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分析次大面积肺栓塞症患者行溶栓或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随访1年,观察远期无事件生存率。方法将确诊的106例次大面积肺栓塞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51)予以尿激酶20 000 U/kg静脉滴注。溶栓结束后,开始予以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并重叠口服华法林,尔后单纯应用华法林,直至INR达到2~3。B组(n=55)只用低分子量肝素和华法林抗凝,用法同A组。观察疗效并随访1年,观察主要终点事件(再发肺栓塞、严重出血及死亡)发生率。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基础临床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51例用尿激酶溶栓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者,46例有效(90.2%),有1例(1.9%)患者发生脑出血;B组55例单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者,37例有效(67.3%),无严重出血发生。随访1年时,A组有4例(13.7%)发生主要终点事件,B组有6例(14.5%)发生主要终点事件,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尿激酶溶栓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次大面积肺栓塞症患者安全、有效,但与单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相比,其并不能改善1年后的无事件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李作坤  冯婷  冯强 《人民军医》2010,(6):441-442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抗凝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2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序贯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序贯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10万U静脉注射,每天2次。观察患者肢体肿胀变化、出血倾向、肺动脉栓塞临床表现、患肢深静脉血管及侧支循环彩超下变化情况等。结果:观察组肢体肿胀消退出现早,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并不增加出血及肺动脉栓塞发生率。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能显著提高肝素、华法林序贯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介入溶栓球囊扩张术治疗肺动脉栓塞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介入溶栓球囊扩张术对肺动脉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8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经股静脉穿刺插管,导管导丝置于肺动脉内进行血栓捣碎、采用尿激酶冲击溶栓、球囊扩张术和24 h尿激酶持续溶栓,同时给予肝素抗凝治疗.结果 完全开通3例,部分开通5例.3例血氧饱和度达到100%,5例血氧饱和度达93%以上.结论 介入溶栓球囊扩张术治疗肺动脉栓塞能及时开通肺动脉,恢复肺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纠正低氧血症,是治疗肺动脉栓塞一种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4.
高原红细胞增多并发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伴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肺动脉栓塞的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14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导致的肺栓塞采用低分子肝素、尿激酶、华法令抗凝、溶栓治疗。结果:14例患者中13例患者由于符合条件给予溶栓、抗凝治疗后治愈10例(占76.92%),好转2例(15.38%),死亡1例(7.69%)。结论:在高原地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造成的高凝状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另一比较重要诱因,早期预防和发现CVT形成及发现后及时规范的治疗是改善病人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 ,因有引起出血的不良反应 ,以往多不主张用溶栓抗凝如肝素、华法林等治疗。低分子肝素对脑梗死、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已有许多报告 ,但其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 )的治疗报道较少。 1998年 10月~ 2 0 0 1年 10月 ,我们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CVST ,并与对照组比较 ,前者疗效较好。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4 6例 ,均经临床及头颅MRI确诊 ,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对照组 :低分子肝素组 2 5例 (上矢状窦血栓 14例 ,横窦合并上矢状窦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评价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angioplasty,CASA)后的抗凝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1月—2012年12月对30例患者行CASA治疗,并将患者分为肝素组15例和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组15例。肝素组给予肝素生理盐水,持续静脉滴注,剂量420 u/h,维持72 h。LMWH组术后给予LMWH 0.4 ml(5 000 u),皮下注射,每12 h 1次,连续6次。抗凝期间,两组患者于2、8、24、48、72 h各监测1次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血栓栓塞和出血性事件。结果在颅内出血性事件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24、48、72 h的PT和APTT值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素和LMWH在CASA术后抗凝效果和安全性类似,但鉴于肝素具有剂量可监测、半衰期短、抗凝作用可快速逆转的特性,仍应作为CASA术后的首选抗凝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评价单纯抗凝与血管内局部溶栓结合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效果.