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睿  朱涛  银燕  张鹏 《癌症进展》2018,16(2):226-229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超声引导下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和对照组(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每组48例.对两组患者的应激反应指标及炎性反应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毕和术后24 h及术后48 h肾上腺素水平、IL-6水平、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毕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术后48 h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对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有明显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2.
李军仕  安静  宋红伟  苏孟勤 《癌症进展》2021,19(10):1019-1022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和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106例接受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全麻组和复合组,每组53例,全麻组患者采用单纯全麻,复合组患者采用全麻复合TPVB.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术后2、12、24、48 h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术后24、48 h两组患者的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按压次数、镇痛药物总输注量,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指标及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患者的SBP、DBP、HR均低于本组术前,全麻组患者的MAP高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复合组患者的SBP、DBP、HR、MAP均低于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2、24、48 h,复合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全麻组(P﹤0.01).术后24、48 h,复合组患者的PCIA泵按压次数和镇痛药物总输注量均明显低于全麻组(P﹤0.01).复合组患者的苏醒室留置时间、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全麻组(P﹤0.01).复合组患者的麻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全麻组(P﹤0.01).结论 全麻复合TPVB能够提高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的手术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效果,使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张瑜  李兵  祁晓怡  张哲锋  钟永慧 《癌症进展》2021,19(24):2555-2558
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炎性因子、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依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98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51),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功能指标[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皮质醇水平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24 h,两组患者hs-CRP、IL-6、TNF-α、皮质醇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P﹤0.05),但观察组患者hs-CRP、IL-6、TNF-α、皮质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均高于本组术前(P﹤0.05),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本组术前(P﹤0.05),但观察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均低于对照组(P﹤0.05),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7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9.79%(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可有效缓解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炎性反应、应激反应,减轻免疫功能抑制作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
彭要要  刘守知  张建国 《癌症进展》2021,19(20):2109-2113
目的 分析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复合全身麻醉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老年肺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氧化应激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98例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按麻醉方式分为A(n=56)、B组(n=42),A组应用单纯全身麻醉联合PCIA自控镇痛,B组采用TPVB复合全身麻醉联合PCIA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化应激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血糖];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视觉模拟法(VAS)评分的变化;统计两组患者术后24 h镇痛情况(PCIA泵按压次数及镇痛药物用量);测定术前、术后48 h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VC)、每分钟最大通气流量(MVV)、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F)]及细胞因子水平[CD3+、CD4+、CD8+、自然杀伤(NK)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子因子-β1(TGF-β1)].结果 B组患者胸腔镜套管置入5 min(T1)、拔管时(T2)、拔管后30 min(T3)、术毕6 h(T4)的HR、NE、Cor及血糖均低于A组,T1、T2、T4点MAP均低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24 h PCIA按压次数、瑞芬太尼用量、地佐辛用量均少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48 h FEV1、VC、MVV、MMF均高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48 h 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高于A组,IL-6、TGF-β1均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VB复合全身麻醉联合PCIA用于老年肺癌根治术中可减少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及机体免疫抑制,降低炎症反应,提高镇痛效果,促进术后肺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李楠  高学超  闫宏  庞振海  吴立新 《癌症进展》2021,19(21):2214-2217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血气分析指标、肠屏障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麻醉方式将80例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42),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pH值]、肠屏障功能指标[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情况、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术中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和吗啡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气腹后,观察组患者PaCO2、pH值与气腹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PaCO2明显高于本组气腹前和观察组(P﹤0.01),pH值明显低于本组气腹前和观察组(P﹤0.01).术后24、72 h,两组患者D-LA、DAO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D-LA、DA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72 h,观察组患者POCD总发生率为23.81%,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0.00%(P﹤0.05),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3.68%(P﹤0.05).结论 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能明显降低胃癌根治术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术后血气分析指标与肠屏障功能,降低术后POCD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赵小磊  李松  常俊锴  徐文超 《癌症进展》2021,19(12):1246-1249,1268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对患者炎性反应指标、肾功能指标、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选取102例肾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腹组(n=51)与腔镜组(n=51).开腹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腔镜组患者采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炎性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红细胞沉降率(ESR)]、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50(CA50)]、血常规指标[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开腹组(P﹤0.01),下床活动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组(P﹤0.01).术后3天,两组患者血清CRP、TNF-α、ESR、IL-6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P﹤0.05),腔镜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开腹组患者(P﹤0.05).