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评价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心肌灌注情况。方法由心血管科医师筛选出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冠状动脉正常的健康者和有冠状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共42例,对人选的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在行PCI术前、后和冠状动脉正常者进行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通过心肌显影程度定量判断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并记录图像,将治疗前、后及冠状动脉正常者的心肌声学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手术疗效,估计患者的预后。结果23例患者PCI术治疗后,相关心肌节段的局部所有毛细血管横截面积之和(A);血流速度(B)、心肌的血流量(A·B)均较冠状动脉介入前显著增加;PCI术后相关心肌节段组与冠状动脉正常人心肌节段组比较,局部所有毛细血管横截面积之和(A)、血流速度(B)、心肌的血流量(A·B)仍减低;相关分析显示,随访期EF值和室壁运动记分指数较术前明显增加,并与PCI术治疗后A、B、A·B相关性好。结论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检查能为冠心病诊断治疗领域提供一种准确、无创评价心肌微循环的临床检测手段进一步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组织灌注的效果。未经再灌注治疗的心肌梗死或心绞痛患者应尽早行择期PCI术,挽救梗死区的缺血心肌,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血栓抽吸术对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介入疗效的影响.方法 78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高危NSTEAC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研究组先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术,再行PCI;对照组直接行PCI.观察术后心肌灌注分级、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术后1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灌注率0/1级为7.7%(3/39)比28.2% (11/39) (P <0.05);2级为23.1% (9/39)比30.8%(12/39) (P >0.05);3级为69.2% (27/39)比41.0% (16/39) (P <0.05).研究组和对照组血清cTnT分别为(4.7±1.3) μg/L和(9.3±3.1)μg/L,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LVEF分别为(55±15)%和(40±10)%,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危NSTEACS患者行早期PCI前进行血栓抽吸术可改善心肌灌注,减少心肌坏死,改善术后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3.
<正>麝香保心丸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但有关其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作用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借助心肌声学造影(MCE)技术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后,麝香保心丸对心肌  相似文献   

4.
刘军委  赵文静 《中国医药》2012,7(7):800-802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拟行PCI的AMI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在行PCI术前使用替罗非班.比较2组术后6、12 h的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术后30 min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情况,术后30d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6、12 h的cTnT[( 1.54±0.35)mg/L比(2.16 ±0.57)mg/L,(1.18±0.65)mg/L比(1.69±0.76)mg/L]、CK-MB[ (32±7)U/L比(46±8)U/L,(31±6)U/L比(42 ±6) U/L]水平明显低(均P<0.05);术后30d观察组心脏事件发生率[11.7%(7/60)]明显少于对照组[21.7%( 13/60)](P<0.05);术后30 min观察组TIMI3级患者比例[96.7% (58/60)]明显高于对照组[86.7%(52/60)](P<0.05);术后30d观察组心脏彩超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66±9)%比(53±7)%],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30±4)ml比(38±5)ml]、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45 ±4)ml比(54±5)ml]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AMI行PCI患者术前给予替罗非班可明显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肌灌注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围手术期大剂量和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87例ACS患者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阿托伐他汀80 mg/d)和对照组(43例,阿托伐他汀20 mg/d),2组均于PCI围手术期开始行为期1个月的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30 d内的主要临床终点事件以及对比剂肾病(CIN)的发生率等.结果 研究组主要临床终点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1%比37.2%,P<0.05),各项心肌损伤指标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也优于对照组;虽然研究组的CIN发生率(0)与对照组(4.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但PCI术后各时段的血清肌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24 h:(85.7±21.5) μmol/L比(91.4±22.1) μmol/L,术后72 h:(88.4±19.6)μmol/L比(95.1±20.5) μmol/L,P<0.05],而内生肌酐清除率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24h:(73.9±21.3) ml/min比(70.6±20.7)ml/min,术后72 h:(70.2±26.2)ml/min比(67.4±23.3)ml/min,P<0.05].