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道疾病     
胆道蛔虫症胆道蛔虫是肠蛔虫进入胆道。蛔虫侵入的部位以胆总管最为常见,肝胆管内较少,只偶见于胆囊。其诊断依据有:(一)突然发作性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绞痛,剧烈难忍,弯腰弓背,辗转不安,面色苍白,全身汗出,有时向肩背部放散,常伴恶心、呕吐或吐蛔虫。(二)腹痛也可自行缓解,痛止一如常人。在蛔虫不活动、死于胆道内或完全进入胆道或肝内,疼痛反而减轻,甚至可消失。(三)腹部发作性绞痛时在剑突下或稍偏右有局限性压痛,但少有腹肌紧张。不发作时,压痛减轻或消失。根  相似文献   

2.
结核性脑膜炎以腹痛为首发症状一例公育生(宁夏彭阳县王洼中心卫生院756504)患儿,男,3岁。以间歇性腹痛二月收住院。二个月来经常腹痛,每d4~6次,痛时哭叫汗出,疼痛性质患儿不能诉明,不吐,曾多次就诊本院门诊,诊断胆道蛔虫症,肠蛔虫症,给予驱蛔治疗...  相似文献   

3.
一、鉴别诊断的考虑1.急性胰腺炎患者起病时主要症状为腹痛,位于脐上方偏左,呈持续性,有阵发性加重,根据腹痛部位当时首先考虑到本病。但急性胰腺炎除腹痛外,往往伴有呕吐和发热,腹部检查可有反跳痛及肌紧张,特别是此患者在腹痛时查尿淀粉酶不增高,故可以排除。2.溃疡病急性发作该病腹痛常位于剑突下,有反酸、嗳气等症状,一般有有规律的饭前上腹痛或饥饿痛史,急性发作时一般对食欲影响不大,而本例患者都无这些症状。3.胆囊炎胆石症从腹痛性质来看,本例似乎与胆道蛔虫症或胆石症引起的胆绞痛相仿。如果是这两  相似文献   

4.
胆道蛔虫症为我国儿童肠蛔虫病最多见的外科并发症之一。有剧烈腹痛,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亦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对小儿危害很大。但国内有关小儿胆道蛔虫症的专题总结较少。本文企图通过对我科,从1956年1月至1963年12月,八年中收治304例小儿胆道蛔虫症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治疗中的体会,提出小儿胆道蛔虫症的一些特点及诊治经验,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胆道蛔虫症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由于蛔虫进入胆道的机械刺激而引起oddi氏括约肌及总胆管,总肝管等平滑肌痉挛产生剧烈的疼痛,并且由于蛔虫将细菌、虫卵带入胆道而引起继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如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造成严  相似文献   

6.
胆道蛔虫症是肠蛔虫病常见之併发症之一,由于蛔虫进入胆道引起俄狄氏括约肌痉挛,胆汁排出障碍,和继发感染,给病儿带来了难以忍受的剧烈腹痛。过去一般教科书,均以手术取虫为常规,但手术不仅直接增加了病儿痛苦,且有使蛔虫再度钻入胆道之可能,个别病  相似文献   

7.
胆道蛔虫症 ,在基层临床急腹症中常见。结合临床症状、B超化验等检查不难诊断。笔者采用中药乌梅汤加减、西药驱虫灵及针灸、拔罐等中西医综合方法治疗本病 2 0例疗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本病 2 0例 ,年龄最大 30岁 ,最小 4岁 ,男 8例 ,女 1 2例 ;病程 :最长 30天 ,最短 4小时。上述病人均伴有典型的上腹痛症状 ,呈阵发性加剧及钻钉样痛和呕吐 ,间歇缓解期症状减轻。本病 2 0例均以急性腹痛而就诊。诊断均依据胆道蛔虫症的标准 ,结合临床表现及B超检查和大便化验找到虫卵而确诊。2 药物组成及方法 中药口服方 :以…  相似文献   

