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点针是一种浅刺针法 ,它是根据小儿脏气清灵、感受性强、反应敏捷、留针困难等特点 ,结合古代针法中的“半刺”、“毛刺”、“浮刺”、“赞刺”等方法 ,创立的一种针法。经多年的临床观察 ,本法对 7岁以下小儿的急性、常见病如 :高热、癫痫、泄泻、副鼻窦炎等 ,都有很好的疗效。与中药内服配合 ,二者相得益彰 ,是儿科临床理想的疗法之一。1 点针法渊源点针法的理论源头出自《内经》。首见于《内经》的“九变刺法”、“十二节刺法”、“五刺法”(均见《灵枢·官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上述刺法中有多针浅刺的“毛刺” ,少针浅刺的“扬刺” …  相似文献   

2.
<正>《内经》记载了"五刺法"、"九变刺法"、"十二节刺法",如《内径》记载着有多针浅刺的"毛刺",少针浅刺的"扬刺",斜刺留针的"浮刺",快速浅刺的"半刺",直刺多针而浅的"赞刺"等等,点针法即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而来[1]。点针法保留了"毛刺"的浅、"半刺"的快、"赞刺"的多等特点,采取用力轻、动作快、针点穴位与神经相应的方式,通过刺激穴区的皮部,引起感应,从而达到疏通经气、调气通阳、改善神经功能的目的。我们用点针法治疗儿童面瘫  相似文献   

3.
梅花针为丛针浅刺法,是中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相似文献   

4.
皮肤针是由古代“半刺”、“浮刺”、“毛刺”、“扬刺”等针法发展而来。《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以上针法均属浅刺法。因病邪浅居皮肤,为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故浅刺。皮肤针根据其所用针具针支数目多少的不同又分别称之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等。现临床多采用梅花针和七星针。究其采用多支针的原因,主要是针对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5.
《灵枢·官针》篇刺法之释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刺方法是针刺治疗疾病取效的关键之一 ,《内经》对其早已有详细的阐述 ,尤其在《灵枢·官针》篇中提出了“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刺法 ,这些刺法对后世的刺法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其中很多已成为当今临床常用而有效的针刺方法。但是在分别归属于“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的刺法中 ,存在着不少意义相同或相似的刺法 ,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类、分述。浅层刺法类1.刺皮毛 即九刺中的毛刺和五刺中的半刺。其方法为浅刺皮毛 ,刺得浅 ,出针快 ,要求不出血 ,仅以皮肤潮红为度。这也是与要求出血的刺络疗法的不同之处。现…  相似文献   

6.
刘金法 《四川中医》1997,15(6):14-15
《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人体不同组织的病变,所采用的针刺方法各不相同,《灵枢·官针》概括人体表、脉、肉、筋、骨五体的不同,分别论述了多种利皮、刺脉、刺肉、刺筋、刺骨的方法,系统掌握这些刺法将有利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现就《内经》中有关五体刺法的论述,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一、《内经》五体刺法的内容1.刺皮法:《灵枢·官针》中的毛刺、半刺、直针刺均属刺皮法。“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即浅刺皮毛以治皮痹;“半刺者,浅内而疾发外,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即…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梳理和总结古代营卫刺法的起源、发展,及针法特色,探寻针法文献研究的思路,以供研究者参考和临床应用借鉴。方法对分散的古代医籍文献中有关营卫刺法的内容进行搜集和整理,就发展源流、针法构成两方面对有价值的条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整理了《内经》及后世医家有关营卫刺法的论述,探讨了其针法特色。结论营卫刺法起源于《内经》,宋代以后主要遵从《难经》“营卫补泻法”为主要内容,以浅深分层操作为基础,临床应用多合并其他单式手法。  相似文献   

8.
浅刺胆囊穴对胆囊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刺法为传统针法之一,是古代“毛刺”、“扬刺”、“半刺”、“直针刺”等刺法的总称。历史悠久,延用至今。如现代应用较广的皮肤针、皮内针、头皮针、腕踝针等疗法均属此范畴.临床上运用浅刺针法治疗某些病症可取得较好疗效,尤其对一些病位较浅的头面、肌肤、络脉、经筋、皮部等病变,如面瘫、痹症、痛症、痒症等每能  相似文献   