术后3天,两组患者WBC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P﹤0.05),Hb、PLT、ALB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P﹤0.05),腔镜组患者WBC水平低于开腹组患者(P﹤0.05),Hb水平高于开腹组患者(P﹤0.05).术后3天,两组患者BUN、Cr、CEA、CA50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P﹤0.05),腔镜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开腹组患者(P﹤0.05).腔镜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1).结论 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炎性反应程度,促进患者肾功能恢复,进一步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且手术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复合全身麻醉对胃癌根治术患者血气参数、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拟接受择期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试验组患者给予Dex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不同时间点[给予Dex前(T0)、手术开始后30 min(T1)、术毕(T2)、拔管前3 min(T3)]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PaO2/Fi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呼吸指数(RI)、Ramsay评分,比较术前和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血清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术中麻醉相关药物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T1、T2、T3时刻,试验组患者的PaO2/FiO2测定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A-aO2、RI测定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0、T1、T2、T3时刻,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Ramsa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试验组患者的血清Cor、E、ACTH测定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患者麻醉相关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33%,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Dex复合全身麻醉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肺氧合能力,减轻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彭亚  柳岸  彭小伟 《癌症进展》2019,17(13):1531-1533
目的探讨经口腔前庭内镜甲状腺癌切除术对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甲状腺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56),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甲状腺癌切除术,观察组患者接受经口腔前庭内镜甲状腺癌切除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观察组,术后24h疼痛评分高于观察组,开始进食时间、颈部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长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07%(51/56),高于对照组的71.43%(4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腔前庭内镜甲状腺癌切除术较常规甲状腺癌切除术对患者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临床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常规全麻与联合麻醉对胃癌合并高血压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胃癌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术前接受常规全麻,治疗组患者术前接受硬膜外麻醉联合常规全麻,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术中麻醉剂用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肺部啰音、术中体动和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BP、DBP及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SBP、DBP及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麻醉诱导后、手术探查时、拔管时、拔管5 min的SBP、DBP及HR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术中麻醉剂的应用剂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及肺部啰音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胃癌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联合麻醉相对于常规全麻可降低患者麻醉诱导后及术中的SBP、DBP及HR,降低麻醉剂的应用剂量,缩短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降低患者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及肺部啰音的发生率,对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昌盛  郜建姣 《癌症进展》2019,17(13):1569-1572
目的探讨完全腔镜下甲状腺手术(TET)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甲状腺球蛋白(T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7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2),观察组给予TET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容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检测手术前后CRP、TNF-α、Tg和VEGF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24h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美容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24hCRP和TNF-α水平均升高,VEGF和Tg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CRP、TNF-α、VEGF和Tg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E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具有出血量少,美容效果好,炎性反应轻,有效降低CRP、TNF-α、Tg、VEGF水平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肝切除术联合术中RFA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采用肝切除术联合术中RFA治疗的肝癌患者14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全麻组和复合组,每组各73例,分别采用静脉全麻和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法进行手术。以患者麻醉前(T0)、手术后(T3)、手术后1 d(T4)、手术后3 d(T5)的CRP,麻醉前(T0)、腹腔探查(T1)、切除完毕(T2)、手术结束(T3)的血糖、乳酸和麻醉前(T0)、腹腔探查(T1)、手术结束(T3)的皮质醇为评价指标。结果与T0时间比,全麻组和复合组患者术后、术后1天、术后3天血液CRP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T2、T3时点2组的血糖均升高(P<0.05);T1时点2组的乳酸均降低(P>0.05);T1时间点2组的皮质醇均降低(P<0.05),复合组T3时点的皮质醇升高(P<0.05)。2组间比较,复合组术后、术后1天、术后3天血液CRP显著低于全麻组(P<0.05);复合组T2和T3时点的血糖低于全麻组(P<0.05)。结论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以减轻肝切除术联合术中RFA肝癌患者应激反应,促进患者免疫系统的恢复,是较适合肝切除术联合术中RFA肝癌患者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的全身麻醉方式对行消化道肿瘤腹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消化道肿瘤老年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40例。A组给予异丙酚静脉麻醉,B组给予七氟醚吸入麻醉,C组给予七氟醚与异丙酚复合麻醉。结果C组术毕时、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48 h的血清NSE、S100β水平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毕时、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48 h的MMSE得分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毕时、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48 h的POCD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和异丙酚单药全身麻醉均可降低消化道肿瘤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且可改善患者的血清NSE与S100B蛋白水平,减少术后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张凯舰 《现代肿瘤医学》2020,(21):3797-3801
