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采用吡柔比星灌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某院收治的74例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术后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给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多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复发率、初次复发时间以及毒副反应情况。结果: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为2.70%,对照组复发率为24.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次复发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8.11%,对照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9.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术后对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吡柔比星灌注化疗,有助于减少患者术后复发,且毒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热灌注联合全身化疗对晚期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治晚期膀胱癌患者47例,单纯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全身化疗者24例(对照组),GP联合吡柔比星热灌注化疗者23例(试验组)。对照组:第1,8天静脉滴注吉西他滨1000 mg·m-2;第2,3,4天静脉滴注顺铂30 mg·m-2,28 d为1个周期,化疗4个周期;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20 mg,每周1次,共8周。评价2组患者的客观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化疗4个周期后,治疗组客观有效率为78.3%,对照组为41.7%,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组患者各项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4%和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柔比星热灌注联合GP方案治疗可显著提高晚期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且不增加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手术方案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在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9年6月~2012年9月本院收治的13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手术,对照组行常规膀胱部分切除手术,两组术后均给予早期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综合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耗时、留置导尿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62%)低于对照组(15.38%)(P<0.05).两组远期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尿道汽化电切手术联合膀胱灌注化疗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徐皖江 《海峡药学》2012,24(3):128-129
目的 研究吡柔比星联合高聚金葡素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130例膀胱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一43例、对照组二43例和病例组44例.3组患者均于术后进行膀胱灌注化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2个月后改为每月1次,连续治疗22个月.各组膀胱灌注药物如下:对照组一:吡柔比星为1次50mg;对照组二:高聚金葡素1次5000u;病理组:吡柔比星50mg+高囊金葡素1次5000u.结果 对3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观察,3组患者术后无瘤间期和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0.93%、23.26%、13.64%,对照组一、对照组二明显高于病例组(P<0.05).对照组一、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一、对照组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病例组(P<0.05).结论 吡柔比星联合高聚金葡素膀胱灌注化疗疗效优于单用吡柔比星或高聚金葡素,是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的复发、提高患者术后生存期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手术联合不同膀胱灌洗方案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8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意愿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研究组给予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手术联合注射用A群链球菌膀胱灌注,对照组给予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手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随访1年,综合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化疗不良反应情况和复发率.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及术后均无大出血、膀胱穿孔及电切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研究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手术联合注射用A群链球菌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吡柔比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术后吡柔比星早期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疗效.方法 选取90例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灌注组(A组,n=45)和常规维持灌注组(B组,n=45).A组于TURBT术后6h行吡柔比星30mg膀胱内灌注,术后1周两组均行吡柔比星常规灌注化疗,比较两组膀胱癌的复发率.结果 A、B两组膀胱癌的复发率分别为6.7%和17.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末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TUBBT术后吡柔比星早期灌注化疗能降低膀胱癌复发,疗效确切且安全耐受.  相似文献   

7.
余小娟 《海峡药学》2013,(6):223-224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早期膀胱灌注化疗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及护理。方法 64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组术后24h内即开始予以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对照组患者术后10d开始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疗程1年。结果术后随访观察12~59个月,平均30.5±6.21个月,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95,P<0.05),初次复发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t=2.27,P<0.05)。两组膀胱灌注化疗过程中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0.14,P<0.05)。症状较轻,无严重的药物毒副反应。结论丝裂霉素早期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优于常规膀胱灌注化疗,减少肿瘤的复发率,延长复发时间,药物毒副反应较轻,安全性较好。做好膀胱灌注化疗期间的护理及加强出院指导是确保临床疗效,减少药物毒副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留置气囊尿管减少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后尿道痛的效果.方法:选择58例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留置气囊尿管的观察组和留置普通尿管的对照组,每组各29例.行膀胱癌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观察并记录尿道痛的疼痛评分情况.结果:2组之间疼痛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24,P<0.05),观察组尿道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结论:留置气囊尿管的膀胱灌注化疗能减轻病人的尿道痛.  相似文献   

9.
