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唐山地区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对唐山地区常住187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进行自编问卷调查,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结果养老方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占72.19%,其次是机构养老,占27.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在年龄、性别、户籍、婚姻状况、月收入、子女数量、文化程度及患慢性病种类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月收入、子女数量、文化程度及患慢性病种类数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结论唐山地区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上重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年龄、月收入、子女数量、文化程度及患慢性病种类数是主要影响因素,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新疆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养老来源、养老效果及养老期望。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新疆387户60岁以上少数民族老年人家庭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新疆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保障相对较满意,但在经济保障方面的满意度偏低。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期望极高,对其他养老模式的期望则偏低。结论政府应建立健全新疆少数民族农牧区反贫困长效机制,促进农牧民原地就业,强化社会养老功能,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长期照护老年人的多维度健康状况,分析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方法分层抽取社区、养老机构长期照护老年人813名,调查其生活自理能力、躯体功能、认知能力、健康自评、慢性病患病状况。结果视力障碍发生率为44.0%;听力障碍发生率为19.9%;语言能力障碍发生率为26.6%;58.4%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仅有23.9%健康自评为"好";慢性病患病率为89.5%;经单因素分析,年龄、婚姻状况、养老方式、视力状况、听力状况、语言能力、健康自评、认知状况、慢性病的种类对生活自理能力产生影响(P0.05);经多因素分析,养老方式、语言能力、健康自评、认知能力、疾病数目与生活自理能力有关(P0.05)。结论长期照护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生活自理能力受多方面健康因素的影响,照顾者应针对其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促进长期照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农村老年人的主观生活评价和养老观念,为完善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提供参考。方法对河南省、贵州省部分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抽样入户调查。结果子女外出打工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特别是由儿子赡养的方式是老年人最期望的养老方式。留在农村与子女共同居住是老年人首选的居住方式,子女的流动并未明显提高老年人到外地养老的意愿。结论除了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必须维系家庭的养老功能,使家庭内的代际支持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宁夏南部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与卫生服务需求。方法自行编制问卷,内容涉及人口学资料、养老意愿、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宁夏南部地区彭阳县、隆德县、泾源县、西吉县、原洲区2 330名老年人。结果发放问卷2 330份,回收有效问卷2 150份(92.27%)。养老需求中80.98%选择居家养老,15.02%选择社区养老,仅4%选择机构养老。1 704例患有慢性病,慢性病种类多,不同年龄段患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卫生需求以慢性病预防与护理为主[1 616例(75.16%)],家庭护理需求1 110例(51.63%),健康保健需求962例(44.74%),传染病预防与护理946例(44.00%),康复护理96例(4.47%)。各年龄组卫生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夏南部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传统,以居家养老为主。慢性病发病率高,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问题和卫生服务需求。应构建并推广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模式,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农村老年人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邯郸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及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形式的倾向。方法对邯郸市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共12个社区的607名老人采用城镇居民养老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定老年人ADL。结果选择居家/社区养老+家庭病床的老人占27.2%,选择医养机构占41.1%,整体表现出养老与医疗服务结合意愿;对影响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的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生活自理能力、经济收入、家庭户情况、是否患有慢性病、医疗消费及经济收入之间有差异(P0.05)。对有显著差异的影响因素做多重比较检验(P0.05),筛选出由大到小的影响因素为慢性疾病、生活自理能力、年龄及家庭户情况。结论邯郸市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正在启动,应推进社区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一体化资源配置,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郑州市65岁以上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健康现状,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高龄老年人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问卷调查方式,对郑州市社区和养老院老年人群进行整群抽样,获取日常生活能力功能、照顾来源、养老意愿以及人口学等资料。结果多数老年人自我感觉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12.3%老年人认为身体差;71.2%老年人当生活不能自理时选择家庭养老方式养老,有20.7%的老年人需要子女赡养维持生活;35.5%的老年人生活有依赖性;慢性病患病率94.0%,其中老年痴呆患病率6.8%;影响老年人ADL下降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老年痴呆、听力或视力障碍、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结论 ADL普遍下降,近1/3的老年人生活能力丧失,患病率高于全人群,老年人群的医学护理问题亟待解决。