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饮食干预对血液透析病人血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饮食干预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血钾水平的影响。[方法]由专职的血液透析营养护士对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进行3个月饮食知识教育,分析食谱并进行个体化的指导,并对干预前后病人血钾水平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进行3个月饮食干预后,病人透析前血钾水平明显降低,由5:22mmol/L±0.70mmol/L降低到5.03mmol/L±0.78mmol/L(P〈0.05);高血钾的发生率由34.0%下降到2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血液透析病人进行饮食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透析病人的血钾水平。  相似文献   

2.
透析液钾浓度对血液透析患者QT间期及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透析液钾浓度变化对血液透析患者QT间期及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60例慢性肾衰竭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先后应用钾浓度为2.0 mmol/L,3.0mmol/L的透析液各进行1次血液透析,分别记录临床及实验室指标,采用12导联同步记录透析中(透析至4h)心电图测量并计算QT间期(QT)及QT离散度(QTd)。结果采用钾浓度3.0mmol/L透析液血液透析时,QT间期由钾浓度2.0mmol/L透析时(595.51±39.01)ms缩短为(540.61±44.63)ms,QTd由(63.27±8.46)ms缩短为(53.46±8.83)ms,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相同钾浓度透析液透析时透析前血钾浓度〈3.5mmol/L患者QTd较血钾浓度≥3.5mmol/L患者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Td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采用钾浓度3.0mmol/L透析液进行透析可缩短QT间期及QTd,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防治透析前低血钾也可缩短QTd,减少透析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重度低钾血症患者采取高浓度快速补钾治疗和慢速补钾治疗的疗效差异和安全性,为临床补钾方案提供经验积累。方法选取急诊科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重度低钾血症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取静脉补钾治疗,其中对照组采取慢速补钾方案(10mmol/h),研究组则采取快速补钾方案(20mmol/h)。补钾前后两组患者均接受血钾、尿钾浓度检测。结果研究组钾注射时间短于对照组[(0.96±0.20)h vs(2.11±0.17)h,P〈0.01],治疗后血钾浓度高于对照组[(3.95±1.21)mmol/L傩(3.45±0.61)mmol/L,P〈0.01],尿排钾量少于对照组[(3.6±0.7)mmol vs(7.2±1.5)mmol,P〈0.01],净补钾量高于对照组[(15.76±3.63)mmol vs(11.55±2.78)mmol,P〈0.01]。两组均发生心律失常3例,血压异常1例,心电图异常1例,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P〉0.05)。结论高浓度快速补钾治疗相较于慢速补钾,不仅能快速提高患者的血钾水平,还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低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应用无糖及含糖透析液时血液透析的特点及其对血糖的影响。方法 观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8例糖尿病肾病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应用无糖和含糖透析液(葡萄糖浓度5.5mmol/L)血液透析前后的临床和生化指标,并分别进行透析开始,透析2h及透析结束时血糖测定。结果 应用含糖透析液组在血压,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血红蛋白,血钾,透析充分性及营养状况,血脂等方面与应用无糖透析液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透析进行,血糖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无糖透析液组,在4h末基本回复到透析开始时水平。结论 糖尿病肾病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含糖透析液较为安全,且不影响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5.
心脏术后早期血钾浓度要求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血钾为3.5~5.5mmol/L.高血钾、低血钾都会严重影响心脏的生理功能。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术后早期(术后24h内)要求血钾浓度处于正常偏高水平(4.0~4.5mmol/L)[1].由于心脏水后液体入量的严格限制.常需高浓度补钾。在临床工诈中.笔者体会血钾浓度维持在4.5mmol/L左右为佳.补氯化钾溶液浓度为6‰~9‰。血钾浓度相对偏低,可诱发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笔者在北京安贞医院ICU进修及在浙江省人民医院ICU工作期间,曾碰到一些典型例子.现简要介绍二例如下。1临床资料例1:张某某,男,50岁.体重55kg.因“风湿性心脏…  相似文献   

6.
