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现行中医基础理论把五行看作5种基本元素,这是从西方近代科学构成论的角度来看中医五行的本质。文中以如何看待中医五行学说的本质,追本溯源,从其源流和《黄帝内经》对五行学说的运用去分析。中医五行学说源流是哲学的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将哲学五行学说的思想与机体生命科学相结合,建立了中医五行学说,从中医五行学说源流及运用中发现五行具有时空、功能、关系、精神等根本属性。因此,中医五行不是一个构成论概念,其本质是5种事物的“象”,是对5种事物性质、功能、时空状态、彼此之间关系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2.
医道同源互生,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巨大。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主格调,恬淡虚无、冲气为和、阴阳和谐的追求构成了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道法自然的养生观出发,分析总结了中医顺时、顺处养生理念;随后从虚无无为、阴阳和谐、崇阴尚柔等道家哲学思想归纳出中医虚无、和谐、尚柔的养生原则,以及宁心定志、饮食调养、导引吐纳、调畅情志、形神兼修的养生方法,这些无不与道家的思想紧密融合。道家哲学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指导了中医养生原则和理论的形成,中医养生的许多方法和具体手段也是直接来源于道家。对于道家思想和道学理论的挖掘和深入研究,必能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创新养生方法,促进大众对摄生保健、益寿延年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广泛,涉及到很多学科。文章在中医人体阴阳特征函数的基础上结合中医五行学说,从数学定量的角度来研究五行学说,建立了中医五行学说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用数学模型中的各种不同的数量关系来描述中医诊断人体"已病"、"未病"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论,为老子深入研究、继承发扬中国古文化:一元气论、河洛图、阴阳、五行,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先后天八卦学说,因《周易》为深入探讨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的结晶,故老子《道德经》是对《周易》继承发扬最光辉著作。  相似文献   

5.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随着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探索的深化,对于五行学说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1、五行关系的核心是对于一个稳定系统的描述;2、要站在古人的角度去理解五行学说;3、中医对于五行学说的应用不应该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6.
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天人相应的思想、五行性质与归类、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医发展过程中五行学说向中医提供了衡动的整体观的方法论,和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中医在这两大思维方式指导下创立的医学理论,对现代医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中医五行学说的局限性主要有模糊性、或然性、对解剖的抑制性、主观性等。  相似文献   

7.
自然观是人对自然的观察与认识。中医的自然观其主要内容有:“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这些既是中医的理论思想,也是精神内核。我们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来看中医的自然观思想,进而再看精神疾病,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阐述道法自然与《黄帝内经》养生的关系,简要论述“道”的自然属性及道法自然的内涵,《黄帝内经》养生中的道法自然包括“人与天地相参”的养生观点,“因时而养”的养生理念,“形神兼养,标本兼顾”的养生手段。道法自然养生观通过“因时制宜”“与天地相参”“法天则地,顺应自然”等理论来指导日常生活起居饮食、协调机体使之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先秦诸子思想理论相互吸收渗透,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也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天人一体的整体观、阴阳五行、精气理论等被中医吸收并发挥利用,故从道法自然的角度探讨其与《黄帝内经》养生的关系,以进一步阐发养生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9.
五行学说中医学的核心理论部分,是用于说明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工具。由于部分教师对五行学说的曲解,致使中医学生认为五行学说牵强、局限,产生了对五行学说科学性的怀疑。本文通过从五行的实质、起源、相生、相克及互藏等方面阐述五行理论的科学内涵,说明五行学说是对五种运动形式的概括,在中医学上发挥的是哲学作用。  相似文献   

10.
谢海洲 《山西中医》2002,18(5):58-59
吴奇著《中医太极观》,美国中国书刊出版发行有限公司、美国双鱼传播公司联合出版 ,于 1997年 5月初版 ,1997年 8月再版 ,印行至 5 0 0 0册 ,该书列为宇宙、人、太极探幽系列丛书之一。1 全书分为古太极图的天文地理含义、太极与《周易》、老子《道德经》、太阳能场与生命关系初探、现代人轻松进入中医殿堂、太极能场理论和临床应用 5章。本书中心思想是用现代科学证实老子 (李聃 )学说之“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反复阐述其理 ,按照现代科学的天文、地理、气象、物化等学说进行解说 ,应用对比、画图、列表、例证诸多方法 ,…  相似文献   

