与马利兰或瘤可宁合用组(治疗组)。该组共10例慢性白血病病人,男6例,女4例。平均56岁。其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粒)5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淋)5例。治疗方法为,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TERT脱氧核酶对白血病细胞(HL-60)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合成针对hTERTmRNA的"10~23"型脱氧核酶及其类似物,转染白血病细胞后,用PCR-ELISA法测定端粒酶活性;RT-PCR和荧光免疫测定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脱氧核酶DzT转染白血病细胞后,能够显著降低白血病细胞端粒酶活性(P<0.01)和Bcl-2基因的表达(P<0.05),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P<0.05),上调Bax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脱氧核酶能降低白血病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逆转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AL)多药耐药(MDR)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P-170检测,并对其中30例P-170阳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CsA 化疗)和对照组(单用化疗)进行逆转MDR的研究.结果 P-170在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中有高表达(66.7%),治疗组总有效率(60.0%)明显高于对照组(26.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sA能够逆转难治性白血病耐药性,在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