陈黎明 《中国药业》2013,22(5):99-100
目的比较吡柔比星与阿霉素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护理。方法选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入院后予以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术后2周开始分别予以吡柔比星40 mg和阿霉素40 mg定期膀胱灌注化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灌注后毒副反应、复发率及复发时间。结果随访12~7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06,P<0.05),初次复发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t=2.18,P<0.05)。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28,P<0.05)。结论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明显优于阿霉素,毒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好。而做好膀胱灌注期间护理是确保疗效、减少毒副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用于晚期胃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及对调节性T细胞水平和P21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8例确诊为晚期胃癌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化疗,化疗方案包括:顺铂+5-氟尿嘧啶(5-FU)、顺铂+多西紫杉醇+5-FU、顺铂+表柔比星+5-FU,21 d为1个周期,共化疗6个周期;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化疗方案基础上给予康艾注射液,qd,疗程与化疗同步。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调节性T细胞水平和P21蛋白、VEGF表达。结果:观察组患者近期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程度轻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调节性T细胞水平和P21蛋白、VEGF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4+Th17细胞比例及P21蛋白、VEGF表达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Th17/Treg、CD4+CD25+Treg细胞比例则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相比单独化疗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更好,能更有效地改善晚期胃癌患者免疫功能,抑制P21蛋白、VEGF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不同药物膀胱灌注化疗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疗效及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尿道电切切除术治疗,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术后给予40 mg丝裂霉素化疗治疗)和观察组(术后给予30 mg吡柔比星化疗治疗)各50例,采用ELISA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随访3年,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后VEGF、FGF、MMP-9水平、不良反应、复发和生存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FGF、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0.5、1、2、3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前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可有效减弱膀胱癌血管新生及癌细胞侵袭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减少患者术后复发和改善生存预后,且无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李旭东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3):3173-3174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4例原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VEGF进行染色,同时计数肿瘤内的MVD,观察VEGF的表达与MVD的关系。结果54例原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61.1%(33例),在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未见表达。VEGF阳性组的MVD计数显著高于VEGF阴性组(P〈0.05),而且随着VEGF阳性表达的增强,MVD计数显著增加(P〈0.05);VEGF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随着肿瘤病理分级、TNM分期的增加和淋巴结转移的出现而显著增强(P〈O.05)。结论VEGF的异常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MVD增加及恶性进程有关,是判断膀胱癌预后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和分析对膀胱癌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旨在为膀胱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本次研究收集本院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间接诊的膀胱癌患者80例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数字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40例)与研究组(n=40例).对照组患者施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则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生存及复发情况等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膀胱癌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尿道二次气化电切联合盐酸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12年3月该院收治的已行第1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68例,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给予盐酸THP 30 mg膀胱灌注,每周1次,连续10周。术后6周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继续采用盐酸THP膀胱灌注化疗,治疗组患者行第2次经尿道气化电切术,术后采用盐酸THP膀胱灌注。随访2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患者膀胱肿瘤的复发率[14.71%(5/34)]较对照组[35.29%(12/34)]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随访截止时,治疗组继续随访肿瘤复发率[27.27%(9/33)]显著低于对照组[71.88%(2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进展为肌层浸润肿瘤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二次气化电切联合THP膀胱灌注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可显著降低肿瘤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奈达铂同步化疗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uPA、VEGF及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 收治的80例原发性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奈达铂同步化疗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uPA、VEGF和Ki-67表达阳性率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骀.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随访期2组患者生存率、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患者癌变组织中uPA、VEGF和Ki-67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uPA、VEGF和Ki-67表达阳性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奈达铂同步化疗Ki-67阳性组化疗有效率显著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奈达铂同步化疗能够显著降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宫颈组织中uPA、VEGF和Ki-67表达阳性率,提高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治疗疗效,且患者能够耐受相关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对表浅层膀胱癌患者术中出血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3年9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5例表浅层膀胱癌患者,根据手术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给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与观察组43例(实施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创伤相关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留置尿管、膀胱冲洗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HOMA-IR低于对照组,FIB及PT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5%(2/43),低于对照组21.43%(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2.33%(1/43),低于对照组19.05%(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表浅层膀胱癌,效果显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手术创伤相关指标值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李富林  黄栋强  黄锐 《肿瘤药学》2013,(5):382-384,398
目的探讨全身化疗加吡柔比星热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70例晚期膀胱癌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组的治疗方式为全身化疗加吡柔比星热灌注化疗,对照组的治疗方式为全身化疗加丝裂霉素热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化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患者生活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身化疗加吡柔比星热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膀胱癌疗效较好,患者的生活质量较高,不良反应可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THP)与丝裂霉素C(MMC)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上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06年~2010年在本院泌尿外科手术治疗的14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吡柔比星组(TH组,n=70)及丝裂霉素组(MMC组,n=70),分别进行膀胱内灌注化疗,随访2年,观察肿瘤术后复发情况。结果丝裂霉素组患者的复发率高于吡柔比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柔比星的疗效优于丝裂霉素,副作用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对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效果,并研究术前应用新辅助化疗对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进展期胃癌患者7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胃癌根治术联合术后常规化疗的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术前新辅助化疗.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检查阳性率、术后肿瘤复发率、患者3年存活率及化疗前后癌组织中MMP-2和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 胃癌患者术前应用新辅助化疗可以有效降低胃癌组织MMP-2和VEGF的表达(P<0.01).实验组胃癌患者术中检出淋巴结阳性率(9.2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淋巴结阳性率(1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胃癌患者3年内存活率(71.4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存活率(45.7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患者术前应用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新辅助化疗方案能够显著提高胃癌患者的临床受益率,降低胃癌组织中MMP-2和VEGF的表达,提示胃癌患者术前应用新辅助化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PEDF和VE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EDF)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4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EDF mRNA的表达.通过CD34免疫染色的办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 42例肿瘤组织中有34例(80.9%)检测到PEDF表达下调,而20例正常组织中只有1例(5.0%)(P<0.01).PEDF表达下调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MVD相关,且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VEG蛋白表达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PEDF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下调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PEDF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程度呈负相关,PEDF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从而发挥其抗肿瘤血管生长与转移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