高浓度静脉补钾治疗低钾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屠欣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1):1167-1170
目的:探讨高浓度静脉补钾治疗低钾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70例低钾血症随机分为慢速组和快速组,根据公式[钾剂量(mmol)=(4.5-血钾浓度)×公斤体重×0.2]计算需要的补钾量,注射氯化钾的浓度均为200mmol/L,两组的速度分别为10mmol/h和20mmol/h。测定补钾前后的血钾浓度、尿量和尿钾浓度。计算细胞外液钾含量、尿排钾量、净补钾量和钾跨细胞转移量等指标。结果:两组补钾前血钾浓度、需要的补钾量和尿钾浓度相似。但慢速组与快速组相比,钾注射时间长[(2.10±0.18)h比(0.97±0.21)h,P<0.01],补钾后血钾浓度较低[(3.44±0.62)mmol/L比(3.94±1.22)mmol/L,P<0.05],尿排钾量较多(7.13±1.47)mmol/L比[(3.67±0.75)mmol,P<0.01],钾跨细胞转移量较多[(5.16±1.31)mmol/L比(3.35±2.73)mmol,P<0.05]。两组中均未见高钾血症及与之相关的一过性心律失常。结论:本研究中设定的补钾方法是安全的。快速组更有效,可能与肾排钾和钾跨细胞转移较少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血钾测定值与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4年来sT指高型急性心肌梗死150例,按入院时血钾测定值分为〈3.5mmol/L组,3.6~4.0mmol/L组及〉4.1mmol/L组3个组,观察各组分别与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Killip分级Ⅱ级以上)、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血钾〈3.5mmol/L组,3.6~4.0mmol/L组与血钾〉4.1mmol/L组比较,心力衰竭(KillipⅡ级以上)、恶性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钾〈3.5mmol/L组与3.6~4.0mmol/L组之间差异性不明显。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人院时血钾≤4.0mmol/L发生率达62%。其中血钾〈3.5mmol/L发生率30%,血钾3.6~4.0mmol/L发生率32%。入院时血钾≤4.0mmol/L,住院期间心力衰竭(KillipⅡ级以上)、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率均明显高于血钾〉4.0mmol/L组。低血钾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之间的关系已有报道,尤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报道较多。本研究将人院时血钾测定值分为3个组,观察每组与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KillipⅡ级以上),恶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不同透析方法对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目的:血液透析(HD)中低血压非常常见,有几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比较几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哪个更优。方法:12例血液透析中常发生低血压的患纳入观察对象。四种不同的透析方法①高钠透析:透析治疗前4小时用高钠透析液(透析液钠浓度150mmol/L),结束前半小时钠浓度调至135mmol/L。②单纯超滤 HD:透析开始前30分钟单纯超滤,以后4小时透析。③低温透析:整个透析中透析液温度调至34.5℃—35.5℃。④低温透析 高钠透析。结果:四种透析方式的透析效能并无差异,高钠透析、低温透析、以及低温 高钠透析对于稳定血压均明显优于标准透析(透析液钠浓度140mmol/L、温度37℃)组。单纯超滤 HD并不能减少低血压发生率。结论:本研究提示对于反复发生低血压的透析患临床首选高钠透析、低温透析以及低温 高钠透析。透析间期增重大于2.8k8的透析患,单纯超滤 HD并不能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钾浓度透析液对血液透析(HD)患者透析相关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对50例尿毒症维持性HD患者自身先后使用含钾浓度为2.0mmol/L(A组)、3.0mmol/L(B组)的透析液各进行3个月HD,分别记录临床症状及透析前后血钾及心电图情况。结果B组患者HD中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A组(P〈0.05)。