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Q-开关Nd:YAG激光1 064nm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黄褐斑患者6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单纯应用Q-开关Nd:YAG激光1 064nm治疗;治疗组在应用Q-开关Nd:YAG激光1064nm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0.9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日1次,每次激光治疗后连续点滴5日。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12例,显效16例,好转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基本治愈9例、显效13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70.9%,两组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Q-开关Nd:YAG激光1 064nm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评价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IPL)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Q-开关激光与强脉冲光联合治疗组:40例,先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3次,再用强脉冲光治疗3次,间隔时间2个月;Q-开关激光治疗组:32例,采用Q-开关Nd:YAG(1064nm)激光治疗3次,间隔时间2个月;对照组:14例,采用中药祛斑面膜治疗,每周1次,连续4周1个疗程,总共完成6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后防晒。结果:Q-开关激光与强脉冲光联合治疗组:治愈9例(22.50%),显效18例(45.0%),总有效率为67.50%;Q-开关激光治疗组:治愈4例(12.50%),显效13例(40.62%),总有效率为53.12%;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2例(14.29%),总有效率为14.29%;Q-开关激光组与联合治疗组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联合治疗组色素沉着2例(5.0%),无增生性瘢痕;激光治疗组色素沉着3例(9.38%);对照组皮肤过敏1例(7.14%)。结论: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IPL)治疗黄褐斑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水光注射三联疗法联合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笔者医院门诊就诊的黄褐斑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接受水光注射三联疗法(玻尿酸2.5ml,氨甲环酸3ml,还原型谷胱甘肽1.5ml)3次,每2个月1次;Q开关1 064nm Nd:YAG激光(光斑直径6~7mm,能量密度3.0~4.06J/cm2)治疗3次,于每次水光治疗后1个月进行,两种治疗交替进行;对照组:仅接受Q开关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每月1次,共6次。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3.3%,对照组有效率5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水光注射三联疗法联合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皮肤肤质,淡化黄褐斑,效果明显优于单用Q开关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且安全性佳。但水光注射三联疗法联合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对黄褐斑的改善程度与治疗次数、术后肌肤的修复及保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Q开关Nd:YAG 1 064nm激光联合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黄褐斑临床诊断的105例患者均使用Q开关Nd:YAG 1 064nm激光治疗,其中治疗组53例加用中药面膜外敷,对照组52例单纯1 064nm激光治疗。连续治疗3个周期,评价临床疗效及色素沉着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随访1年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7.79%明显高于对照组69.23%,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色素沉着发生率3.77%明显低于对照组17.31%(P0.05)。结论:Q开关Nd:YAG 1 064nm激光联合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笔者科室2015年6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9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四组:A组:27例,采用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1次/月,共6次;B组:25例,采用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1 064nm 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激光治疗1次/月,共6次,中间穿插3~4次IPL治疗(治疗间隔2周);C组:31例,采用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长脉宽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1次/月,共6次;D组:26例,采用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长脉宽1 064nm 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长脉宽激光治疗1次/月,共6次,中间穿插3~4次IPL治疗(治疗间隔2周)。结果:D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D组疗效与B组、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临床上疗效仍好于B组、C组。结论:采用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长脉宽1 064nm 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能显著提高黄褐斑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2年10月,选取门诊就诊的黄褐斑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接受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对照组:仅接受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每次治疗后都辅以维C导入及胶原蛋白修复面膜外敷,每2周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同时口服氨甲环酸片,每日2次,每次250mg,连服半年。1个疗程结束即评判疗效,治疗期间及1个疗程结束后3个月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优于单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且不良反应少,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能量Q开关Nd:YAG激光联合点阵微针射频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在笔者医院皮肤科就诊的黄褐斑11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6)和对照组(n=58)。