结论 与20 mg/d相比较,PCI围手术期80 mg/d的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不仅有助于减轻心肌损伤,减少主要临床事件的发生,还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魏芳  文淑峰  赵皎皎  姜琦  马晓静 《中国医药》2011,6(11):1299-1301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择期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及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STEMI未及时行冠状动脉再通治疗,且仍有心绞痛发作的患者56例,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注射液.于梗死后10 ~ 14 d行PCI术.术中测定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术后4周测定室壁运动记分(WMSI);观察2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及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PCI术前研究组TIMI血流分级2~3级者11例(39.3%),高于对照组的6例(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前和术后研究组TMPG分级2~3级的例数[分别为9例(32.2%)、24例(85.8%)]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例(10.7%)、17例(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ICAM-1浓度[治疗前及治疗后24、72 h分别为(457.79±65.70)、(287.67±33.75)、( 190.16±47.32)ng/L]较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72 h分别为(463.25±59.60)、( 335.41±43.60)、(278.22±39.05) ng/L]明显降低,且较自身治疗前也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出血发生率[64.3% (18/28)]高于对照组[35.7%(10/28)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血小板减少.术后30 d研究组MACE发生率为10.7% (3/28),对照组MACE发生率为35.7%(10/2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冠状动脉PCI靶血管前向血流,改善心功能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朱永彪  张莹  陈心涛 《中国医药》2011,6(10):1168-1169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梗死相关冠脉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98例AMI患者完全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46例)和常规治疗组(52例),对比2组PCI术后梗死相关冠脉动脉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观察2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TIMI 3级血流获得率,替罗非班组(44/46,95.6%)高于常规治疗组(43/52,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的TIMI计帧数替罗非班组[(19.8±8.6)帧]低于常规治疗组[(28.3±5.8)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替罗非班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4.2±6.7)%]高于常规治疗组[(49.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MACE发生率替罗非班组(2/46,4.3%)低于常规治疗组(9/52,17.3%)(P<0.05)。结论 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善AMI患者PCI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贾国力  韩彩萍  邢程 《江苏医药》2015,41(3):293-29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心肌再灌注不良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AMI急诊PCI治疗患者(36-85岁)的临床资料.以ST段回落程度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心肌灌注分级评估心肌组织再灌注状态,并将患者分为四组:A组27例(39.7%),再灌注良好;D组10例(14.7%),再灌注不良;B组20例(29.4%)和C组11例(16.2%)的再灌注状态介于A、D组之间.分析随访期间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SCAE)的发生风险.结果 与A组比较,D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低、梗死后心绞痛和远端栓塞发生率高、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辅助者比率增加、住院时间长、心源性病死率高(P<0.05).以D组作为参照绘制生存曲线显示,A组随访期间SCAE的发生风险为2.7%(P<0.01),C和B组分别为43.0%(P>0.05)和24.0% (P<0.01).结论 AMI行急诊PCI治疗后致病血管再通者中,仅有不到40%患者的心肌组织得到了良好的再灌注,近、远期预后较好;有超过10%的患者心肌组织处于较差的再灌注状态,存在极高的SCAE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新型血栓抽吸装置DIVERTMCE导管在急诊PCI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采用一种新型血栓抽吸(PT)装置DIVERTMCE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发病12 h内的AMI病人42例,均行急诊PCI治疗,其中单纯PCI组23例,PCI PT组19例,比较两组术后冠脉血流灌注水平(TIMI分级)、心肌血流灌注水平(TMP分级)及30 d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 PCI PT组术后平均罪犯血管TIMI血流恢复至(2.74±0.56)级,明显优于单纯PCI组[(2.30±0.63)级,P<0.05];PCI PT组心肌灌注TMP分级(2.53±0.61)级,明显优于单纯PCI组[(2.13±0.55)级,P<0.05];30 d内的MACE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AMI患者急诊PCI治疗中运用血栓抽吸装置DIVERTMCE导管是安全、有效的,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PCI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肌灌注和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发病12h内120例成功接受PCI的STEMI患者进行hs-CRP检测,根据hs-CRP水平分为正常组和升高组.