9.
急证刺法,在《内经》中包括有毫针刺法、络刺(刺血)法、焠刺(火针刺)法,并已应用于三十余类(种)急性病候。其中,急证毫针刺法,强调补泻及“气至病所”手法,内容十分丰富。笔者只就古籍中有关刺血和火针法在急证中的运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九针梅花针疗法是指用多支短针集成簇对穴区或特定的部位进行浅刺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毛刺、扬刺、半刺可作为梅花针针法的理论根据。明代医家陈实功所撰的《外科正宗》有“箸针”一说,实际是将数枚针束于竹筷上进行刺血的针具,由此推证,现在的梅花针应是脱胎于箸针。  相似文献   

11.
皮下浅刺法止痛效果观察秦廷武(邯郸市陶瓷公司医院056200)杨向红(邯郸市中医院内三科056001)在《灵枢·官针篇》中毛刺、扬刺、半刺等针法的启发下,运用皮下浅刺法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如内脏绞痛、局部肌痛、神经性头痛等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此法...  相似文献   

12.
俞兰英 《山西中医》1991,7(6):35-36
《内经》刺法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这些刺法历史悠久,临床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一、半刺:五刺中的半刺“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的针法,说明刺得很浅,只刺到皮肤。临床上常用此法治疗浅在性病症和儿科病症。我们用此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满意,介绍如下。方法:用5分~1寸毫针,刺患侧面部穴位(面神经麻痹常用穴),配健侧的合谷穴,除了合谷用常规刺法外,面部穴位均用半刺。  相似文献   

13.
陈其报  李萍  王荣坤 《河北中医》2011,33(10):1532-1533
浅刺多穴法又称浅刺多针法。浅刺是用毫针刺入穴位,程度较浅,一般仅有0.2~0.3寸深,并根据病情虚实行以补法或泻法;多穴或多针是指在治疗时选穴较多,或在病变部位投针较多。临床应用把二者结合起来称之为浅刺多穴法或浅刺多针法,包括毛刺、半刺、浮刺、扬刺、  相似文献   

14.
几种《内经》刺法的临床应用200050上海市同仁医院徐华娣《内经》刺法,九刺、十二刺、五刺等。这些刺法,虽说历史已久,但在临床上仍有重要应用价值。一、半刺:五刺中的半刺,“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投毛状,以取皮毛,此肺之应也。”在针刺时必须注意不要...  相似文献   

15.
选择题(选择最合适的答案) 1.《内经》五刺中“浅肉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的刺法叫做:A.浮刺B.毛刺C.半刺.D.豹文刺E.分刺 2.《内经》一刺前,一刺后直对病所的刺法叫做:A.恢刺B.输刺C.偶刺D.俞寡刺E.前后刺 3.《内经》直入直出,多刺而浅,出血的刺法叫做:A.赞刺B.扬刺C.直  相似文献   

16.
略论毫针浅刺针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针灸临床上,有需深刺取效,亦有只宜轻浅而刺可获效者,除了因证而施,常因施求部位所限或某些针法是以刺皮部为目的而必须用浅刺针法者。一般对于浅刺所用手法往往视为简易,实为谬误。兹就浅刺法之源流、常用手法以及针刺形式,作一初步探讨。1《内经》浅刺针法简析综观针灸医学的发展,就针刺方法来说无疑是随着针刺工具的改进而发展的。《内经》九针的规范使针刺操作和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为针灸医学奠定  相似文献   

17.
浅刺法历史悠久,经历了奠基于《内经》、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元明、新生于当代的发展演变过程。目前,加强浅刺法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加强皮内针疗法的现代研究、加强浅刺法适应证的研究、规范浅刺法的临床运用等,都是这一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内经》九针的出现为后世针具及刺法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后世针灸临床并未真正实现九针的应用。员利针为九针之一,本文以员利针为例,介绍陈立新先生遵于《内经》,挖掘复原九针针具及诊治规律的探索。详述基于《内经》的员利针针形、针法及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9.
梅花针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对于很多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梅花针为丛针浅刺法,是集合多支短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和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是我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因操作简单、携带方便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本人自2000年11月-2010年7月应用梅花针叩刺加悬灸治疗手部急性湿疹9例收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恢刺探微     
针对《灵枢·官针》恢刺法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文献源头厘清恢刺法及其适应证"筋痹"之本义。认为恢刺为治疗筋痹的古典手法,主要为治疗因气机郁痹或气机不畅所致筋急而设;恢刺所用针具为毫针,操作须押手与刺手配合,押手探知筋病所在,沿病所旁侧进针,在其上下运用提插补法,针毕即可出针,属《内经》解结针法之一。在临床中对于颈椎病、腰部筋伤等急慢性病证疗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