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与转归,指导临床诊治。方法通过对26例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其特点和规律。结果26例患者均以头痛为首发症状,颅神经损害19例。头颅MRI检查:16例未见明显异常,10例有异常发现,病变处硬脑膜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26例MR增强扫描均可见病变处硬脑膜呈明显强化。脑脊液检查中有6例压力轻度升高,12例白细胞升高(10×10^6/L~320×10^6/L),17例蛋白升高(0.5~1.0g/L)。原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均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以强的松维持治疗,继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根据其发病原因的不同,分别给予第三代头孢抗感染、更昔洛韦抗病毒或抗结核治疗,同时配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效果满意。治疗1个月后,头痛消失14例,减轻12例,颅神经麻痹痊愈10例,好转9例。随访半年,复发4例,死亡1例。结论肥厚性硬脑膜炎病因复杂,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MRI+增强、脑脊液检查可明确诊断,原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单纯应用激素有效,继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则以病因治疗为主,可配合小剂量激素。 相似文献
2.
<正>肥厚性硬脑膜炎是一种罕见的炎症性疾病,以硬脑膜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性增厚、压迫周围组织而导致的各种临床症状为特征[1]。本病早期症状多不典型,常规颅脑磁共振成像(MRI)平扫表现也不明显,单凭临床症状极易误诊[2]。本文收集肥厚性硬脑膜炎8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现结合文献资料,重点分析MRI表现特征,以期帮助临床医生提高认识,减少漏诊或误诊。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余姚市中医医院及苏北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经临床随访证实的肥厚性硬脑膜炎8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2]:有慢性头痛,可伴颅神经麻痹或损害症状;脑脊液压力增高或正常, 相似文献
3.
4.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19,(7)
<正>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IgG4-RD)作为一种全身系统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及组织。关于胰腺的IgG4相关性疾病研究较早,报道较多,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改变以及治疗等已有较全面的认识;而对于发生在涎腺的IgG4相关性疾病即IgG4相关性涎腺炎(IgG4-related sialoadenitis)研究较少,且容易与干燥综合征、慢性非特异性涎腺炎及淋巴瘤等多种疾病混淆,正确的诊断及区分这一类疾病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因此现对笔者所在医院发现的1例IgG4相关性涎腺炎结合既往研究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临床病理观察,从而进一步认识该类疾病。 相似文献
5.
6.
IgG4相关性肾病是近年发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不清,该病临床上多变现为蛋白尿,急、慢性肾衰竭,病理上表现为肾小管损伤,影响上可见肾皮质多发性病灶,该病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本文就IgG4相关性肾病做一介绍,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33岁,苗族,已婚。因顽固性持续头痛,阵发性加剧3年,伴恶心、呕吐加重半年于2003年7月18日收入我院神经内科治疗。三年前不明诱因出现头痛,疼痛始发于左上颌窦处,继之双眼胀痛,并向两颗侧放射,最后扩散至整个头部,为持续性头痛,阵发性加剧,头痛剧烈持续约1~2小时,每日2~3次,性质难以描述,服止痛药可缓解。 相似文献
8.
9.
IgG4相关性疾病,包括各种以 IgG4开头命名的多种器官相关疾病,可出现单发或多发的淋巴结肿大,称为 IgG4相关性淋巴结病。 IgG4相关性淋巴结病分为 5个显微镜下亚型,它们都具有 IgG4免疫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的特点。 IgG4相关性淋巴结病需要与多种疾病相鉴别,例如多中心 Castleman病( MCD)、反应性淋巴结病、 Rosai?Dorfman病、特发性结节内假瘤( IIPs)和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IMT)、结节病、恶性肿瘤尤其是淋巴瘤等。因 IgG4相关疾病多数对糖皮质激素敏感,因此早期诊断 IgG4相关性淋巴结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11.
肥厚性硬膜炎(hypertrophic pachymeningitis, HP)是一种硬脊膜慢性纤维化炎性病变, 该病临床少见, 分为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 HCP)、肥厚性硬脊膜炎(hypertrophic spinal pachymeningitis, HSP), 两者可同时存在。分为继发性和特发性, 很可能与免疫因素相关, 治疗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和手术。病理是诊断金标准, 核磁增强表现可协助诊断。现报道威海市中心医院1例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脊膜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肥厚梗阻型与非梗阻型心肌病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2003—2006年入院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112例,其中肥厚梗阻型心肌病54例,非梗阻型58例,对比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平均追踪随访(4.5±2.8)年。结果:肥厚梗阻型与非梗阻型心肌病病人在年龄、家族史、合并症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梗阻型患者中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梗阻型。梗阻型患者胸闷、心脏杂音等表现较为多见,其他症状、体征及临床转归在梗阻型和非梗阻型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移(SAM征)、左心室流出道最大压差(LVOT)、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二尖瓣返流等方面肥厚梗阻型心肌病与非梗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临床事件发生率低,且两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肥厚梗阻型与非梗阻型心肌病病人在年龄、家族史、合并症等方面差别不显著。通过积极、以β阻滞剂为主的药物治疗,临床事件及心脏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与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MRA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35例患者均表现为偏瘫,其中面部和上下肢同时受累16例(45.7%),上下肢同时受累11例(31.4%),面部及上肢受累3例(8.6%),单纯面部受累2例(5,7%),面部及下肢受累2例(5.7%),单纯上肢受累1例(2.9%)。MRA影像学特征及脑梗死类型:29例(82.9%)患者表现为病变侧MCA中度以上狭窄,6例(17.1%)表现为MCA闭塞。30例(85.7%)表现为缺血性梗死灶,其中深部小梗死最为常见(53.3%),其次为交界区梗死(26.7%),皮层区域内脑梗死相对较少(20.0%)。结论偏瘫是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部和上下肢同时受累;深部小梗死是影像学脑梗死常见的类型。 相似文献
16.
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 RPF)发病率低, 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周围的纤维肿块, 通常包围输尿管, 导致输尿管阻塞[1]。免疫球蛋白(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多器官炎症性疾病, 其特点是升高IgG4水平、大量淋巴细胞和IgG4+浆细胞浸润, 器官受累纤维化[2], 主要累及泪腺、甲状腺、胰腺、胆管、肺等脏器[3]。一部分该病的患者腹膜后软组织出现了纤维硬化, 即IgG4相关性RPF。该病发病率低, 最近几年才开始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可能与免疫介质有关, 该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 病理标本难以获取, 容易漏诊误诊, 但该病对激素反应良好[4]。如果在发病早期就能被检出, 及时给予治疗, 就可以减少由于周围脏器受累导致的并发症, 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痛苦。现对1例IgG4相关性RPF的病例资料及超声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老年期躁狂症临床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和归纳总结29例老年期躁狂症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表明:老年性躁狂症的发病诱因、临床症状、疾病转归以及治疗情况均有别于一般躁狂症,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关系。方法:观察其早期主要临床表现及体征变化,并结合辅助检查,提高早期确诊率,减少漏诊、误诊病例。结果:糖尿病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存在着一定联系。结论:对于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结合病例特点综合分析,准确及时诊断及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