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院外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急诊医学的重要范畴,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医疗机构的密切关注,也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的重要研究课题,快速有效的院外急救可以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对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就江苏省南通市红十字救护中心2004年1月-2008年12月出救病例的院外急救情况进行分析,为提高院外急救成功率制定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院外急救中使用视频喉镜进行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使用视频喉镜在院外急救中进行气管插管的23例患者,统计其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从而综合分析其可行性。结果23例患者中,插管成功21例,成功率91.30%,插管用时(36.4±14.8)s;成功插管的21例患者中,18例有效,有效率85.71%;2例发生组织损伤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无一例发生误入食道、呕吐误吸、气道梗阻等危重并发症。结论在院外急救中使用视频喉镜进行气管插管,耗时短暂、成功率高、有效率高、并发症少,具有易于操作、安全有效的特点,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对于急性喉梗阻及严重呼吸困难不具备条件气管插管或反复气管插管失败者,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开通气道并保障通气是院外急诊救治的关键,如不有抢救措施患者可能会失去生命,紧急环甲膜穿刺虽然不能做为永久开放气道的手段,但在院外危急情况下是最有效的初级救治措施。笔者对山东省荣成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5月~2013年11月救治的22例严重呼吸困难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紧急环甲膜穿刺在该类患者现场抢救中的作用和效果,为临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喉罩是介于气管插管和面罩之间的通气工具,为人工气道的建立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且简便的补充手段,亦可用于协助气管内插管和心肺复苏中作为紧急通气道使用。随着喉罩产品的推陈出新,喉罩的优越性渐趋明显,喉罩使用率逐步提高。合肥急救中心于2011年引进插管型喉罩,作为气管插管的补充,应用于院外急救中需要建立紧急通气道,但又难以在短时间内成功进行气管插管或不能行气管插管的患者,本文就喉罩在院外急救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院外急救已成为急诊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急诊医学的重要范畴.院外急救系统是否完善及其医疗急救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快速有效的院外急救可以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武汉市急救中心为单纯院外独立模式的急救体系,作为湖北省院外急救龙头的带动城市,为加快院外急救的建设,了解武汉市院外急救的流行病学的特点,本文对2010年的有效出车52 069次,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院外急救医学中,抢救患者的关键是第一时间段的抢救。短则以分秒计算(如心跳呼吸骤停,窒息等),长则以小时计算(如创伤救治中强调的“黄金一小时,心梗患者的急诊”)。在院外发病的急危重患者,病情危重,急需医疗救治,对于这些危重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因此,院外急救医疗、院内急诊抢救往往是救治成功的关键,也是院内后续治疗的基础,争取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为院内的进一步急救赢得时间,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并减少致残率。有文献报道,急危重患者死于原发病不足10%,多由于抢救时机延误并发症加重而死亡,实现院外急救与院内治疗协作,建立院外、院…  相似文献   

7.
急诊抢救室中气管插管术应用1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气管插管术是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的关键性措施之一,及时建立有效人工呼吸通道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急救中心的每一位医生和护士都应该熟练地掌握气管插管术, 以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下一步的救治打下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11月~2010年5月期间收治急诊气管插管抢救危重患者152例,男90例,女62例;年龄12~79岁.  相似文献   

8.