应加强对中老年人早期预防和健康教育,积极完善老年人卫生资源分配,建议为老年服务部门立法规范服务行为,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干预,促进社会进步文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抑郁状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郑州市3个社区748例老年人进行抑郁、ADL、生活质量及其他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结果该人群中抑郁自评得分为(14.40±9.05)分,其中无抑郁症状者占61.8%,可能有抑郁症状者占14.7%,有抑郁症状者占23.5%;ADL得分(23.51±10.59)分,其中正常者占47.6%,下降者占52.4%;生活质量总分为(27.28±4.64)分,生活质量"良好"为30.3%,"中等"为5.8%,"差"为3.9%。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抑郁自评得分、ADL得分老年人生活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抑郁、ADL、所患慢性病数量、家庭功能等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应从社区、家庭、个人层面采取综合措施,对老年人进行抑郁筛查、干预,重视慢性病防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调查整群随机抽取的杭州市344名60岁以上老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家庭养老老人的健康状况总分〔(90. 17±11. 71)分〕显著低于社会养老老人的健康状况总分〔(95. 98±10. 15)分,P<0. 05〕。影响杭州农村家庭养老老人生理健康的因素是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医疗费用承担方式、近1年看病次数、与子女关系、养老模式、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健因素是居住地、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近1年看病次数、与子女关系、养老模式。结论杭州市农村家庭养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社会养老老年人,而社会养老老年人在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较家庭养老老年人表现出更好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对长期照护(LTC)者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按照家庭、养老机构、医院分层便利抽取老年慢性病患者516例,采用老年慢性病患者对LTC者的选择意愿问卷、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老年抑郁量表(G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结果选择家人进行长期照顾的为44.2%,选择养老护理员的为35.0%。年龄、婚姻、居住情况、医疗保障、平均月收入及ADL程度对LTC者的选择差异显著(P0.05),对LTC者不同需求意愿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维度得分及问卷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于已婚、与子女或老伴同住、年轻的老年人、ADL功能好、社会支持高、平均月收入≤1 000元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可选择居家照护,加强对家庭照顾者的培训。年龄长、ADL功能下降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可选择机构或社区LTC,重视培育专业化的LTC服务人才队伍。培育和发展LTC志愿者,发挥社会服务组织及社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沈阳市养老中心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医疗服务需求。方法研究沈阳市养老中心360位在住老人,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养老中心老年人的基本情况、身体健康情况、就诊及体检情况和疾病特点进行调查,采用率或构成比等指标进行统计描述。结果该中心入住女性老人185人(51.4%),男性老人175人(48.6%)。23.6%的老人健康自评很好,该中心老人以患慢性病为主,其中患心脑血管病的人最多。结论通过构建新的服务模式,整合并延伸优质医疗资源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保障,既满足了老人的医疗需求,也为建立分级诊疗模式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调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方法采用问卷的方法调查重庆市南岸区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现状,运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克朗巴哈(Cronbach)α系数进行信度检验,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和列联表分析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养老方式意愿中有55%的老人选择了家庭养老,有20%的老人选择了机构养老,有25%的老人愿意社区养老。83.3%和84.1%的人分别认为经济收入和子女数量会影响其养老方式选择。月收入3 000元以上的老人相比于低收入老人偏向于机构养老。只要有子女的老人大部分选择了家庭养老;相比机构养老,2个及以上子女更偏向于社区养老。多子女老人最理想居住方式是独居,但与子女居住于同一社区中,可享受子女和社区双重关怀。愿意低偿享受社区养老服务的占55%,愿意有偿享受社区养老服务的占30%。被调查对象对精神层面需求较大。针对"需求最大的社区养老服务"提问,除了卫生保健(占41.5%)、生活照料(占18%)等传统的养老需求外,被调查对象还对文化生活娱乐(占27.5%)和教育咨询、精神慰藉(占10%)等精神层面有较大的需求。被调查对象选择为他人服务的仅占3%。结论在养老意愿上,大多数老年人更倾向于家庭养老,对社区养老认识不足,消费动力不强,老人的社区服务和参与意识不够;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大但供给不足,服务供给内容传统且层次不高;服务主体中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少,社区服务专业化不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社区居家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由经过培训并合格的评估员采用interRAI-HC量表对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街道3个社区的153例61~95岁的社区居家老年人进行入户调查,之后通过ChinaRAI软件系统建立数据库,分析社区居家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以及影响因素。结果社区居家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63.4%(97/153),其中28例存在中重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占18.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日常生活能力(ADL)受损(OR=3.310,P=0.001)、沟通交流能力受损(OR=33.066,P0.001)、牙齿缺损(OR=3.193,P=0.014)。