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9 毫秒
1.
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诊断(附16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肺隔离症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报告经手术与病理证实肺隔离症16例,其中X线胸片16例,支气管碘油造影5例,CT11例,MRI2例。结果:X线表现为肺内肿块5例,大片状影11例,其中病灶内有透光区9例;CT表现为肺内片影及团块影,其内具有含气囊腔或液气平面囊肿,共发现异常动脉供血3例。MRI可见到病灶内含气液改变及异常血管影。结论:对肺隔离症的诊断,CT与MRI结合可取代普通X线,断摄影、支气管造影及主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25例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根据CT表现分为三种类型:1)肝内型;2)肝外型;3)混合型。肝内型具有特征性CT表现为扩张呈囊状的胆管将门静脉分支包绕,在增强CT或胆道造影CT均可显示出“中心圆点。征象。肝外型囊壁见突出腔内结节时为癌变征象。CT对本病的显示准确率达100%。对照其它影像检查方法,作者认为:超声对本病也有重要诊断价值;X线胆道造影诊断价值不大;ERCP和PTC为痛苦性检查方法,提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胎儿肺隔离症超声及磁共振诊断价值。 方法对湖北省妇幼保健院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产前超声怀疑胎儿肺隔离症的7例孕妇于超声检查后24 h内进行胎儿磁共振检查,采用半傅里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及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True FISP)行胎儿胸部冠状面、矢状面及横轴面扫描。与出生后胸部增强CT或病理检查结果对照,总结胎儿肺隔离症产前超声及MRI影像特征。 结果7例肺隔离症胎儿病变位于左侧5例,右侧2例,其中1例合并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肺隔离症超声表现为稍高至高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经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明确供血动脉。肺隔离症MRI表现为肺内T2WI上团块状高信号影,其信号高于周围正常肺组织,边界较清晰,可见体循环来源供血动脉,在T2WI上呈线条状低信号影。与产后病理检查或胸部增强CT检查结果对照,产前超声及MRI检查均可对7例肺隔离症病灶准确定位,但各有2例供血动脉判断错误。 结论产前超声是检出胎儿肺隔离症的首选方法,而MRI可直接显示胎儿隔离肺组织的位置及形态,确定供血动脉,对于胎儿肺隔离症的诊断及预后有较高价值,可作为肺部异常胎儿产前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提高骨髓瘤诊断率的途径。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骨髓穿刺和(或)手术病理关的35例骨髓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果:3例单发性骨髓均呈囊状膨胀性骨破坏邻近软组织肿块,32例多发性骨髓瘤中,3例X线检查阴性,其中1例经ECT检查发现异常,4例X线表现骨质疏松,其中1例ECT显示有多发性放射性减低区,其余25例均呈不同程度及类型的骨质破坏,其中1例ECT检查仅为全身骨代谢活跃,5例CT检查除1例外  相似文献   

5.
血吸虫病并存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提高对血吸虫病并存疾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收集在本院住院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血吸虫病并存其它疾病14例,其中10例作过X线(含CT)检查。对血吸虫病并存病种、部位及X线检查(含CT)所见作一分析。结果:肺部血吸虫病并存肺炎性假瘤1例;右上肺血吸虫病并存上肺结核、曲菌病1例;右肺下叶肺肿癌变、囊壁和囊壁上有血吸虫卵(钙化)1例;血吸虫病并存大肠癌7例;并存胃癌1例;并存肝癌1例。结论:血吸虫  相似文献   

6.