随访6个月,记录各组心血管事件.结果 (1)急诊PCI后升高组患者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0~1级所占比例高于正常组(36.0%比11.8%,P<0.05),TMPG达3级所占比例低于正常组(58.1%比82.4%,P<0.05);(2)随访6个月时升高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30.2%比14.7%,P<0.05).结论 STEMI患者PCI后hs-CRP升高提示心肌灌注差;PCI后hs-CRP早期监测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PCI后临床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应用无负荷量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80例老年ACS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替罗非班非负荷量组、负荷量组和对照组,各60例。非负荷量组PCI术中(导丝通过病变后即刻)替罗非班以0.15μg/(kg·min)的剂量维持静脉滴注24h,负荷量组PCI术中替罗非班以10μg/kg于3min内推注完毕,后0.15μg/(kg·min)的剂量维持静脉滴注24h。对照组不使用替罗非班。比较3组术中、术后血小板聚集率的水平,PCI术后即刻罪犯血管(CV)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术前与术后心肌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T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变化,以及术后30d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术后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非负荷量组和负荷量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术后心肌酶水平明显降低,30d内的MACE事件发生率也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用药后12h对照组(58.5±1.5)%、非负荷量组(28.6±1.4)%、负荷量组(32.6±3.2)%,用药后24h对照组(57.9±2.3)%、非负荷量组(44.2±1.7)%、负荷量组(46.1±1.9)%;心肌酶CK—MB:对照组(16.6±3.5)U/L、非负荷量组(13.3±2.2)U/L、负荷量组(12.5±4.0)U/L;LDH:对照组(298±61)U/L、非负荷量组(245±52)U/L、负荷量组(257±48)U/L;cTnI:对照组(0.78±0.17)μg/L、非负荷量组(0.37±O.18)μg/L、负荷量组(0.28±0.23)μg/L;30d内的MACE事件发生率:3.3%(2/60)、1.7%(1/60)比13.3%(8/60),均P〈0.05]。非负荷量组和负荷量组血小板聚集率、心肌酶水平、CV的TIMI血流分级、30d内的MACE事件、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ACS患者介入术中使用无负荷量替岁非班,能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CV的TIMI血流,减少不良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因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左主干狭窄>75%)在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接受PCI、年龄≤75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用氯吡格雷剂量将患者分为75 mg剂量组(PCI治疗后第1~30天口服氯吡格雷75 mg/d)和150 rmg剂量组(PCI治疗后第1~30天口服氯吡格雷150 mg/d)。记录2组患者PCI治疗前和治疗后1、7、14、30 d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最大聚集时间,观察2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共120例PCI治疗后住院患者纳入研究。其中,75 mg剂量组男性4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5±7)岁;150 mg剂量组男性35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0±8)岁。PCI治疗前和治疗后1、7、14、30 d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最大聚集时间,75 mg剂量组分别为84%±18%和(240±48)s、81%±14%和(238±44)s、59%±12%和(210±42)s、48%±10%和(199±40)s、43%±10%和(184±30)s,150 mg剂量组分别为86%±16%和(244±46)s、77%±16%和(239±46)s、51%±11%和(180±41)s、40%±10%和(166±33)s、38%±9%和(159±35)s,治疗后2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最大聚集时间均呈下降趋势,但150 mg剂量组这2项指标均低于75 mg剂量组(均P<0.01)。2组2项指标治疗后7、14、30 d分别与治疗前、治疗后1 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治疗后14、30 d与治疗后7 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0 mg剂量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治疗后1 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再发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血管事件。*轻微出血和腹痛、消化不良、便秘、皮疹、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75 mg剂量组12例、18.7%,150 mg剂量组13例、23.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46,P=0.593)。结论: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抗血栓治疗中,氯吡格雷150 mg/d和75 mg/d均为有效、安全的剂量,但150 mg/d较75 mg/d能更明显地降低血小板聚集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可能更有利于减少PCI治疗后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葛兰心宁软胶囊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入院行PCI术的100例NSTE—ACS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葛兰心宁软胶囊4粒(0.58g/粒),3次/d,2组疗程均1个月。