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大鼠胰腺脂质浸润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4)与高脂饲料组(n=36),分别用普通饲料及高脂饲料喂养。24周后,从高脂组大鼠中根据体重选取肥胖大鼠,肥胖大鼠再随机分为肥胖模型组(n=14)及奥曲肽干预组(n=16)。奥曲肽干预组大鼠连续8 d每12 h皮下注射奥曲肽40 mg/kg BW。实验结束后测定大鼠体重、身长,测定空腹血糖(FPG)、血胰岛素、TG、TC、HDL-C水平及胰腺组织TG和游离脂肪酸(FFA)含量,计算HOMA指数。测定胰腺组织匀浆液生长抑素(SST)水平,测定胰腺脂肪分化相关蛋白(ADFP)表达水平,观察胰腺的病理改变及脂质浸润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大鼠比较,肥胖组大鼠的体重、Lee’s指数、FPG、胰岛素、TG、TC水平及HOMA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HDL-C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胰腺组织TG及FFA含量显著升高(P0.05),胰腺组织匀浆液SST水平显著降低(P0.05),ADF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胰腺小叶内出现明显脂肪浸润。奥曲肽干预组大鼠的体重、FPG、胰岛素、TG、TC水平及HOMA指数较肥胖组大鼠显著降低(P0.05),胰腺组织TG及FFA含量显著降低(P0.05),胰腺组织匀浆液SST水平显著升高(P0.05),ADF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胰腺小叶内脂肪浸润程度减轻。结论奥曲肽可通过降低血脂及血糖水平,降低胰腺ADFP的表达水平而改善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大鼠胰腺脂质浸润和脂代谢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胰腺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硫辛酸(LA)对高脂饲料小鼠血糖、血脂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24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正常饲料),高脂组(高脂饲料),LA组(高脂饲料+0.1%LA),6周后测定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糖脂代谢指标以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C)等抗氧化指标,同时用Affymetrix MOE430A基因芯片分析肝脏抗氧化、糖脂代谢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结果与高脂组相比,LA组MDA含量显著降低,TAC明显升高(P<0.05)。LA显著降低血浆TG、TC、LDL-C和FPG、FINS的水平(P<0.05),MDA含量与HDL-C/TC(r=-0.47,P<0.05)和胰岛素抵抗指数(r=0.74,P<0.05)显著相关。硫辛酸改变高脂组自由基/氧化应激、糖脂代谢相关通路大部分响应基因的表达水平。结论高脂引发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硫辛酸通过直接清除自由基以及恢复自由基/氧化应激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解除氧化应激而有助于防治高脂引发的糖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3.
Ren Y  Li Y  Zhao Y  Yu F  Zhan Z  Yuan Y  Yang J 《卫生研究》2011,40(4):495-497
目的观察22.5mg/kg BW白藜芦醇对C57BL/6J小鼠血清和肝脏脂质的影响。方法 3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组和高脂+白藜芦醇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喂饲基础饲料,高脂组和高脂+白藜芦醇组喂饲高脂高胆固醇饲料。高脂+白藜芦醇组每日经灌胃给予22.5mg/kg BW白藜芦醇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进行干预,正常对照组和高脂组均给予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干预8周后测定小鼠血清TC、TG、HDL-C和LDL-C水平,肝脏TC和TG水平,并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高脂组和高脂+白藜芦醇组小鼠血清TC、LDL-C和HDL-C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脂组血清TC和LDL-C水平还高于高脂+白藜芦醇组(P<0.05),但高脂组和高脂+白藜芦醇组小鼠血清TG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脂组小鼠肝脏TC水平高于高脂+白藜芦醇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22.5mg/kg BW白藜芦醇可以降低喂饲高脂饲料的C57BL/6J小鼠体内胆固醇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谷豆复合物、谷豆复合膳食纤维和全谷物玉米膳食纤维(DF)对脂代谢紊乱大鼠血脂及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及其对大鼠肝组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mRNA表达的影响,比较谷豆复合物、谷豆复合DF与单一谷物DF改善脂毒性效果。方法 5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高脂模型组、谷豆复合物组、谷豆复合DF组和玉米DF组;以相应的饲料连续喂养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FAS等指标,测定各组大鼠肝脏SREBP-1c mRNA的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高脂模型组的大鼠血清TC、TG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高脂模型组相比,谷豆复合物组、谷豆复合DF组和玉米DF组大鼠血清TC、TG水平显著降低(P0.05);HDL-C水平显著高于高脂模型组,大鼠肝脏脂肪酸合成酶活性及SREBP-1c的表达显著降低。