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天津郊县盲及低视力眼病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低视力门诊盲及低视力眼病患病情况,获得流行病学资料。方法:2006-08/2007-07对来我院低视力门诊普查的天津郊县6209例行眼科检查并进行检查结果统计分析。结果:全部对象中盲及低视力患者326例(5.25%),其中白内障98例(1.58%),青光眼82例(1.32%),角膜病42例(0.68%),视神经萎缩31例(0.5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4例(0.23%),弱视10例(0.16%),原发性视网膜脱离8例(0.13%),老年性黄斑变性6例(0.10%),其它(包括:眼部炎症、外伤、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色素变性)35例(0.56%)。结论:低视力和盲的门诊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白内障和青光眼是致盲的主要原因。现阶段白内障手术仍为防盲治盲工作重点,同时应加强卫生宣传及基层眼病普查制度。  相似文献   

2.
刘爱英  李曦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6):1202-1203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 方法:2009/2011年740眼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IOL植入术,回顾性分析术后低视力48眼的临床资料。 结果:引起术后低视力的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累及黄斑占22.9%(11/48),高度近视眼视网膜病变占20.8%(10/48),年龄性黄斑变性占18.8%(9/48),视神经萎缩占16.8%(8/48),其它占20.8%(10/48)。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IOL植入术后低视力主要原因是视网膜及视神经病变,但手术对有眼底疾病的白内障仍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2015-01/12西安市雁塔区残疾人致盲和低视力原因.方法:对2015-01/12来我院鉴定的340例视力残疾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致盲和低视力原因.结果:共鉴定出340例视力残疾患者,病因依次为高度近视(24.7%)、青光眼(13.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8%)、黄斑病变(9.7%)、角膜病(5.3%).结论:西安市雁塔区视力残疾原因主要为高度近视、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均为可避免盲.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7/2012-07间白内障患者291例291眼,对其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者诊断为低视力,并分析其发生原因。结果:患者291例术后共发生低视力49眼,其中手术所致术后低视力17眼(34.7%),术前病变所致术后低视力32眼(65.3%),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8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4眼、高度近视6眼,其他4眼。结论:原有眼病是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术前仔细检查可以提高手术的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5.
笔者将眼科血证概括为出血性眼病和缺血性眼病及其相关临床表现,祖国医学对于前者因出血暴发致盲称暴 盲;对于后者因缺血日久致盲称青盲,均马现代医学难治性眼病。本文重点探讨常见出血性眼病如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出血及眼外伤眼内出血等;缺血性眼病如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缺血性(前、后段)视神经病变、视路病变(外伤与压迫)、视中枢病变(脑梗塞,中风)及老年黄斑变性、视神经萎缩等难治、不治之证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中医治疗现状、中西结合防治现状与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低视力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低视力原因。方法:调查老年人群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低视力病例48例54眼,跟踪询问相关病史,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数据汇总,分析归纳低视力的原因。结果:患者48例54眼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0.3,其中青光眼视神经损害5眼(9%),角膜斑翳白斑5眼(9%),角膜水肿失代偿1眼(2%),高度近视弱视11眼(20%),老年性黄斑变性10眼(18%),黄斑前膜、黄斑裂孔9眼(17%),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9眼(17%),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2眼(4%),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1例1眼(2%),视网膜色素变性1眼(2%)。结论:眼底病变是导致白内障术后低视力的重要原因,对低视力高危患者,术前要引起足够重视,严格术前检查并遵守操作规程,可减少手术后低视力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低视力和盲的病因及光学助视器在康复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我院老年视力残疾患者87例,其中低视力74例,盲13例.其中男53例,女34例.先进行常规内外眼检查,必要时采用特殊检查,再进行病因分析.均屈光矫正,然后试配远用和近用光学助视器,检查配戴助视器后远、近视力,远视力≥0.05为脱盲,远视力≥0.3为脱残,近视力≥0.5为有效,<0.5为无效.结果:老年低视力患者致盲原因占首位的是高度近视,其次为黄斑变性、各类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经屈光矫正后视力提高≥2行者62例(71%),视力不矫正或矫正≤1行者25例(29%).联合远用助视器后视力≥0.3脱残者70例(80%),远视力≥0.05脱盲者10例(11%),<0.05者7例(8%),脱残率92%.配阅读眼镜及近用助视器后近视力>0.5者 60例(69%),<0.5者27例(31%).助视器经常使用者58例,不经常使用18例,基本不用或放弃者11例.结论:老年低视力及盲的病因占首位的是高度近视,其次是黄斑病变.光学助视器在其康复中的应用仍是目前可靠、经济、有效的矫治方法,应鼓励患者使用助视器,提高助视器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的图像特征对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后低视力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术后第1~3天矫正视力低于0.3的68例(68只眼)超声乳化术后白内障患者进行OCT检查,分析其图像特征。结果在68例患者中,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19例,其中干性11例,湿性8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5例;高度近视眼底病变14例;黄斑视网膜前膜1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4例;黄斑裂孔3例;视网膜脱离1例;正常眼底2例。结论 OCT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分辨率的视网膜成像技术,对白内障患者术后低视力的原因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可能是白内障患者术后低视力的比较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术86例118眼,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6mo随访调查且临床资料完整,记录所有患者术后6mo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 visual acuity,BCVA),以0.3为分界将患者分为低视力组(视力<0.3)与视力正常组(视力≥0.3),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年龄、性别、病程、BCVA、角膜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巩膜、眼底病变程度、术后并发症、玻璃体脱离、黄斑病变等因素进行统计,采用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低视力34眼(29%),视力正常84眼(71%);低视力组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合并黄斑病变所占比例、合并后巩膜葡萄肿所占比例、晶状体核硬度分级、眼底病变程度与视力正常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OR:1.567,95%CI:1.129~2.224)、黄斑病变(OR:8.054,95%CI:1.741~37.541)、晶状体核硬度分级(OR:3.642,95%CI:2.512~18.787)、眼底病变程度(OR:7.964,95%CI:1.254~28.415)均与高度近视白内障疗效相关(P<0.05);随访6mo,晶状体后囊膜混浊5眼,无继发性青光眼、人工晶状体移位、角膜失代偿及视网膜脱离并发症发生.结论:眼轴长度、黄斑病变、晶状体核硬度分级、眼底病变程度均为影响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必须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重视术中精细操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白内障术后永久性低视力原因。方法对2505只眼老年人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白内障术后3个月,除外手术并发症等原因,将矫正视力<0.3者按原因分类。结果引起术后永久性低视力主要原因为高度近视眼视网膜病变,占28.2%;老年性黄斑变性,占23.6%,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累及黄斑,占13.9%。结论老年性白内障术后永久性低视力主要原因是黄斑病变,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低视力者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丁建峰  王大博  王玲  李芹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124-2126
目的: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用于术前评估预后。
  方法: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41例418眼行术前术后相关检查,术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进行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术后1 mo低视力发生率为10.3%,发生低视力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原发病及晶状体核硬度,合并原发病主要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48.8%)、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9.0%)、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7.3%)、病理性近视眼底改变(2.4%)、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2.4%)。
  结论: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包括合并原发病及晶状体核硬度。提示我们临床工作中重视术前检查,术中谨慎操作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自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原因。方法随访776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观察其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对于其中矫正视力低于0.3者,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分析其发生术后低视力的原因。结果随访的患者中63例发生术后低视力,其中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者17例,占26.98%;抗青光眼术后及有青光眼病史者15例,占23.8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14例,占22.22%;老年性黄斑变性者5例,占7.93%;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弱视者3例,占4.76%;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斑翳者2例,占3.17%;视网膜色素变性者2例,占3.17%;黄斑前膜者2例,占3.17%;手术并发症者2例,占3.17%;视神经萎缩者1例,占1.59%。术后低视力的发生绝大多数都与其眼部的“原有眼病”有直接的关系。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术前完善的眼科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那些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对这些患者的眼底功能的评估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张蔚 《眼科新进展》2001,21(4):290-291
目的 对上海地区盲与低视力人群作流行病学分析,探讨防治方法。方法 从1992年1月-1999年12月上海市杨浦区人群进行视力残疾鉴定,对1229例确诊者作盲与低视力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高度进行性近视致残共892例,为主要致残盲眼病。结论 高度进行性近视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并发症导致对视功能的危害,故有效防治与控制其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后低视力的原因。方法 对超声乳化术后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未达0.5,眼前段正常者30例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并分析造影结果。结果 30例中玻璃体浑浊2例,占6.7%;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9例占30%;高度近视眼底改变7眼;黄斑水肿3眼;老年性黄斑变性3眼;视网膜色素变性1眼;视神经萎缩1眼:外伤性黄斑损害4眼。结论 术前以各种手段尽可能详查眼底改变有助于判断视力预后,部分患者术后视力仍难进行临床估计。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与糖尿病黄斑病变发展不完全同步,不能根据其血糖高低或病期长短估计术后视力。外伤性白内障伴黄斑区损害者术后视力不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山东枣庄地区人群低视力筛查,明确低视力人群眼病的发病率和疾病的构成,明确可治眼病导致的低视力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眼病健康教育和适合本地区眼病防治的重点对象。

