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背景:切开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时,螺钉穿入关节面的情况时有发生,为预防该并发症,对前柱钢板技术髋臼区安全置钉的定量解剖学测量非常有必要。 目的:为前柱钢板髋臼区安全置钉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利用Mimics软件对40例男性、40例女性骨盆CT进行三维重建,使用软件的切割工具制作前柱髋臼系列断面。使用软件测量工具,对各断面上不同进钉点的安全进钉方向及长度进行测量。将数据输入 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髋臼前后缘、前缘到髂耻隆起的距离,分别为男性(56.63±2.05) mm,(12.30±1.51) mm;女性(49.07±5.07) mm,(16.93±1.74) mm;髋臼后缘到髂耻隆起的距离为男性(45.46±3.44) mm,女性(33.72±6.85) mm。螺钉在矢状面与髂骨板的夹角为男性(72.17±0.93)°,女性(81.05±0.92)°。B、C和D各断面,斜冠状面上螺钉与髂骨板的最大夹角分别为男性(53.88±3.01)°,(43.22±1.86)°,(54.60±2.97)°;女性(49.54±1.81)°,(39.10±1.22)°,(47.91±2.23)°。提示利用三维模型测量前柱髋臼区解剖特点,对于前柱骨折钢板置入内固定过程中避免螺钉进入关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过程中有时会发生螺钉穿入关节内、损伤盆腔内重要血管或神经等严重并发症.目的:探讨髋臼后柱钢板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最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方法:取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20个,制作髋臼后柱系列断面,测量各进钉点的螺钉进钉角度和长度.结果与结论:各断面在髋臼缘、外中1/4点、中点、内中1/4点和髋臼后柱内缘的进钉安全角度分别为39°、57°、74°、90°和106°,螺钉长度分别为39,57,74,90和106 mm.在髋臼区的外1/4区、外中1/4区、内中1/4区和内1/4区,钉后柱角分别为40°-60°、60°-75°、75°-90°、90°-平行于四方区,螺钉长度30 mm.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过程中有时会发生螺钉穿入关节内、损伤盆腔内重要血管或神经等严重并发症。目的:探讨髋臼后柱钢板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最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方法:取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20个,制作髋臼后柱系列断面,测量各进钉点的螺钉进钉角度和长度。结果与结论:各断面在髋臼缘、外中1/4点、中点、内中1/4点和髋臼后柱内缘的进钉安全角度分别为39°、57°、74°、90°和106°,螺钉长度分别为39,57,74,90和106mm。在髋臼区的外1/4区、外中1/4区、内中1/4区和内1/4区,钉后柱角分别为40°-60°、60°-75°、75°-90°、90°-平行于四方区,螺钉长度30mm。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来切开复何内固定成为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但是在内固定过程中有时会发生螺钉穿入关节内、损伤盆腔内重要血管或神经等严重并发症.目的:测量髋臼前柱骨折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最佳进钉点、角度和长度.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性实验,于2008-06/10在山尔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材料:取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20个,制作髋臼前柱系列断面.方法:在单螺钉技术中,测量进钉点O与坐骨大切迹顶点Q之间的水平距离OP和垂直距离PQ的长度,测量螺钉长度.在双螺钉技术中,分别测量内侧螺钉的进钉点O1和外侧螺钉的进钉点O2与坐骨大切迹顶点Q之间的水平距离O1 P1、02P2和垂直距离P1Q、P2Q的长度,分别测量内侧螺钉和外侧螺钉的长度.测量螺钉矢状面的角度α冠状面的角度β,将测量数抛输入到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髋臼前柱拉力螺钉技术中螺钉的进钉点、角度和长度.结果:单螺钉技术:OP和PQ的长度分别为(23.5±2.2)mm和(16.8±1.6)mm,螺钉长度为(84.9±4.7)mm.双螺钉技术:01P1和P1Q的长度分别为(26.3±2.3)mm和(13.6±1.4)mm,内侧螺钉的长度为(69.8±4.1)mm:02P2长度(20.7±2.1)mm,P2Q长度(20.1±1.8)mm,外侧螺钉的长度(61.2±3.7)mm.α角为(123.4±4.1).β角为(62.2±5.8)°.结论:单螺钉技术螺钉的进钉点位于坐骨大切迹顶点处垂直于后柱内侧缘向外17 mm,冉甲行于后柱内侧缘向上24 mm,长度约85 mm.双螺钉技术内侧螺钉的进钉点位于坐骨大切迹顶点处乖直于后柱内侧缘向外14 mm,再平行丁后柱内侧缘向上26 mm,螺钉长度70 mm.外侧螺钉的进钉点位于坐骨大切迹顶点处垂直于后柱内侧缘向外20 mm,再平行于后柱内侧缘向上21 mm,螺钉长度61 mm.拉力螺钉与后柱内侧缘平行线所成的角度为123°左右,与后柱内侧缘平行线的垂线所成的角度为62°左右.螺钉位置一定要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透视证实.  相似文献   

5.