气管插管和口咽通气管在院外急救中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放置气管插管和口咽通气管是院外急救人员必须具备的保证呼吸道通畅的急救技能之一,在很多情况下是拯救患者生命的惟一手段。我中心在加强培训和应用该技能的同时对两者在院外急救中应用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进步,急救医学也不断的发展和成熟,现代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包含了院外急救和院内急救两部分.院外急救是指当院外出现患者时,院外急救人员在"120"指挥调度下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予以紧急处置后,将患者送至院内.院内急救是当患者进入院内后,通过急诊、手术室或危重症等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救治.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要求院外与院内急救两者紧密链接,互为一体,不可分割,通过加强对院外医师急救技能的培训和设备的投入,优化急诊流程,加强院外及院内沟通交接等一系列措施,达到资源共享[1].从而实现快速、连续、高效的一体化救治模式,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谈院外急救人员的职业素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院外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抢救危重患者的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起着积极的作用。院外急救工作量不断增加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1院外急救的特点需要院外急救的疾患多数为各类危急重症,以创伤、昏迷、呼吸困难、各器官疼痛以及猝死等多见稳定性差、变化快。院外急救的目的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稳定控制病情,迅速后送,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员的疾苦,为医院后续抢救打好基础。突发性强,现场杂乱,医疗条件差,患者无任何思想准备,对现状接受程度和医嘱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院外急救在日常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救援中,承载着越来越重的任务和责任。我国的急救事业飞速发展,其中单纯指挥型急救模式成为大多地级城市的选择。在这种急救模式下,完善的院外急救体系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院外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如何提高院外急救人员对“潜在急危重病”患者的识别能力,提高救治针对性和及时性,如何做好院外与院内急救的无缝隙链接,提高抢救成功率,是临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问题,也是建设数字化医院必须面对的问题[1,2].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患者的现实需求,院外急救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患者希望医疗单位能掌握自己更详细的疾病信息,提供更用针对性的医疗救治.强大的院外急救信息平台不仅为信息的稳定提供保障,更决定着数据信息在不同设备、不同单位间传输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决定着院外急救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昏迷是指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而引发的意识、感觉、精神活动等障碍[1],是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院外急救对昏迷患者的救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昏迷的病因较复杂,且常常是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一系列疾病,患者的病史采集不易,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因此对临床急诊医师来说,尽快解决诊断及治疗以防止大脑功能不可逆的损伤十分重要。为进一步提高院外昏迷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现对石家庄市急救中心2011年1月~2011年12月救治的495例昏迷患者的病因及救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缩短严重交通伤患者接受确定性治疗前时间在提高严重交通伤抢救成功率中的作用。方法2007年1月海宁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采取了一系列快速临床反应机制:建立医警联动机制,增设急救点以缩短院外反应时间以及成立严重刨伤急诊抢救专家小组,创新急救流程以缩短急诊室抢救时间等以缩短确定性治疗前时间。2007年1月-2008年11月抢救的严重交通伤患者共445例,损伤严重评分(ISS)平均(24.28±11.36)(16~75),记录院外时间、急诊室抢救时间、确定性治疗前时间、ISS、最终疗效等指标。并与加强早期急救前2年(2005年1月-2006年12月)按常规抢救的严重交通伤患者471例作比较。结果加强早期急救后2年抢救的严重交通伤患者,院外反应时间为(32.75±11.19)分,急诊室抢救时间为(68.83±14.84)分,确定性治疗前时间为(101.83±17.74),均显著短于加强早期急救前2年[(45.13±14.64)分,(91.5±30.19)分,及(136.38±36.09)分,均P〈0.05);救治成功率76.85%,显著高于前2年(69.64%,P〈0.05)。结论缩短确定性治疗前时间可提高严重交通伤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院外急救作为急诊医学三个环节(院外、院内、ICU)中首要的一环,日益受到社会和医疗单位的广泛关注.现就急诊科自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共施行的院外急救2 992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内科危重患者、重症创伤、中毒等意外事件的不断增加,院外急救在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对2008年7月~12月云南省急救中心呼救调度的1120例院外急救死亡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找院外急救特点,总结院外急救护理经验,提高院外急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濒死性支气管哮喘是指发生呼吸骤停、昏迷、被迫进行紧急气管插管和复苏的急性重度哮喘,是常见的危重急症。江苏省南通市红十字救护中心运用院外气管插管术抢救濒死性哮喘,现对临床特征和救治对策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院外急救是指在急重症患者被转运到医院之前的抢救、监护和安全运送的过程。在院外急救中常见的急危重症中,心脏骤停最多见。现对5例心脏骤停患者院外急救成功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实施急救性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全体急诊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并对培训前后60例心肺复苏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麻醉科医师(对照组)和急诊科护士(治疗组)的开始实施气管插管所需时间、完成捅管时间、插管成功率及复苏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从决策到实施插管所需时间为(90±10)s(1~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9±3)min,(6~12)min,P〈0.05]。治疗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53.3%(16/30),显著高于对照组(13.3%,4/30,P〈0.01),而2组在完成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对急诊护士规范化培训,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术,由急诊护士在第一时间完成急救性气管插管是切实可行和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院外紧急医疗救援系统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1].院外急救行为即医务人员在院外急救过程中的行为,包括业务行为和道德行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各种灾害事故的频发,人们对院外急救的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加.同时,也出现了制约院外急救行为的不协调因素,阻碍了急救工作正常开展,降低了急救患者的抢救质量,严重影响急救医务人员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