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傅瑛  黄焕玲 《中国科学美容》2014,(5):120-121,131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方法将76例颅脑术后昏迷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Routineeare,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2.63%(1/38)比15.79%(6/38),5.26%(2/38)比21.05%(8/38),0(0/38)比2.63%(1/38),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降低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下肢肿胀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衢江区人民医院自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3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2例因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其余11例均在治疗7~14天内出现下肢肿胀缓解、疼痛减轻、肤色改变等,其中治愈5例,显效5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84,62%(11/13)。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静脉造影能够有效的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治疗方法为抗凝治疗,早期发现并治疗对防止肺栓塞发生有重要作用。早期预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Guan ZP  Lü HS  Chen YZ  Song YN  Qin XL  Ji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17-1320
目的 分析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4月至8月95例128个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DVT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性27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60岁(23~78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43例48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52例80膝。术前及术后7~10d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的发生。对19项临床因素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术后发生DVT的患者有45人,DVT发生率为47.4%(45/95),其中无症状DVT患者占57.8%(26/4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DVT相关的因素有4个,其中女性、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分别增加到10.008、3.094、8.887倍(P〈0.05);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使术后发生DVT的可能性减少到0.194倍(P〈0.05)。结论女性、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是人工关节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而类风湿关节炎(RA)则是减少术后发生DVT的保护因素;关节置换术后无症状DVT的大量存在,提示我们术后最好常规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或造影检查,一旦有DVT发生,及时治疗,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为胃癌术后DVT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2023年4月前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Ovid、Scopus和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disc发表的有关胃癌术后DVT危险因素文献,提取的数据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项病例对照试验3 456例患者。胃癌患者术后发生DVT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性别(OR=1.98,95%CI:1.52~2.58,P<0.000 01)、体质指数(SMD=0.36,95%CI:0.10~0.62,P=0.007)、开放手术(OR=1.42,95%CI:1.11~1.82,P=0.000 5)、冠心病(OR=2.29,95%CI:1.58~3.34,P<0.000 1),而手术时长(SMD=0.00,95%CI:-0.19~0.18, P=0.98)、血小板计数(MD=13.37,95%CI:-5.34~32.07, P=0.16)、高血压(OR=1.21,95%CI:0....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骨科择期手术患者4170例,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调查和分析。结果:4170例中,发生深静脉血栓203例(4.87%),年龄>60岁、BMI>25 kg/m2、高血压、高脂血症、D-二聚体≥500μg/L、全身麻醉、手术时间〉3 h和术后5 d内没有下床活动等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导致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早期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马鞍山十七冶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68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下肢DVT的56例患者作为DVT组,根据DVT组患者1:2的性别比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将112例术后未发生DV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术中出血量多、术后D-二聚体(D-D)水平偏高、术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偏高、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均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偏高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241.145 ml、术后D-D水平≥495.370μg/L、术后FIB水平≥4.580 g/L、术后卧床时间≥3.175 d、术后血红蛋白水平≤135.495 g/L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DVT形成的风险较高(P﹤0.05)。结论 高血压、术中出血量多、术后D-D水平偏高、术后FIB水平偏高、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均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ies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肾移植术后坚持长期随访的9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术后有否发生LDVT 将患者分成LDVT组(37 例)以及对照组(935 例),对潜在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脊柱外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共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脊柱外伤患者150例,以随机原则分成两组,包括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深静脉血栓针对性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hosis,DVT)的危险因素,分析并找出相关的高危因素,为预防与减少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480例脊柱疾病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l周以内下肢静脉超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18例接受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27)和对照组(n=91)。分析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血糖、C反应蛋白(CRP)水平、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情况及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总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合并症情况、降钙素原(PCT)水平、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计数、淋巴细胞(LYM)计数、血小板(PLT)计数、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术前CRP水平升高、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及恶性肿瘤切除术均是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术前CRP水平、术前D-二聚体水平、手术类型均与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超声影像特征和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行肝移植手术患者141例,术前均采用超声检查下肢静脉,记录有无DVT,术后1、7、14 d复查DVT发生情况.分析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史、长期饮酒史、 胆固...  相似文献   

12.