结论谷豆复合膳食纤维可改善脂代谢紊乱大鼠的血脂水平,降低FAS活性及SREBP-1c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高脂饮食大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和caveolin-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健康成年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高脂血症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姜黄素低剂量组(高脂饲料+姜黄素100mg/kg.bw/d)、姜黄素高剂量组(高脂饲料+姜黄素200mg/kg.bw/d)。分别于实验开始前1d、实验第8周末禁食12h后,测血清TC、TG、LDL-C含量的变化。同时Western-Blot印迹法检测大鼠血管壁caveolin-1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血症模型组的TC、TG、LDL-C分别由对照组的(1.58±0.25)、(0.55±0.06)、(0.49±0.06)mmol/L升高到高脂饮食组的(3.47±0.35)、(0.92±0.07)、(0.88±0.04)mmol/L,并伴随caveolin-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3.25倍。姜黄素的介入能降低高脂饮食大鼠TC、LDL-C、TG的含量以及促进其caveolin-1的表达(P0.05)。结论姜黄素具有降低高脂饮食大鼠TC、LDL-C、TG含量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caveolin-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绿茶多酚(GTPs)对高糖高脂饮食大鼠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CON)、高糖高脂组(HG)、GTPs干预组(低、中、高剂量绿茶多酚组,G1、G2、G3)。CON组大鼠给予普通饲料,HG组及GTPs干预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100d后处死所有大鼠,测定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肾组织匀浆液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免疫印记法测定肾皮质PAI-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G组大鼠血清TC、TG、LDL-C水平和肾皮质MDA含量比CON组明显升高(P<0.05)。与HG组相比GTPs干预组血清TC、TG及LDL-C水平和肾皮质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T-AOC、SOD、GSH-Px水平升高(P<0.05)。高糖高脂饮食大鼠肾皮质PAI-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GTPs可以逆转高糖高脂饮食所导致的大鼠肾皮质PAI-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但三个剂量GTPs干预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别。结论绿茶多酚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抗氧化作用、以及降低PAI-1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从而保护肾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GSPE)对高脂饮食大鼠胸主动脉壁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mRNA表达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高脂组、吡格列酮组、原花青素组。每组8只,其中吡格列酮组为阳性对照组。对照组饲基础饲料,其他3组饲高脂饲料。各组在饲喂饲料的同时,灌胃给相应的干预剂,吡格列酮和原花青素灌胃量分别是10mg/(kg.d)、100mg/(kg.d),吡格列酮组和高脂组灌蒸馏水。在0周、3周、6周空腹尾静脉采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实验期末,取大鼠胸主动脉组织,保存于-70℃。运用RT-PCR检测PPARγ的mRNA表达水平,EMSA检测NF-κB活性。结果(1)高脂组较对照组大鼠血清TC、TG水平含量明显升高(P<0.05)。原花青素组和吡格列酮较高脂组血清TG、TC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原花青素组与吡格列酮组、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2)高脂组与对照组相比,PPARγ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胸主动脉壁NF-κB活性明显升高。(3)吡格列酮组与高脂组比较,胸主动脉壁PPARγ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4)原花青素组与高脂组比较,胸主动脉壁PPARγ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NF-κB活性显著降低。结论原花青素具有预防血清TG、TC升高的作用;原花青素能通过预防高脂状态下大鼠胸主动脉壁PPARγmRNA表达下调,抑制NF-κB的激活。  相似文献   

8.
张琨  高峰  张晶莹  宋昕恬  吴晓刚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748-2750
目的研究一种纳豆银杏叶保健品对高脂血症大鼠有否调节血脂的作用。方法分别以210、420、840 mg/(kg.d)3个剂量纳豆银杏叶保健品同时喂饲高脂饲料的大鼠30 d;另设高脂饲料对照组和喂饲普通饲料的溶剂对照组,同时给予相同灌胃量的纯水;实验结束后空腹取血,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各组差异。结果 840、420 mg/(kg.d)剂量组的TC、TG与高脂对照组比较有所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纳豆银杏叶保健品能够调节高脂血症大鼠的TC、TG水平。  相似文献   

9.
