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别通过年投资收益率法和投资回收期法对A医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2005至2010年的运行效益进行分析,以了解其投资回收情况,判断设备成本是否已完全收回,从而为医院今后的设备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追踪法(Bolus chase)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Bolus chase数字化采集模式对28例患者做穿刺插管下肢动脉造影术进行诊断。结果正常5例,糖尿病足4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2例,脉管炎5例,大腿血肿1例,动脉瘤1例。结论Bolus chase下肢动脉造影可实时、连续、动态观察下肢动脉全貌;减少了造影剂的用量,减轻患者的负担,降低了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操作简便,速度快;降低了医务人员和患者的X线辐射剂量;由于采用了数字化成像,并可进行各种后处理技术,提高了图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为临床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分别进行2D-DSA,3D-CTA造影诊断,并经介入或手术治疗进行确诊,分析2D-DSA和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结果 48例疑似病例中,经介入或手术治疗确诊46例患者59枚动脉瘤;在对颅内动脉瘤大小检测性能上,对于3 mm的动脉瘤2D-DSA与3D-CTA诊断性能无差异,在≥3 mm的动脉瘤检测中,3D-CTA诊断性能较优于2D-D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性能较2D-DSA有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3D-CTA诊断准确度较优于2D-DSA,尤其对于动脉瘤≥3 mm的诊断,但差异性不明显,但因3D-CTA为无创、操作简便的诊断方法,因此在临床进行颅内动脉瘤诊断时优先选择3D-CTA,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2D-DSA和3D-CTA的联合使用,诊断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住院自发性SAH204例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率及阳性检出率后谵性研究。方法:以2005年4月~2008年4月住院SAH204例做DSA检查161例,对检查率及DSA阳性检出率偏低的因素进行分析讨论。结果:204例SAH其中161例做DSA检查,检查率为78.9%,DSA发现脑动脉瘤81例占造影的50.3%,发现脑AW24例占造影的14.9%,低于文献报道。无诱因的SAH做DSA检查阴性33例占20.5%,较文献记载显高。结论:影响造影检查率及阳性检出率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医怠及影像学技师对DSA检查的微外性、积极争取造影检查对制定救治方案决策重要性理解;客观评估病人及分析选择;掌握检查相对安全期;临床医师与影像学技师配合默契;提高投照技术及阅片质量是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和支架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和总结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和支架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充分术前准备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必要时根据血管的狭窄程度及长度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结果30例造影及支架植入术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3例,术后不适10例,均及时发现并处理后治愈康复出院。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做好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舒适度,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总结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和支架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充分术前准备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必要时根据血管的狭窄程度及长度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结果30例造影及支架植入术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3例,术后不适10例,均及时发现并处理后治愈康复出院。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做好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舒适度,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31例可疑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应用MSCT数字血管造影术(简称减影CTA)进行颅内动脉成像检查,全部患者均进行了手术确诊或DSA检查,并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中手术及DSA造影共检出微小动脉瘤35个,采用数字减影CTA共检出32个,敏感性为91.4%。结论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新型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在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初步筛选及评价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经股动脉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在颅内血管病诊断治疗上具有重要价值,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的血管检查方法,适应于疑有颅内外血管性病变,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观察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型,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现将58例经股动脉全血管造影术患者的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骶髂关节封闭疗法治疗骶髂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骶髂关节封闭疗法治疗的13例骶髂关节疾病患者进行随访,13例中强直性脊柱炎8例、致密性髂骨炎5例。病程4 d至6年,中位数15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患者的疼痛情况。同时于术后12个月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患者的腰部功能。结果:本组13例均穿刺成功,共穿刺20次,左侧11次,右侧9次。注射药物时均能复制出原有腰臀部疼痛或伴下肢的放射痛,未出现肠管、血管及神经损伤。注射造影剂后扫描发现,4例造影剂大部分外溢至关节表面和(或)下沉至关节下部,2例造影剂进入髂骨骨髓内,3例回抽无血但造影剂注射后大部分迅速消失,但经调整穿刺针针尖位置后均造影满意。所有患者均治疗1次,治疗后1周内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6±0.31)分,(0.46±0.18)分,(0.69±0.26)分,(1.31±0.24)分,(1.46±0.29)分,F=2.525,P=0.009;治疗后各时点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均小于治疗前(P=0.002,P=0.006,P=0.002, P=0.001),治疗后各时点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11例,良2例。结论: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骶髂关节封闭疗法可有效缓解骶髂关节疾病患者的腰部疼痛症状,改善患者腰部功能。  相似文献   