8.
胆道蛔虫病是一种农村常见的急腹症,由蛔虫钻入胆道而发病。临床表现为骤起之剧烈腹痛,位于剑突下,呈阵发性绞痛,并放射到背部与右肩部。发作时屡有剧烈恶心与呕吐,并且往往吐出蛔虫。早期患者概无发热现象。黄胆少见,即有亦属轻微。剑突下常有明显局限性压痛点,为临床上之特征。祖国医学虽无胆道蛔虫之名,但早在1700年前,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金匮  相似文献   

9.
癫痫的临床类型繁多,症状较为复杂,易误诊为其它疾病。例1 腹型癫痫误诊为胆道蛔虫症阳某,男,11岁,1983年12月29日因阵发性上腹痛一年入院。痛剧时辗转不安,五指并拢伸直,伴头晕,面色苍白,有时少许黑便。出生时有过窒息,一年前一侧嘴角轻微抽动一次。曾进行腹部平片、钡餐透视、胆道静脉造影等检查,均无异常。外院诊为“胆道蛔虫症”。入院检查除剑突下有压痛外无其它阳性体征。腹痛时脑电图异常。纤维内窥镜发现糜烂型胃炎及胃(幽门管)溃疡(活动期),临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胆道蛔虫症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治疗胆道蛔虫症31例饶筱荣(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景德镇333000)关键词胆道蛔虫症针刺疗法胆道蛔虫,是临床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属中医学的腹痛和“蛔厥”的范畴。《伤寒论》中记载:“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  相似文献   

11.
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之中,吸取半消化食物为营养。当虫体过多、饥饿、胃酸分泌过少,不适当驱虫、或寒热等环境条件变化时,虫体不安其位,骚动不宁而腹痛。本文报告治疗蛔虫性腹痛124例。1临床资料1993年1月至1995年12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蛔虫性腹痛124例,其中年龄最小1.5岁,最大44岁。8岁以下90例,占72.6%;8~14岁19例,占15%;20岁以上10例,占8%。诊断为肠蝈虫症者120例,占96.8%,胆道蛔虫症者4例,占3.2%。2治疗及结果拟用“糖醋生姜杨”,糖水与陈醋等量混合,加生姜末适量温服。虚寒痛者用红糖,热性痛者用白糖。另…  相似文献   

12.
蛔虫病分布遍及全世界,在我国各地广泛存在。我国古人对本病早有认识,将蛔虫称之为“蛟虫有”、“虫尤虫”,在医书中有许多论述。蛔虫病现仍为人体中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人群感染率在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多于成人。胆道蛔虫症即“蛔厥”,是儿童蛔虫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蛔虫寄生于小肠中,性喜钻窜。若窜入胆道,则表现为突发性的剑突下或右胁部剧烈绞痛,或钻顶样痛,痛引背心及右肩。痛时弯腰曲膝、辗转不安,得食则吐,甚至吐出蛔虫。痛剧时表现为面青、汗出、手足厥冷、脉伏。间歇期疼痛可完全消失。发病初期脘腹或右肋部…  相似文献   

13.
刘吉 《开卷有益》2001,(9):16-17
蛔虫病是人体常见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不仅消耗人体内大量的营养,而且会引起剧烈的腹痛和胃肠功能紊乱,有时还会诱发肠梗阻、肠穿孔、胆道蛔虫症等一系列危险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两年来,我们先后在内镜下用圈套器治疗胆道蛔虫症病人六例,其中五例蛔虫虫体大部分已进入胆道内,一例蛔虫虫体已全部进入胆道内,均顺利取出,解除了症状,避免了手术,缩短了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减轻病者负担,现就取出体会小结如下:方法 一、临床上怀疑胆道蛔虫症时,应即用侧视式或斜视式内镜检查。二、如病人因痛甚在检查中不能很好合作时,肌注安定10毫克或杜冷丁50毫克镇痛,同时肌注654—210毫克减少胃肠蠕动。三、发现乳头口有部分蛔虫虫体时,胆道蛔虫症的诊断可确立,即用圈套器的套环,从虫体尾部套入轻轻收繁不致使虫体滑脱,但不要收得过紧以  相似文献   