向雪松  刘岩  张雪松  张文众  王竹 《卫生研究》2015,(2):185-189,195
目的探讨生物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以及糖代谢关键限速酶葡萄糖激酶(GCK)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1(PCK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90只健康Wistar大鼠根据血糖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生物素低、中、高剂量组)。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维持饲料,蒸馏水灌胃;模型组给予高脂高糖饲料,蒸馏水灌胃;生物素各剂量组给予高脂高糖饲料同时分别给予生物素0.6、3.0和6.0 mg/kg BW灌胃。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2月后,应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于造模第10周进行OGTT实验后,处死大鼠。检测血糖、血清胰岛素、肝糖原、肌糖原等指标,用RT-PCR方法检测糖代谢关键限速酶GCK、PCK1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生物素各剂量组对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没有影响,但生物素高剂量组血糖曲线下面积明显下降(P<0.05),餐后30 min血糖值也显著降低(P<0.05)。生物素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肌糖原含量明显下降(P<0.05)。生物素对糖代谢关键限速酶GCK、PCK1的表达有影响,分别出现了明显的基因表达上调和下调(P<0.05)。结论生物素可能通过影响糖代谢关键酶GCK和PCK1的活性,促进糖酵解和糖原合成而抑制糖异生,从而影响餐后血糖应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Oligomeric proanthocyanidin,OPC)干预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小鼠48只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A:对照组(Control);B:Con+OPC组;C:高脂组(High fat,HF);D:HF+OPC组,其中B和D组给予OPC(100 mg/kg/d)干预10周。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以及肝脏TC和TG的水平,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肝脏脂质代谢关键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HF组小鼠血清TG、TC、ALT以及肝脏TG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OPC干预显著降低HF组小鼠血清TC水平、ALT活性以及肝脏TC和TG含量(P0.05),提高HF组小鼠肝脏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1,ABCA1)mRNA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OPC干预能够有效改善高脂饮食小鼠血清和肝脏脂质代谢紊乱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亚硒酸钠与核黄素联合暴露对高脂饮食雄性大鼠血脂及血清肝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只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和高脂组(50只),分别给予基础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将50只高脂组大鼠按照血脂水平和体重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高脂对照组、1.84μg/kg亚硒酸钠+0.70 mg/kg核黄素干预组、18.40μg/kg亚硒酸钠+0.70 mg/kg核黄素干预组、1.84μg/kg亚硒酸钠+3.50 mg/kg核黄素干预组和18.40μg/kg亚硒酸钠+3.50 mg/kg核黄素干预组,每组10只。采用灌胃方式进行染毒,同时,空白对照组和高脂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染毒容量为10 ml/kg,每天1次,连续60 d。分别于第0(染毒前)、20、40、60天,测定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于第60天,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的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染毒期间高脂对照组及各干预组大鼠血清TC、TG、LDL-C的水平均升高,除第60天时1.84μg/kg亚硒酸钠+0.70 mg/kg核黄素干预组大鼠血清TG水平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HDL-C水平均未见显著变化。与高脂对照组相比,第20、40天时1.84μg/kg亚硒酸钠+0.70mg/kg核黄素干预组大鼠血清TC、TG的水平及1.84μg/kg亚硒酸钠+3.50 mg/kg核黄素干预组大鼠血清TG的水平以及第60天时1.84μg/kg亚硒酸钠+0.70 mg/kg核黄素干预组大鼠血清TC、TG、LDL-C的水平及18.40μg/kg亚硒酸钠+0.70mg/kg核黄素干预组大鼠血清TC的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干预组大鼠血清HDL的水平均无明显改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脂对照组、18.40μg/kg亚硒酸钠+0.70 mg/kg核黄素干预组和1.84μg/kg亚硒酸钠+3.50mg/kg核黄素干预组大鼠血清ALT的水平以及高脂对照组、18.40μg/kg亚硒酸钠+0.70 mg/kg核黄素干预组和18.40μg/kg亚硒酸钠+3.50 