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物模型简介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最常见的胃肠道急危重症,90%发生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病率约为7%.NEC患儿占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患儿的1%~5%,其病死率高达20%~50%[1-2].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侵袭性霉菌感染早期诊断和治疗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琴  何威逊 《临床儿科杂志》2006,24(7):546-547,552
近年来由于新生儿NICU的发展、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加上新生儿处于免疫发育尚未成熟阶段,侵袭性霉菌感染日益引起重视。据Friedman等报道,侵袭性霉菌感染已成为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霉菌是引起NICU院内感染的第三种常见病菌。侵袭性霉菌感染增加了新生儿、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病死率约为20%~40%。我院NICU近十年来侵袭性霉菌感染的发病率为1.73%,病死率为37.5%。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侵袭性霉菌感染能降低新生儿、早产儿的死亡率和改善预后。为进一步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兹结合有关文献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早产儿尤其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显著提高,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病率亦逐渐增加。存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约10%出现脑性瘫痪,25%~50%出现认知、行为缺陷或轻度运动障碍,而导致神经系统高发病率的原因主要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hitematterinjury,WMI)有关,  相似文献   

4.
随着早产儿、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救治成功率的提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c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发生成为严重威胁患儿生命,造成未成熟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NEC在发达国家、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中发病率为5%~10%.病死率可高达22%[1,3].至今为止,NEC病理生理机制仍未明确.因此,近二十年来,NEC的干预、治疗手段无明显突破.重症NEC的治疗与预后成为新生儿内外科医生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益生菌防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病因之一。NEC的发生与新生儿肠道菌群定植延迟和结构紊乱密切相关。近些年大量研究认为,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病原菌定植和迁移,同时促进新生儿肠道免疫细胞发育和功能成熟,进而降低NE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现就益生菌防治NEC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enterocolitis,NEC)是早产新生儿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据统计,出生体重低于1500g的新生儿患病率为2.2%~8.3%,胎龄小于28周新生儿患病率为4%~19%,病死率高达20%~30%。幸存的NEC患儿易合并医院内感染、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落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及远期神经发育障碍等多种后遗症。  相似文献   

7.
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对上海市早产儿中心近10年间NEC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旨在加强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进一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方法 调查1993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出生的1869例早产儿,对确诊NEC的59例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引起。NEC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早产儿NEC发生率为3.16%。胎龄小、体重低、胃肠道动力功能差及局部免疫应答能力低下、感染仍是NEC发病重要的影响因素。临床分度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减少早产儿发生率是降低NEC发病率的最好办法。加强早产儿的护理,实施正确喂养方案,促进胃肠蠕动功能,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是十分重要的预防措施。何时恢复喂养需谨慎判断。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低血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概述 1.1 发病情况低血糖是早产儿最常见的代谢性问题之一.有研究表明,当把低血糖定义为≤2.2 mmol·L-1时,早产儿低血糖整体发病率为20%~30%,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低血糖发病率可达45%~50%,早产小于胎龄儿(SGA)发病率约为45%,糖尿病母亲早产儿发病率约为40%,明显高于足月儿[1].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好发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近年来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未成熟儿的存活率增加,NEC的发病率不降反升.早产、肠道缺氧缺血、细菌感染以及肠道喂养是发生NEC的基本条件.早产儿肠道细菌定植模式改变、肠道屏障功能异常以及细胞因子表达异常等对NEC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就上述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常见肠道疾病.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国内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成功率增加,而NEC发病率有所上升,病死率仍较高.目前临床上对NEC的主要管理措施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干细胞治疗NEC虽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其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干细胞逐渐成为NEC治疗的研究热点,可能成为新突破.干细胞治疗NEC用于临床实践之前,还需要更多的实验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11.
早产儿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产儿在活产儿中发生率为5.68%,死亡率为12.7%~20.8%。近年来,随着护理质量的提高,早产儿的死亡率正逐年下降。我院2004~2006年共收治38例早产儿,无一例死亡。护理治疗工作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液体摄入量对早产儿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不同补液量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早产儿合理补液提供依据。方法以生后早期补液量为干预措施,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为纳入对象,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个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总病例数438例。生后1周时补液量〉150ml/(kg·d)的亚组患儿,动脉导管重新开放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2.86,95%CI:1.25~6.51;OR:8.32,95%CI:1.56~44.52),与生后1周时补液量在130~150ml/(kg·d)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补液量组最大体重下降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WMD=-2.54,95%CI:-3.95—-1.19);两组死亡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病率、颅内出血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过高补液总量摄入1〉150ml/(kg·d)]给临床转归带来不利影响,而生后1周时130~150ml/(kg·d)的补液量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rotizingentero colitis,NEC)早已为新生儿专家和新生儿医师所熟知 ,但如何提高该症患儿的存活率即做到早期诊断和预防 ,采取最佳治疗方案等内容 ,仍然是相关学科当前研究的热门课题。1 流行病学〔1 - 4〕国内外报道NEC的发病率约占活产婴的 1~3/1 0 0 0 ,占NICU患儿的 2 %~ 5 %。早产是最危险因素 ,孕龄 <33周发病率可达 2 5 %以上 ,出生体重(BW ) 75 0~ 1 0 0 0g早产儿发病率最高 ,随BW增加而降低 ;性别、种族、地理、气候及季节与NEC的发病无显著相关 ;足月儿占全部NEC的 5 %~ 2 5 % ;早产儿平…  相似文献   

