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种有形成分 ,目前微量自体浓缩血小板不断应用于眼科疾病治疗中 ,尤其是在广泛开展的用玻璃体切除方法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作为一种辅剂 ,这种辅剂在术后的疗效显著[1] 。笔者通过提取患者的微量浓缩自体血小板 ,成功地应用于临床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对象 沈阳市第四医院准备做眼科手术的患者2 0例 ,男 9例 ,女 1 1例 ,年龄 41~ 73岁 ,均符合手术要求。2 方法2 .1 富血小板血浆 ( PRP)分离 :在手术前 1~ 2 h按标准采血程序抽取患者静脉血 2 0 ml与 3mlACD- A 轻轻混合 ,于 2 2℃± 2℃ ,2 80 g …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观察游离内界膜移植用于治疗未愈合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 对3例经标准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后黄斑裂孔未愈合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采用游离内界膜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眼底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术后黄斑裂孔愈合情况.结果 3例患者黄斑裂孔均能够完全愈合,术后随访10个月至1年期间,患者情况稳定.手术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游离内界膜移植是治疗初次手术后特发性黄斑裂孔未愈合的有效方法.目前仍需要长期、大规模的研究以评价这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7例(7眼)特发性黄斑前膜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并进行随访。结果本组7例特发性黄斑前膜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患者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是降低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84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以及视网膜复位率。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薄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可有效提高其最佳矫正视力,改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且视网膜复位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23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填充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8例(28眼)特发性黄斑裂孔行23G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填充术患者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后体位护理干预,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均能按要求坚持面朝下体位。术后48~72 h有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高眼压,遵医嘱给予降压药对症处理后正常。术后随访3个月,28例(28眼)患者中26眼黄斑裂孔闭合,2眼裂孔直径缩小但未闭合,裂孔闭合率为92.9%。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者有26眼,提高1~5行,视力不变者2眼,最佳矫正视力0.1~0.6,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心、细致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的遵医依从性,体位护理干预可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促进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对患者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雪燕  赵建敏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2):2377-2378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的疗效及有关因素.[方法]对18例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光凝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手术.[结果]17例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例因玻璃体积血患者放弃治疗.视力提高14例,视力不变2例,视力下降2例.并发症:玻璃体积血1例(未治),视网膜出血1例,眼压升高2例.[结论]玻璃体切割、光凝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刘硕 《协和医学杂志》2011,2(3):276-276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指眼部无明显相关的原发病变,多发于50-80岁女性,患者自觉症状为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可有中心暗点,视物变形等。近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董方田教授带领其团队将传统治疗方法加以改进,开辟玻璃体切除、非染色视网膜内界膜玻璃联合空气填充术的新方法,在提高闭合率的同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患者术后视力,避免了并发症,增强了患者术后恢复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总结26例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的护理方法。对26例26眼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采取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做好患者术前心理护理,术后体位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患者手术后视力最低为眼前数指,最高视力为0.5。