mg/kg核黄素干预组大鼠血清AST的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脂对照组相比,仅1.84μg/kg亚硒酸钠+0.70 mg/kg核黄素干预组大鼠血清ALT的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4μg/kg亚硒酸钠+0.70 mg/kg核黄素干预组、18.40μg/kg亚硒酸钠+0.70 mg/kg核黄素干预组以及1.84μg/kg亚硒酸钠+3.50 mg/kg核黄素干预组大鼠血清AST的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量亚硒酸钠与核黄素联合暴露可以拮抗高脂饮食所致雄性大鼠血脂及血清肝生化指标的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标本配穴”电针和饮食控制对肥胖大鼠HPA轴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M)给予高脂喂养,电针组(E)高脂喂养的同时给予“标本配穴”电针治疗,限食组(R)每只给予对照组摄食量的70%,电针+限食组(E+R)给予“标本配穴”电针结合饮食控制干预治疗,共干预8周。检测各组大鼠体重(BW)、血清糖脂(FPG、FINS、TG、TC)和ACTH、CORT水平变化,并检测下丘脑CRH含量。结果 (1) 与N组比较,M组BW及FPG、FINS、TG和TC均明显增加(P <0.01),与M组比较,3个电针和饮食干预组BW及FPG、FINS、TG和TC均明显下降(P <0.01),且E+R组下降程度优于E组和R组(P <0.05);(2) 与N组比较,M组下丘脑CRH及血清ACTH、CORT均明显升高(P <0.01),与M组比较,3个电针和饮食干预组CRH、ACTH及CORT均明显下降(P <0.01),且E组效果优于R组(P <0.05),而E+R组与E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大鼠表现出HPA轴功能亢进,拮抗HPA轴亢进可能是“标本配穴”电针和饮食控制发挥减肥、改善糖脂代谢作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孕哺期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和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联合暴露对大鼠仔鼠血压、血脂、空腹血糖的影响,观察生命早期同时暴露PM2.5和HFD对子代发育的影响。方法 成年SD大鼠按照雌雄2[DK]∶1进行交配,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C组)、高脂饮食组(HFD组)、PM2.5低暴露组(L-PM2.5组)、PM2.5高暴露组(H-PM2.5组)、高脂饮食+PM2.5低暴露组(HFD+L-PM2.5组)和高脂饮食+PM2.5高暴露组(HFD+H-PM2.5组)。对照组和PM2.5低、高暴露组给予普通饲料,其余给予高脂饲料。PM2.5染毒采用细颗粒物在线浓缩和动物染毒系统,低、高暴露剂量分别设为室外大气PM2.5浓度的2倍和4倍。母鼠从孕0日开始染毒,每天5h,每周5d,直至仔鼠出生后第21d(Postnatal day,PND21),记录仔鼠体长和尾长,测量仔鼠的血压、心率,检测空腹血糖、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结果 PND21雄鼠HFD组、HFD+L-PM2.5组、HFD+H-PM2.5组体长较CC组增加,PND21雌鼠HFD+L-PM2.5组尾长较L-PM2.5组增加(P<0.05)。析因分析显示,PM2.5(F=3.492,P<0.05)和HFD(F=4.346,P<0.05)均使雌鼠收缩压升高,二者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HFD使雄鼠收缩压(F=9.259)、舒张压(F=5.981)、平均动脉压(F=7.754)升高(P均<0.05),HFD+H-PM2.5组雄鼠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高于CC组(P<0.05),PM2.5和HFD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PM2.5、HFD使雌鼠(F值分别为13.346,32.277,P均<0.05)、雄鼠血清甘油三酯(F值分别为5.723,10.360,P均<0.05)均升高,HFD+H-PM2.5组雌雄仔鼠甘油三酯含量均高于CC组,两者对雌鼠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存在协同作用(F=8.651,P<0.05),对雄鼠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各组仔鼠空腹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2.5和HFD联合暴露能引起PND21仔鼠血压、血脂升高,二者对血压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对雌性仔鼠血脂的影响存在协同作用。PM2.5和HFD对血压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铅与高脂饮食暴露对大鼠脑皮质的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将40只健康成年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饮食组、铅暴露组、铅+高脂饮食组,每组10只;其中,对照组、铅暴露组饲喂普通饲料(脂肪≥4%,碳水化化合物≤8%);高脂饮食组及铅+高脂饮食组饲喂高脂饲料(脂肪:45.65%,碳水化合物:37.89%)。