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理论是构建在取象比类思维基础上的,如果想让西方读者从根本上了解中医,就要在中医翻译,特别是中医古籍翻译中把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通过目标语言准确的传达出去。然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却并不简单。吴氏父子在《内经》翻译中使用"隐形显译"的方法对取象比类的隐形信息进行了显化,将隐藏在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和作者的思想意图付诸于文字,增加了文章的连贯性和可读性,也有助于西方读者理解取象比类这一典型的中医思维模式。本文将以吴氏父子《内经》译本为基础,简要探讨一下"隐性显译"在传达《内经》取象比类思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庆荣、夏光成主编的《有毒中草药彩色图鉴》(简称《毒药图鉴》),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于1994年4月正式出版,大16开精装本,为中药专业增添了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当代的化学药因有明显毒副作用被西方人士惊呼为“药物公害”,进而提出“回归大自然”的口号。因此,天然药信受青睐,中草药也因历史悠久、疗效高、毒副作用低而受欢迎,欣起颇具规模的“中草药  相似文献   

3.
从术语、文本、文体3个方面简要探讨了《黄帝内经》英译本的归化与异化趋势;随着中医在西方的大力传播和中医地位的提高,《黄帝内经》英译正在从过去的全面归化向部分异化转变,近代《黄帝内经》译本正试图摆脱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向原著靠拢。《黄帝内经》翻译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翻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而翻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也从侧面展现了中医在西方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15世纪地理的大发现,开启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新篇章。西方来华的药剂师、传教士和医生不仅将西医传到中国,亦将中医传播到西方,从草药的采撷、辨识、命名以及《本草纲目》的翻译研究,到中医脉学的翻译,再到《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译解。中医在被介绍到西方世界的同时,西方医生和海外汉学家以现代科学的思维研究中国医学,由此创造了东西方医学比较的可能,并提出"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的问题。而中医西传本质上是中医西化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医《伤寒论》已由铭翁翻译並加以评注。精装本256页,插图57幅。尽管中医书刊已出版为数不少,但在西方,中医仍很少为人所知。译者没有局限在张仲景原著的翻译上。但是,在译著中译者对《伤寒论》作了综合性介绍,以使读者在当代医学临床的应用上重新认识作为中医原始资料的最古老的素材。对于《伤寒论》的译注准确与否,要看对原著是否真正掌握了,要看对实地调查如何,以及对中国目前  相似文献   

6.
王娜  闻永毅 《中医药导报》2019,25(7):120-123
从书名翻译中的文学性、准确性和标准化3个方面探讨中医古籍书名翻译,认为中医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医文化的传播又与中医古籍翻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古籍书名的翻译是中医古籍翻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中医古籍书名翻译的适读性直接关系到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理解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7.
肖平 《浙江中医杂志》2001,36(3):125-127
早在隋唐时期,中医学就传入日本,到了17、18世纪,又传到了西方。目前世界上接受中医治疗的人正日益增多。但是,应该看到,在海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中医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人对中医药学还存在偏见。要让中医、中药真正走向世界,广大的中医医务工作者以及中医翻译工作者的确任重道远。   中医学熔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医疗实践经验和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于一炉,理论独特,诊治方法与现代医学有异,而记录着中医药学的中医文献则尽为古文,费解难懂。这就决定了中医文献翻译的特殊性和困难性。正因为此,广大的中医翻译者一直在探索着如何用当代英语准确而又传神地翻译古代中医文献。   近读《医古文翻译技巧》(下称《上译》)、《Basic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基础理论》(下称《学译》)等中医翻译著作,受益匪浅。但书中的一些译句似乎译得还欠推敲,为繁荣医古文的翻译,笔者不揣冒昧,特提出与医古文翻译工作者们商榷,以求抛砖引玉。为方便计,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及其英译摘录于下。  相似文献   

8.
1909年伊博恩受伦敦会派遣来到北平协和医学校任教,后至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院工作直至1949年去世。在华期间伊博恩致力于中药的科学化、标准化分析研究和《本草新注》《本草纲目》《救荒本草》等中医著作的翻译工作,成为近代中药现代化研究和中医本草学著作翻译的先驱。  相似文献   

