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目的:观察生物可吸收内固定材料植入人体后的反应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颌骨骨折病例在植入可吸收夹板与螺钉内固定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术区反应、骨端固定、咬合关系恢复及x线表现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异常反应,骨折固位稳定、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正常。结论: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可满足颌面部低应力区骨折内固定的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2.
可吸收内固定夹板在颌面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在颌面骨折中的应用,方法:使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对10例颌面骨折患者(颧骨颧弓骨折3例,上颌骨骨折2例,颏孔区骨折3例,下颌角骨折1例,下颌骨正中骨折1例)进行内固定,手术前后进行临床及X线片检查,了解骨折段复位和He关系恢复情况。结果:10例患者术后均达到解部复位,咬He关恢复良好,无伤口感染,未发现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结论:在颌面骨折中,使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与金属内固定材料相比,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其优点是省去了二次手术,减少了感染机会,无金属腐蚀作用,不干扰放射影像,是颌骨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和总结了口内切口可吸收固定材料在下颌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2012年所收治的45例下颌骨骨折患者,选择在口内入路,使用可吸收固定材料行骨折坚强内固定术。结果:本组45例患者中有43例在1周拆线后伤口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复查后,45例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咬合关系良好,开闭口度正常,无神经损伤症状,术后半年复查口腔全景片显示骨折断端愈合良好,骨折线消失。结论:口内切口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一种理想手术切口。生物可吸收固定材料在治疗下颌骨骨折的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固定强度,术后无需取出,是颌骨骨折内固定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PLDLA接骨材料行下颌骨骨折内固定的实验研究,儿童颌面部创伤683例临床分析,颧弓根部骨折的分型和治疗探讨,经眶周小切口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髁突下骨折手术复位入路的改进,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一附4例报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可吸收骨固定系统在治疗颌面部骨折中的作用。方法 :36例各种原因造成的颌骨骨折的患者,由患者及家属自主选择内固定材料,分为研究组19例和对照组17例。研究组,通过可吸收骨固定系统治疗颌面部骨折;对照组,通过金属骨固定系统治疗颌面部骨折。术后6、12、18、24周进行定期检查,随访创口愈合情况,影像学复查,进行临床综合疗效评估。结果:术后12周研究组显效16例、有效3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7例,进步2例。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研究组显效17例,有效2例;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2例,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4周研究组骨密度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正确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利用可吸收骨固定系统治疗颌骨骨折的患者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严格随机分组的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
徐泽群 《口腔医学》2014,34(9):716-718
目的 探讨聚乳酸类可吸收内固定板在治疗颌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分别用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板(PLLA组)和金属钛板(对照组)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对PLLA组和对照组病例在内固定术中及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板在颌骨骨折内固定术应用中的临床疗效。结果 PLLA组29例病例均愈合良好,骨折固定稳定,咬合关系正常,患者满意度好;对照组29例病例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免疫排斥反应且满意度表示一般(P>0.05),8例患者术后对金属钛板产生心理负担(P<0.00),6例患者要求二次手术拆除钛板(P<0.01)。结论 在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板在颌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中的疗效与钛板相当,但术后并发症少,更易被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口腔医学》2013,(5):357-358
目的应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聚左旋丙交酯乳酸(PLLA)治疗颌面部骨折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7月应用可吸收内固定微型板及螺钉行坚固内固定术患者60例,3~24个月后复查,进行疗效评价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咬合关系好,张口度张口型正常,面部形态理想。影像学检查未见骨愈合不良。结论可吸收内固定材料(PLLA)是颌面部骨折较理想的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总结近年来我院应用可吸收接骨板钉固定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经验,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应用可吸收接骨板钉固定的724 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治疗方法,并对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的患者分析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共有671 例患者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其中96.5%的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724 例病例中不良并发症发生率为2.76%,主要包括感染、骨折段移位、接骨板外露等。 结论 绝大多数颧骨复合体骨折适宜采用可吸收接骨板固定,适应证的选择和固定的稳定性是可吸收接骨板钉成功应用于颧骨复合体骨折固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钛板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近年来 ,颌骨骨折随交通事业的发展呈上升趋势 ,如何使骨折复位固定更佳 ,减小患者痛苦、早期恢复口腔功能等 ,是近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内容。钛板正被应用于颌骨骨折的复位内固定中 ,由于钛独特的优点 ,弥补了以往颌骨骨折治疗方法中的不足 ,渐受临床医生的欢迎。我科自 1 997年 6月~1 999年 6月采用纯钛夹板对 4 8例颌骨骨折患者进行复位内固定治疗 ,均获满意的治疗效果 ,随访 6个月~ 2年 ,成功率 1 0 0 %。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选用上海馀振兴齿科器材厂生产的纯钛多型夹板 ,厚 1 .0~ 2 .0 mm,宽 3 .0~ 6.0 mm,4~ 1…  相似文献   

10.
可吸收内固定材料SR-PGA在颌面部骨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自身增强聚丙交酯(SR-PGA)治疗颌面部骨折的临床观察。方法:20例颌面部骨折应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SR-PGA)做坚固内固定,3-12个月后复查咬合关系、伤口愈合情况、面部外形、骨折愈合情况及软组织、神经损伤等。结果:除1例下颌骨颏部骨折出现移位,其余病例均恢复较好咬合关系,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X线检查未见骨愈合不良。结论:可吸收内固定材料SR-PGA由于生物相容性好,具有一定强度,可降解、吸收,是较理想的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1.