11.
中医医德的形成不仅受到儒家的影响,而且也受到道家的影响。老庄是道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贵身"是老庄的重要价值理念,自然无为、淡泊名利、柔弱谦下、齐同万物等是老庄学说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都对中医医德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办好中医教育必须要抓住中医特色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徐成贺 《中医教育》2000,19(2):60-61
1必须注意中医的综合性 中医学术的构成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学与生物学的内容,而是以医学为主体,并有机地融合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道学、心理学、养生学、社会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学术.如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即是古代哲学的学问.运气学中说的大运、小运、周天、客主加临等,则与天文学、气象学有关.<黄帝内经>中推崇的"真人"、"圣人"、"知其道者"及很多学术思想,即是道家的思想.孙思邈言:"医者易也",推崇"大医"当研习<易经>之理,也是要求不要仅局限于医学这个圈子.所以,中医讲究天文、地理、人事等天人合一的思想,即是要从整个宇宙、整个气候时节的变化上来看待人体,又以人体的整体性比作一小周天来看待宇宙的变化.因此,仅沿着西医教学路子,西医有什么课程就设置什么课程,完全用西医套着中医来发展教育,实际上已丢弃了它多学科、多学术综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张树生 《中医杂志》2016,(5):370-374
对中医五行学说从生命哲学观、运动观、象数观、信息观四个方面探其本源、究其内涵,宏扬特色,彰显这一学说的科学性、生命力。正确认识、准确把握中医五行学说不仅有历史意义,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莹莹 《河南中医》2014,34(1):160-161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指宇宙的大规律。在中医学中的不少地方可以看到“道法自然”的痕迹。如阴阳,以形补形,组方如调兵遣将等观点,在大自然或生活中皆可找到原型。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五行学说、具身认知研究领域现状提出研究五行学说的策略与方案。在具身心智——认知科学的背景下研究五行学说这一理论建构型隐喻,探索五行学说为中医药理论提供认知框架与建构概念基底的作用,揭示五行学说具有的“归纳开放性”及其“可拓展性”,即其暗示的进一步研究策略与运用创造性推理来生成新奇的富含有价值信息的可能。应用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逻辑学的方法,考察木、火、土、金、水概念隐喻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建立;以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构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轴心展开多方位的探求,探讨五行学说视域下的中医藏象、病机、治法、五色、五味、五时、五方等概念的隐喻特征。本研究以中医经典或名著原文为语料,应用概念隐喻理论、概念原型理论、概念整合理论、隐喻逻辑探求中医藏象、病机、治法等概念隐喻的形成;分析其工作机制;探讨中医藏象、病机、治法等概念隐喻逻辑特征;昭示五行学说影响下中医概念隐喻的心理、语言、逻辑基础;明辨这些概念隐喻从哪里来,它又将引导我们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16.
中医五行学说对信息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信息(Information),是信息论与控制论共同研究的对象,前者主要着眼于对信息的认识(描述和度量),后者主要着眼于对信息的利用(处理和控制)。近年来,已有不少作者分别从信息论与控制论的角度对中医五行学说进行了探讨,并倾向性地认为,它与信息论、控制论之间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拟就中医五行学说对生命活动和疾病现象各种输入输出信息的认识、处理与控制方面,作一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新五行学说在传统五行学说基础上,根据中医“法象原理”,结合脏腑解剖结构相对位置和生理功能,遵循五方、六气等自然规律,创新地运用以“常”、“变”为纲、以“生”、“克”为目,对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进行分类.新五行学说的诞生对深入研究中医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提供了新思路,丰富了五行学说的内涵,为研究其它中医经典理论提供了范例.其将分子生物学领域里的某些现象用于阐释“相生相克”,自然也拓展了“法象原理”的研究空间.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对攻克某些疑难病症,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为了加快推进中医现代化及国际化发展步伐,五行理论和其它任何科学一样,也需要不断完善.对新五行学说的特征和内涵做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医五行学说具有隐喻性特征。从隐喻映射角度分析,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结合虽是实践的抉择,但取象比类发挥了描述性优势,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与传承,同时受实体本位思维和过度隐喻推理干扰,常常诱发推导性罅隙,导致中医饱受诘难。通过对中医取象比类深度挖掘,发现过程隐喻与临床检验能够有效地弥合中医五行学说中的罅隙,在张扬触类旁通思维品格的同时,保证取象比类在一个合理、有效的区间内进行。  相似文献   

19.
五行相生相克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医理论用五行相生来说明人体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用五行相克说明人体五脏之间相互抑制和制约的复杂关系。目前针对中医"五脏生克"理论大都从哲学方面进行研究,尚缺少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深入探究。本论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结构映射模型理论来分析中医"五脏生克关系"概念隐喻形成的工作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医"五脏生克"理论。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659-1660
五味属中医五行比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由于自古对五味从"五材"的解释,有违自然本性,片面牵强,故近代以来即引起众人对五味和五行学说的怀疑。作者从五行的运动属性和五材分别入手,论述了对五味自然属性的理解;从五行又分阴阳的角度,探讨了五味与五行配伍的内在规律,从气化角度探讨了五味与五行比类的内涵。特与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