于PCI术前空腹12h和术后1个月抽血检测患者血脂、NO和内皮素1水平;PCI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与PCI术前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血脂水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用药1个月后观察组TG、TC、LDL—C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PCI术后1个月内皮素1较术前降低[对照组:(66±10)ng/L比(74±18)ng/L,观察组:(61±15)ng/L比(75±24)ng/L,P〈0.05],NO较术前增加[对照组:(101±8)μmol/L比(79±8)μmol/L,观察组:(131±7)μmol/L比(79±11)μmol/L,P〈0.05],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PCI术后1个月的FMD较术前升高[(8.6±1.4)%比(5.8±2.2)%,(9.0±1.3)%比(5.8±2.1)%,P〈0.05],观察组FMD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NSTE—ACS患者PCI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葛兰心宁软胶囊能进一步改善内皮功能和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观察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50例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患者,随机分为 A组(冠脉造影明确后即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并行PCI治疗)和B组(PCI术后即刻应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PCI术后 T IM I3级血流率、术后6~12h超敏肌钙蛋白(hs-T nT )、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术后1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A组 PCI术后即刻 TIMI3级血流率有高于B组倾向72/75 vs 66/75,χ2=3.26,P=0.05),A组术后6h、12hhs-TnT浓度显著低于B组(94±12.8vs104±6.2pg/mL,P<0.001;69±11.4 vs 78±13.2 pg/mL ,P<0.001),其余观察指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论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术中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较术后应用可能获得更好的心肌灌注水平,降低介入手术相关心肌损伤,不增加严重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超选择应用替罗非班与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患者182例,其中应用冠脉内超声注入替罗非班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静脉内注入替罗非班患者104例,作为对照组。对注射替罗非班后首次以及PCI手术结束前末次即时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进行分析,评估两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与TIMI心肌灌注(TMPG)的血流分级,并计算TIMI贴数计数(cTFC)。结果观察组患者TI-MIⅢ级血流获得率分别为65.38%、82.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2.30%、4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8、14.08, P均<0.05)。观察组TMPG Ⅲ级血流获得率分别为60.26%、74.3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8.84%、4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4、9.31,P均<0.05)。观察组注射药物后首次及PCI术后末次cTFC分别为(37.75±7.02)帧、(27.03±6.52)帧,均低于对照组患者(51.52±9.53)帧、(42.40±8.52)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0、12.32,P均<0.05)。结论冠脉内超选择应用替罗非班显著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及心肌组织灌注效,从而降低PCI术后患者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合并高血压病的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后血栓形成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选择32例冠心病患者(A组)及38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B组)进行PCI,分别在介入治疗前与治疗后20 min、24 h及7 d采血测定血栓形成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并动态随访PCI后冠状动脉病变再狭窄的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A组术后20 min血清von Willebrand因子(vWF)、凝血因子Ⅷ抗原(Ⅷ:Ag)、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蛋白C、凝血酶活性(F.Ⅱa)、血浆纤维蛋白原(Fbg)、血清纤溶酶原(Plg)、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D-二聚体水平及术后24 h vWF、蛋白C、Fbg、Plg、PAI、D-二聚体水平均有明显改变[术前:(54±19)%、(69±16)%、(208±33)mg/L、(14±3)μg/L、(4.1±0.9)mg/L、(0.46±0.12)kU/L、(4.6±1.1)g/L、(181±42)mg/L、(0.26±0.06)kIU/L、(0.37±0.09)kAU/L、(0.53±0.15)mg/L;术后20 min:(94±34)%、(89±26)%、(188±31)mg/L、(20±5)μg/L、(3.3±1.3)mg/L、(0.58±0.17)kU/L、(5.6±1.3)g/L、(162±45)mg/L、(0.38±0.09)kIU/L、(0.48±0.13)kAU/L、(0.89±0.28)mg/L;术后24 h:(75±20)%、(3.5±0.8)mg/L、(5.3±1.1)g/L、(167±43)mg/L、(0.43±0.11)kAU/L、(0.78±0.19)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7 d PCI后血栓形成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20 min、24 h、7 d vWF、Ⅷ:Ag、ATⅢ、GMP140、蛋白C、F.