方法:通过对近年在山东枣庄地区开展学龄儿童入学筛查、白内障复明工程和下乡义诊筛查资料汇总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筛查人数12 685人,男性7 962人,女性4 723人。按照年龄分组:低年龄组2.5~15岁(含15岁)2 262人; 青中年龄组15~50岁(含50岁)4 684人; 高年龄组50岁以上5 739人。主要进行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电脑验光、前节裂隙灯、眼压、眼底检查(一般为小瞳,必要时散瞳),同时记录的治疗包括有无家族史、眼部外伤史、眼部手术史、眼部疾病治疗的情况。

结果:低年龄组盲和低视力人数423人,患病率为3.33%,导致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为弱视、屈光不正、眼外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青中年龄组盲和低视力人数239人,患病率为1.88%,主要原因为眼外伤、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等。高年龄组盲和低视力人数为597人,患病率为4.71%,主要原因为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盲和低视力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也升高,在性别上女性患病率稍高于男性。

结论:山东枣庄地区不同年龄组盲和低视力大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患病率0.5%,且不同年龄组致盲和低视力的眼病表现出显著地差异。针对低年龄组要做到及早进行视力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尽可能提高视力; 青中年龄组要做好眼部防护以及眼病的早期健康教育; 高年龄组要做好早期眼病宣教,及早行白内障手术和眼底疾病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视力再下降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该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视力再下降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疾病构成比、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前房深度及眼底病变等。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283例(397眼)白内障术后视力再下降患者,导致白内障术后视力再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屈光不正(30.0%)、后发性白内障 (PCO,23.2%)、人工晶状体位置改变(3.8%)、眼底病变(25.7%)、视神经疾病(4.5%)、眼表疾病(3.3%)、多因素复杂眼病(7.1%)及原因不明(2.5%),共8类;但主要由其中5种眼病引起,即屈光不正、PCO、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此5种眼病占术后视力再下降患者的72.5%(288眼)。屈光不正及PCO患者BCVA通过治疗均可明显提高。结论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再下降原因复杂,其中半数患者通过治疗可再次显著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