预防脊柱外伤及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预防脊拄外伤及脊柱手术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 将脊柱外伤及脊柱手术后患者1012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470例)和干预组(542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DVT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发生DVT 27例(5.74%),干预组4例(0.74%),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降低脊柱外伤及脊柱手术后患者DVT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防脊柱外伤及脊柱手术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脊柱外伤及脊柱手术后患者1012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470例)和干预组(542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DVT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DVT27例(5.74%),干预组4例(0.74%),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降低脊柱外伤及脊柱手术后患者DVT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下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6月于亳州市人民医院进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1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进行下肢超声检查,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发生组(n=10)和未发生组(n=188)。分析全身麻醉下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组患者的糖尿病比例、未进行术后物理抗凝治疗的比例、未进行腹横肌平面阻滞的比例、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计数均高于未发生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长于未发生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水平高、血小板计数高、合并糖尿病、未进行术后物理抗凝治疗、术后卧床时间长、未进行腹横肌平面阻滞均为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下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全身麻醉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能够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椎融合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2015年7月~2017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接受脊椎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共216例,依据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双下肢有无血栓形成,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病、术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使用抗凝药、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脊椎融合术后早期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16例患者,其中男性87例,女性129例,术后并发下肢DVT 33例,占15.3%,其中有症状者3例,均为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占全部患者数的1.4%,非DVT组183例。单因素x~2检验显示两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术中输血、术后卧床天数≥5 d是脊椎融合术后早期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术中输血、术后卧床天数≥5 d的患者脊椎融合术后早期更容易出现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17年12月~2020年12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18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将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患者设为DVT组,其余设为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方式、病灶数量等病历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调查脊柱转移瘤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188例脊柱转移瘤术后发生DVT 30例;DVT组与正常组手术方式、合并脊髓和神经损伤、术后卧床时间、病灶数量、年龄、合并病理学骨折、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全椎体切除、合并脊髓和神经损伤、术后卧床时间>5 d、多发病灶是脊柱转移瘤术后DVT的危险因素。结论 脊柱转移瘤术后容易发生下肢DVT,危险因素包括全椎体切除、合并脊髓和神经损伤等,应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开展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伤或手术后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设通常所用的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注射液和蝮蛇抗栓酶治疗40例为对照组;设通常所用方法加自制中药溶栓液口服治疗60例为治疗组,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0%,总有效率9833%;对照组治愈率45%,总有效率875%,两者显著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和甲皱微循环检测显示,治疗组能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粘滞性和聚集性,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治疗组方法具有良好的活血祛瘀、消栓通脉、利湿消肿、扶正祛邪之功效,无副作用,是治疗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4):1279-1283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损伤患者行膝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2014年8月~2018年6月行膝关节镜下PCL重建术的患者86例,根据术后第3 d行双下肢静脉B超是否发现DVT,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析两组患者中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凝血相关检验指标与DV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86例患者术后有13例发生DVT,总的DVT发生率为15.12%。DVT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BMI平均值明显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Homans征阳性者和Neuhof征阳性者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术后第3 d实验室检查当日DVT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高BMI患者在膝关节镜下PCL重建术后,DVT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90,95%CI=1.051~2.111,P=0.025);术后血D-二聚体增高的患者出现DVT的风险明显增加(OR=4.817,95%CI=1.349~17.206,P=0.015)。[结论]高BMI及D-二聚体水平是PCL损伤患者行膝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股骨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城院区接受手术治疗的193例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n=27)和对照组(n=166)。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股骨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DVT组年龄≥65岁的患者比例、高血压患者比例、白细胞计数及其升高的患者比例、D-二聚体水平及其升高的患者比例、大腿周径差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至首次D-二聚体检测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时间、手术结束至复查D-二聚体和下肢深静脉超声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大腿周径差≥1.0 cm、D-二聚体水平升高均是股骨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5岁、大腿周径差≥1.0 cm、D-二聚体水平升高均与股骨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骨科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属静脉系统回流障碍性疾病,下肢静脉好发[1]。DVT是骨科病人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创伤、大手术DVT发生率较高,大的矫形手术发生率40%~60%[2],50%~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