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长春瑞滨(NVB)为第三代半合成长春碱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但该药对局部皮肤组织刺激性强,炎症反应常累及穿刺静脉及肢体,药物外渗可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甚至可能出现坏死改变。我科于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将颈外静脉留置针及上肢外周浅静脉留置针两种用药途径静注NVB后静脉炎的发生情况进行了随机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与普通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和差别。方法:将2010年3月~9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纽(观察组)69例和普通静脉留置针组(对照组)47例,比较观察两组在回血堵管、外渗、针刺伤、静脉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在留置期间血管外渗发生率大致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回血堵管、针刺伤和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方面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压无针连接式静脉留置针可以有效减少回血堵管、静脉炎和护士被针刺伤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又具有中心静脉置管优点的短期静脉营养方法。方法将120例需要静脉营养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留置针颈外静脉穿刺,对照组采用留置针四肢静脉穿刺。比较两组病例留管时间,渗漏、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留管时间≥4天的病例数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营养液渗漏,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留管时间≤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具有保留时间长,渗漏、静脉炎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短期静脉营养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分别使用肝素稀释液、生理盐水、复方丹参、原液进行封管的四种封管方法的效果,筛选最佳封管方法。方法静脉留置针病人160例分为4组,每组40例,A组用2ml肝素稀释液,B组用2ml生理盐水,C组用2ml复方丹参,D组直接使用输注的液体进行封管,观察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堵管和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D组与A组、B组、C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堵管和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使用输注的液体进行封管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输液或输血过程中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老年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后,发生穿刺部位感染、套管堵塞、皮下血肿、液体渗漏及局部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20例患者中,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为5.83%,套管堵塞发生率为4.17%,皮下血肿发生率为5.00%,液体渗漏发生率为5.83%,局部静脉炎发生率为9.17%。结论静脉留置针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但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好观察和记录,预防并及时处理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提高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应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和减少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602例脑血管病患者经合理选择血管、选择合适型号的留置针、正确的穿刺方法进行静脉穿刺。根据固定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透气粘膏固定,并用无菌纱布覆盖。对照组采用透明的无茼贴膜固定。结果两组患者均穿刺成功。且观察组较对照组留置时间长(P〈0.05),浸润、静脉炎的发生率低(P〈0.05)。结论合理选择血管度安排输液顺序、选择合适型号的留置针及正确的穿刺部位和方法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保证;透气粘膏固定。并用无菌纱布覆盖,每日消毒穿刺部位可降低浸润、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24G留置针在老年患者中静脉输液的应用情况。方法将9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24G留置针,观察组采用改进的穿刺和固定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观察两组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静脉炎、静脉渗漏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留置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延长,观察组的静脉炎、静脉渗漏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老年患者使用24G留置针穿刺于前臂静脉采用改进的穿刺和固定法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对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后导致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的疗效。方法从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该院治疗的应用静脉留置针的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中选择100例作为该次的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重点对静脉炎进行预防和护理。分析、对比两组患者静脉炎严重程度、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静脉炎严重程度比对照组有明显降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后导致的静脉炎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护理可以有效降低静脉炎的严重程度,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方法将入住我科使用静脉留置针的216例患儿在穿刺过程中及穿刺后存在的问题如静脉炎发生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16例患儿,一次穿刺成功201例,成功率为93.06%。留置时间2.0~6.5d,平均(4.1±0.9)d。其中发生静脉炎10例,套管阻塞5例,局部渗漏12例,套管针脱落8例,未出现全身感染等重大并发症。结论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重视在使用小儿静脉留置针的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惠尔透明贴在预防静脉留置针静脉炎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回顾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外周静脉化疗的228例住院患者为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174例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穿刺操作,实验组在穿刺处上方外敷康惠尔透明敷贴,观察两组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惠尔透明贴在预防留置针静脉炎发生中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静脉留置针用于肺癌病人进行静脉化疗,观察病人的血管变化。结果表明,静脉留置针在无条件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的情况下可用于周围静脉的化疗,具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便于病人活动,减轻护理工作量等优点。认为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化疗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一个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最佳留置时间。方法观察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静脉穿刺针留置期间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在50例患者中,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2~15天,平均留置7.2±1.4天;发生静脉炎24例(48%),出现静脉炎的平均天数为6天;在留置时间大于5天的患者,静脉炎、液体外渗和套管堵塞的累计发生率分别为48%、62%和12%。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静脉留置针最佳留置时间应为5天。  相似文献   