认为加强患者手术前的心理护理及术后体位护理,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和有效的出院指导,对确保该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小RNA-126(miR-12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视网膜前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眼科择期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PDR患者65例纳入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62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中采用消毒空气填充物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2例(82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全部患者均予以常规的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进行气液交换,对照组患者填充全氟丙烷,观察组患者填充消毒空气,直至眼压正常。对两组患者术后的裂孔情况、俯卧时间进行统计观察,并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视力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患者术后6个月的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俯卧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视力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治疗中采取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并采取全氟丙烷或消毒空气填充物均能取得良好的裂孔闭合率,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视力,但采取消毒空气填充物较全氟丙烷吸收较快,能够显著减少患者术后的俯卧时间,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李加青  唐仕波  刘文  张洁  邱观婷 《实用医学杂志》2002,18(4):354-355,F003
目的 :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黄斑前膜、内界膜的病理特征 ,分析其在特发性黄斑裂孔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 1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进行彻底的玻璃体切除后 ,4例有明显黄斑前膜予剥除 ,并全部剥除黄斑区视网膜内界膜 ,然后行完全气液交换 ,16 ? F8气体填充 ;术中取前膜、内界膜标本涂片、固定及H E染色后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4例黄斑前膜中含有大量的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及条索样结构 ,部分含有色素细胞 ;内界膜标本中 2例为透明均质膜 ,没有细胞结构 ,其余 8例不同程度地含有一些梭形细胞及单核细胞 ,或含有较多巨噬细胞、酸性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及纤维条索结构。结论 :黄斑前膜含有多种细胞成分 ,呈炎症及增殖改变 ,内界膜本身不含细胞成分及纤维条索 ,但与视网膜表面增生组织粘连紧密 ,两者在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生发展均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传统的20G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手术虽可以改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治疗预后,但手术损伤较大,并发症多。目的:探讨25G经结膜免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用于黄斑部手术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总结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初步的临床经验。设计:病例分析。单位: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眼科,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眼科,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及视觉科学系,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眼科。对象:选取2003—07/2004—07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眼科收治的16例黄斑疾病患者(16眼)为观察对象,16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黄斑前膜9例,特发性黄斑裂孔3例,外伤性黄斑裂孔2例,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2例;患病时间3~36个月,术前视力0.06~0.4之间。方法:16例患者术前进行眼科专科检查.包括视力检查、Amsler表检查、裂隙灯检查、散瞳眼底检查、眼压测量。对黄斑裂孔患者行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手术应用25G经结膜免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均在局部麻醉下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切割速率1500次/min,灌注瓶高度40~50cm,吸引负压为550mmHg,手术中眼压维持在29~35mmHg。术中用特制套管针颞上、颞下和鼻上象限做经结膜的三个长为0.5mm的巩膜穿刺口,并留置经结膜的套管。将灌注管的管头插入颞下方的套管,建立灌注。25G玻璃体切割头等内眼操作用的器械均从鼻上或颞上方留置的两个套管出入,进行玻璃体切割、剥膜等眼内操作。术毕拔除套管,除非泄露不止,不缝合球结膜和巩膜穿刺口。术后对全部患者进行3~18个月随访。主要观察指标:①手术所需时间,术中建立“三通道”的时间。②手术前后患者眼压的变化。③内眼操作结束后患者穿刺口漏水情况。④术后患者视力、并发症、裂孔封闭情况。结果:纳入实验的1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8~56min,平均手术时间37min。建立手术“三通道”所需要的时间平均为84s,关闭手术切口需要的时间平均为32s。②术前眼压平均为16.4mmHg,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3.5,15.5,17.9mmHg。③内眼操作结束后,16例患者中共3例患者4个穿刺口漏水。经2mL型一次性注射器从原穿刺口注射1.0~2.0mL消毒空气入眼球后,3个穿刺口闭合,泄漏停止,但仍有1个穿刺口漏水,用6—0可吸收线缝合。④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d。16例患者中共14例术后视力提高,平均提高3行视标,其中5例患者视力恢复到0.8以上,8例患者视物变形消失,3例视物变形减轻;剩余2例患者术后视力无提高。无低眼压及其他手术并发症。5例患者黄斑裂孔均达到了临床封闭。结论:25G经结膜免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能够简化玻璃体切割手术操作,可减少手术损伤及术后并发症,使手术时间缩短,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13.
