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应用抗马来丝虫成虫单克隆抗体结合免疫放射测定法,对马来丝虫成早抗原,马来丝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马来微丝蚴抗原及班氏丝虫病病人血清中循环抗原进行了检测。马来丝虫成虫抗原检出的最低含量为0.48pg,ES抗原,马来微丝蚴抗原可测得抗原结合量分别为0.35μg和0.065μg,班氏丝虫病人血清中循环抗原的检测结果阳性率为80%,线虫病流行区50份微丝蚴阴性血清及丝虫病非流行区50份肠道蠕虫感染者血清全  相似文献   

2.
应用抗马来丝虫成虫单克隆抗体(McAb)结合免疫放射测定法(IRMA),对马来丝虫成虫抗原、马来丝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ES抗原)、马来微丝蚴抗原及班氏丝虫病病人血清中循环抗原进行了检测。马来丝虫成虫抗原检出的最低含量为0.48pg,ES抗原、马来微丝蚴抗原可测得抗原结合量分别为0.35μg和0.065μg,班氏丝虫病人血清中循环抗原的检测结果阳性率为80%(40/50),丝虫病流行区50份微丝蚴阴性血清及丝虫病非流行区50份肠道蠕虫感染者血清全部为阴性。  相似文献   

3.
为寻找诊断人体丝虫病的异种抗原来源,我室用牛唇突丝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并与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IFAT进行比较. 一、ELISA选择12份非丝虫病流行区的健康人等量混合血清为阴性血清,10份班氏丝虫微丝蚴阳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以马来丝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作Dot-ELISA检测丝虫病人抗丝虫抗体的初步结果。62例马来丝虫微丝蚴血症者的阳性符合率为96.8%,49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的阳性符合率为85.7%,50例和39例非流行区正常人的假阳性率分别为4.0%和5.1%,与钩虫和蛔虫混合感染者的血清有一定的交叉反应。实验结果显示,Dot—ELISA检测微丝蚴血症者抗丝虫抗体具有敏感性高,且方法简便,可望用于丝虫病监测。  相似文献   

5.
用马来丝虫成虫和牛丝虫成虫切制成4μm厚的冰冻切片作抗原,以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班氏丝虫病人血清中抗体并进行比较,结果在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阳性101例中,马来丝虫成虫抗原片呈阳性反应92例,阳性率为91.1%;牛丝虫成虫抗原片呈阳性反应86例,阳性率为85.1%。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x~2=1.18,P>0.25),作者认为两者对诊断班氏丝虫病都有一定参考价值。而牛丝虫来源容易,阳性率大于85%,在马来丝虫成虫短缺的情况下,可作为异种抗原使用。  相似文献   

6.
作者试图采用免疫学的间接诊断方法,以确定对班氏和马来丝虫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其与临床状态的相互关系。从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沙鼠动物模型获得马来丝虫成虫和微丝蚴作抗原,血清取自菲律宾班氏、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及非丝虫病流行区的居民。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用可溶性班氏丝虫微丝蚴抗原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丝虫病的结果。方法系根据Farshy等的报告,分别从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和非流行区获得班氏丝虫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清。用湿的血涂片法检验微丝蚴血症。可溶性抗原是用葡聚精沉积  相似文献   

8.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用于丝虫病诊断及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IFA。125例班氏微丝蚴血症阳性者的血清和干滴血阳性率分别为99.2%和96.8%;311例非丝虫病流行区健康者均为阴性。289例其它疾病患者,有0~7.1%的交叉反应率;用IFA与常规血检方法检查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居民共801人,阳性符合率为97.0%。62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阳性者经海群生治疗后3个月,其抗体水平已显著下降,6个月后下降非常显著;原微丝蚴血症者治后9年(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和10年(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的阳性率和抗体滴度已降至接近流行区的健康人群水平。以上表明,IF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诊断和监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不少学者探索检测病人循环抗原诊断丝虫病.本实验应用抗牛丝虫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淋巴丝虫病人的循环抗原,评价其实用价值。材料和方法一、血清 34份马来丝虫微丝蚴阳性血清采自安徽潜山县,46份班氏丝虫微丝蚴阳性血清及5份微丝蚴阴性而有鞘膜积液、乳糜尿或象皮肿的晚期病人血清采自安徽阜阳县。68份非流行区正常人血  相似文献   

10.
用ELISA进行丝虫病血清流行病学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1990年在马来丝虫病基本消灭地区余杭县,对6个村的人群,用马来丝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的ELISA检测血清抗体,进行纵向及横向血清流行病学监测。结果表明在丝虫病基本消灭5年后,人群微丝蚴血症率下降至0,ELISA阳性率和平均消光值均与非丝虫病流行区人群的阳性率(2.53%)和平均消光值(0.17±0.13)相近。纵向监测点检测结果表明10岁以下儿童的ELISA阳性率下降最明显,在丝虫病基本消灭后第3、5年均未检出阳性反应者。同时用ELISA检测班氏丝虫病家及其周围人群的血清抗体,其阳性率为8.33%,且在10岁以下儿童测得阳性反应者。我们认为用马来丝虫成虫抗原的ELISA检测人群血清抗体是一种有效的丝虫病血清学监测方法。低年龄儿童的阳性率可反映该病在当地的传播状况。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丝虫病流行区达到了基本消灭的标准。如何在这些地区进行疗效考核,是急待解决的课题之一。关于海群生治疗前后丝虫病人血清抗体水平的变化,国外报道结果不一,本文采用ELISA进行了疗效考核。 材料和方法一、抗原制备按常规方法将马来丝虫成虫制成可溶性抗原,蛋白含量为1.03mg/ml. 二、检测对象 (一)在未经治疗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采微丝蚴血症血53份(其中合并蛔虫和钩虫感染者分别为11例和10例),微丝蚴阴性血20份(其中合并蛔虫、钩虫及蛲虫感染者分别为5例、7例、  相似文献   