13.
海普林肝素钠软膏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海普林肝素钠软膏预防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 ,延长留置时间的效果 ,将我院同期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 6 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33例。试验组在穿刺部位涂抹海普林肝素钠软膏 ,对照组按常规操作。结果 ,试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 9.5 9% ,静脉针留置时间为 6~ 9天 ;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 2 9.2 3% ,留置时间为 3~ 5天 ,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1)。认为穿刺部位涂抹海普林肝素钠软膏 ,能预防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 ,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4.
外周浅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16例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连桂 《山东医药》2008,48(30):3-3
2007年1月-2008年1月,我们应用外周浅静脉留置针为128例患者输液,发生静脉炎者16例。现分析原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静脉穿刺拔针往往被忽视,拔针不慎极易引起患者疼痛,穿刺点出血,损伤静脉:重者导致静脉炎,淤血、硬化.传统理论认为,外周浅静脉穿刺拔针,用干棉球按住针眼,快速拔出针头即可,这种方法被大多数医务人员采用.  相似文献   

16.
潘韦兰 《内科》2008,3(6):960-961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且管径粗,显露明显,穿刺可在直视下进行,操作简便。同时,颈外静脉留置针与上肢静脉留置针相比,具有穿刺成功率高,静脉炎发生率低等优点,临床应用广泛。晚期肝癌患者,由于肝功能严重受损,凝血功能差,部分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容易引起皮下出血,不宜行深静脉穿刺置管,且肢体静脉穿刺易失败及引起出血。  相似文献   

17.
康惠尔水胶体透明贴防治多巴胺胺碘酮致静脉炎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康惠尔水胶体透明贴防治多巴胺、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入.选通过静脉留置针持续静脉泵入多巴胺、胺碘酮的患者300例(预防组200例,治疗组100例),每组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康惠尔水胶体透明贴,最长不超过4d更换,对照组使用3M敷贴,最长不超过24h更换。判断并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例数及治疗效果。结果预防组中应用康惠尔贴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较对照组减少(P〈0.05)。治疗组中应用康惠尔透明贴后可明显改善静脉炎的临床症状(P〈0.05)。结论康惠尔透明贴能有效防治多巴胺、胺碘酮所致静脉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预防和减少化疗致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提高化疗药物疗效。方法 对215例肿瘤病人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配合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和微量泵的使用进行化疗药物输入。结果经临床观察,静脉炎和渗漏性损伤的发生率为0。205例完成化疗周期,拔管后伤口愈合良好。5例置管失败,5例因并发症提前拔管。总结 护理经验:掌握好局部解剖位置和操作要领是置管成功的关键,严格无菌操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的使用和正确封管是预防感染和堵管的关键。结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确为一种既保证病人按时化疗又减少化疗致静脉炎、渗漏性损伤的发生,减轻病人痛苦,并能配合微量泵化疗,提高疗效及护理质量的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阐述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实施静脉输液护理的策略,观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74例随机分组,对照组(n=37)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n=37)实施预防性护理。比较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堵管率2.7%、皮下血肿发生率5.4%、输液前、输液中及输液后满意度分别(93.59±3.20)分、(94.17±2.00)分及(95.18±1.69)分。对照组堵管率5.4%、静脉炎发生率2.7%、药液外渗率5.4%、皮下血肿发生率8.1%、感染率2.7%、输液前、输液中及输液后满意度分别(80.49±3.15)分、(75.88±2.02)分及(74.28±3.50)分。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期间,实施预防性护理,能够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预防静脉炎、药液外渗、穿刺部位感染等风险,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在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52例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其中观察组选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输液化疗,对照组选用普通7号头皮针输液化疗。结果观察组在避免穿刺失败、药物渗漏、预防静脉炎及患者心理顾虑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既可以提高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的成功率,保护血管,同时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护理人员的负担,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