背景:骶髂螺钉直接固定复位后的骶髂关节,可提供足够的骨盆稳定性,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其他常用的内固定。目的:探讨三维CT测量在骶髂关节个体化置钉中的应用,为临床个体化置钉提供影像解剖学的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实验,于2008-01/07在河北工程大学CT中心及解剖实验室完成。材料:成人骶髂关节标本8例,男女年龄不限,无脊柱疾病,由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体积分数为0.1的甲醛处理。方法:每例标本的S1均经螺旋CT断层扫描后,图像输入到计算机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测量S1椎弓根骶髂关节的钉道直径,骶髂关节于髂骨后外侧面的进针点,骶髂关节螺钉的长度及进针方向,并根据数据模拟出各椎弓根的形态特点,依测量的数据和角度在标本上置钉,再行CT扫描观察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主要观察指标:骶髂关节螺钉参数的数值,置钉后椎弓根钉的在位率。结果:S1椎弓根宽为(24.6±2.7)mm,高为(19.1±2.9)mm,进针点至对侧前皮质的距离为(87.1±3.2)mm,进针方向与冠状面的夹角为(24.9±1.5)°,与矢状面夹角为(21.2±1.6)°,进针点与骼后上棘的距离为(37.5±2.6)mm,与骼后下棘的距离为(38.5±2.7)mm;与坐骨大切迹的距离为(43.2±4.6)mm,双侧16次穿钉,15枚骶髂关节螺钉完全在位。结论:利用三维CT测量的数据辅助,严格按照个体化椎弓根的轴线方向置钉,置钉的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骨盆融合术中髂骨螺钉入路。方法随机抽调进行过CT骨盆扫描的男女成年患者图像各20份,将其64排CT薄层图像重建转换为三维立体图像。选取可以进钉的螺钉入点O,从O点分别向髂前上棘、髂前下棘、髋臼上缘最高点处切割骨盆,得出3个切割平面(OX、OY、OZ),测量每个平面的钉道长度及宽度。结果 3个切割平面(OX、OY、OZ)在最窄横径超过7 mm的条件下,均可以置入髂骨钉。钉长范围为:男性OX平面为(101.0±22)mm,OY平面为(122.3±6.5)mm,OZ平面为(110.8±9.0)mm;女性OX平面为(92.9±23.9)mm,OY平面为(113.0±11.7)mm,OZ平面为(110.6±11.2)mm。统计结果同时表明,螺钉钉道的尾向偏角及外向偏角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结论通过骨盆的3个切割平面(OX、OY、OZ)均可以置入髂骨钉;通过进钉点"O"指向髂前下棘走向的骨盆平面(OY)是理论上稳固性较好的腰椎骨盆固定术置入髂骨螺钉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髋臼前柱的解剖学及临床微创术应用效果.方法取成人男尸体标本骨盆及模型10个分成20个半髋,测量前柱骨折骨隧道内螺钉固定的进针点与耻骨联合面及耻骨上支上缘的距离,测量进钉方向与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的角度,计算每个半髋臼所截出的截骨面中最小的圆圈直径(R),然后在临床进行应用.结果进钉点与耻骨联合面及耻骨支上缘的距离分别为(17畅43±0畅33) mm和(20畅88±4畅08)mm,每个半髋臼所截出的截骨面中最小的圆圈直径为(8畅23±0畅18)mm.螺钉进针方向与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角度平均为45畅18°±0畅80°、33畅11°±0畅81°、25畅36°±0畅36°.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8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0 ml.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微创螺钉固定术可以在髋臼前柱有效应用,且临床效果佳.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手术治疗已成为移位髋臼骨折治疗的金标准,累及髋臼后柱骨折的发生率较高,但选择何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髋臼后柱骨折较为适宜尚无定论.目的:建立髋臼后柱骨折模型,比较髋臼后柱骨折钢板内固定和拉力螺钉内固定的稳定性.方法:取成年防腐半骨盆标本20个,建立髋臼后柱骨折模型.将骨折模型标本随机分为钢板内固定组和拉力螺钉内固定组,进行轴向压缩实验,比较两种固定方式骨折断端的水平位移和剪切刚度.