14.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10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如何降低早产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提高其存活率与质量,是儿科医师关注的问题。我院新生儿科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1月全部住院新生儿861例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共107例,早产儿占住院新生儿12.4%,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的一种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疾病,也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随着极低出生体重儿成活率的不断增加,NEC的发病率亦在逐渐增多,且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近年来,诸多研究发现,口服益生菌能够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病率以及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但有关其预防NEC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因此,本文将对益生菌预防新生儿NE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早产儿尤其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显著提高,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病率亦逐渐增加.存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约10%出现脑性瘫痪,25%~50%出现认知、行为缺陷或轻度运动障碍,而导致神经系统高发病率的原因主要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white matterinjury,WMI)有关,尤其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periventricular leucomalacia,PVL)[1].本文主要就早产儿WMI的病因、病理改变,尤其是影像学诊断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发病率及消炎痛治疗10年总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率及消炎痛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早产儿及患动脉导管未闭例数计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率。观察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发病率与早产儿体重及胎龄的关系,探讨消炎痛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率为5.06%(60/1185),出生体重≤1500克者,其发病率为6.54%(10/155),~2000克者为5.25%(27/514),~2500克者为4.88%(19/389),≥2500克者为3.15%(4/127),各组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x2=64.85,P<0.01)。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闻发病率与胎龄无关(x2=0.344,P>0.05)。消炎痛治疗41例,痊愈31例(75.81%)。≤1500克、2000克、2500克及≥2500克等组消炎病治愈率分别100%、90.91%、53.84%和0(x2=13.62,P<0.05),治愈率与胎龄无关。结论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闻的发病率及消炎痛对其治愈率随出生体重增加而降低,两者与胎龄无关。  相似文献   

18.
做好早产儿管理,对降低早产儿死亡率、提高人o素质有重要意义。早产儿管理涉及诸多方面,如喂养、保温、低血糖、呼吸暂停、高胆红素血症、晚期酸中毒、PDA、脑室内出血以及预防感染等,现仅就有关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肺透明膜病(HMD)及静脉内营养(TPN)近十年在新生儿科杂志发表的有关文献,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述评,请国内同道指正。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我国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在0.6%~3%,国外为1%左右。随着我国围产医学的发展,围产暖定的普遍应用,以及在城市儿科专科医院内NICU的达立,使VLBWI存活…  相似文献   

19.
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是早产儿。由于其各系统发育不成熟,死亡率高,国内报道死亡率为12.7%~20.8%。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近年来,由于医护质量的提高,早产儿的死亡率正在逐年降低。现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对早产儿的救治已经提升到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水平上。而护理质量对早产儿存活率影响很大,但是以往的护理常规中忽视了对早产儿的环境护理。本文综述了对早产儿实施环境护理的意义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常见胃肠急症之一。早在19世纪即已认识该病。近20余年,NEC发病率在增高,已成为新生儿致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流行病学NEC主要发生在低出生体重和未成熟儿。即使是足月儿,也多为胎龄小样儿或具不成熟表现者。种族、性别和地理环境与NEC的发生无关。NEC发病率,受喂养、前驱疾病、环境菌群、产科因素等影响,有流行趋势。总发病率约占住院病儿的1~5%。NEC病死率变异极大。过去文献报导高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