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分析江西省赣州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介水传染病发病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1—2014年,按照分层随机原则每年选择6~11个县开展农村饮用水卫生调查与监测,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收集同期监测地区介水传染病数据,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水质与介水传染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011—2014年,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为25.07%,枯、丰水期合格率分别为25.83%、24.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7,P0.05);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分别为26.66%、2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56,P0.05)。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超标率分别为66.05%、59.22%。介水传染病中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细菌性痢疾、伤寒、甲肝、阿米巴性痢疾、副伤寒病例数分别占83.71%、15.08%、0.54%、0.45%、0.19%、0.04%。菌落总数超标率与其它感染性腹泻确诊病例发病率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s=0.422,P0.05)。结论本次调查的赣州农村以分散式供水方式为主,多数集中式供水厂工艺简易;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较低,主要是因为微生物指标超标;介水传染病以其它感染性腹泻居多,其次是细菌性痢疾,水微生物指标超标率与其它感染性腹泻确诊病例发病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重庆市涪陵区农村红层水源水质和介水性疾病现况,为保护水源、科学改水、防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对涪陵区内不同乡镇、不同年份修建的5 500口红层井水,分层随机抽取550份水样,对易污染的硝酸盐、锰、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4个指标进行检测,并按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分散式供水要求进行评价。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收集全区介水性疾病信息,分析其与水源水质情况的相关性。结果检测生活饮用水550份,硝酸盐、锰、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合格率分别为99.1%、89.6%、46.2%和2.36%。提示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是影响水质合格率的主要因素。菌落总数合格率在不同乡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年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锰含量在不同乡镇不同年份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肝炎、痢疾的发病率与菌落总数合格率呈负相关(r=-0.938,P0.01;r=-0.961,P0.01),伤寒和副伤寒与水质无显著关系。结论涪陵地区农村红层水源水质虽未受化学性污染,但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合格率偏低,应引起足够重视。水质情况对介水性疾病影响较大,加强和完善农村地区饮水水质监测体系、提高农民健康饮水的卫生技能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有效预防介水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了解成都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状况和介水传染病发病情况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成都市农村居民饮水健康的主要问题。方法描述2010-2016年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状况和介水传染病发病情况,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010-2016年,监测水样总合格率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枯水期合格率较丰水期高,不合格指标以总大肠菌群、氯酸盐、浑浊度、二氧化氯和游离余氯为主;与饮用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5种介水传染病中,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及阿米巴性痢疾、甲肝、伤寒和副伤寒,近7年无霍乱病例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与水样总合格率有负相关,甲肝、细菌及阿米巴性痢疾与水样微生物指标合格率有负相关,以及其他感染性腹泻与水样消毒剂余量指标合格率有负相关,水样微生物指标合格率、水样消毒剂余量合格率都和水样总合格率有正相关,而水样消毒剂余量合格率和水样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之间也有正相关。结论成都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良好,介水传染病维持在较低水平可控状态,目前成都市农村集中式供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微生物指标超标。要进一步降低介水传染病发病率,提高水质微生物合格率是关键切入点,建议政府、环保和供水单位等相关部门在合理选择并做好水源地防护工作的同时,重视制水安全、完善制水工艺、确保制水关键环节专人专岗以及水厂水质检测工作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荆州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依据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测方法》对2014-2018年荆州市农村生活饮用水进行监测,按照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2014-2018年共检测2 225份水样,合格1 525份,总体合格率为68.54%,其中2017年水质合格率最高,为73.65%,与其他年份合格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0,P<0.05);枯水期水质合格率高于丰水期,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P<0.05);出厂水水质合格率略高于末梢水,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28,P>0.05);不合格项目主要是微生物指标: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肉眼可见物、浑浊度、铁,其合格率均小于95%。结论荆州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指标超标情况普遍,存在暴发介水传染病的风险,仍应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泰州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为实施农村改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江苏省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方案》和《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于2009-2013年对泰州市708个农村饮用水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5749-2006)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2009-2013年共监测水样2 120份,合格率62.0%;共检测40 280项次,指标合格率96.8%。5年间,泰州市农村饮用水水样合格率、水质指标总项次合格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P值均0.05),主要不合格指标为浑浊度、耗氧量、总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枯、丰水期水样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表水合格率低于地下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泰州市农村饮用水水样合格率、检测指标总合格率均逐年升高,改水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那坡县学校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卫生状况。方法随机选取那坡县10个乡镇小学,每年分别于枯水期和丰水期采集供水点出厂水和学校末梢水各1次。水样采集与检测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要求进行,结果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进行评价。结果 2010—2014年共检测那坡县乡镇学校饮用水193份,其中合格水样为71份,合格率为36.79%,各年水样合格率分别为11.36%、55.88%、25.58%、55.00%、43.75%,各年度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56,P0.05)。枯水期、丰水期合格率分别为50.51%、2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48,P0.05)。2010—2013年出厂水总合格率为34.57%,2010—2014年末梢水总合格率为38.39%,出厂水和末梢水总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合格的指标有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肉眼可见物、浑浊度、铁、氨氮。结论那坡县学校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低,存在一定的介水传染病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呼和浩特市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卫生状况,确保居民饮水安全,预防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对呼和浩特市2009年-2012年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分析。