12.
1980~1985年我们应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IPAT检测马来丝虫微丝蚴血症阳性228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444例与晚期病人32例,其IFAT的阳性率分别为99.1%(226/228)、92.8%(412/444)和96.9%(31/32),健康对照阴性者占99.3%(149/150)。本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强,可节省抗原材料,不需要夜间采血,简便易行,是丝虫病较为理想的辅助诊断方法。用于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人群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可反映防治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应用抗马来微丝蚴抗原4B_1株单克隆抗体(McAb)和抗马来成虫代谢抗原4B_7株McA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血清中循环抗原,阳性率分别为78.46%(102/130)和87.13%(88/101);检测51例晚期丝虫病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3.92%和1.96%;36例经治疗后微丝蚴血症阴转者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3.89%和8.33%。丝虫病非流行区99例肠道蠕虫感染者阳性率分别为16.16%和5.05%。结果表明抗马来成虫代谢抗原4B_7株McAb应用于诊断班氏丝虫感染的效果优于抗马来微丝螺4B_1株McAb。  相似文献   

14.
应用马来丝虫成虫抗原、鼠抗人 IgG_4单克隆抗体和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鼠 IgG_4结合物做ELISA,对69份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血清测定 IgG_4抗体。在血清稀释度1:100时阳性率高达97.10%。表明丝虫感染者血清 IgG_4水平明显升高。在治愈10余年的以往微丝坳血症者、原丝虫病流行区人群以及丝虫病基本消灭后10年内出生的儿童中,阳性率分别为18.03%,16.67%和17.65%。而在非丝虫病流行区仅有3.66%的人群出现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马来丝虫为抗原的皮内试验以诊断丝虫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引人注目,作者在实验室以马来丝虫第3期幼虫为抗原进行现场观察。观察对象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的153例微丝蚴血症者和非流行区的415例其他蠕虫感染者,年龄10~70岁。抗原按Grove等和Chandra等方法皮内注射。每次采用得  相似文献   

16.
广西桂林地区马来丝虫病区的龙胜县和班氏丝虫病区的全州县分别采取反复查治和普服海群生药盐基本消灭丝虫病后,通过1980~1992年的监测,马来丝虫病区除1980和1982年各检出1例、班氏丝虫病区于1984年检出2例微丝蚴阳性者外,以后连续7年均未检出微丝蚴阳性者;血清学监测,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0.59%~3.22%,下降至非流行区水平;蚊媒解剖5~7年未发现自然感染蚊,表明桂林地区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兔抗微丝蚴抗体及抗班氏丝虫微丝蚴代谢抗原(ES34株)或抗马来丝虫3期幼虫抗原(HC11株)单克隆抗体(McA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法检测人体丝虫病循环抗原时,微丝蚴血症者阳性率分别为94.5%(103/109)及89.0%(97/109),且ES34株单克隆抗体ELISA检测结果显示微丝蚴密度与抗原滴度呈正相关;部分微丝蚴血症者尿液中亦可测得丝虫抗原;晚期丝虫病人阳性率分别为57.4%(31/54)及61.1%(33/54);获自美国及中国贵阳非丝虫病流行区正常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0~4.1%及2.8~4.1%;30份肠道蠕虫感染者血清全部为阴性。血清中丝虫循环抗原的存在似与活动性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8.
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远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采用海群生对象治疗加流行村全民服药和对象治疗加食用海群生药盐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纵向和横向监测结果。两种不同措施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已监测9-11年,人群微丝蚴率均在逐年下降,前6年仍可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以后连续5年未再发现微丝蚴阳性,蚊媒调查亦未发现幼丝虫自然感染,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为1.4-5.5%,降至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证明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认为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监测年限以10年左右为宜,并需连续3年以上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和感染蚊,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降至当地非流行区水平,可以确认丝虫病已达到消除。  相似文献   

19.
广西桂林地区马来丝虫病区的龙胜县和班氏丝虫病区的全州县分别采取反复查治和普服海群生药盐基本消灭丝虫病后,通过1980~1992年的监测,马来丝虫病区除1980和1982年各检出1例、班氏丝虫病区于1984年检出2例微丝蚴阳性者外,以后连续7年均未检出微丝蚴阳性者;血清学监测,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0.59%~3.22%,下降至非流行区水平;蚊媒解剖5~7年未发现自然感染蚊,表明桂林地区丝虫病传播已被  相似文献   

20.
应用圈形盘尾丝虫成虫和马来丝虫成虫抗原致敏绵羊红细胞作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以诊断丝虫病。对84例马来微丝蚴阳性血清标本检测,结果圈形盘尾丝虫成虫抗原阳性率为90.5%(76/84);马来丝虫成虫抗原阳性率为93.8%(78/84),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x~2=0.312,P>0.05)。两种抗原对52例正常人血清检测的假阳性率均为7.7%(4/52),结果说明圈形盘尾丝虫成虫可作为异种抗原用于丝虫病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