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洁 《北方药学》2014,(6):97-98
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起源甚早,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在《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唐代孙思邈亦提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治未病要义在于预防,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高,人类已明确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这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延续。中医“治未病”包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宝贵遗产之一,它不仅指出了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意义,而且还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治疗原则.它是在祖国医学漫长的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特别是在我国解放以后,把“预防为主”定为卫生方针的重要组成部份,尽管如此,现在对“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先进思想,特别是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并未充分的引起重视.所以有必要把这一思想在祖国医学当中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一探讨,并谈谈笔者在临证当中的一些粗浅认识。一、中医经典著作对“不治已病治未病”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述。明朝张介宾也认为:“古人的预防之道,由于治于未形。所以用力少而成功多。”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显然是强调在人体未发病之前,就应采取积极且有效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张仲景对《内经》提出的“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可谓全盘继承了。  相似文献   

5.
枸杞子,百合和生山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非常重视防病治病,早在《内经》中就强调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提出了“病已成而后药之,犹如渴而掘井,不亦晚乎?”上述记载说明古人对防患于未然,防重于治是非常重视的。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上说:"上工治未病,而不治已病"(编者注:原文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说高明的医生注重的是疾病的预防,治疗是次要的,而预防的方法就是"养生"!因此自古便崇尚"学会养生,百病不扰"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养生先养心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记载了丰富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确立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点。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并把善于“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强调“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认为健康的本质是和谐。即“天人和,心身和,气血和”。  相似文献   

8.
唐荣华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1381-138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是<内经>所提出的防治疾病的蕈要原则.这一词语除出现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外,还见于<素问·刺热>及<灵枢·逆顺>二篇中,至于与此相关的条文,则先后见于<内经>中二十余处.因此,"治未病"思想贯穿了<内经>的始末.对于"治未病",一般多认为是指未病防病,预防为先.  相似文献   

9.
防患于未然,是维护人们健康的关键环节和理性选择。基于这样的认识,此次新医改提出了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指导方针。事实上,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这样的认知,如“治未病”的理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是故圣人不冶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冶未乱,此之谓也”。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古籍《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论述:“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譬如渴而掘井,斗而铸锥,岂不晚乎?”意思是说疾病已经发生再治疗,就好比口渴时才去挖井取水,战争已开始才铸造兵器,一切都太晚了。 脑出血的发生也有它的早期表现,中医学把它叫做“中风先兆”,在这里如果把脑出血叫做“已病”,那么中风先兆就是“未病”。“未病”是“已病”之渐,“已病”是“未病”之果,从“未病”发展到“已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新时代下的医疗体制和医疗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针对"看病难、看病贵"、"小病不出门,康复在社区"的这种医疗理念正是我国发展社区卫生的初衷。目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预防、保健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它的这种防患于未然思想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通。"治未病"是祖国传统医学中医学理论之精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康复是中医"治未病"的深刻内涵。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积极应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广大群众的健康生活及日常预防保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第三陰陽在衛生方面的应用“預防为主”的方針是完全正確的。这种观點,在“內經”中早已建立了,这說明了祖國医学的偉大。四气調神大論中,有如下一段話: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13.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释义] 原文意思是:圣人不等疾病已经发生才去治疗,而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预防,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经发生,然后再去医治;乱事已经形成,然后才去治理,那就如同很渴了才去挖井,战乱发生了才去制造兵器,岂不是太晚了吗? 这段话讲的就是当前医学界很时髦的"治未病"的道理."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等方面内容,怎样才能做到这两点呢?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14.
浅谈治未病     
<正>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之谋略,也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系统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淮南子》也载有"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唐代孙思邈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彭锦 《健康管理》2012,(1):20-21
中医学认为,健康的状态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调整阴阳平衡是让人摆脱亚健康状态的总体大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述。"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养生的精髓,预先采取调养干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变。在  相似文献   

16.
祖国传统医学关于养生有着丰富的见解和实践经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明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谓“治未病”就是主张预防为主,即把养生放在治病之前。养生不外乎养神和养形,而养神是养生的关键。按中医理论“心主神明”,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是由心所主宰的,因此养生必先养心。  相似文献   

17.
《内经》很早就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和方法,在临床上广为应用,《丹溪心法》曰:“与其救疗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的优势,选用中医药进行调补,达到补益脏脏气血,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戴志澄 《医药世界》2003,(11):20-21
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很早就十分重视预防疾病的理论和实践。如《黄帝内经》中就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并提出了不少预防疾病的方法,如在秦汉时期,我国巳知应用狂犬脑敷于被狂犬咬伤伤口预防狂犬病。我国早在十六世纪就有应用人痘接种技术、以预防天花的记载。“预防为主”这条方针在建国前的革命根据地已经提出,并在工作中实行过,在当时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还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各种公共卫生活动,降低了发病率,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保护了根据地广大军民的健康。  相似文献   

19.
猴子与狗     
中医学上有句名言:“不治已病,治未病”,说明疾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位名的学,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仍笔耕不辍,整日埋头研究学问。有一天晚上,当他伸手去书架上拿书时,脚没站稳,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就再也站不起来了。家人急忙将他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后说:“这是因为老年骨质疏松症引发的并发症一一骨折。病人由于髋骨受到身体的重力挤压,造成了髋骨骨折,送来的时间晚了,请准备后事吧!”他的家人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太残酷了!  相似文献   

20.
从人体生理、病理与天地大自然的相应关系,即“天人相应”理论,结合中医辨证理论,在“治未病”及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分别进行论述,说明“天人相应”理论对预防“治未病”和临床诊疗方面,具有“先知”之息,而予“先施”之术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