几种罕少见肺肿瘤的X线、CT特点湖北省肿瘤医院放射科(430070)黄天云,付荣,安连峰,魏少忠本文报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肺软骨型错构瘤.4例硬化性血管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CT表现特点,同时扼要讨论了它的影像特点与病理关系。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临床资料和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3例为肺叶内型,1例为肺叶外型,8例位于左肺下叶,6例位于右肺下叶。表现为肺叶内实性肿块者9例;囊实性病灶者2例,囊性病灶者1例;表现为团片状病灶者2例。14例隔离肺的供血动脉均发自体动脉,其中8例发自胸主动脉,5例发自腹腔干动脉,1例发自腹主动脉。结论:MS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作为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放射性肺反应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1992年6月-1995年1月共收治62例乳腺癌术后三野放疗病例,收集其各期胸片和CT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2例中,7例早期放射性肺反应,60例发生晚期放射性肺反应,其影像改变特点为放射性肺反应病灶不超出X线放疗野范围。结论: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X线放疗野内的肺组织损伤不可避免,但由于肺受照射体积较小,所以对患者肺  相似文献   

9.
军团菌病81例肺部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军团菌病(LD)肺部X线、CT表现特点,回顾性研究了1993年1月至1996年4月军团菌病肺部影像学等资料齐全的连续性病例,共81例。其中胸部X线60例,胸部X线+CT2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军团菌病诊断标准。本组军团菌病肺部影像学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多样性;②胸水多见(26/81,32%);③游走性(12/81,15%);④周边分布(24/81,30%);⑤临床症状影像变化分离(14/81,17%);⑥病变吸收慢。本病影像学表现缺少特异性,但有一定特点。军团菌病肺部影像学以上特点,对于本病的诊治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在肺隔离症的X线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7例肺隔离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7例术前均做了CT平扫与增强、血管造影(主要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检查。胸部X线片均有异常表现。增强CT显示了16例供血动脉,此与术中血管起源、走形基本一致。结论:影像学是肺隔离症的主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支气管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支气管肺隔离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图像及后处理技术资料.结果 支气管肺隔离症分为叶内型和叶外型,叶内型21例,20例由胸主动脉分支供血,1例供血动脉为腹腔干的分支,引流静脉均进入肺静脉系统;叶外型1例,由降主动脉供血,静脉引流入半奇静脉.结论 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的重建后处理图像可以清楚显示病变异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全貌,是本病的重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患者胸部CT影像学特征表现,探讨其对NCP临床诊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目前收治已确诊NCP的30例患者完整影像学资料,重点观察有无胸部CT异常,并对胸部CT异常阴影的病变分布、形态、密度、位置、分期进行分析。结果:胸部CT扫描发现2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部异常阴影。病变分布:单侧单叶(右肺中叶)病变2例(7.14%),单肺多叶病变1例(3.57%),双肺多叶病变20例(71.43%),双下肺病变2例(7.14%),双中下肺3例(10.72%);病变位置:病灶远离肺门,位于周边部位15例(53.47%),同时累及周边和中心13例(46.43%);病变形态:病灶表现为斑片状、部分融合呈大片状12例(42.85%),球形11例(39.29%),两者都有5例(17.86%);病灶密度:磨玻璃样改变11例(39.29%),实变11例(39.29%),两者均有6例(21.42%);病变分期:早期11例(39.29%),进展期13例(46.43%),重症4例(14.28%)。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具有特征性的胸部CT影像表现;CT扫描及影像分期有助于新冠肺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动态评估,可用于临床治疗实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儿童交通性支气管肺前肠畸形(CBPFM)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CBPFM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儿均接受X线、消化道造影(GI)及CT检查,其中2例接受CT增强扫描。结果所有患者均发生在右肺,其中右肺发育不良2例,肺叶内型隔离肺2例,右肺上叶支气管闭锁1例。5例均合并食管-气管瘘,瘘口位于T6水平1例,T8、T9水平各2例。X线表现为白肺2例,软组织肿块影2例,肺炎1例。GI可清晰显示瘘口位置、大小及走向。CT检查可显示CBPFM的各种表现及其合并畸形。结论 CBPFM应包含一种或多种气道、肺组织及血管的异常,且合并食管-气管瘘。GI可直接、清晰显示食管-气管瘘。CT检查可显示肺、气道和血管及前肠发育异常情况。