观察组:接受低能量Q开关Nd:YAG激光联合点阵微针射频治疗;对照组:仅接受低能量Q开关Nd:YAG激光治疗。观察组激光治疗后1个月,进行点阵微针射频第2次治疗,以此循环,各治疗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仅接受Q开关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1个月1次,共6次为1个疗程。采用改良的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Modified melas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mMASI)和医生整体评价法(Physician global assessment,PGA)评价治疗前和末次治疗3个月后的效果,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MASI的中位数下降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2.9 vs 1.8,P0.05),PGA评分优于"好"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68% vs 54%,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的点状色素减退和反弹性色素沉着的发生率较高。结论:对于亚洲人群黄褐斑患者,低能量Q开关Nd:YAG激光联合点阵微针射频治疗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微针导入类人胶原蛋白联合Q开关1 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选取门诊黄褐斑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激光组:15例,单用Q开关1 064nm激光治疗,1次/月,共治疗6个月;联合组:15例,采用微针导入类人胶原蛋白联合Q开关1 064nm激光治疗,激光治疗1次/月,两次激光治疗中间接受1次微针治疗,两种治疗交替进行,共治疗6个月。结果:治疗结束后,联合组MASI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73.3%)显著高于激光组(53.3%)(P0.05),联合组的满意率(60.0%)显著高于激光组(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微针导入类人胶原蛋白联合Q开关1 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疗效优于单用Q开关1 064nm激光治疗,且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芪参补气活血养颜汤联合Q开关Nd:YAG激光治疗女性黄褐斑的美学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黄褐斑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采用芪参补气活血养颜汤联合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治疗)和对照组38例(采用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皮肤状况,黄褐斑面积及颜色,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4.21%(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情绪低落、胸胁胀痛、经行乳胀、口苦咽干等上述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黑素指数、红斑指数及皱纹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黄褐斑面积及颜色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参补气活血养颜汤联合Q开关Nd:YAG1 064 nm激光能够提高黄褐斑治疗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皮肤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Q开关Nd:YAG 1 064nm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6月笔者科室治疗的120例黄褐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60例。其中A组采用Q开关Nd:YAG1 064nm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B组单独使用Q开关Nd:YAG1 064nm激光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黄褐斑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mMASI)、黑素指数(MCI)、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MAS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A组患者mMASI评分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面部MCI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面部MCI值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3%)与B组(3.33%)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开关Nd:YAG 1 064nm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优于单用Q开关Nd:YAG 1 064nm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Q开关1 064nmNd:YAG激光联合纳晶微针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于笔者科室就诊的86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3)和对照组(n=43)。治疗组:采用Q开关1 064nmNd:YAG激光联合纳晶微针导入氨甲环酸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Q开关1 064nmNd:YAG激光治疗,每次治疗间隔2周,4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MASI评分、临床疗效、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12周观察复发率。结果:治疗组MASI评分降低、有效率以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开关1 064nmNd:YAG激光联合纳晶微针导入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较单独使用激光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Q开关1 064 nmNd∶YAG激光联合氨甲环酸超声导入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2年8月在大足区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黄褐斑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原则平均将患者分为Nd∶YAG激光组、氨甲环酸组、联合治疗组,各20例。Nd∶YAG激光组采用Q开关1 064 nmNd∶YAG激光治疗,氨甲环酸组采用氨甲环酸超声导入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Q开关1 064 nmNd∶YAG激光治疗联合氨甲环酸超声导入治疗。