结果与结论:钢板内固定组和拉力螺钉内固定组骨折断端的水平位移分别为(1.64±0.17)mm和(1.70±0.20)mm;剪切刚度分别为(392.40±41.22)N/mm和(386.33±50.07)N/mm.两组间水平位移以及剪切刚度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髋臼后柱骨折模型可用于评价髋臼后柱骨折不同内固定的稳定性,髋臼后柱骨折拉力螺钉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的稳定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骶骨螺钉固定骶髂关节钉道参数的变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正确地选择进针点、进针方向和骶髂螺钉长度,以及对S1椎弓根形状和骶髂关节毗邻结构解剖的了解成为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成败的关键。目的:通过对成人骨盆后环的CT测量,为临床用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关节提供形态学依据,并探讨钉道参数的变异性相关因素。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实验,于2008-01/10在河北工程大学CT中心完成。对象:选择100名健康成人,男女各50人,年龄23~56岁,平均32岁,无骶髂关节疾患。方法:用CT对100名健康成人骨盆进行扫描成像,测量S1椎弓根宽、高;S1到髂骨翼的投影点中心(即进针点)至相应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至相应椎弓根中心的距离;进针点与坐骨切迹和髂后上、下棘的距离;S1的轴线(即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和冠状面所成的角度,并记录受检者的性别、身高、体质量。分别对不同性别、左右侧别的钉道长度、进针方向进行显著性检验;以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性别、身高、体质量等因素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并以泊松相关分析研究各因素的相关性。主要观察指标:骶髂关节螺钉参数的数值。结果:100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S1椎弓根宽平均(25.8±2.5)mm,高平均(21.2±2.7)mm;进针点至对侧前皮质的距离为(84.5±4.56)mm;进针方向与冠状面的夹角为(25.9±6.5)°,与矢状面夹角为(22.2±5.6)°;进针点与髂后上棘的距离平均(38.5±4.3)mm,与髂后下棘的距离(39.2±6.7)mm;与坐骨大切迹的距离(43.9±7.6)mm。②以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性别、体质量、身高各因素对钉道长度、椎弓根宽度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在消除体质量及身高因素的影响后,性别对钉道长度及椎弓根宽度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P>0.05)。左、右侧别相比,钉道长度、进针角度及椎弓根宽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泊松相关分析显示身高、体质量与椎弓根宽度及钉道长度呈显著正相关,而进针角度与后两者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经骶髂关节骶骨钉的钉道参数具有较大变异性,不同个体有显著不同;体质量和身高是两个影响变异性重要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盆髋臼骨折治疗的关键是精确的骨折复位和稳定的内固定。目的:分析比较3种髋臼横断骨折双柱内固定手术的生物力学特性,找到固定效果最好的双柱内固定手术方法。方法:建立各向异性的骨盆髋臼横断骨折模型,通过对最大位移、最大等效应力等评价指标的有限元综合分析,比较分析双柱螺钉、前柱螺钉后柱钢板、双柱钢板等3种双柱内固定方法在站立位置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结果与结论:有限元分析双柱螺钉固定最大位移1.827mm,最大等效应力26.589MPa;前柱螺钉后柱钢板固定最大位移2.080mm,最大等效应力106.04MPa;双柱钢板固定最大位移2.987mm,最大等效应力200.37MPa。3种双柱内固定方法稳定性最好的是双柱螺钉固定,最后是双柱钢板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