方法按照GB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测,按照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四年共监测水样1 289份,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为83.40%。饮用水的菌落总数合格率为84.10%,总大肠菌群的合格率为95.97%。农村水的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合格率均低于末梢水和二次供水;末梢水7~9月水质情况均低于1~3月和10~12月的水质。结论呼市生活饮用水中农村水污染较为严重,末梢水和二次供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提示有关监管部门和相关单位要采取措施,加强水质消毒效果监督管理,以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和分析某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安全情况及其动态变化,为政府在农村改水工程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2012年—2014年某市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数据。农村集中式供水信息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调查方式收集。水样采集、保存、运输、检测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执行;评价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执行。结果某市2012年—2014年监测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666处,以地下水为水源占65.62%(437/666)。供水工程常规处理占23.57%(157/666),无水质处理占54.65%。2012年—2014年某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总体合格率44.13%。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线性和线性组合χ~2=9.597,P<0.05);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高于地表水为水源的合格率;枯水期水质总体优于丰水期;常规处理的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为82.80%、80.95%;无水质处理的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为19.78%和13.65%;总大肠菌群合格率46.79%;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52.30%。结论某市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中水质净化、消毒设施缺乏,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逐年下降,微生物超标是水质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传播介水传染病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1991-2013年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与介水传染病发病变化趋势。方法生活饮用水基本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参照GB5750-85和GB/T5750-2006进行水质分析,依据GB/T 5749-2006和《农村实施生活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进行水质评价。结果 2013年,生活饮用水水质达到农村Ⅰ级水标准水源占92.22%,居民累计改水受益率为99.66%,介水肠道传染病发病率降至为44.12/10万。水质状况逐年改善(χ2=241.58,P=0.00)。改水人口受益率与介水传染病发病率呈负相关(r=-0.957 8,P=0.00)。结论通过改水工程,兵团第五师农牧团场居民饮水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介水相关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西安市农村饮用水卫生现状及变化情况,为农村安全饮用水改水工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15年分别于丰水期、枯水期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对西安市辖区农村饮用水监测点的870份水样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014-2015年共监测水样870份,合格607份,合格率69.77%;监测指标中总大肠菌群、氟化物、肉眼可见物、铁合格率两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丰水期、枯水期水质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5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014年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处理方式(未处理、部分处理、常规处理)水中微生物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安市农村饮用水卫生状况欠佳,微生物合格率低,卫生状况改善不明显,仍需加强农村安全饮用水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玉林市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为防控水源性疾病和卫生监督管理、农村饮水工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检验,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判定,并对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玉林市2008-2010年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指标总合格率为71.79%,2008、2010年合格率71.54%、71.79%与2009年5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4,P〈0.05);总大肠菌群平均超标率最高24.39%(141/578),其次是细菌总数平均超标率17.12%(99/578),耐热大肠菌群平均超标率最低6.93%(40/578);城市集中式供水277份,合格率94.22%,乡村集中式供水125份,合格率64.80%,农村井水176份,合格率41.47%,城乡之间饮用水细菌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10,P〈0.05);分散式供水细菌指标超标率显著大于集中式供水(χ2=114.91,P〈0.05);枯水期水质优于丰水期水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P〉0.05)。结论玉林市生活饮用水细菌指数均有超标,污染较重在农村,应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切实保障饮水居民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河北省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以确保农村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和身体健康。[方法]分别于2012年枯水期(3—4月)和丰水期(7—8月),采集某市9县(市)1060份水样,依据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和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水样合格率为65.8%,单项微生物指标中总大肠菌群合格率最低,为72.3%;菌落总数合格率为82.9%;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为82.2%。枯水期与丰水期微生物指标合格率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7.25,P〈0.01);深井水源与浅井及其他类型供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42,P〈0.01);不同的地域间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9.547,P〈0.01)。[结论]该市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指标受供水时期、水源类型、地域等多因素影响。农村饮水微生物污染现状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推进深井水源选址,加强丰水期净化消毒处理,以确保居民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应城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方法对应城市14个乡镇44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质及运行状况进行了监测和调查,水质检验按GB/T 5750-2006方法,检测结果评价按GB 5749-2006、GB 3838-2002、GB 14848-1993执行。结果检测样品135份,总合格率仅为34.1%。不合格主要指标是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铁和锰。地下水源与地面水源样品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 1,P0.05)。结论应城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令人担忧,引起介水传染病可能性大,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的卫生监管是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全面了解邯郸市农村集中供水微生物污染状况,为改善农村生活饮用水的卫生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对我市6个县的108个自然村集中式供水的水源水和末梢水进行监测,按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检测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依据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结果邯郸市农村集中式供水微生物指标总合格率48.38%,其中细菌总数合格率为最低为50.93%。结论邯郸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污染严重,有导致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安全隐患,望政府加大农村供水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对农村饮水卫生的监管力度,以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15.