方法 收集采用单纯抗凝治疗和局部溶栓结合抗凝治疗的CVST患者各30例,单纯抗凝组患者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改为口服华法林治疗12个月;局部溶栓结合抗凝组患者分别接受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18例)、颈内动脉溶栓(6例)、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结合颈内动脉溶栓(6例)治疗,术后常规口服华法林12个月.结果 局部溶栓结合抗凝组30例患者静脉窦主干实现再通,有2例窦内接触性溶栓患者出现颅内出血增多并发症;单纯抗凝组27例患者静脉窦主干实现再通,3例患者影像学显示再通不明显,但临床症状改善,无出血并发症.出院前单纯抗凝组患者和局部溶栓结合抗凝组患者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为13.4±1.6、1.8±0.7和14.2±1.3、1.4±0.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12个月随访时局部溶栓结合抗凝组患者恢复好于单纯抗凝组,单纯抗凝组有2例患者自觉偶发头痛,其中1例为CVST复发.结论 局部溶栓结合抗凝治疗CVST是安全有效的,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溶栓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磺达肝癸钠与低分子肝素对于创伤感染患者高凝状态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方法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重症监护治疗中心收治创伤感染合并高凝状态者36例,随机分成2组,一组患者采用磺达肝癸钠进行抗凝治疗(F组,18例),剂量为2.5mg,1次/d;另一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L组,18例),剂量为4100U/次,1次/12h,两组疗程均为11d。采用血凝分析仪测定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以及抗凝血酶Ⅲ( AT-Ⅲ)活性;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抗凝治疗后两组患者AT-Ⅲ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第5d和11d F组数值较L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步上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D-二聚体自抗凝治疗后第5d出现明显下降(P<0.01),且第5d和第7d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1d数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MODS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F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L组(P<0.05)。结论低分子量肝素和磺达肝癸钠均可有效改善创伤感染患者合并的高凝状态。与低分子量肝素相比,磺达肝癸钠可降低创伤感染合并高凝状态患者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9.
肺通气/灌注显像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价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中的价值及国人肺动脉血栓栓塞后肺血流灌注受损情况和受累肺段、肺叶的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前瞻性描述性研究方法,将明确诊断为PTE的519例患者分为大面积、次大面积PTE组(249例)和非大面积(不含次大面积)PTE组(270例)。对519例急性PTE患者均进行了肺V/Q显像,其中有773例次与CT肺动脉造影(CTPA)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在治疗前行肺V/Q显像和CTPA的PTE患者中,PTE的总检出率分别为93.3%和89.3%(P〉0.05);急性大面积和次大面积PTE组的检出率分别为86.9%和100%(P〈0.001);急性非大面积PTE组的检出率分别为98.2%和77.5%(P〈0.001)。肺V/Q显像示病变分布的特点为:右肺多于左肺,下叶多于上叶,背段多于前段。肺V/Q显像与CTPA的符合率比较:肺高于肺叶,肺叶高于肺段,溶栓组高于抗凝组。结论 肺V/Q显像在急性PTE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价值,与CTPA联合应用,可起到决定性的诊断作用。PTE患者肺内血栓的分布特点符合“浓度守衡定律”。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的疗效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导管血栓局部先团注量灌注尿激酶250000U,然后以125000-150000U/h持续灌注。结果 全组溶栓治疗时间4-76h,平均38h,尿激酶用量750000U-9750000U,平均5150000U,血管再通率88.3%。病程<4周的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患者46例,溶栓后阻塞段血管再通44例(95.7%)。在14例慢性血栓形成患者中,血管再通9例(64.3%)。对残存狭窄>30%的23例患者,14例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治疗,9例行PTA及内支架治疗。溶栓术后继续肝素全身抗凝治疗可增强溶栓疗效。6例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过滤器。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及肺栓塞发生。结论 经导管血栓局部灌注尿激酶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有效方法,其疗效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服华法林的房颤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围术期不中断华法林抗凝方案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持续性房颤患者5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不中断华法林)及对照组(中断华法林),比较两组的术前准备时间、术后INR值恢复到2~3的达标时间、围术期出血、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术前准备时间、术后INR值恢复到2~3的达标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结论口服华法林的房颤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围术期不中断华法林的抗凝方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90例,90例患者均是血栓栓塞高风险患者,对90例患者均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患者INR达标时间及稳定时间较短,华法林的维持量在3.01士0.04 mg/天,且患者在1年半的抗凝治疗中栓塞率仅为8.8%,出血率仅为6.6%,随着抗凝治疗时间的推移,患者的栓塞率及出血率在明显下降。结论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该种治疗药物可作为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3.
