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6年6月收治的71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8),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1%(35/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4%(21/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591,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2/3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1/3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6,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改善患者血脂和神经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6.36%(38/44),明显高于对照组65.91%(2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张远 《中国药物评价》2017,34(4):272-274
目的: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对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接受治疗的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人尿激肽原酶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新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新发缺血性卒中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在静滴人尿激肽原酶前后的舒张压与收缩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人尿激肽原酶治疗,能降低患者出现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概率,不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与血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联合组给予口服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7%(22/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16/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分期,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6.0%(43/5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2.0%(36/50),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χ2=2.954,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的方案,能够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轻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00例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利用随机数字法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方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有效率为78.0%,对照组为50.0%,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0%,对照组为74.0%,两组患者比较,研究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轻型急性脑梗死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缓解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用于脑梗塞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在我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中随机抽取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37%比对照组的78.95%高,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76%略低于对照组的15.79%,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塞效果确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TIA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TIA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在我社区的冠心病有心绞痛症状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的时间均为14d,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9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且联合服用患者的不良反应未见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脑梗死患者,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成两组,各50例,对照组选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选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比研究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Barthel评分、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 0.05)。结论选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医治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肝脂肪变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细胞脂肪化程度为1级的33例患者作为A组,将同期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细胞脂肪化程度为2级的33例患者作为B组,将同期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细胞脂肪化程度为3级的33例患者作为C组,3组患者均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外周血细胞因子变化情况。结果 3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效果明显优于治疗3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患者在治疗3、6个月后的丙氨酸转氨酶(ALT)恢复正常率明显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个月后,A组恢复正常12例,占36.36%,B组7例,占21.21%,C组4例,占12.12%;治疗6个月后,A组恢复正常22例,占66.67%,B组15例,占45.45%,C组10例,占30.30%;A组治疗6个月后的白细胞介素(IL)-2、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明显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肝脂肪化能够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敏感性指标。临床上若发现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失衡,继发肝脂肪化及其相关并发症,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对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5月期间在中山市坦洲医院进行预防疫苗接种的儿童共计170例,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8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接种护理,研究组采用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对比分析不同组别的安全管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疫苗接种率97.64%、预防知晓率95.29%;参照组疫苗接种率88.23%、预防知晓率76.47%,研究组明显优于参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护理缺陷率0.17%,参照组护理缺陷率8.23%,研究组明显低于参照组,具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儿童家长总满意率为97.65%,参照组儿童家长总满意率为87.06%,研究组高于参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结论:对儿童实施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能够在有限减少护理缺陷的同时,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率及儿童家长预防知晓情况和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极佳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研究伏立康唑对格列奈药物降低正常和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效应的影响。方法 ①正常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和伏立康唑组,伏立康唑组大鼠连续灌胃7 d,第8天禁食8 h后于0,1,3,6,9,12,18,24 h眼眶取血,测定血糖。②正常大鼠随机分为4组,瑞格列奈组、瑞格列奈+伏立康唑组、那格列奈组和那格列奈+伏立康唑组。合并用药组伏立康唑连续灌胃7 d,第8天禁食8 h,4组大鼠用对应的格列奈药物灌胃,给药后于0,1,3,6,9,12,18,24?h眼眶取血,测定血糖。③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分组及给药方式同第2部分实验。结果 治疗剂量的伏立康唑增强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在正常和糖尿病大鼠的降糖效应。结论 格列奈降糖药物与伏立康唑合并使用时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评价尿激酶静脉栓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 笔者对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和未溶栓治疗的AMI并心源笥休克 4周患者的病死率进行了比较。结果 溶栓组 ,尤其溶栓成功组4周病死率显著低于未溶栓组。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右有效地降低AMI并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19.
荭草苷的抗血栓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付晓春  李少鹏  汪小根  严振 《中国药房》2006,17(17):1292-1294
目的:研究荭草苷的抗血栓作用。方法:观察预防给予荭草苷后对小鼠体外凝血时间、小鼠全血凝块溶解作用、家兔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家兔血浆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家兔血浆凝血酶时间(TT)、二磷酸腺苷二钠(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家兔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的影响。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荭草苷(1、2、4mg/kg)组能显著延长小鼠体外凝血时间,对小鼠全血凝块溶解作用无明显影响;荭草苷(0·625、1·25、2·5mg/kg)组能明显延长家兔PT、KPTT及TT,并能显著抑制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对家兔ELT无明显影响。结论:荭草苷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