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聚合酶链反应在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PCR在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对47例临床疑诊支原体肺炎的病儿做了咽拭子PCR-MP测定,同时做了血冷凝集试验(CAT)。结果:PCR-MP阳性21例,真阳性15例,假阴性1例,敏感度为93.8%。假阳性6例,占检测标本的12.8%,占检测报告阳性总数的28.6%,CAT阳性12例。确诊支原体肺炎16例,其中15例经PCR早期确诊。结论:PCR-MP测定有利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  相似文献   

2.
胎盘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妊娠结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自1967年Kundsin[1]首先提出妇女的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可使妊娠过程恶化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已成为国际产科领域的热点之一。生殖道6种病原体支原体中,人型支原体(Mn)、解脲支原体(Uu)已公认可致宫内感染,从而导致流产、死胎、胎膜早破、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但生殖支原体(Mg)、肺炎支原体(Mpn)、发酵支原体(Mf)是否同样存在宫内感染,国内尚未见公开报道。本文用套式PCR法(nPCR)对229例产妇的胎盘进行Uu、Mg、Mpn、Mf检测,部分阳性病例进行DNA序列测定,以期从分子水平探讨支原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资料与…  相似文献   

3.
PCR技术检测输卵管异位妊娠石蜡包埋组织支原体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有效的石蜡包埋组织脱蜡及DNA提取方法,探讨支原体感染与输卵管异位妊娠的发生是否有关。方法: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52例输卵管异位妊娠石蜡包埋组织(病例组)以及20例输卵管结扎切除的石蜡包埋组织(对照组)进行PCR检测。结果:病理组解脲支原体(UU)与生殖支原体阳性率分别为38.5%及5.8%,阳性率为44.3%;对照组U恙Mg阳性率分别为15%及0%,阳性率15%。两组支  相似文献   

4.
IST支原体培养与PCR解脲支原体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分析PCR解脲支原体检测法与IST支原体培养法的结果及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同时采集88例临床上诊断为非淋菌性尿道炎(NGU)、阴道炎患者分泌物标本两份,分别用IST支原体培养法和PCR解脲支原体(Uu)检测法进行对照实验和分析。结果:IST支原体培养法Uu阳性25例(28.94%),人型支原体(Mh)1例(1.14%),Uu+Mh5例(5.68%)。PCR检测Uu阳性30例(34.04%),其中男性5例PCR检测Uu为阳性,而IST支原体培养法为阴性;女性3例PCR检测Uu阴性,培养法为阳性。两种方法的Uu阳性率经统计学x2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别。结论:IST支原体培养法与PCR检测Uu法均能适用于临床Uu的检测。IST支原体培养法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仪器;能进行支原体的种类鉴别;有参考病理阈值并可同时做药敏实验,特别适合基层医院的支原体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逆转录-半套式-聚合酶链反应在乙脑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探讨RT-PCR用于乙脑临床诊断的可行性。方法:根据乙脑病毒E蛋白基因区设计了3条引物,采用逆转录-半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seminested-PCR)方法,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上,对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检测的可靠性进行了探索,并与IgMELISA捕捉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本方法所用引物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在此基础上,检测了47例临床上确诊为乙脑患者的标本(特异性IgM阳性),43例RT-sem-inested-PCR结果为阳性,与IgM检测的符合率为91%。在20例特异性IgM阴性、临床上怀疑为乙脑的患者中,12例RT-seminested-PCR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60%。结论:上述结果提示,RT-seminested-PCR用于乙脑患者的临床诊断是可行的,若与IgMELISA捕捉法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阳性率。另外,对16例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进行了追踪检查,结果有14例患者恢复期标本的RNA检测仍为阳性,提示该病毒并未随着症状的消失而立即消失。  相似文献   

6.
生殖支原体套式PCR检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7  
生殖支原体是从人体分离到的第12种支原体,业已证明:Mg与泌尿生殖道,呼吸道以及关节腔的炎症相关。由于Mg体外培养困难,至今尚无灵敏,特异,快速的检测方法。本文报道分别以Mg粘附蛋白和16SrRNA基因为靶基因建立的二种套式PCR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7.
应用核酸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人子宫颈癌中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E6ORF与抑癌基因产物P53,RB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44例宫颈癌石蜡切片中,原位杂交检测出HPV16E6ORF阳性27例(61.36%),其中免疫组化检测出P53、RB、PCNA阳性分别为8例(29.63%),14例(52.85%)、20例(74.07%),而在17例HPV16E6阴性标本中P53、RB、PCNA阳性分别为7例(41.17%),9例(52.94%)、12例(70.58%)。而在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未测出HPV16E6ORF,PCNA只在宫颈组织上皮基底层细胞中表达。统计学分析表明,HPV16E6与宫颈癌密切相关(P<0.05),PCNA在宫颈癌与正常宫颈组织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未能发现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ORF与P53蛋白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辅助诊断幼年强直性脊椎炎。方法:用PCR技术对24例临床表现为类风湿关节炎少关节型患儿的DNA进行HLA-B27基因分析。结果:24份标本中7例PCR检测B27基因阳性,占分析的29.2%(7/24)。7例B27基因阳性病例中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10.4岁。结论:B27检测可作为诊断或鉴别诊断幼年强直性脊椎炎的重要指标,利于疾病病鉴别和预后估计。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52例对复呼吸道感和肺炎支原体PCR及免疫功能进行检测。结果咽拭子肺炎支原体PCR阳性25例,阳性率16.5%。  相似文献   