9.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于7月14—18日在浙江莫干山召开全国中医药刊物编辑工作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医杂志》、《上海中医药杂志》、《新中医》、《浙江中医杂志》等14家中医杂志;黑龙江、成都、云南、山东等10家中医学报;《中草药》、《中成药研究》、《中药材科技》等3家中药杂志;以及《国外医药、中医中药分册》、《中医药国外资料摘译》等共29家编辑部的39名代表。卫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写作的一种形式,英文写作的原则也适用于翻译。《欧委会翻译司写作翻译手册》是其为欧盟内文件的写作与翻译制定的规范。本文通过讨论其中的"读者为本""使用动词""主动句式的使用"等主要观点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得出用英文写作原则指导中医翻译,可以从语篇角度审视译文,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也从另一层面诠释中医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标准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以《黄帝内经》为例在语用顺应论观照下对中医典籍翻译进行尝试性阐释。从语音顺应、词汇顺应、句子顺应、修辞顺应以及语境顺应等层面对《黄帝内经》5个译本进行鉴别比较,提炼出中医典籍翻译的顺应性策略,提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行为和思维必须顺应翻译过程中不断动态形成的语言结构环境、认知语境和关怀目的与读者的认知心理以便实现中医典籍翻译的意义与文化传递之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图式理论看,中医文化以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思想等为哲学依据,以辨证论治、针灸艾灸、口服中药等为治疗方式,与中华民族的社会习俗、历史传统、哲学思想、语言表达等密切相关。由于中西方文化图式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医典籍翻译中经常出现文化缺省现象,如社会习俗差异类文化缺省、理论体系差异类文化缺省等。为此,尝试以文化图式理论指导中医典籍翻译,以直译法、创新法、省略法等进行文化缺省补偿,填补中医典籍翻译中的意义真空。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药"是中药现代化的结果,体现了现代生物医学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的融合。现代中药药名包含现代医学术语与中医药传统术语,如何在翻译时体现其中医药特质是中医药英译研究的重要命题。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和《实用英文中医词典》出发,探讨"现代中药"药名翻译策略,认为"现代中药"药名翻译首先要确定中医药特质,通过"中西结合"的形式,实现中医药国际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杨译《伤寒论》译本主要使用音译与注释结合、直译、用中医概念解释术语、从传递条文医学思想的角度传达中医的文化特质等翻译策略与方法,对翻译中医学以及文化信息的平衡做了积极的尝试;翻译目标和读者决定翻译策略,在传达医学思想的前提下,译本采取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分析译本的翻译策略,特别是音译使用,可为今后中医翻译在医学、文化等方面的传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我从事中药鉴定专业工作近 5 0年 ,平素爱读有关中药鉴定图书及图谱。由张继等主编的《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1~ 4册 ) (以下简称《图典》于 1995年 11月~ 1999年 0 1月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 ,这是中药界的一大喜事。这部《图典》是当前已出版的中草药彩色图谱中我最喜爱的一部 ,我为此全套《图典》能赶在建国 5 0周年大庆之年出齐 ,表示无比的喜悦和祝贺。我认为《图典》有如下特点。1 品种齐全我国中草药品种繁多 ,一般进入商品流通渠道的约 10 0 0种 ,但中医处方常用的中药也就是 6 0 0味左右 ,全套《图典》共收载中药约 70 0味 ,…  相似文献   

16.
就《三字经》翻译的重要性,《三字经》英译对《医学三字经》翻译的启示及《医学三字经》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中医英译领域学者的兴趣,推动《医学三字经》翻译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难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承载着深厚的中医古典医学智慧和中华文化内涵,其对外译介对于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以文树德《难经》英译本为例,分析副文本元素在中医典籍丰厚翻译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副文本元素在中医典籍丰厚翻译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读者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促进读者对原始文本的理解深度和广度,还有助于保证翻译的准确性,提高译作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8.
作为辞书式、学术式的完整译本,文树德《黄帝内经》英译本采用"厚译"模式,利用研究批判性导论、学术性序言、阐释性注释和显化性译文将典籍置于丰厚的中医文化和历史发展背景中,使西方读者从深层文化背景理解中医思维和中医特质,其翻译策略对我国的中医典籍英译提供了新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随着中医西传的浪潮被译成多种文字,其英译本就多达数种。本文以罗希文教授1987年所译《金匮要略》为研究文本,从交际翻译策略视角分析该译本在中医学医理、病症描述、方剂治法三个层面的英译逻辑和方法。本文认为,罗译本借助交际翻译策略,灵活运用多种归化译法,实现了译文与读者间的有效沟通,为中医典籍在西方的有效传播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医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而《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典籍,因此《黄帝内经》的翻译在中医文化乃至中国古典文化的对外宣传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文化负载词作为承载中医文化的载体,其翻译对于是否能准确传达中医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关联论的视角下讨论面对不同的读者群体应采用何种翻译方法,以期对中医典籍的对外传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