对照组及高脂饮食组大鼠自由饮用800 mg/L的乙酸钠溶液,铅暴露组及铅+高脂饮食组大鼠自由饮用800 mg/L的乙酸铅溶液,连续染毒9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对大鼠进行学习记忆能力测试;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大鼠脑皮质铅含量;测定血清中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以及脑皮质中抑制羟自由基能力、谷胱甘肽-S转移酶(GSH-ST)活力和过氧化氢、微量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铅暴露组与铅+高脂饮食组大鼠第2天逃避潜伏期延长,高脂饮食组、铅暴露组及铅+高脂饮食组大鼠第3天逃避潜伏期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铅+高脂饮食组大鼠第2、3天逃避潜伏期大于高脂饮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铅暴露组相比,铅+高脂饮食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虽有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铅暴露组与铅+高脂饮食组大鼠皮质中的铅含量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脂饮食组比较,铅+高脂饮食组大鼠皮质中的铅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铅+高脂饮食组大鼠皮质中的铅含量仅略高于铅暴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组与铅+高脂饮食组大鼠血清中TG、LDL的含量均增加,HDL的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铅暴露组大鼠血清中TG、LDL、HDL的含量均无明显改变。与铅暴露组相比,铅+高脂饮食组大鼠血清中TG、LDL的含量均增加,HDL的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脂饮食组、铅暴露组和铅+高脂饮食组大鼠皮质中AGEs的含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铅+高脂饮食组比较,高脂饮食组、铅暴露组大鼠皮质中AGEs的含量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脂饮食组、铅暴露组比较,铅+高脂饮食组大鼠皮质中AGEs的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皮质中过氧化氢的含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脂饮食组、铅暴露组、铅+高脂饮食组大鼠皮质中抑制羟自由基能力、GSH-ST活力、GSH含量均降低,除高脂饮食组抑制羟自由基能力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铅+高脂饮食组比较,高脂饮食组和铅暴露组大鼠皮质中抑制羟自由基能力和GSH含量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SH-ST活力均无明显改变。结论铅和高脂饮食暴露可损伤皮质抗氧化能力,导致氧化损伤的程度加重;铅和高脂饮食联合暴露后大鼠皮质的氧化损伤程度更加严重,提示铅可促进高脂饮食人群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大鼠2型糖尿病(T2DM)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治疗作用。方法高糖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T2DM并发NAFLD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治疗组,每组16只,并设立正常对照组20只。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125mg/(kg·d)灌胃治疗。于实验第16(治疗后8周)、20周(治疗后12周)末分批处死大鼠,检测肝功能、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和血脂水平,光镜下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学形态,分别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组织UCP-2蛋白和UCP-2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转氨酶、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及血脂水平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肝脏于第16周末出现不同程度脂肪变性,第20周末出现严重脂肪变性;肝组织UCP-2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P均〈0.01),UCP-2mRNA表达于第16周末[(1.789±0.301)VS(0.245±0.087),t=11.02,P〈0.011和20周末[(1.989±0.207)VS(0.262±0.058),t=17.93,P〈0.01]均高于正常组,以20周末更为明显。在16周末(治疗后8周)和20周末(治疗后12周),治疗组大鼠血清转氨酶、血糖及血脂水平均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升高(P〈0.01或P〈0.05),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减轻。治疗组肝组织UCP-2蛋白表达在16周末和20周末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1),UCP.2mRNA表达在16周末[(0.665±0.088)VS(1.789±0.301),t=7.81,P〈0.01]和20周末[(0.610±0.102)VS(1.989±0.207),t=9.98,P〈0.01]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二甲双胍可降低T2DM并发NAFLD大鼠肝脏脂肪含量,调控肝脏UCP-2的适度表达,对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生态免疫肠内营养对重症胰腺炎(SAP)大鼠肠屏障功能和胰腺的影响。方法64只SPF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AP组、SAP普通肠内营养组(EEN组)和SAP生态免疫肠内营养组(EIN组),分别于造模后第4天和第7天检测各组大鼠的多脏器细菌易位情况、血浆内毒素水平、肠黏膜通透性,并进行胰腺病理评分和回肠末端病理检查等。结果SAP组、EEN组和EIN组大鼠的总细菌易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EN组和EIN组明显低于SAP组(P〈0.05),EIN组明显低于EEN组(P〈0.05)。