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息理论是关于事物间所具的全息关系特性和规律的学说.部分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部分相当于整体的一个缩影,一般分为三个方面:物理信息性性质、生物学联系性、数学和哲学性质.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全息理论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深入,在很多领域中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虽然目前中医体系对于全息概念没有明确的提出,但实质上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深入的应用和发展,特别是中医望诊更加突出了它的重要性,对于疾病的防范、诊断及治疗均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从全息理论在中医望诊中的体现,具体介绍了全息穴位的相关特性,有效提高了中医望诊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从全息性谈中医证本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有丰富的全息思想,全息思想是中医理论的特色,阴阳、五行、脏腑等都渗透着浓厚的全息思想.证作为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理论模型,同样存在这种全息性.因此,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不能忽略证的全息性特征,一味地运用还原分析的研究方法寻求证的特异性指标,而应追根溯源,在深刻了解中医证理论的特征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医学证理论自身特点的科研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医理论体系虽未明确提出"全息"的概念,但其精髓和实质早已渗透到中医理论中,尤其在中医望诊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面诊全息观、眼诊全息观、舌诊全息观,等等,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叙述了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与近代“黑箱”理论和“全息论”很相似,从而为诊断原理的科学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全息诊疗法是"自然疗法"的重要内容.可诊断、治疗、预防、保健,一法多效,有广阔的实用价值."全息"系指物体的每一局部都可反映整体的全部信息,称之为"全息胚".中医学很早就将这一规律运用于临床.以手、足、耳、鼻等全息胚作为窗口,窥查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疾病信息.可作到早期诊断.针对性地施以反射区按摩等刺激方法,可有效调整脏腑、平衡阴阳,达到治疗康复、保健养生之目的.全息诊疗法的机理源于传统文化的宇宙"气化"论,认为宇宙和人体均为"气"的系统,有着同一的物质基础,故任何局部都是整体的缩影,可反映整体的全部信息.而且中医的经络理论和西医的神经理论也都是全息诊疗法的有力基础.总之,全息诊疗法渊源深远、内容丰富、效果显著,不失为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科学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6.
全息穴位埋线疗法是中医自然疗法的一种,它根据全息医学理论,结合中医经络学原理,通过一次性的器具将医用蛋白线埋入机体相应的穴位和区域以激发经络气血,协调机体功能,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新的中医自然疗法。 何谓全息医学?全息医学也就是全息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完美结合,20世纪40年代,物理学方面,逐渐总结出全息的规律,也就是在一  相似文献   

7.
尺肤诊蕴含着中医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思想,通过切按尺肤的寒温、形态的变化以辨知脏腑气血之盛衰,是《黄帝内经》所载的重要诊察方法之一。其诊疗是基于尺肤与人整体之间的关系,这一方式与20世纪80年代张颖清教授提出的生物全息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全息胚与人整体之间的关联性。为探求人体各部位与整体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文中从全息胚生物学理论观点探讨尺肤诊疗法的生物全息机制,力求从这一新的视角阐明尺肤诊疗法的诊断价值,以证明尺肤诊疗法应用于中医诊疗的合理性,为中医诊疗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全息性目前被广泛地用于解释部分与整体、点与面之间的关系,它的创立对生物学、医学的诸多方面作出了全新的解释。中国传统医学中蕴涵有丰富的全息思想,阴阳、五行、脏腑等都渗透着浓厚的全息思想。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理论模型,同样存在这种全息性。因此,在中医教学中将全息教学理论应用到其中,用全息的思维方式开展中医教学全过程,引入全息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将有利于中医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相似文献   