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58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髂 股静脉血栓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中的有关问题。资料与方法 对 5 8例髂 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病程 <4周 4 5例 ,>4周 13例 ) ,采取经导管血栓局部灌注尿激酶 ,尿激酶先团注2 5 0 0 0 0U ,然后以 12 5 0 0 0~ 15 0 0 0 0U/h持续灌注。结果 全组溶栓治疗时间 4~ 5 6h ,平均 36h ,尿激酶用量75 0 0 0 0~ 72 5 0 0 0 0U ,平均 4 70 0 0 0 0U。阻塞段完全开通 (残存狭窄率 <30 % )者 30例 ,部分开通者 2 3例 ,无效 5例 ,有效率达 91.4 %。对残存狭窄率 >30 %的 2 3例 ,14例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PTA)治疗 ,9例行PTA及内支架治疗。 6例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过滤器。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及肺栓塞发生。结论 经导管血栓局部灌注尿激酶是治疗髂 股静脉血栓的安全、有效方法。溶栓术后继续肝素全身抗凝治疗可增强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重组尿激酶原( recombinant prourokinase ,rPro-UK)治疗大鼠肺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 trombo-embolus,PTE)后血浆纤溶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28只,颈外静脉注入加热125-碘(125 I)标记纤维蛋白原( Fib)自体血栓,复制大鼠PTE模型,随机分组如下:①正常对照组;② PTE 5 d组,即在造模成功后观察5 d活杀;③Pro-UK溶栓治疗组:分为多次给药亚组( PTE造模成功后第3天,予Pro-UK 1 mg/kg,后连续2 d给予Pro-UK 0.25 mg/kg,最后1 d给药2 h后与PTE 5 d组大鼠同时活杀)和单次给药亚组( PTE造模成功后第3天给予Pro-UK 1 mg/kg,后连续2 d给予生理盐水,活杀时间同PTE 5 d组大鼠)。每组7只,在实验结束时经颈动脉放血活杀动物,留取血浆标本测定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Fib的水平和α2-抗纤溶酶(α2-AP)的活性。结果①多次给药亚组血浆u-PA、u-PAR水平较PTE 5 d组(Pu-PA <0.05, Pu-PAR <0.01)及单次给药亚组(Pu-PA <0.01,Pu-PAR <0.05)明显升高,与血栓溶解率正相关(ru-PA =0.766,P<0.05;ru-PAR =0.785,P<0.05)。② rPro-UK溶栓治疗后血浆Fib浓度和α2-AP活性与PTE 5 d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①rPro-UK溶栓治疗可促进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u-PA、u-PAR,有助于血栓溶解,这可能是rPro-UK的一个重要的溶栓机制。②rPro-UK多次给药方案治疗大鼠PTE没有引起继发全身纤溶激活,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动脉内联合灌注尿激酶,丹参及肝素的溶栓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经导管动脉内联用尿激酶、丹参及肝素溶栓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将5F导管插入至血栓近心端,经导管注入尿激酶、丹参、术中术后配合肝素抗凝,然后行血管造影,评估治疗效果,结果:血管通畅者10例,通而不畅者1例,无效得1例,总有效率为92%。结论:经导管动脉内联有尿激酶、丹参、配合肝素抗凝治疗外周动脉栓塞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介入溶栓球囊扩张术对肺动脉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8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经股静脉穿刺插管。导管导丝置于肺动脉内进行碎栓,采用尿激酶冲击溶栓、球囊扩张术和24h持续灌注溶栓,同时给予肝素抗凝治疗。结果:完全开通3例,部分开通5例;3例氧分压均达到100%,5例氧分压在93%以上。结论:介入治疗肺动脉栓塞能及时开通肺动脉,恢复肺动脉血供,纠正低氧血症,是治疗肺动脉栓塞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亚急性期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1例亚急性期(2~6周)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该期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安全性.