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多形红斑(SJS)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致病因素、发生规律、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对42例SJS和20例TEN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JS组和TEN组患者中,药物为最常见病因。致敏药物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抗癫痫药(29.03%)、别嘌呤醇(16.13%)及抗生素(16.13%)。SJS与TEN的黏膜损害率均为100%,TEN组的皮损范围、损害程度、黏膜病变均较SJS组更广泛、更严重,TEN的日、最大糖皮质激素用量均高于SJS。结论药物是SJS和TEN发病最主要的原因。TEN患者较SJS患者病变广泛且严重。别嘌呤醇与卡马西平应用需谨慎,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重症药疹44例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致病因素、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按型别、致敏药物分类回顾性分析44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4例重症药疹患者中重症多形红斑型21例(47.7%),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9例(20.5%),剥脱性皮炎型10例(22.7%),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4例(9.1%)。致敏药物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抗癫痫药(36.4%)、别嘌呤醇(22.7%)及抗生素(20.5%)。抗癫痫药致敏患者年龄小于别嘌呤醇及抗生素所致者,别嘌呤醇致敏者潜伏期长于抗癫痫药及抗生素所致者。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的糖皮质激素用量大于其他几种类型重症药疹。结论重症药疹患者中重症多形红斑型发病率最高,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发病率最低。抗癫痫药、别嘌呤醇、抗生素为主要致敏药物。  相似文献   

3.
张勤 《全科护理》2013,(29):2761-2761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重症药疹具有皮损广泛、黏膜损害明显、导致严重内脏损害、致死率高等特点。重症药疹包括重症多形红斑型(SJS)、大疱性表皮松解型又称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TEN)、剥脱性皮炎型(ED)及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ESS)。现将10例抗癫痫药物致药物热合并重症药疹患儿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用药与药疹发生的关系,对比药疹的临床类型和致敏药谱在最近七年与过去十年的变化.方法:对我科2003-2010年收治的196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我科1984-1994年的198例药疹患者的资料进行时比.结果:本次调查的196例患者中占比例较大的是多形红斑型药疹52例(26.5%)、发疹型药疹49例(25.0%)、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41例(20.9%).对比既往资料,多形红斑型、重症多形红斑型、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在所有药疹病例中的比率升高(均P<0.05).191例患者的致敏药可被确定.其中占致敏药比例较高的依次是抗生素、别嘌呤醇、抗惊厥药、中药类药物和解热镇痛药.中药类多引起轻症药疹,别嘌呤醇引致的药疹多为重症药疹(均P<0.05).与既往资料相比,别嘌呤醇、卡马西平、中药类药物、头孢类及喹诺酮类在致敏药中的比例明显升高(均P<0.05),而青霉素类和四环素类在致敏药中的比例下降(均P<0.05).结论:我院药疹的致敏药物谱近年来已有一定的变化,是药疹临床类型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重症药疹的治疗与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症药疹是一种常见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系指药物通过注射、口服、吸人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反应。重症药疹主要包括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TEN),重症多型红斑型(SJS)及剥脱性皮炎型(ED)三种类型,患者发病急、病情重,是皮肤科的急诊,常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如治疗、护理不  相似文献   

6.
住院药疹1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药疹的常见致敏药物、临床表现及转归。方法:对11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潜伏期平均为10.2d,重复用药潜伏期人武部在1d内。致敏药物主要有,青霉素34例,解热镇痛药14例,磺胺10例,别嘌呤醇9例,卡马西平8例等。疹型9种,主要有麻疹样型34例,解热例等。重症药疹以别嘌呤醇和卡马西平为主,占50.0%。2例死于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20%)。结论:致敏药物以青霉素、  相似文献   

7.
<正>重症药疹(severe drug eruption,SDE)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出现泛发皮损、明显全身中毒症状、多系统脏器受累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包括重型多形性红斑(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drug rash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药物引起的迟发性多脏器过敏综合征(drug-induced delayed multiorgan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DMOHS)及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cute generalized exanthematous pustulosis,  相似文献   