9.
原培谦 《新中医》1999,31(2):3-4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医整体观念与现代全息理论的关系,说明传统中医学的科学性和全息论存在的客观性,提示中西医可能在全息论的指导下找到基本理论的结合点,从而加快中医现代化步伐和更为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在中医理论及诊疗实践中,全息律有着广泛体现。从哲学层面来看,中医学气本原论、阴阳互藏互根、五行互藏与归类等概念都蕴藏着丰富的全息律思想。通过对中医全息律思想进行哲学探讨,意在阐释全息律思想与中医学之间的关联,分析中医全息律思想的价值与不足。未来对中医全息律思想的研究,既要在全息律哲学思维的指导下,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进行哲学考究,同时也要借鉴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对中医全息律思想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以及对中医全息律思想进行验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是建立于中医整体观念的从整体角度看待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独特医学,往往通过对人体某一局部的诊查以判断全身整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变化.张颖清教授所提出的生物全息系统理论表明,生物体每一局部均包含整体完整的信息,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着相通之处,是从新的生物学角度对中医诊法进行解读,也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应用生物全息理论分析中医学诊法中望、切二诊的机制,能更好地指导其运用于临床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全息理论和中医经络学说为依据,运用推拿手法寻找病理反应点,病因,痛位以及运用推拿切诊中的触诊来检查,诊断疾病作一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浅议生物全息律与中医望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宁芳 《陕西中医》2001,22(11):676-677
生物全息律是以宇宙全息统一论为理论基础 ,它研究的内容是 :不同的全息元之间 ,全息元与整体之间 ,整体与自然界之间 ,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生理和病理的信息传递、信息感应等相应的关系 ,这些关系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与祖国医学宏观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的“司外揣内”和“有诸内、必形诸于外”的思维方式 ,具有中医诊断学之首的望诊有着一脉相承的源流和极其相似的基本规律。  生物全息律与中医望诊的源流  十五世纪 ,古希腊医学之父 -希波各拉底提出 :“如果有人即使是身体很小部分引起损害 ,全身共感痛苦 ,其所以如此 ,是因为在身体最…  相似文献   

14.
全息论,就是研究事物间所具有的全息关系的特性和规律的学说。中医脉学体现了全息论的观点。浙江·丝线脉学、昆仑·天元脉学等民间传承的特殊古脉法虽有独到诊断方法,却鲜为人知。而由此两种脉学发展起来的九宫脉和全息律脉,却在数百年来的临床经验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脉法。用全息律的观念,能综合掌握整体功能状态,而达到无创、简便、快捷的优点,有助于中医脉诊的继承和另类思考。  相似文献   

15.
刘文超 《光明中医》2023,(18):3635-3638
手诊在中国医学史中历史悠久,在东西方医学中都可以找到研究资料和成果,但是在中医诊断学中论述的较少,在当代已成为专门的学科,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生活。手诊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理论的特点是整体观念,人体的器官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有诸内,必形诸外”,内脏有病具体可反映于形体官窍。中医经络学说、全息理论、脏象学说的发展,奠定和规范了观手诊病的方法。手诊在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有助于对临床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全息理论,运用脊柱、足部等全息反射区进行诊断,并选取相应的穴位、运用不同的推拿手法进行诊断和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探究中医眼科理论及临床与全息生物学的关系,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科学、全面的认识中医眼科,对于推动中医眼科的发展及临床诊疗,特别是对内障眼病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普通存在于自然界、社会、思维范围内的全息现象和全息规律,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藏医药理论中早已对这种人体与天体、人体整体与局部、疾病与药物、人类进化与胚胎发育、人与自然界等之间全息缩影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文对藏医药理论中的全息思想作了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9.
对体表阳性反应点的诊断属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切诊方法,易为临床医生忽略。通过古今文献梳理,理清阳性反应点的概念、类别,从生物全息和经络腧穴两个方面总结不同病、证阳性反应点的症状和体征特点,提出中医诊断中切诊阳性反应点有重要的临床诊断、预后判断等价值,临床医生应重视中医阳性反应点切诊这一诊断方法,以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太极图寓意深刻,宇宙大太极,人身小太极。古老的中医理论具有全息论的萌芽,现代全息论与中医理论十分契合。中医的脉诊、耳诊、足诊以及相应疾病的治疗,都是全息论在临床上的实践。应用全息论研究中医,开辟了一条研究中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