15.
在胆道蛔虫症的非手术疗法中,如何解除患者疼痛和反射性频繁的呕吐,是治疗能否成功的重要方面。我院内科于1963年11月至1964年8月共收治胆道蛔虫症11例,采用了氯丙嗪静脉滴入止痛、口服哌哔嗪驱虫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作初步介绍,供参考。本文病例诊断依据是:①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突然起病、阵发性右上腹或剑突下剧烈钻痛、顶胀痛,并伴有吐蛔虫历史;少数病例在十二指  相似文献   

16.
王宝月 《河北医学》2000,6(12):1121-1121
胆道蛔虫是肠蛔虫症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是由蛔虫进入胆道,引起胆道及oddi括约肌痉挛,使患者突然感到剧烈的上腹部疼痛,是内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我们从1995年2月至1999年12月收治胆道蛔虫症65例,其中35例应用阿斯匹林、维生素K3治疗(称A组),30例用阿托品等对症治疗(称B组).现将两组治疗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于冰心  李玉书 《河北医学》2000,6(7):658-659
1 临床分型根据典型病史、症状、体征、胆道蛔虫症确定诊断后结合中医辨证、分为两型以便指导治疗。1.1 蛔厥型:胆道蛔虫症未合并感染阶段,呈阵发性上腹部剧痛,出冷汗,四肢厥冷,恶心呕吐或吐蛔虫,剑突下压痛。舌苔薄白,脉弦紧,体温、白血球正常或略有升高。1.2 化热型:胆道蛔虫症合并感染阶段,包括胆管炎、胆囊炎、肝脓肿及胰腺炎等。有持续性腹痛或阵发加重,发烧、口渴、呕吐、便结及上腹痛拒按,白血球升高或伴有巩膜黄染。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2 临床资料本组共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最小者10岁,最大者60岁。其中15岁以下者16例,…  相似文献   

18.
B超诊断胃蛔虫症1例报告克山病研究所关承华赵焕喜钟学宽邓晶王爱云二院B超室金立德蛔虫多寄生于人体小肠的中下段。当人体胃肠道功能紊乱时,蛔虫因其寄生环境发生变化而窜动到十二指肠,而后多钻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症,钻入胰管并引起胰腺炎者亦多有报道。而关于胃腔...  相似文献   

19.
胆道蛔虫病常有剧烈腹痛:或胆道感染、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对病人的危害性很大(尤其是儿童)。过去一般均以手术取虫为常规,近来逐渐采用中西医综合支持疗法,已获得很大成绩。我院根据大连医学院介绍的应用中药“胆道驱蛔汤”的经验,曾治疗胆道蛔虫病12例,又用针刺治疗8例,疗效满意。现仅将初步经验介绍如下,供参考并请指正。一、临床症状及诊断依据1.剑突下突然发生阵发性绞痛或钻痛,发作时辗转不安、呻吟不止、出汗,间歇期则疼痛消失或稍有疼痛。疼痛有时向右肩或左肩部放射。2.疼痛发作时,腹壁柔软,压痛在剑突下或稍右方较显著。3.有蛔虫病史或发作时吐虫。4.发病年龄多为儿童及青年。  相似文献   

20.
我们自1980年以来采用“安→驱→泻”三步法治疗蛔虫病147例获得良效。现报告如下: 诊断标准:①肠蛔虫症:上腹及脐周痛,反复发作,脐周可扪及条索状物,有排虫史,大便镜检见蛔虫卵。②胆道蛔虫:剑突下或右上腹突发剧烈阵发性绞痛,有钻顶样痛,间隙期可完全不痛。常伴恶心、呕吐,吐出蛔虫。剑突下或右上腹局限轻压痛,大便检查见蛔虫卵。③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全梗阻。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疼痛和呕吐,可便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