8.
住院药疹患儿110例临床表现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骆志辉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9):2281-2282
目的:探讨住院儿童引起药疹(drug eruption)的具体药物、临床表现和治疗、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10例药疹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防.结果:药疹类型以麻疹型、荨麻疹型为主(两者相加占60.0%),重症药疹较少.致敏药物以抗生素最多,占80.0%;解热镇痛药物占8.2%,磺胺类药物占5.5%,生物制品占3.6%.结论:导致药疹的药物以抗生素类最多,其中以青霉素类为主,其次为头孢菌素类.临床多表现为麻疹型或荨麻疹型.治疗以抗过敏、停用致敏药物为原则,重症者予小到中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重症药疹主要包括中毒性表皮松解坏死(TEN)型药疹,剥脱性皮炎(ED)型和重症多型红斑(SJS).我院皮肤科自2000-05~2004-12共收治重症药疹24例,经全力抢救无一例死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62例皮肤口腔黏膜综合征(SJS)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物疹(TEN)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本院确诊为SJS或TEN的患者62例,给予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支持治疗及规范的专科护理,根据SCORTEN评分系统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结果]引起SJS/TEN最常见的药物为非甾体类抗炎药(26例)、抗癫痫药(15例)、抗生素类(13例)、中药(3例)、别嘌呤醇(2例),乙型肝炎疫苗(1例),不详2例.患者SCORTEN评分平均(0.97士1.15)分,预期病死率9.13%(6/62),实际病死率3.23%(2/62).1例TEN皮损愈合后死于艾滋病(SCORTEN评分3分),1例TEN患者死于大肠埃希菌败血症(SCORTEN评分5分).[结论]对TEN/SJS标准规范的专科护理能明显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欧洲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和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研究TEN和SJS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探讨此类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1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临床资料完整的TEN和SJS患者215例,按受累皮肤的体表面积(BSA)予以区分TEN、SJS、SJS/TEN重叠综合征。同时基于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分,探讨TEN和SJS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结果 TEN和SJS患者入院时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64.19%(138/215)。其中,年龄(χ2=7.198,P<0.01)、SCORTEN((χ2=18.843,P<0.01)、致敏药物((χ2=13.169,P<0.01)、皮损面积(χ2=119.245,P<0.01)、黏膜受累部位(χ2=8.241,P<0.01)对于TEN和SJS患者发生营养风险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12.
正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又称重症多型红斑,与皮肤松解症(TEN)是一组严重的皮肤黏膜反应,临床特点为水疱、表皮剥脱和多部位的黏膜炎症,常伴有系统功能的紊乱[1],引起SJS/TEN的致敏药物以抗癫痫药(卡马西平)、解热镇痛药、抗生素、中药、抗痛风药等为常见[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主要生化表现为血糖异常升高,血、尿酮体升高以及代谢性酸中毒。DKA常见易感因素是感染,漏注胰岛素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电切术后重症药疹伴多系统器官损害1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药物通过内服、注射或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皮肤粘膜反应,称为药物性皮炎或药疹。重症药疹是少见的、威胁生命的疾病,包括重症多形红斑(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和剥脱性皮炎。剥脱性皮炎是严重型药物性皮炎,起病急,常伴有寒战、高热。患者全身皮肤脱屑呈鳞片状或落叶状,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剥脱,炎性显著,重症患者常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曾收治1例前列腺电切术后重症药疹伴多器官损害的患者,现将治疗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Stevens-Johnson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和中毒性表皮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以提高对SJS/TEN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7例SJS/TEN患者的临床表现、疾病严重程度、眼部受累程度、致敏药物、治疗方案及临床结局。  结果  患者年龄26~81岁, 均伴有黏膜损害, 致敏药物以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惊厥药及别嘌醇为主, 7例均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 治愈6例, 死亡1例。  结论  SJS/TEN是一组累及全身皮肤黏膜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 病死率高, 早期足量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人免疫球蛋白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伴有系统疾病的患者预后较差。眼部损伤与疾病严重程度具有不同步性, 需及早给予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5.
药疹患者1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敏华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5):1770-1771
目的:评估近6年来我院药疹患者的类型及常见致敏药物.方法:对147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或可能引起药疹的药物有13种,其中以抗生素居首位,皮疹类型以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占首位,重症药疹主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抗痛风类及抗癫痫类药.结论:临床医师应用上述药物时要特别警惕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骆志辉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1):2281-2282
目的:探讨住院儿童引起药疹(drugeruption)的具体药物、临床表现和治疗、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10例药疹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防。结果:药疹类型以麻疹型、荨麻疹型为主(两者相加占60.0%),重症药疹较少。致敏药物以抗生素最多,占80.0%;解热镇痛药物占8.2%,磺胺类药物占5.5%,生物制品占3.6%。结论:导致药疹的药物以抗生素类最多,其中以青霉素类为主,其次为头孢菌素类。临床多表现为麻疹型或荨麻疹型。治疗以抗过敏、停用致敏药物为原则,重症者予小到中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17.
285例住院药疹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松  王强 《中国临床医学》2003,10(6):845-846,850
目的:探讨药疹发生发展的规律。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皮肤科自1995年以来收治的住院药疹285例.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疹型、致敏药物、潜伏期、药物反应史、并发症、治疗方法及转归。结果:性别男女之比1:1.33。年龄以40~49岁组最多。药疹类型以荨麻疹型最常见。致敏药物以抗生素及解热镇痛药最常见。潜伏期最长28d,最短10min。既往有药物过敏史的病例占29.2%。药疹合并内脏器官反应的病例占相当比例。284例治愈,仅1例死亡。结论:近年来药疹类型及致敏药物发生明显变化。并发症常见。首选激素治疗,预后佳。  相似文献   

18.
药疹是药物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重症药疹是指皮损广泛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内脏受累的药疹.临床上重症药疹包括重症多形红斑型(erythema multiforme major,EMM)、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和剥脱性皮炎型(exfolialive dermatitis,ED)3种类型.重症药疹病情严重,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常规内科治疗方法疗效不显著[1].为了研究免疫吸附血液灌流对重症药疹的临床应用,现对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50例重症药疹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药疹住院患者5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药疹致敏药物和皮疹类型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8年528例药疹住院病例,统计其致敏药物类别及药疹类型。结果:前三位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解热镇痛药和抗痛风药;常见皮疹类型为猩红热样发疹型,其次为荨麻疹型,多形红斑型居第三位。结论:由于临床用药的发展变化,药疹的致敏药物类别及皮疹类型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5801基因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收集本院服用别嘌呤醇患者及因服用别嘌呤醇引起不同程度皮肤不良反应的的病例,检测其HLA-B*5801基因的携带情况,分析别嘌呤醇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5801基因的相关性。结果服用别嘌呤醇患者的HLA-B*5801基因携带率为11.9%,发生严重皮肤不良反应患者的该基因携带率高达50%(χ2=20.51,P0.05),出现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TEN)的患者100%携带有HLA-B*5801基因。结论别嘌呤醇引起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5801基因有密切相关,建议首次服用别嘌呤醇患者检测HLA-B*5801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