SAP组、EEN组和EIN组大鼠的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肠系膜上静脉血FD.40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EN组和EIN组均明显低于SAP组(P〈0.01),EIN组的血内毒素水平亦低于EEN组(P〈0.05)。SAP组、EEN组和EIN组大鼠病理各单项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EN和EIN组则明显低于SAP组(P〈0.01);EIN组的各单项评分与EE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评分明显低于EEN组(P〈0.05)。EIN组大鼠肠黏膜较其他组明显增厚,绒毛茂盛。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SAP大鼠肠屏障和胰腺具有保护作用,其中生态免疫肠内营养较普通肠内营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哺乳期使用抗生素对断乳后喂饲高脂饲料大鼠的影响。方法 将24只出生7天的SD大鼠仔鼠,随机分为高脂抗生素组(ATHF组)和高脂对照组(HF组),分别灌胃剂量为150mg/kg·d的阿莫西林溶液和生理盐水,持续10天。断乳后两组仔鼠均喂饲高脂饲料。观察两组仔鼠体重、脏器系数、空腹血糖、血脂、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等的变化。结果 两组仔鼠间体重、脏器系数、空腹血糖及血脂均没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束时,ATHF组与HF组相比仔鼠血清瘦素浓度升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033.09±822.7 vs 1746.23±556.7,P>0.05);血清脂联素(5791.35±932.3 vs 4755.55±536.6,P<0.05)、IL-6(449.93±85.4 vs 353.94±72.2,P<0.05)、C反应蛋白水平(7556.52±746.7 vs 6678.84±869.2,P<0.05)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生命早期使用抗生素可以加重生命后期使用高脂饮食所引发的成年期大鼠全身慢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混悬液(TPF-DM)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病人的血糖和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本中心连续纳入60例STBI病人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分别应用TPFDM和TPF作为主要能量供应。在第1、7和14天分别监测所有病人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降钙素原(PCT)、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及血糖水平。对组间免疫相关指标、血清蛋白以及血糖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病人第一周平均血糖及低血糖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血糖变异(BGV)差异显著(P0.05),在第二周上述血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且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病人第一天所监测的IgG、IgA、IgM、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总白蛋白均低于正常范围,而PCT均高于正常水平,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七天,对照组与实验组PCT均较第一天下降,其余上述指标均呈上升趋势,但实验组上述指标上升较对照组显著(P0.05)。两组病人上述数据在第14天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F-DM对血糖影响显著优于TPF,可能对早期过度炎症及感染的控制产生积极影响,益于免疫功能的改善,但内在病理生理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钙超负荷与高血压。肾小动脉重建的关系及氯沙坦(Losartan)的治疗作用。方法正常血压Wistar-Kyoto(WKY)大鼠和同种的16周龄自发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rat,SHR)大鼠随机分为WKY对照组、SHR对照组、高剂量losartan组(SHR+HL)、低剂量losar—tan组(SHR+LL)。每组6只动物。给予正常饮食,饲养至24周。losartan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灌胃,余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测量尾动脉血压、肾组织钙离子浓度、肾小动脉内羟脯氨酸含量并观察肾脏病理测量肾人球小动脉中膜厚度、血管内径及中膜厚度与内径比值(MT/LR)。结果SHR组肾组织钙离子浓度[(18.42±2.34)μ mol/g]、肾小动脉内羟脯氨酸含量[(8.26±2.02)mg/g]均大于WKY组[(11.83±1.98)μmoL/g,(5.16±0.98)mg/g](t=3.116,3.258,P〈0.05),但两治疗组均有所降低,小于SHR组(t:2.946,P〈0.05)。SHR组肾内小动脉的壁厚[(5.25±1.13)μm]、壁厚内径比[(9.57±1.78)%]均大于WKY组相应比值[(4.03±0.16)斗m,(7.12±1.35)%](t=2.836,3.425,P〈0.05),但两治疗组壁厚内径比[(7.64±1.29)%,(7.85±1.32)%]小于SHR组(t=3.512,3.648,P〈0.05)。结论losartan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内钙超负荷、降低纤维化程度来改善肾小动脉的血管阻力,对高血压大鼠的。肾小动脉重建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