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多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到我院行抗青光眼术的50例50~70岁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以其中25例(25眼)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患者为观察组,另外25例(30眼)术后未发生恶性青光眼的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青光眼类型、术前眼压、前房深度、相对晶状体位置、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房角结构等临床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经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和眼轴长度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持续高眼压、房角完全关闭、前房较浅、晶体较薄、眼轴较短、年龄较小的女性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抗青光眼术后易发恶性青光眼,其中年龄较小及眼轴较短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2):88-94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6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1215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治疗。其中有16例发生术后恶性青光眼,给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者激光治疗。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比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不同年龄段术后恶性青光眼发生率;比较术后恶性青光眼患者与未发生术后恶性青光眼患者术前中央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比较不同发病时间患者药物治疗第3天平均眼压;统计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女性的发病率较高,术后恶性青光眼患者年龄更大,术前中央前房深度浅,眼轴长度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内发病患者药物治疗第3天平均眼压(28.35±6.11)mmHg,术后1周后发病者药物治疗第3天平均眼压(50.10±13.3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女性、术前中央前房深度浅、眼轴长度短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术后恶性青光眼,术后发病时间越晚药物治疗效果越差,临床上应积极给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时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收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患者27例(30只眼)为研究对象,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角膜曲率、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并计算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及晶状体相对位置,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手术前:前房深度:(2.43±0.38)mm;玻璃体腔长度:(14.79±1.18)mm;水平角膜曲率:(44.15±2.72)D,垂直角膜曲率:(45.39±1.91)D;晶状体厚度:(4.48±0.42)mm;眼轴长度:(21.72±1.14)mm;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2.18±0.16);晶状体相对位置:(0.21±0.03);患者手术后:前房深度:(2.54±0.39)mm;玻璃体腔长度:(14.22±0.64)mm;水平角膜曲率:(44.03±2.69),垂直角膜曲率:(46.98±1.91)D;晶状体厚度:(4.38±0.45)mm,眼轴长度:(21.69±1.02)mm;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2.19±0.17);晶状体相对位置:(0.20±0.02);对比患者术前与术后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垂直角膜曲率,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比患者术前与术后水平角膜曲率、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晶状体相对位置,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垂直角膜曲率有影响,对水平角膜曲率、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晶状体相对位置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方洵晔 《吉林医学》2013,34(10):1856-1857
目的:探究影响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收治的58例(共7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了相关手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A组:4例5眼)和未发生恶性青光眼(B组:54例73眼)的患者进行相关资料的比较与分析。结果:B组年龄(65.1±6.2)岁高于A组(58.2±6.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B组眼压(23.2±3.8)mm Hg(1 mm Hg=0.1333 kPa)高于A组眼压(33.2±6.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B组眼轴长度与前房深度皆大于A组[(22.4±1.2)mm比(21.6±0.4)mm与(2.1±0.3)mm比(1.8±0.2)mm]。结论:根据相关对比研究发现,短眼轴、术前高眼压、年龄偏小及慢性型属于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马琳丽  张洪燕 《河北医学》2016,(9):1529-1530
目的::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周边虹膜切除手术前后中央角膜厚度、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和眼轴长度变化。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30只眼纳入研究。行周边虹膜切除手术治疗。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采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检测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采用眼部A型超声测量系统(A超)检测患者的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后1周与手术前比较,中央前房深度变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央角膜厚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后1个月与手术前比较,各检测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央角膜厚度、玻璃体腔长度与眼轴呈正相关( r=0.721、0.901,P<0.05)。结论:周边虹膜切除术不能改变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中央角膜厚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和眼轴长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方法选择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的白内障52例(52眼),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角及前房深度。结果术后6个月,50眼(96.15%)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前与术后6个月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眼压和前房深度分别为(35.8±3.6)mmHg、(1.56±0.37)mm,术后6个月眼压和前房深度分别为(14.7±3.1)mmHg、(3.29±0.73)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可有效地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相似文献   

7.
罗谦  吴峥峥  程依琏 《四川医学》2007,28(12):1412-1413
目的 研究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22例(26眼)行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分别观察术前及术后前房深度和眼压的改变.结果 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患者前房深度均有明显增加,眼压均有明显下降.术前平均前房深度(2.36±0.25)mm,术后平均前房深度(3.40±0.37)mm;术前平均眼压(35.4±3.7)mmHg,术后平均眼压为(14.8±2.8)mmHg(1kPa=7.5mmHg)(P<0.01).结论 对于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能增加前房深度及降低眼压,是一种有效、方便而完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球活体结构参数的变化及其在青光眼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法国光太(BVI)眼A/B型超声诊断仪对98例(9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及100例(100眼)正常眼的活体眼结构进行角膜直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及前房角镜进行检测,并对两组测量参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正常眼相比,参数中的差异均具显著性(P<0.01),即与正常眼相比,角膜直径小、前房浅、晶状体厚、短眼轴及房角窄.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前房较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前房更浅,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与自身的解剖结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手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2例(81眼),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关闭情况。结果治疗后,65.43%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力有所提高,眼压控制良好,而且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优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后前房深度增加,房角开放。结论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操作安全、简捷,能有效控制眼压,迅速提高视力,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优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田卓 《当代医学》2016,(6):63-64
目的 对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52例(68眼)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使用抗青光眼滤过手术治疗,观察实验组(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患者,11例,19眼)与对照组(术后未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41例,49眼)的临床资料.结果 实验组术前眼压(40.2±10.3)mmHg、晶体厚度(4.6±0.3)mm与对照组术前眼压(24.3±6.5)mmHg、晶体厚度(5.1±0.4)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眼压、房角结构、晶体厚度以及青光眼类型等单因素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房角结构、青光眼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引发恶性青光眼的概率较高,因此,针对在手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概率较高的患者,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Glaucoma     
  相似文献   

12.
13.
Glaucoma     
  相似文献   

14.
15.
16.
Glaucoma Clues     
Stephenson  Joan 《JAMA》2007,298(11):1268
  相似文献   

17.
18.
19.
浅谈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主要是由于眼球内的压力间断或持续升高,引起视神经乳头损害、视野缺损和视力下降的一种眼科疾病。其以进行性视力丧失为特征,最终导致眼盲。青光眼的形成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普遍认为与遗传、发育、解剖结构和眼球的老化等多种因素有关,而青光眼的发生和发作则与日常生活许多诱因有关。青光眼除急性发作外,相当一部分早期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而不到医院就诊。因而就阻碍了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说,青光眼只要能早期诊断,就有相应的治疗效果,否则就会失去治疗的时机,所以更应强调其早期诊断的重要性。青…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联合Ahmed青光眼引流阀及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疗效.方法 对16例16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其中3例3眼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根据患者屈光介质情况,术前或术后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Lucentis注入玻璃体腔1周内,14眼虹膜新生血管全部消退,2眼新生血管未完全消退.治疗前平均眼压为(45.33±10.23) mmHg,采用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术后出院时平均眼压(15.24±7.23) mmHg (P>0.05),随访6个月,眼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使NVG患者虹膜面新生血管消退或萎缩,为植入Ahmed青光眼引流阀创造条件.通过手术降低眼压,减轻角膜水肿改善屈光介质,为NVG患者行PRP进一步创造条件.PRP是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核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