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颌骨骨折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颌骨骨折钛板内固定术并发症的防治对策,方法:总结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颌骨骨折钛板内固定患者412例。其中上颌骨骨折113例,下颌骨骨折201例,上下颌骨联合骨折98例。结果:经过术后3~12个月随访,40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咬合关系不良19例,感染7例,钛板外露6例,神经损伤4例,牙损伤2例,颌骨部分坏死2例。结论:严格规范的手术操作和正确的术后处理是防治颌骨骨折钛板内固定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电热塑形可吸收夹板在颌骨坚强内固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刚子!电热塑形可吸收夹板及螺钉行颌骨坚强内固定,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至今,以刚子!电热塑形可吸收夹板及螺钉行颌面部坚强内固定55例,使用夹板99块,其中骨折16例,21块夹板,正颌外科手术32例,66块夹板,植骨手术7例,12块夹板。术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弯制夹板并固定,术后必要时辅以短期颌间弹性牵引。结果:术后创口均一期愈合,无明显不良反应。41例追踪观察3个月~2a,平均11.3个月,40例创口无肿痛、裂开、瘘管形成及材料排出,骨断端对位愈合良好;1例冷冻再植下颌骨轻度移位,但愈合良好。结论:该夹板制作精良,易成形,有较强的延伸弹性和强度,是一种良好的坚强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3.
43例钛网在面中份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德保  吕洁 《口腔医学研究》2009,25(3):382-382,385
对于临床常见面中份骨折或者因骨折造成颌骨连续性缺损病例,单纯使用钛板固定,并不是总能获得满意的复位固定效果。笔者应用颅脑外科钛网修复材料,对面中份骨折患者行开放内固定复位,并同时对颧骨、上颌骨、鼻骨塑型,眶周塑型缩小眶间隙,以探讨其复位固定的效果与可靠性。1材料与方法选择2002年12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43例面中份骨折患者,均采用经口、鼻腔插管全麻。1)手术入路:开放性骨折采用经创口入路,清创与骨折复位内固定同期完成,  相似文献   

14.
下颌骨骨折钛板内固定76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颌骨骨折钛板内固定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76例下颌骨骨折钛板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从骨折类型、治疗方法、疗效等方面总结钛板内固定的临床应用经验。结果:76例下颌骨骨折经1~6个月随访,摄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良好,咬合关系良好,开口度正常。结论:钛板坚强内固定技术效果确切,是治疗颌骨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总结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口腔科2005-01—2009-05收治的颌骨骨折患者共67例进行坚强内固定治疗,并利用颌间牵引钛钉行颌间固定及牵引,分别于术后1、3、6个月复查,检查咬合关系及开口度等情况,拍摄X线片了解骨折线复位及愈合情况。结果:术后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经1~6个月随访,67例中66例咬合关系及开口度恢复良好,有1例上、下颌骨多处骨折患者术后轻度咬合错乱。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颌间固定及牵引是颌骨骨折治疗的有效方法,坚强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颌骨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颗突骨折应用可吸收小夹板内同定手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12侧髁突骨折的患者行手术切开解剖式复位,应用可吸收小夹板进行内固定,术后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张口度及(牙合)关系等情况。结果:全部病例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X线检查髁突复位良好,无断端移位、骨不愈或缓迟愈合表现,术后(牙合)关系恢复良好,下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可吸收小夹板治疗髁突骨折,手术可达解剖式复位,固位效果可靠,能自体降解固定材料,无骨折不愈和缓迟愈合表现,其临床治疗效果满意,是髁突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7.
可吸收骨折内固定物及其在颌面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外已就可吸收骨折内固定物进行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颌面部骨折由于其解剖及生理结构的特殊性,更适合应用这种可吸收内固定物进行内固定。本文重点综述了国外研究较广泛的几种可吸收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二烷的理化、生物学特性,体内代谢及其在颌骨骨折与颌骨正畸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就可能的并发症、主要存在的缺点以及改进办法,寻求新的高分子聚合物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可吸收材料在髁突矢状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髁状突矢状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可吸收材料在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1例使用可吸收材料固定的髁状突矢状骨折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后下颌运动及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开口度恢复正常。骨折复位满意,髁状突未见明显吸收。结论:熟悉颞颌关节区解剖层次对预防手术并发症至关重要,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可吸收材料是固定髁状突矢状骨折的较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9.
颌骨骨折钛板钛钉坚固内固定术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圣明  王梅 《口腔医学》2006,26(2):160-160
目的观察应用钛板钛钉作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8例颌骨骨折患者行钛板钛钉坚固内固定术。结果患者颌面外形和功能恢复理想,一般术后即可张口、进食,16例出现感染。结论钛板钛钉内固定术治疗颌骨骨折固定效果稳定,手术损伤小,早期即可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利用颌间牵引钉结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注意事项及临床适应症的掌握。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治疗的68例颌骨骨折病例应用颌间牵引钉牵引复位结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总结分析临床疗效及操作注意事项,评判其优缺点。结果 68例患者术后创口Ⅰ期愈合折线,其中61例达到解剖复位标准,7例基本复位,咬合关系恢复正常。颌间牵引钉适合于多种类型颌骨骨折,操作时间短,仅局部有轻微损伤,可进行多方向调整,术后患者舒适,拆除方便,但患者经济负担加大。结论颌间牵引钉结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手术快捷、安全、效果良好,为颌骨骨折治疗提供了新的颌间牵引方法,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