Ⅱa、Fbg、PAI、D-二聚体水平均较术前有明显变化[分别为:(135±37)%、(128±33)%、(88±19)%比(70±18)%,(120±30)%、(99±24)%、(88±22)%比(77±20)%,(157±34)、(161±31)、(164±33)mg/L比(187±33)mg/L,(23±7)、(22±6)、(20±4)μg/L比(17±4)μg/L,(2.1±1.1)、(2.2±0.7)、(2.5±0.8)mg/L比(3.0±1.1)mg/L,(0.79±0.19)、(0.74±0.18)、(0.69±0.16)kU/L比(0.61±0.16)kU/L,(6.6±1.7)、(6.4±1.8)、(6.1±1.7)g/L比(5.2±1.2)g/L,(0.68±0.15)、(0.66±0.15)、(0.57±0.18)kAU/L比(0.47±0.15)kAU/L,(1.22±0.34)、(1.10±0.30)、(0.94±0.22)mg/L比(0.68±0.18)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20 min、24 h、7 d,B组与A组vWF、Ⅷ:Ag、ATⅢ、GMP140、蛋白C、F.Ⅱa、Fbg、Plg、t-PA、PAI、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PCI后出现血栓形成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指标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中更加明显,表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存在明显的血栓形成前状态,而高血压可以促进这一状态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支持下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32例,均行直接PCI术,其中20例术前应用IABP的为IABP组,12例未应用IABP的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即时及术后2周心脏左室射血分数( left ventricular ejective fraction,LVEF)值.结果 IABP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后2周心功能[( 45.4±7.3),(40.5±6.2)]较PCI术后即时[(37.4±7.1),(36.8±6.7 )]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IABP组患者心功能(45.4±7.3)较对照组(40.5±6.2)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直接PCI术前联合应用IABP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胡少东  郝恒剑  许骥 《中国医药》2012,7(5):540-542
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发病12 h内AMI患者140例,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0例.研究组于开通闭塞血管1 min内,实施闭塞1 min-再灌注1 min的方法,重复闭塞-再灌注程序4次后持续灌注,观察2组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峰值、心电图ST段变化、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肌充血分级,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功能.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CK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4±522) U/L比(2476±619) U/L,P<0.05];TIMI血流分级≤2级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5.7% (4/70)比20.0% (14/70),P<0.05];心肌灌注Blush分级≤2级的构成比明显低于对照组(11.4%比22.9%,P<0.05);1个月和6个月研究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54.0±14.0)%比(50.0±9.0)%,6个月:(56.0±12.0)%比(52.0±11.0)%,均P <0.05)].结论 缺血后适应可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灌注,同时也可以改善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减少无再流发生,减轻心肌损伤.缺血后适应操作简单,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尤威  叶飞  陈绍良  田乃亮  张俊杰  徐兢 《安徽医药》2013,17(7):1209-1211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包括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的过程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继之静脉内持续泵入使用的安全性,以及能否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急诊PCI疗效及减少术后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12月,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时冠脉内注射了替罗非班继之静脉持续维持,另将同期的37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时仅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IRA)的TIMI血栓积分(TIMI Thrombus Score)、TIMI血流分级(TIMI Flow Grades)、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TIMI心肌灌注(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情况以及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以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及左室射血分数等。结果两者基础临床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继之静脉维持组术后达到TMP分级2级以上获得率(分别为94.6%和67.6%,P=0.003)、校正的TIMI帧数25帧获得率(分别为91.9%和64.9%,P=0.005)、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分别为67.6%和27.0%,P=0)、术后1周的射血分数[(56.62±6.897)和(51.59±6.817),P=0.002)]高于对照组,而两组的TIMI 3级血流的获得率以及两组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继之静脉维持是安全的,可以提高心肌微血管水平的灌注,从而改善患者的短期临床预后,长期预后情况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