目的:研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8例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4例。两组均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采取全麻,观察组采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即刻(T1)、气腹后0.5 h(T2)、拔管后5 min(T3)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应激反应血清因子[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4(IL-4)、IL-8]水平、术后苏醒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T0-T3时期SBP、DBP、HR波动幅度较对照组小(P<0.05);两组T0-T2时期Cor、IL-4、IL-8水平呈上升趋势,T2-T3时期呈下降趋势,观察组波动幅度较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舒芬太尼用量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躁动、室性早搏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5.88%较对照组23.53%低(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术中,可有效维持术中血压、心率稳定,减少全麻药物使用剂量,减轻术中应激反应,提高苏醒质量,还可降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全身麻醉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循环、应激、炎症反应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80例于全身麻醉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分为腹横肌组和硬膜外组,各40例。腹横肌组给予全身麻醉+腹横肌平面阻滞,硬膜外组给予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不同时刻[入室即刻(T1)、气管插管5 min(T2)、建立气腹5 min(T3)、术毕(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情况,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的用量,术后不同时刻[麻醉复苏时(T5)、术后6 h(T6)、术后24 h(T7)、术后48 h(T8)]的疼痛和镇静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2、T3、T4时刻的MAP、HR、Cor、NE水平与本组T,时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横肌组T3、T4时刻的MAP、HR、Cor、NE水平均低于硬膜外组(P<0.05)。两组患者T4时刻的血清CRP、IL-6含量均高于本组T,时刻(P<0.05)。腹横肌组患者术中的丙泊酚、瑞芬太尼使用量及术后24 h的舒芬太尼使用量均明显少于硬膜外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刻的Ramsay镇静评分(R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横肌组患者术后T5、T6、T7时刻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均低于硬膜外组(P<0.05)。术后24 h内,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横肌平面阻滞辅助全身麻醉在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硬膜外阻滞,其能保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对术中循环、应激、炎症反应的影响相对较小,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感,对术后舒适度的影响较小,且未增加术后24 h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顺式阿曲库铵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术中给予2.0~2.5 mg/kg丙泊酚,0.1 mg/kg咪达唑仑,3.0μg/kg芬太尼进行麻醉,并持续给予七氟烷吸入;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推注0.3 mg/kg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比较2组围手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2组患者麻醉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明显高于术后24 h和术后48 h的水平(P<0.05);对照组术毕、术后24 h、术后48 h及术后120 h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肌松恢复指数、起效时间、作用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顺式阿曲库铵麻醉,可降低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可作为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临床首选麻醉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根治手术患者围术期的纤维蛋白溶解(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施行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采用不同麻醉方式并采集静脉血检测血红蛋白浓度(Hb)、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抗原性(PAI-1Ag)。结果t-PAAg术后72hG组(单纯全麻)t-PAAg水平显著低于E组(连续硬膜外阻滞)和G E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P<0.05)。PAI-1Ag在G组麻醉后PAI-1Ag高于E组和G E组(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减少t-PAAg的灭活,明显抑制PAI-1Ag的分泌,有利于促进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收集接受肺癌根治术的8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患者所行麻醉方式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单纯行全麻者42例归为对照组,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者42例纳入观察组,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影响的差异性。结果术后24 h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术后24 h相比对照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水平明显更高(P<0.05)。术后1周2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水平与术前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NK细胞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术后1周相比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NK细胞水平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纯全麻,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更小,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周敏敏  韩超 《现代肿瘤医学》2020,(17):3053-3057
目的:探究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不同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24小时止痛效果比较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P组和T组各30例,P组行喉罩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胸神经Ⅱ(PecsⅡ)阻滞,T组行喉罩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TPVN)阻滞,两组均给予同等剂量和浓度的罗哌卡因。记录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术后24 h内芬太尼用量和不同时间段患者VAS评分以及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组患者首次按压时间显著长于T组,P组术后24 h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T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P组均显著低于T组(P<0.05);P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T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部麻醉药物过敏、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等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结论:与喉罩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相比,喉罩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可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操作安全性和准确性,增加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麻醉对肺癌开胸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近两年行肺癌手术的老年肺癌患者100例,年龄65~75岁,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全身麻醉方式(n=50),观察组应用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麻醉方式(n=50)。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以及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法(MMSE)评分、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应答时间。结果 观察组术中及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对照组平稳(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睁眼时间为(34.8±10.5)min,拔管时间为(34.1±6.5)min,应答时间为(38.9±9.6)min,观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0.2±10.3)min、(30.3±7.4)min和(33.6±9.6)min,观察组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应答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麻醉与全身麻醉相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影响更小,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率更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静脉麻醉自控镇痛(PCIA)联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PVB)在肺癌开胸患者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行全身麻醉下开胸肺癌根治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术后采用PCIA联合PVB)和对照组(仅采取PCIA),每组各30例,对比两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炎性因子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4、8、16、24 h,联合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4、8、16、24 h,联合组和对照组的SBP、DBP、H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h,联合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24 h的舒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CIA联合PVB在肺癌开胸患者术后镇痛中的效果优于单用PCIA,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