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笔者所在科住院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5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多发在12周内,少数无临床症状,轻者继续抗结核加用保肝治疗,重者停止抗结核加用保肝治疗,53例肝功均恢复正常.结论 对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高危患者应制订适宜抗结核方案,加强肝功监测,并视肝损情况予保肝治疗或停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抗结核治疗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类型,加强临床工作中对抗结核治疗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认识。方法回顾总结2018年全年在我院结核疗区进行住院治疗的1090例结核患者,对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类型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其发生不良反应概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尿酸血症811例、肝损害142例、胃肠道反应83例、肾损害22例、血液系统损害24例(其中血白细胞减少23例、血小板减少1例)、神经及精神系统损害36例(周围神经炎18例、视神经炎6例、听神经损害3例)、药物性皮炎6例、男性乳房增大4例。结论抗结核治疗药物可引起全身多系统损害,重者可危及生命,部分需要暂停抗结核治疗,使结核病情出现波动,给患者心理及经济上均带来负担。在临床工作中要有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宣教患者定期复查,发现身体不适及时就诊,必要时根据患者综合情况采取个体化抗结核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正>干眼(Dry eye, DE)是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由泪液的质、量及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造成眼部多种不适症状和(或)视功能障碍,常见症状有眼干、异物感、视物模糊等[1]。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女性在围绝经期患干眼的风险较大,国内围绝经期女性干眼的发病率高达89.5%[2]。  相似文献   

4.
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约占骨结核的70%。"HRZE"[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丙嗪酰胺(Z)]化疗方案是治疗脊柱结核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副反应白细胞减少发生率约为11%,利福平引起的占其87%[1]。近期文献数据表明,长期及联用抗结核药物是加剧白细胞减少的重要因素[2-3]。  相似文献   

5.
脊柱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病,占骨与关节结核的40%-50%[1]。大部分脊柱结核患者可通过结核药物的治疗而治愈,但对于一些严重的脊柱结核,在化疗的同时仍然需通过手术清除结核病灶来促进结核的治愈。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术前应该规范化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但患者出现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是进行积极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尤其对于脊髓神经功能进行性恶化加重的患者,如不能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的保护下尽早手术干预抢救神经功能,将会造成神经功能不可逆的损伤[2],由此出现了一系列术前短程化疗的方案;对于术后标准的化疗时间是9-24个月,能够有效的治愈结核,但是抗结核治疗时间过长、患者服药不规律、监督困难、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多、常常因为肝功能损害而停药[3],鉴于标准化疗方案的不足,许多学者进行了缩短术后抗结核治疗疗程的研究,本文就关于脊柱结核术前短程化疗及术后超短程化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1岁,于2002年4月因双眼视物模糊1年余来院就诊。患者于2001年1月在外院诊断为腰椎结核,并服用抗结核药物乙胺丁醇(1g/d)、利福平(0.6g/d)、异烟肼(0.3g/d),均顿服,至当年4月自觉双眼视物模糊,未予诊治并继续服用抗结核药,5月因双眼症状加重,在当地医院就诊。查:右眼视力0.1,左眼视力0.08,诊断为双眼视神经萎缩.  相似文献   

7.
结核杆菌感染以肺内表现为主,肺外表现中淋巴结结核是常见类型之一,其中以颈部淋巴结结核(cervical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CTL)最为多见,占淋巴系统结核的80%~90%[1]。应用抗结核药物是颈部淋巴结结核最基本、最主要的治疗方式,大多数患者经过正规抗结核治疗都能治愈[2]。晚期患者淋巴结干酪样坏死发展成寒性脓肿,从而造成难愈性窦道或慢性溃疡。临床上应用MRI对淋巴结结核病灶治疗后动态观察报道较少,其中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能够准确地对病灶扩散程度进行量化测量、提供更多的信息[3]。本研究通过对11例经病理确诊淋巴结结核患者治疗前后MRI检查的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及ADC图像资料进行比较,探讨ADC值对抗结核疗效评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肝病和结核大国,肝病合并结核感染的情况不在少数,常见的肝病有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抗结核药物,特别是异烟肼、利福平及吡嗪酰胺等一线抗结核药物易引起药物性肝损伤;不同药物引起肝损伤的机制存在差异,药物合并应用亦会增加肝损伤风险。肝病患者应根据肝损伤程度选择适当的抗结核方案,同时应注重定期、规范的肝功能监测;抗结核药物相关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ATB-DILI)的处理国内外无统一标准。现从肝病与结核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抗结核治疗对肝脏的影响、肝病患者的抗结核治疗及ATB-DILI的预防措施进行综述,以增进临床医生对肝病患者抗结核治疗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肺结核及肺非结核分枝杆菌病临床治疗因规范使用抗结核及非结核分枝杆菌药物,其治疗疗程时间长,副反应亦多,其中消化道副反应在治疗期间尤为多见,主要表现腹部胀满,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纳呆厌食等,中医辨此病为“痞证”。何飞教授,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第五批全国中医优才,杭州市青年名中医,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教学及科研研究,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各类呼吸道疾病。笔者有幸跟诊何飞主任医师,将其辨证治疗抗结核药物相关性痞证的临床经验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0.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 DIHS)为全身性具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多器官受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等血液学异常为特征的严重的全身药物不良反应[1]。在结核患者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需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方可达到治疗效果,联合用药使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且明确致敏药物困难,不利于患者治疗的进行。现有的结核药物说明书中均没有引起DIHS记载,本文对我院2例抗结核药物所致DIHS的病例(主要以发热、皮疹、肝功能损害、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为主)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以期对预防抗结核药物治疗中DIHS的发生及后续治疗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After the astonishing therapeutic results obtained with the fanilamide, especially in the treatment of streptococcus and mening。 coccus infections, a new field has been opened by a sulfanilamide derivative, i.e. 2-sulfanilamidoPpyrictine or suIfapyridine.  相似文献   

13.
心血管氯通道的研究进展任世兰赵国举(郧阳医学院药理室十堰442000)许多不同组织均发现有氯通,在调节电兴奋性、维持正常细胞内pH、细胞容积等生理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特殊的配体,阻碍了氯通道的分离与纯化。近年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囊性纤维化基因...  相似文献   

14.
伦敦结核高发区结核和妊娠结局研究,宫内生长受限和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缺失或反流(多普勒分级Ⅱ或Ⅲ):一项短期及长期胎儿病率和死亡率的回顾性研究,肩难产相关决定因素的人群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The therapeutic value of sulfapyrid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lobar pneumonia, pertussis pneumonia, and with bronchopneu- monia secondary to measles has been well established. Table l gives a summary of the literature with 378 cases of pneumonia in children with a mortality rate of l.06 per cent as compared with the text-book mortality rates of 3-5 per cent in lobar pneumonia, 10-20 per cent in primary bronchopneumonia, and 50-80 per cent in secondary broncho- pneumonia in institutions (9), (10). The authors agree that the lowering of the mortality rate is not the only indic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vaIue of suIfapyridine. It is remarkable to see how often an acutely ill child becomes well within forty-eight hours, often within twenty-four hours. The toxic symptoms encountered are nausea and vomiting, sometimes cyanosis, rarely morbilliform eruptions,neutro penia, hematuria, and irritability-they do not usualIy necessitate the cessation of the drug.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