1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DSA)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实时显示图像等优点,并能显示颅内血管动脉期、静脉期、毛细血管期,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AVM)、脑血管闭塞、动静脉瘘、肿瘤血管的多少和肿瘤染色,为临床诊断和介入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2002-2005年我院开展股动脉插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50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鼻出血是鼻腔鼻窦疾病常见症状之一,也是某些全身性疾病或鼻腔鼻窦邻近结构病变的症状之一。鼻出血的治疗包括传统的局部压迫、血管收缩剂、镇静剂、黏膜烧灼、前后鼻孔堵塞和输血等方法,一般都能控制出血[1]。然而有些严重出血,应用上述方法有时效果不佳,这时就必须采用其他治疗方法。我科自2004年开始用血管栓塞治疗严重鼻出血16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鼻出血患者16例中,男13例,女3例;年龄19~68岁,平均55岁;左鼻出血6例,右鼻出血10例。均表现为反复鼻腔后部大出血,鼻部CT检查未发现鼻腔及鼻窦肿瘤,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GE128层宝石能谱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头颈动脉狭窄患者34例,均进行头颈部血管CT血管造影、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评价GE128层宝石能谱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对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DSA诊断血管正常412支,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155支,其中轻度狭窄104支,动脉血管中度狭窄33支,重度动脉血管狭窄11支,闭塞7支。GE128层宝石能谱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血管正常418支,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160支,其中轻度狭窄93支,动脉血管中度狭窄48支,重度动脉血管狭窄12支,闭塞7支。GE128层宝石能谱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1%(561/578),96.1%(149/155),97.4%(412/423),93.1%(149/160)及98.6%(412/418)。结论 GE128层宝石能谱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临床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简称TCD)检查在颈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患者行TCD检查发现有颈内动脉狭窄者,再行颈部血管彩超(简称B超)检查、头颅CT血管造影(简称CTA)检查、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简称DSA)检查进行对比.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TCD对颈内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TCD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为100%.结论:TCD检查颈内动脉狭窄与DSA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是颈内动脉病变简单、有效、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9例,行DSA术检查,对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行介入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征改变情况。结果 129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血管异常108例,血管正常21例。108例血管异常患者中,脑动静脉畸形17例,后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动脉闭塞12例,大脑动脉狭窄73例;85例闭塞或狭窄患者行尿激酶动脉内接触溶栓治疗后,靶病区血管的直径狭窄度、面积狭窄度均明显减小,靶病区血管的最小直径、病变长度均明显增加。完全再通41例,部分再通43例,未通1例。肌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81例,即刻肌力提高率为95.3%。术后5例出现了发热,并发症发生率为5.9%。结论 DSA可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介入治疗时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出率,可作为诊断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情绪的变化及心理干预的作用。方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36例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进行调查,比较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结果:患者由于对诊疗方法不够了解、术后因为拔鞘后卧床时间较长、小便不能自解及对造影期望过高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而进行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因多方面的因素易出现情绪的变化,术后及时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应作为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术后的常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提高动物实验中数字减影(DSA)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技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说服力。方法:在85例犬的肺栓塞实验中,调整血管造影机参数为6帧/s,增加捕获最佳图像的几率;利用75%高浓度造影剂,增加DSA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每次X线曝光前,对犬进行腹部加压,同时给与(1~3)mL得普利麻,使犬的呼吸减弱,为血管造影提供准备。实验结束后,利用边缘增强和像素移位调整DSA图像,使其达到最佳效果。结果:用上述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DSA图像伪影,使图像质量大幅提高,所有的动物实验顺利完成。结论:动物实验的血管造影中,选择适当的血管造影机参数,利用药物和物理方法控制动物的移动和呼吸,可以提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的质量,使动物实验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双能减影技术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盲评法回顾性分析双能减影及常规数字化X线摄影对236例肋骨骨折的检出能力。结果:对肋骨骨折的检出方面,双能减影组的阳性率为95.7%大于数字化X线摄影组的77.1%,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能减影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肋骨骨折的检出率,临床应用简便,可减少进一步CT检查,减少患者的射线暴露。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颈部血管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对48例出现临床症状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计算诊断颈部血管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算出两检查对硬化斑块检出率的差异。结果超声检查与血管造影在诊断颈动脉狭窄尤其对重度狭窄及闭塞动脉的诊断,超声检查对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血管造影,特别是在一些动脉分叉的血管处超声诊断更有意义。结论血管造影与超声检查具有高度一致性,但超声检查具有方便、快捷、经济的优点,提倡采用颈部超声来筛选和诊断颈部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年3月—2008年9月收治的49例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应用空心钉内固定,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根据Majeed评分标准,49例中优16例、良22例、可11例。结论: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具有术后恢复快,骨盆环与腰骶关节之间连接稳定,能纠正并预防骶前重要结构损伤,避免神经损伤,改善患者预后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