广西农村寄宿学校饮水微生物污染与介水传染病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掌握农村寄宿中小学校饮水微生物污染现状及其与肠道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密切程度,为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在农村寄宿学校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对209所农村寄宿学校饮用水末梢水进行采样,并对3项微生物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进行检验和评价;收集、汇总2000年01月~2005年11月的肠道传染病疫情资料,现场调查核实由于饮水引起暴发性传染病的种类、次数和患病人数等,并对典型介水传播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进行相关描述和分析。[结果]农村寄宿学校饮用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仅为35.89%,其中以乡镇水厂和无设施自备水源供水合格率最低,分别为26.92%和33.54%;乡镇供水水质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超标率依次为69.23%、57.69%和42.31%;无消毒设施自备水源供水水质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超标率依次为67.07%、63.41%和43.29%;有消毒设施自备水源供水水质合格率为68.42%,其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超标率依次为31.58%、31.58%和15.79%;2000年以来发生在209所寄宿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49起,81.63%为经水传播,疫情暴发和流行主要由于水源被生活污水污染以及未对饮水进行有效消毒引起。[结论]广西农村地区寄宿学校饮水受微生物严重污染,是导致多年来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疫情在农村寄宿学校发生的根本原因;必须采取有效消毒措施以保证农村寄宿学校师生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西城区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为加强辖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保障水质的卫生安全提供依据。方法于2009--2011年抽样检测西城区生活饮用水供水单位855家,采集二次供水水样l188份,管网水水样135份。按照标准检验方法,对样品进行采集与保存,根据标准检验方法对19项指标进行检验分析,依据卫生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西城区2009--2011年生活饮用水总体合格率93.4%,且各年水质合格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大于0.05),同一供水类型3年中水质合格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大于O.05),其中各指标合格率均高于95%。浑浊度、色度、铁、锌、细菌总数5项指标,二次供水合格率均高于管网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二次供水夏季水质合格率低于冬季和春秋季,其中浑浊度、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合格率低于其它季节,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结论2009--2011年西城区生活饮用水水质良好,且水质状况稳定。变频调速式和无负压无吸程式供水系统的广泛应用和有效的监督管理,有效地保障了水质安全。夏季应加强对水质的消毒处理。  相似文献   

17.
李晨 《职业与健康》2007,23(8):584-587
目的探讨2005年学龄前儿童传染病流行状况。方法收集、统计、分析2005年南京市学龄前儿童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卡。结果2005年学龄前儿童发生乙、丙类传染病共14种2779例,无死亡病例。总发病率为1000.99/10万,发病居前10位的依次为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细菌性痢疾、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梅毒、猩红热、淋病、百日咳、流行性感冒、伤寒副伤寒。在各类传染病构成比中,肠道传染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未分型肝炎)发病数最多,占65.13%。结论,肠道传染病是南京市儿童流行的一类主要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麻疹近年来上升较为明显,防治肠道传染病,及时开展麻疹等疫苗的接种工作,仍是南京市今后儿童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零陵区中小学校饮用水卫生现状及介水传染病的发病情况,为进一步改善饮用水质量,预防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国家水质分析标准方法对该区16所中小学校生活饮用水进行分析,并拟定调查表,采用现状加回顾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饮用该水的学生进行介水传染病发病情况的调查。结果该区中小学校饮用水的合格率仅为25.00%,不合格项目为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游离性余氯;近1年16所学校饮水学生的肠炎、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的发病率分别为5.68%、0.34%、0.09%。结论零陵区中小学校饮用水存在微生物污染,导致了介水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自贡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细菌污染状况,为保障本市生活饮用水水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 5750/T-2006)分别对自贡市市县级和乡镇水厂的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余氯测定。结果 2010年全市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的合格率分别为50.00%、74.31%,其中市县级水厂的合格率为75.00%和100.00%,乡镇水厂的合格率为35.94%和62.50%;枯水期的合格率为63.89%和77.78%,丰水期的合格率为36.11%和70.83%。市县级水厂的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细菌指标合格率高于乡镇水厂,枯水期高于丰水期;出厂水、末梢水菌落总数与水源水菌落总数呈正相关;菌落总数与余氯呈负相关。结论自贡市应重点加强乡镇生活饮用水的监测和监管,尤其是丰水期;在消毒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自贡市生活饮用水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