结论相当一部分社区居家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以ADL受损、沟通交流能力受损、牙齿缺损者尤著,应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ADL)及其焦虑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改良版巴氏指数量表、老年人焦虑量表调查A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的ADL及焦虑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69%的养老机构老年人ADL受损,5.5%的老年人有患焦虑症的风险。不同年龄、月收入、运动情况、爱好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的老年人A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运动情况、爱好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入住养老机构类型的老年人焦虑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养老机构老年人的ADL与其焦虑情况呈现负相关(r=-0.489,P<0.01)。结论养老机构老年人ADL越高,其焦虑水平越低。提高养老机构老年人ADL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减轻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自拟问卷对7家养老机构内318名老年人进行调查,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养老费用支付、医疗付费方式、患慢病数、ADL、家庭支持等为自变量,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了解影响养老机构内老年人抑郁的相关因素。结果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发生率为48.1%,与其ADL、入住养老机构意愿、家庭支持、养老机构费用支付及医疗付费方式有关。结论养老机构内老年人抑郁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其精神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与子女代际关系对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健康状况和养老意愿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子女的关系对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共完成1 292份问卷,有效1 259份,其中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分别占70.1%、21.0%和8.9%。结果以家庭养老为对照,与子女关系疏远者选择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OR值(95%CI)分别为1.93(1.34~2.79)、2.68(1.61~4.47)。以机构养老为对照,与子女关系疏远者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OR值(95%CI)为0.72(0.42~1.25)。结论老年人多选择家庭养老,与子女的关系对其养老意愿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经济水平家庭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认知与意愿的差别。方法对徐州地区2家公立医院的45例老年患者及281例陪护子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对医养机构认知率总体偏低,87.12%从未听说或只是听说但不了解医养机构,医养机构认知、养老意愿及费用标准与经济因素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与普通养老机构相比,经济因素是老年人选择医养机构更重要的影响因素。老年人群体经济状况较差且参差不齐,目前应建立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形成多元化养老模式、多档次养老保障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发展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以满足高龄、失能、慢性病老人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8.
社区老年人衰弱与机构养老需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社区老年人衰弱与机构养老需求的关系。方法采用Fried身体表型对848名社区老年人评测衰弱。结果老年人衰弱率与机构养老需求率分别为5.0%和3.9%,衰弱者需求率(21.4%)高于衰弱前期(4.9%)与健康者(1.5%);衰弱者ADL/IADL障碍、认知障碍与抑郁比例也较高;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ADL障碍与抑郁是衰弱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结论衰弱增加机构养老需求,因此,早期识别与管理衰弱可减少不良健康结局风险,从而减缓老年人入住机构。  相似文献   

19.
张惠  刘堃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4974-4976
目的 探讨老年人健康水平和家庭功能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整群抽取锦州市老年大学1 015名老年人,采用美国简明健康量表(SF-36)和家庭关怀指数问卷(APGAR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38.2%的老年人存在家庭功能障碍;家庭功能良好的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处于中等水平,家庭功能障碍的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处于较差水平;女性老年人家庭功能好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患慢性病的发生家庭功能呈下降趋势;多元回归模型显示:子女数、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医疗保险影响老年人的家庭功能;家庭功能与SF-36量表8个维度及生理、心理健康范围存在显著正相关;家庭功能评分越高,SF-36总分越高.结论 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家庭功能相互影响,生理、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家庭功能越好,反之亦然.提高老年人健康状况,改善家庭功能需要社会和子女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老年人一般情况调查表、老年人养老意愿调查表、抑郁评价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对724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面对面的调查。结果 11.7%的老年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31.5%倾向于居家养老。影响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的主要因素是月收入、患慢性病数量、子女是否在身边、抑郁情绪(P0.05)。结论居家养老是目前社区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社区工作者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特征,为其提供切合需要的居家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