CT和GI相结合是诊断本病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成年人肺隔离症的发生与分型及诊疗方法,以期减少误诊率,提高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证实的17例肺隔离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27~63岁,平均40岁.反复咳嗽、咯白色黏痰或脓痰11例,咯血2例,伴间歇发热2例,胸痛1例,无症状1 例,术前误诊肺囊肿6例、肺脓肿1 例、肺癌1 例、肺炎性假瘤2 例、纵隔肿瘤1 例,误诊率64.7%(11/17).17例均为叶内型,均行病变肺叶切除术,1例出现术中大出血,其余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肺隔离症.无术后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成人肺隔离症的误诊率较高,主要通过X 线、CT 及主动脉逆行造影等检查诊断,近几年螺旋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可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是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肺隔离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显示肺隔离症异常血管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的胸部CT平扫、增强及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等重建图像. 结果 9例为肺叶内型,1例为肺叶外型;8例位于左下肺,2例位于右下肺;血管重建可显示9例异常供血血管(其中7例来自降主动脉,2例来自腹主动脉),并清楚显示其起源、走行、分支和分布,除1例引流至奇静脉外,其余均引流至下肺静脉. 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后处理重建技术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血管,对肺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免疫正常肺曲霉菌患儿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免疫正常肺曲霉菌病患儿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5例无基础疾病及免疫缺陷肺曲霉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 15例中,13例表现为肺内多发结节,其中细支气管周围分布10例,粟粒结节7例;12例实变,其中沿肺叶分布6例,小斑片影6例;6例支气管扩张,其中呈柱状扩张5例,呈串珠状扩张1例;6例支气管壁增厚;5例空洞,在上中(舌)肺叶支气管周围分布4例,厚壁空洞4例,薄壁空洞1例。随访发现12例痊愈,2例未愈,1例死亡。结论年龄小于2岁免疫正常儿童长期发热,CT主要表现为肺内小结节、实变、支气管扩张及空洞时,应该高度警惕肺曲霉菌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增强、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orta,CTA)诊断肺隔离症和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1例经CTA确诊并经介入治疗的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我院1例经CTA证实有异常增粗的迷走血管,栓塞其异常血管,随访6个月症状无复发。国内自1954-2004年共有31篇文献,报道了肺隔离症304例,其中195例为手术后确诊,13例经血管造影确诊,47例CT增强扫描确诊,34例CTA确诊,其它经CT、MRI等确诊。本病诊断的关键是证实来自体循环的异常供血动脉,本文探讨了CT增强、CTA诊断肺隔离症的优势,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自1954年至今,共195例经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创伤大,易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血管栓塞治疗肺隔离症成为一种可能,它有微创的明显优势。结论:CTA可检查出异常供血动脉的阳性率高,应成为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经异常供血动脉栓塞治疗肺隔离症安全,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提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007年收治的83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结果 77例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5例为两肺野内散在斑片状分布,1例局限于两肺下叶.83例均见小叶中心小结节,部分伴有树芽征; 54例细支气管扩张,伴有管壁不规则增厚,9例扩张的细支气管内可见黏液栓塞;38例见周围性空气潴留;36例见斑片状影,2例合并右肺中叶不张;肺间质纤维化7例,肺动脉高压7例,合并胸腺瘤和肺癌各1例. 结论 CT是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重要依据,结合临床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肺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在少见肺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994年4月—96年10月间使用ElscintCTTwin螺旋CT肺血管造影检出并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少见肺血管病变26例进行了分析,所有病例进行了计算机三维立体重建及断面切割。结果: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出肺动脉栓塞7例,肺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2例,肺段隔离症1例,肺动静脉畸形1例,特发性肺动脉扩张4例,肺动脉狭窄8例,肺动脉缺如2例,肺动脉悬吊1例。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是肺动脉病变影像诊断方法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