背景:传统的20G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手术虽可以改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治疗预后,但手术损伤较大,并发症多。目的:探讨25G经结膜免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用于黄斑部手术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总结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初步的临床经验。设计:病例分析。单位: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眼科,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眼科,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及视觉科学系,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眼科。对象:选取2003-07/2004-07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眼科收治的16例黄斑疾病患者(16眼)为观察对象,16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黄斑前膜9例,特发性黄斑裂孔3例,外伤性黄斑裂孔2例,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2例;患病时间3~36个月,术前视力0.06~0.4之间。方法:16例患者术前进行眼科专科检查,包括视力检查、Amsler表检查、裂隙灯检查、散瞳眼底检查、眼压测量。对黄斑裂孔患者行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手术应用25G经结膜免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均在局部麻醉下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切割速率1500次/min,灌注瓶高度40~50cm,吸引负压为550mmHg,手术中眼压维持在29~35mmHg。术中用特制套管针颞上、颞下和鼻上象限做经结膜的三个长为0.5mm的巩膜穿刺口,并留置经结膜的套管。将灌注管的管头插入颞下方的套管,建立灌注。25G玻璃体切割头等内眼操作用的器械均从鼻上或颞上方留置的两个套管出入,进行玻璃体切割、剥膜等眼内操作。术毕拔除套管,除非泄露不止,不缝合球结膜和巩膜穿刺口。术后对全部患者进行3~18个月随访。主要观察指标:①手术所需时间,术中建立“三通道”的时间。②手术前后患者眼压的变化。③内眼操作结束后患者穿刺口漏水情况。④术后患者视力、并发症、裂孔封闭情况。结果:纳入实验的1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8~56min,平均手术时间37min。建立手术“三通道”所需要的时间平均为84s,关闭手术切口需要的时间平均为32s。②术前眼压平均为16.4mmHg,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3.5,15.5,17.9mmHg。③内眼操作结束后,16例患者中共3例患者4个穿刺口漏水。经2mL型一次性注射器从原穿刺口注射1.0~2.0mL消毒空气入眼球后,3个穿刺口闭合,泄漏停止,但仍有1个穿刺口漏水,用6-0可吸收线缝合。④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d。16例患者中共14例术后视力提高,平均提高3行视标,其中5例患者视力恢复到0.8以上,8例患者视物变形消失,3例视物变形减轻;剩余2例患者术后视力无提高。无低眼压及其他手术并发症。5例患者黄斑裂孔均达到了临床封闭。结论:25G经结膜免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能够简化玻璃体切割手术操作,可减少手术损伤及术后并发症,使手术时间缩短,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观察光感受器内外节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的变化.方法:前瞻性对比分析23例(25只眼)确诊并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opcon公司Version3.21型SD-OCT测量并对比分析手术前后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diameter of IS/OS absence,DIOA)的变化.结果:手术后有18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裂孔封闭率为72%.术前DIOA范围为551~2 900 μm,平均(1 933.16±650.80) μm;术后12个月DIOA范围为412 ~2 811μm,平均(1 329.20±780.13)μm.经配对样本的t检验,术前DIOA与术后DIOA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r=0.37,P=0.069),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t=3.73,P=0.001).结论:SD-OCT能清晰观察视网膜IS/OS层的结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改良内界膜覆盖手术对复杂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复杂黄斑裂孔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改良内界膜覆盖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覆盖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BCVA)情况...  相似文献   

16.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黄斑全层裂孔形成后,液化的玻璃体经此孔到达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而造成的,是眼科临床常见疾病[1],其发生率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10%~20%[2],较早即产生严重的视力损害,常造成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及视野缺损等.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治疗较为棘手,实施手术治疗对术后视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70年代开创现代玻璃体手术以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领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微创玻璃体切割术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3].23 G高速玻璃体切割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微创玻璃体切割术,与传统20 G玻璃体切割术相比,具有切口小、免缝合、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4].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对接受23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20例(20只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前玻璃体切割手术的主要适应证为各种原因所致玻璃体积血混浊、感染性眼内炎、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特发性黄斑裂孔.  相似文献   

18.
自体血液回收术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肝移植术中应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对9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中应用Cell Saver5型血液回收机进行自体输血。记录术前、术后1d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球压积(HC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术中根据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及时补充各种血液成分和鱼精蛋白。同时记录术中出血量、回收血量及回输浓缩红细胞量。结果 术中平均每例出血9145ml,平均每例回收血量6688ml,平均每例回输浓缩红细胞量3651ml。术中所有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仅术后24h血小板计数略低于术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肝移植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可为患者及时提供浓缩红细胞,避免大量异体血输入,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对12例(12眼)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行玻璃体切除(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ILMP),术前给予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术前准备,术后给予体位护理、并发症预防及护理、出院指导.结果本组术后视力最低为眼前数指,最高视力为0.5.与术前相比,2眼视力不变;9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视物变形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1眼视力下降.认为加强围术期护理是降低PPV联合ILM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脾切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围手术期护理的经验体会,回顾分析了19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切除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经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15%,主要为术后感染,2例术后并发颅内出血死亡.结果提示,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