10.
用套式PCR对泌尿生殖道生殖支原体感染现状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了解泌尿生殖道生殖支原体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套式PCR对临床正常者46例和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142例,进行生殖支原体的检测。结果;1临床正常男女性泌尿生殖2道生殖支原体的检出率为4.3%。2.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的检出率为40.8%,其中合并NG,CT或UU率占23.2%,单纯生殖支原体感染率占17.6%。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尸检病例肾脏组织中病毒RNA及抗原的分布及定位,方法:用核酸原位分子杂交方法和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17例HFRS尸检肾组织中病毒,结果:17例肾组织中15例可检测到病毒RNA及抗原,病毒RNA主要位于肾组织血管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脉冲有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病毒抗原主要分布于肾间质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壁中,部分位于肾曲管上皮细胞,以病毒包涵体样颗粒出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男性生殖系感染者精液解脲支原体(IUI)感染的检测研究。方法:取精液标本检测,以源于解脲支原体尿素酶基因序列为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解脲支原体DNA进行扩增。结果:所试几种非解脲支原体培养物均阴性。解脲支原体阳性出现1条418bp的DNA扩增带。3824例男性生殖道感染者,UU阳性检出率29.1%。其中急性淋菌性生死道炎感染率为48.1%,淋菌后生殖道炎感染率为30.2%  相似文献   

13.
胎儿丢失、输卵管妊娠、盆腔炎性疾病者NUC感染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了解无锡地区胎儿丢失,输卵管妊娠,盆腔炎性疾病者NUC感染状况,我们应用NG-PCR法,UU-nPCR和CT-nPCR法对以上三种疾病者以及对照组的宫颈脱落NUC特异性DNA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胎儿丢失,输卵管妊娠,盆腔炎性疾病者NG,UU,CT均有着较高的阳性检出率,相对危险性分析提示本文研究的三种疾病与NUC感染相关!并发现胎儿丢失者以高NUC总阳性率(57.0%)和低合并感染构成比(9.  相似文献   

14.
应用PCR技术诊断新生儿隐匿型先天性弓形虫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用PCR的体外基因扩增技术对116例弓形虫抗体检测阳性产妇的新生儿脐带血作PCR检查,结果PCR阳性29例,阳性率为25%;同时用ELISA法检测脐血中弓形虫特异性抗体IgG和IgM,阳性率分别为27.6%和16.3%,提示应用PCR技术检测脐血中弓形虫DNA结合ELISA进行筛选,可早期诊断新生儿隐匿型先天性弓形虫病,以利于及时治疗,减少减轻隐匿型先天性弓形虫病的后发症,降低其危害。  相似文献   

15.
人型支原体套式PCR检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报告灵敏、特异、快速的人型支原体套式PCR检测技术,12种标本中,Mh特异阳性,其他均阴性。在388例临床标本检测中,盆腔炎症阳性率66%,早产合并肺炎74.4%,输卵管妊娠占57.7%。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位杂交法与间接法原位PCR法在检测尖锐湿疣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对2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怀疑HPV6B/11型感染的外阴湿疣组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的20例中有13例HPV阳性(阳性率65%);用间接法原位PCR检测的20例中有18例HPV阳性(阳性率90%)。结论:用间接法原位PCR检测外阴湿疣组织中的HPV感染具有灵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结核抗体(ATA)联合检测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上的意义。方法 联合应用PCR技术和ATA检测方法对61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及34例非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胸水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PCR的敏感性为70.5%、ATA为55.7%,PCR与ATA联合应用敏感性可提高为86.8%。结论 PCR与ATA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45例人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基因B~H外显子的突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和方法:为探讨雄激素受体(AR)与前列腺癌(PC)发生发展及内分泌治疗不敏感的关系,我们首先建立了用PC的穿刺和石蜡切片组织检测AR基因突变的PCR-SSCP(双链构象多态性)-双链DNA循环测序法。并用上述方法检测了45例国人前列腺癌组织AR基因B ̄H我显子的突变。结果:在6例2的癌组织中证实有7个SSC溘 变位片段(其中一患者有两个外显子异常)。这6例 4例为低分化腺癌,其中2例已有远处转  相似文献   

19.
DNA复制错误阳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Xu N  Qiu H  Ding Y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27(5):359-361
目的探讨DNA复制错误(RER)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银染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SSCP)和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PAG)技术检测60例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的第2、5、17号染色体的4个位点的微小卫星DNA不稳定性(microsateliteinstabity,MSI),有至少2个位点的MSI则诊断为RER阳性。结果60例大肠癌中,19例为RER阳性(317%)。结合家族史,根据Amsterdan标准,60例病例中有4例被诊断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nonpolysiscolorectalcancer,HNPCC)。RER阳性率在HNPCC中为3/4例与散发性大肠癌的285%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RER阳性大肠癌与RER阴性大肠癌比较大多为分化不良型腺癌(P<001),多位于右半结肠(P<005),有家族史(P<005),DuckesA、B期较DuckesC、D期患者所占比例高(P<0.05)。结论RER阳性大肠癌与RER阴性大肠癌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20.
PCR技术直接检测血清中的HBV-DNA[1],并与反向间接血凝法(R-IHA)、乳胶凝集法(LAT)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进行对比观察,以探讨PCR技术在乙型肝炎病原诊断中的应用及HBv-DNA与乙肝五项标志物(HBV-m)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检测对象:146例肝炎患者,其中急性肝炎91例,慢性肝炎41例,肝炎后肝硬化11例,重症肝炎3例,均符合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方法:146例均用PCR技术俭测血清中HBV-DNA,用R-IHA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