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气道净化技术--气道分泌物引流及气道保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气道分泌物来源和廓清1.1气道分泌物中的物质很复杂主要包括黏液、浆液、水、电解质、细胞(各种炎性细胞及脱落黏膜上皮细胞)碎屑、异物和病原微生物,以及从口腔中带出的唾液、食物颗粒和细菌。呼吸道感染后,分泌物明显增加。1.2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主要有两个来源由于外界刺激(干燥空气、刺激性气体等)使杯状细胞产生凝胶状分泌物;支气管腺体分泌水性溶胶状液体,受迷走神经支配。1.3气道分泌物清除障碍及其不良影响当呼吸道黏膜受到损伤,黏膜上皮细胞发生鳞状化生和分泌物黏稠度增加时,呼吸道黏液运载系统对气道分泌物的廓清作用降低。慢…  相似文献   

2.
建立人工气道后的气道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6年11月~2007年11月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共68例。通过加强气道管理,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人工气道湿化不同方法的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手工方法进行间断气道湿化,试验组采用微量注射泵进行持续气道湿化。结果试验组发生刺激性咳嗽、痰液黏稠Ⅲ度、导管堵塞者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有利于达到湿化的作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气道湿化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34  
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护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直困扰临床护理工作的难题,其效果直接影响人工气道的护理质量。现就气道湿化护理的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气道湿化     
人体气道是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这些器官表面粘膜有丰富的血管和腺体分布。它们担负着加温和湿化吸入气体的作用,使从体外吸入的相对较冷而干燥的气体变得温暖和湿润,防止气道分泌物干涸、结痂;维持气道粘膜——纤毛运载系统正常的生理功能;保证气道内的分泌物和异物及时排出,保持气道通畅,防止细菌的繁殖生长。  相似文献   

6.
李桂芳 《全科护理》2012,(30):2820-2821
[目的]通过探讨81例人工气道病人使用呼吸机时的气道护理,明确气道护理操作的重要性。[方法]对81例人工气道使用呼吸机病人气道护理的管道固定、湿化、吸痰等规范操作。[结果]81例使用呼吸机的人工气道病人气道护理安全到位。[结论]人工气道病人使用呼吸机的气道护理应细致、规范。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人工气道的湿化方法及湿化液的种类、湿化液的量和湿化速度、湿化效果的判定标准,以期为护理人员选择适宜的气道湿化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型人工气道主动加湿加温系统对气道开放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建立人工气道患者11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气管切开均为41例,气管插管均为18例。对照组选择传统的微量泵持续气道滴入湿化法,观察组选择新型人工气道主动加湿加温系统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湿化后痰液黏稠度、肺内感染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气道湿化程度、痰液黏稠度、肺内感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人工气道主动加湿加温系统在现阶段是最适合患者的湿化系统,对气道开放患者呼吸系统刺激小湿化效果好,能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9.
气道支架置入已显示出其在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气道狭窄方面的优越性,但仍有不少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硅酮支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但其置入和取出需在全麻下通过硬质气道镜进行,过程较复杂,易导致分泌物潴留。金属支架置入较方便,不影响气道清除功能,但取出相对困难,组织相容性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新型支架应具有更好的组织相容性,硬度和柔韧性更加适当,置入和取出更为方便。放射性支架可控制气道内肿瘤生长,并可防止肉芽组织增生,目前已进入研究阶段。可吸收的生物材料支架对于需要短期支撑气道的疾病很有价值,避免了支架取出过程,也已进入临床前期的研制。对于良性气道狭窄支架置入后的远期疗效需继续进行观察和评价。因此,防止气道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及其处理,开发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少的新支架是今后研究的热点方向。  相似文献   

10.
11.
《临床荟萃》2009,(3):260-260
气道反应性测定不仅可以作为排除或确定哮喘(特别是非典型哮喘)诊断的有力依据,也可用于评估哮喘病情,连续观察气道反应性,有助于判断病情发展、治疗效果和预后等。  相似文献   

12.
颜美琼 《上海护理》2001,1(4):44-46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直接置入气管或经上呼吸道插入气管所建立的通道,是抢救呼吸衰竭常用的临床手段。人工气道护理主要的目的为保持呼吸道湿化、通畅,促进痰液引流,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呼吸道常规护理包括:协助和鼓励患者进行痰液引流;如教会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胸部叩击、体位引流;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保证每日入水量在1 500 ml以上,可防止分泌物干结;保持环境整洁,维持适宜的室温(18℃~20℃)与湿度(50%~60%),以发挥呼吸道的自然防御功能。还应结合人工气道的特点做好以下的护理。  相似文献   

13.
笔者探讨气道支架置入术术前术后病人的护理特点,通过对18例气道支架置人术病人的护理,认为术前的心理护理和术后的并发症预防及护理对手术成功起重要作用。18例病人经治疗和精心护理后,除1例死亡外,其余均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4.
龙凤鸣  唐文辉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1310-1311
目的探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者气道反应性检查的护理。方法对103例UACS患者用支气管激发试验测定其气道反应性,对患者从预约到检查结束给予全程护理。结果 103例UACS中,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35.9%。肺通气功能异常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肺通气功能正常的患者(P0.01)。结论对肺通气功能异常的UACS,及时行气道反应性测定,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UACS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平滑肌重塑是近年来研究热点。平滑肌细胞所致气道重塑可能是通过表达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类、生长因子等引起小气道细胞外基质增加,最终导致气道重塑。许多潜在的反应性差的气道平滑肌细胞异常,对β受体激动剂和激素的治疗反应不佳。为了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更多的导致气流受限的潜在的特异性靶位在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气道管理小组在气道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建立人工气道管理小组,分析比较建立小组前(2012年11月-2013年10月)及建立小组后(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患者发生呼吸机肺炎(VAP)情况及气道湿化效果。结果建立气道管理小组前后机械通气患者 VAP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效果、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气道管理小组的建立,提高了人工气道管理的护理质量和医护人员的洗手依从性,有效地降低了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雷蕾 《当代护士》2008,(9):82-83
目的探讨气道灌洗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38例气道切开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采用气道灌洗加传统气管内定时、间断滴注湿化法;B组18例采用传统间断滴注湿化法。结果A组患者刺激性咳嗽、脓痰、痰痂形成、气道出血,以及肺部感染率的发生均低于B组,均p〈0.01。结论气道灌洗对保持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湿化,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优于传统的间断滴注湿化法。  相似文献   

18.
蔡军峰  袁茜 《全科护理》2016,(32):3403-3404
[目的]观察专人管理人工气道在气道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12例病人,均经口气管插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将2015年4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将2014年4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气道护理专管人员负责气道管理,对照组责任护士给予病人打针、发药、心理护理、基础护理、气道护理,对两组病人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湿化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人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气道湿化效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气道管理实施专人管理比普通责任护士管理气道更能保证气道通畅,减少VAP发生,气道护理管理质量更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可疑哮喘患者小气道功能对气道高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可疑哮喘患者324例,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比较阳性和阴性患者的通气功能指标,以及小气道功能异常与正常患者激发阳性率。结果激发阳性组流速指标均低于阴性组,其中小气道功能指标差异较大;小气道功能异常组激发试验较正常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小气道功能异常组中,年轻和不吸烟患者激发试验阳性率更高。结论小气道功能异常对气道高反应具有良好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气道管理小组在气道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于2018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94例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气道管理小组进行气道护理质量管理.观察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气道湿化效果,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