比较三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均高于Nd∶YAG激光组、氨甲环酸组(P<0.05);治疗12周后,联合治疗组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MASI)明显低于Nd∶YAG激光组、氨甲环酸组(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总满意度高于Nd∶YAG激光组、氨甲环酸组(P<0.05);治疗后,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15.00%、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半年复发率低于Nd∶YAG激光组及氨甲环酸组(P<0.05)。结论:Q开关1 064 n...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结合Q开关1 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0月于笔者医院就诊的黄褐斑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给予Q开关1 064nm激光结合中医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单纯Q开关1 064nm激光治疗。两组对比治疗效果、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有效率为77.08%,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副反应。治疗组有2例出现色斑复发,复发率4.16%。对照组有12例出现色斑复发,复发率25.00%。结论:中医穴位注射结合Q开关1 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其疗效优于单用Q开关1 064nm激光,该方法治疗有效、复发率低,且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左旋维C联合Q开关Nd:YAG 1064 nm激光治疗更年期女性黄褐斑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9年2月于笔者医院皮肤科诊治的86例女性更年期黄褐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Q开关Nd:YAG 1064 nm激光治疗,每个月治疗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超声导入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Q开关1 064nm激光辅助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入组女性黄褐斑患者共280例,随机分两组,每组140例。治疗组:采用Q开关1 064nm激光辅助口服氨甲环酸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Q开关1 064nm激光治疗。治疗6个周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率46.43%,有效率75.00%;对照组基本治愈率17.86%,有效率32.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Q开关1 064nm激光辅助口服氨甲环酸可以提高黄褐斑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调Q1 064nm Nd:YAG激光联合LED红光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方法:30例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LED红光照射治疗,15min/次,2次/周。联合治疗组每周加做1次调Q1 064nm Nd:YAG激光治疗。疗程共5周,分别于治疗第1、3、5周时做疗效判定。结果:第1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改善,但两组患者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治疗组在治疗第3周、第5周后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Q1 064nm Nd:YAG激光联合LED红光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非剥脱性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对黄褐斑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对23例黄褐斑患者进行治疗,其光斑直径6 mm,脉宽5~7 ns,频率10 Hz,能量密度1.8~2.0 J/cm2.一般需8~10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1周.结果 23例经8~10次治疗后,黄褐斑明显淡化或消失,局部出现轻度充血,无水泡和结痂形成,基本治愈率达52.17%.5例出现眼睑紫癜,3 d后自行消退,无色素沉着及瘢痕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其中7例(占30.4%)出现复发,继续治疗仍然有效.结论 非剥脱性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治疗黄褐斑虽有复发,仍不失为一种比较可行的治疗方法 ,有一定效果,操作简单、安全,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非剥脱性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对黄褐斑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对23例黄褐斑患者进行治疗,其光斑直径6 mm,脉宽5~7 ns,频率10 Hz,能量密度1.8~2.0 J/cm2.一般需8~10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1周.结果 23例经8~10次治疗后,黄褐斑明显淡化或消失,局部出现轻度充血,无水泡和结痂形成,基本治愈率达52.17%.5例出现眼睑紫癜,3 d后自行消退,无色素沉着及瘢痕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其中7例(占30.4%)出现复发,继续治疗仍然有效.结论 非剥脱性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治疗黄褐斑虽有复发,仍不失为一种比较可行的治疗方法 ,有一定效果,操作简单、安全,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口服氨甲环酸联合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Q开关Nd:YAG激光器以大光斑低能量模式,波长1 064nm,光斑6~7mm,能量2.0~2.5J/cm~2对35例黄褐斑患者进行治疗,以治疗处呈现微红为治疗终点,每月1次,共治疗5次,同时口服氨甲环酸片0.25g/次,2次/d,连服4个月。结果:33例患者完成治疗,其中基本治愈9例(27.27%),显效19例(57.58%),好转4例(12.12%),无效1例(3.03%),总有效率达84.85%。患者耐受性好,无明显副作用。结论:口服氨甲环酸联合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低能量Q开关Nd:YAG激光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面部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寻常性痤疮患者,采用半侧面部对照观察,分为两组。治疗组:左侧面部,先用粉刺针清除皮损,再采用低能量Q开关Nd:YAG激光联合使用胶原贴敷料治疗;对照组:右侧面部,采用低能量Q开关Nd:YAG激光联合使用胶原贴敷料治疗。激光治疗两周1次,6次为1个疗程。98例患者均进行1个疗程的Q开关Nd:YAG激光治疗,观察治疗后皮损改善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痤疮皮损改善有效率(90.82%)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激光治疗后均配合使用胶原贴敷料,能明显缓解患者皮肤的灼热感及干燥敏感。结论:低能量Q开关Nd:YAG激光联合胶原贴敷料治疗面部寻常性痤疮,面部先用粉刺针清除皮损,联合治疗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