两组透析前高血钾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中心律失常发生时间以上机后2~4h最多,透析中心律失常发生与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电解质紊乱等有关,尤与血钾紊乱密切相关。结论心律失常是HD中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若能积极纠正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及个体化采用钾浓度3.0mmol/L透析液可避免或减轻透析期间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个体化选择透析液的钾离子浓度,防治透析相关性心律失常.方法 选择58例可以进行充分性透析的维持性透析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透析液钾离子浓度为2.0 mmol/L和3.0 mmol/L,观察两组患者透析中、透析后及透析后20 h的心率变化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当患者使用钾离子3.0 mmol/L的透析液进行治疗时,心率的波动范围较使用钾离子2.0 mmol/L的透析液进行治疗时小,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律失常的总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液3.0组较2.0组低.结论 透析液的钾离子浓度可以影响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使用更接近正常血钾浓度的透析液,防止血钾波动过大,能较好地防治透析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刘薇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8):714-715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方法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方法32例血液透析中常发生低血压的患者采用4种不同的透析方法:①高钠透析:透析治疗最初4h内用高钠透析液(透析液钠浓度150mmol/L),结束前0.5h钠浓度调至135mmol/L。②单纯超滤+血液透析:透析最初30min单纯超滤,以后4h透析。③低温透析:整个透析过程中透析液温度调至34.5—35.5℃。④低温透析+高钠透析。结果4种透析方式的透析效果并无差异,高钠透析、低温透析、低温+高钠透析对于稳定血压明显优于标准透析(透析液钠浓度140mmol/L,温度37℃)组。单纯超滤+血液透析并不能减少低血压发生率。结论本研究提示对于反复发生低血压的透析患者临床首选高钠透析、低温透析以及低温+高钠透析。透析间期体重增加〉2.8kg的透析患者单纯超滤+血液透析并不能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血清钾<3.5mmol/L称为低血钾,治疗方法主要是击除病因及补钾治疗。心内直视术后要求血钾保持在4.0mmol/L以上,而用常规静脉补钾方法因受浓度、速度限制难以快速奏效。为此,我室1998年5月至1999年5月间对心内直视术后出现低血钾的患采用微泵高浓度快速补钾法,现对其疗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血液透析中发生高钠血症1例的原因探讨及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介绍 患女性,66岁,慢性。肾衰竭,透析前血压130/80mm Hg(1mmHg=0.133kpa),血管通路为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机为Baxterl550型(该机使用年份为3年)。重碳酸盐透析,电导度设置为14.4mS/cm(钠浓度为138mmol/L)。机器自检通过后预充透析器透析管开始透析。治疗处方.肝素钠抗凝,透析4h,目标超滤量2900ml,血流量200ml/min。上机后血压120/80mmng,脉搏78次/min,静脉压70mmng,TMP100mmng,体外循环及机器各参数显示正常。透析约1h后,护士发现患有轻度烦躁表现,体外循环血液颜色变深呈暗红色,静脉压未见升高,机器运转正常,此时患血压130/90mmHg,脉搏88次/min,检查透析液型号、机器运转状况未发现异常,但此时血液颜色越来越深,主管护士即刻将此情况报告医生,医生指示更换透析器,护士在用生理盐水回血时无阻力,透析器内亦无凝血迹象。更换了透析器后,立即将患转移至其他机器进行透析,随即留取了患原透析机的透析液标本与患的血标本,送检验科检测血液和透析液电解质。结果患血清钠离子浓度150mml/L,透析液钠离子浓度157mmol/L。由此判断患血液颜色变深及烦躁表现为高钠透析所致。患在更换机透析20min后血液颜色逐渐恢复正常,1h后患血清钠离子浓度降至142mmol/L。由于处理及时,未对患造成不良后果。随后工程师对该机进行了检修,发现故障原因是电导度传感系统故障,不能反映透析液实际电导度。  相似文献   

14.