材料方法:分析2004-01~2008-12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亚急性期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综合判断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安全性.结果:21例均因劳力性呼吸困难症状就诊,19例 PTE患者有明确的下肢静脉疾患(深静脉血栓症、深静脉炎,或下肢静脉曲张),3例有晕厥史.抗凝、溶栓后,呼吸频率、心率较溶栓前显著改善,影像检查显示血栓部分或全部溶解消失.治疗总有效率100%.溶栓并发症:3例穿刺点渗血,1例肠麻痹,无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及死亡发生.结论:亚急性期肺血栓栓塞症往往被误诊为其他心肺疾病,从而延误了治疗.下肢静脉病是PTE主要诱因,对于不能解释的劳力性呼吸困难、晕厥应高度怀疑PTE.PTE的治疗应个体化,溶栓越早越好.但即使是病史已2~6周的亚急性期PTE,介入溶栓和抗凝治疗仍有效.  相似文献   

18.
静脉溶栓联合导管碎栓和切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静脉溶栓联合导管碎栓和切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9例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肺动脉导管碎栓和静脉溶栓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9例中4例加用了Straub Rotarex导管血栓旋切术。结果19例共行21次治疗。18例经介入治疗后胸闷、紫绀症状均明显改善,肺动脉中央分支血流恢复通畅,血氧饱和度由术前平均86%(74%~96%)上升到治疗后的平均97%(94%~100%)。肺动脉压力从术前的(334-5)mmHg(1mmHg=0.133kPa)下降到术后的(254-5)mmHg(t=13.2,P〈0.01)。l例双侧肺动脉主干大块血栓栓塞的患者,介入治疗无效,后经胸外科手术取栓未能成功,患者死亡。4例成功地采用了Straub Rotarex旋切治疗肺动脉血栓,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采用导管碎栓和血栓旋切等介入技术联合静脉溶栓抗凝治疗,是治疗急性大面积肺动脉栓塞的有效而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西宁地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低抗凝强度华法林治疗情况,对其可行性进行验证并探讨有无改进之处.方法:对658例心脏机械辩膜术后低度抗凝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抗凝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初步总结分析适合西宁地区华法林抗凝标准,以期为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结果: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调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1.3 ~2.2,患者发生栓塞及出血的概率较低.结论:西宁地区单纯使用华法林低度抗凝,INR维持在1.3 ~2.2是可行的,但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6例急性中央型、混合型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8例接受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CDT治疗(A组),28例接受单纯CDT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尿激酶总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静脉通畅率,手术前后静脉通畅评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A组PMT后即刻血栓清除率>90%(Ⅲ级)14例,50%~90%(Ⅱ级)14例。A、B组患者术后静脉通畅评分分别为1.64±1.31、2.68±1.76,尿激酶用量分别为(234.29±97.69)万U、(420.71±86.92)万U,溶栓时间分别为(6.96±2.60) d、(12.07±3.02) d,住院时间分别为(13.64±5.49) d、(17.82±4.89)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2.58±13.77)%、(74.88±15.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6例出现血红蛋白尿,2例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 AngioJet血栓抽吸联合CDT治疗急性中央型、混合型下肢DVT安全,近期疗效显著,有助于减少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降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