男,65岁,体重60kg。主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三尖瓣返流和反复心力衰竭8年,拟行二尖瓣置换术入院。术前心功能Ⅳ级,房颤心律,给予强心、利尿、补钾综合疗法,用氨体舒通40mg./d,10%枸橼酸钾150ml/d,同时静脉滴注10%氯化钾15ml的极化液综合治疗10d。血钾由人院时的2.63mmol/L逐渐上升至术前的4.78mmol/L。拟2d后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入手术室后进行心电图、无创血压和氧分压监测。在局部麻醉下行左侧桡动脉置管连续监测动脉压。麻醉诱导用咪达唑仑3mg、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前后血清钾离子浓度,并探讨影响其变化的临床因素。方法5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其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将患者分为ACEI组、ARB组及非ACEI/ARB组;记录各组患者残余尿量及有无高钾血症临床表现,并取透析前后静脉血,测定血清钾、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等指标,分析各组患者血钾浓度变化的差异及血钾浓度与其他临床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透析前高钾血症发生率36.8%(21/57),其中76.2%(16/21)患者无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ACEI组、ARB组、非ACEI/ARB组透析前血钾水平分别为(6.0±0.95)mmol/L、(5.60±0.25)mmol/L、(4.72±0.95)mmol/L,其中ACEI组与其他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RB组与非ACEI/ARB组患者透析前血钾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前血钾离子浓度与SCr、BUN浓度显著正相关(r=0.415、0.522,均P〈0.01),但与患者残余尿量和透析前后CO2CP浓度变化无明显相关(r=0.559、0.411,均P〉0.05)。结论MHD患者透析前高钾血症发病率高,临床表现较隐匿,易被忽视;残余尿量并非判断患者是否易出现透析前高钾血症的可靠指标;增加透析次数,减量或停服ACEI,限制饮食中钾摄入是防治透析前高钾血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血清钾的高低对机体的影响较大,尤其对心肌收缩运动的协调具有重要意义,其浓度过高对心肌有抑制作用,当钾浓度增加3倍时,可使心脏停跳于舒张期,而钾浓度过低则产生心律紊乱,可使心脏停跳于收缩期。钾在组织细胞内的平均浓度150mmol/L,红细胞内钾浓度均为105mmol/L,血清中钾浓度仅为3.5~5.5mmol/L,红细胞内钾约为血清钾浓度的20倍。  相似文献   

17.
张晓宇  苏春燕  鲁新红  汪涛 《护理研究》2009,23(22):2022-2024
[目的]研究饮食干预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血钾水平的影响.[方法]由专职的血液透析营养护士对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进行3个月饮食知识教育,分析食谱并进行个体化的指导,并对干预前后病人血钾水平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进行3个月饮食干预后,病人透析前血钾水平明显降低,由5.22 mmol/L±0.70 mmol/L降低到5.03 mmol/L±0.78 mmol/L(P<0.05);高血钾的发生率由34.0%下降到2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血液透析病人进行饮食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透析病人的血钾水平.  相似文献   

18.
钙磷代谢紊乱,继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及骨病是肾衰竭血液透析患的重要并发症之一,随着含钙的磷结合剂及针剂对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活性维生素D的广泛应用,血液透析患常出现高钙血症,而使用钙浓度1.75mmol/L的透析液透析后,加重高钙血症,使钙磷乘积增加,血管壁、脏器、软组织钙化的危险性增加。因此设法维持适当的钙磷平衡至关重要。北京世纪坛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将透析液钙浓度由1.75mmol/L降至1.50mmol/L,并观察血钙、血磷、钙磷乘积、iPTH等蛮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钙透析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合并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血液透析患者20例,采取自身对照的方法,先后应用钙浓度为1.75mmol/L及1.25mmol/L的透析液各连续进行15次透析,观察透析前静息15min后及透析开始后每隔1h时的血压。结果与使用正常钙浓度透析液透析时相比,使用高浓度钙透析液透析后,透析前血压无明显差异,透析中及透析后血压明显增高(P〈0.05)。结论提高透析液Ca^2+浓度,有助于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杨飞  钟波 《中国血液净化》2013,12(3):141-144,148
目的评估不同钾浓度透析液透析过程中血清钾离子清除程度和对尿素氮清除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分析,32例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参与试验,在5周稳定的血液透析间期(使用1.5m2三醋酸纤维膜透析器,透析时间240min,血流量25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无糖透析液,碳酸氢钠浓度为35mmol/L),使用透析液包括0(0K),1(1mmol/LK),和2(2mmol/LK),在每周中间1次透析治疗后收集部分透析液并计算钾离子的清除量MK和尿素氮的清除量MU,计算尿素氮降解率URR和尿素氮清除指数Kt/V。结果 3组患者在透析过程中,血清钾离子浓度持续稳定下降,在180min左右达到一稳定的浓度。0K、1K和2K透析液组分别达到108.5mmol,84.5mmol和60.3mmol(P<0.05),尿素氮的清除量MU不受钾离子的清除量MK的影响(r=0.49),3组患者尿素氮的清除、尿素氮降解率URR和尿素氮清除指数Kt/V均无明显的变化。结论低钾透析液能显著性增加钾离子的清除量,透析钾离子的清除量并不影响尿素氮的清除水平及透析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