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特点及治疗方法,以积累经验,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方法观察102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应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本组患儿首诊误诊28例,误诊率27.45%;丙种球蛋白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病情变化复杂,临床要密切关注,提高诊断正确率,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明显,临床可以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合并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认识,减少误诊,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诊断为过敏性紫癜合并急性胰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治疗和总体预后。结果所有患儿均有腹部表现,包括明显腹痛20例,呕吐18例,腹胀12例,13例柏油样粪便。虽然所有患儿都有典型的皮肤紫癜,但8例患儿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所有患儿血液中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尿淀粉酶水平增高。并且腹部超声检查发现14例胰腺肿胀。胃镜检查阳性率100%。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缓解腹痛症状。所有患儿均预后良好。出院后6~12个月未出现任何腹部并发症。结论在过敏性紫癜儿童中急性胰腺炎发病率低,与过敏性紫癜的腹部表现在临床上无特异性。因此,在过敏性紫癜患儿有严重的腹痛时,应评估血清淀粉酶水平确诊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过敏性紫癜伴急性胰腺炎,并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及万方数据库,收集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疗效比较的随机或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使用Rev Man 5.3版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通过均差(MD)和95%CI计算,二分类变量通过比值比(OR)计算。结果: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研究,包括513例患儿,其中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组249例,单用糖皮质激素组26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用糖皮质激素比较,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可缓解患儿皮疹、腹痛、便血及关节肿痛临床症状,缩短患儿住院时间(P<0.05)。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P<0.05)。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6个月复发率低于单用糖皮质激素(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疗效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合并肠套叠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总结3例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发作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腹型过敏性紫癜合并肠套叠以腹痛、血便、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腹痛剧烈,部位固定,持续性阵发性加剧,合并鲜血便及呕吐,B超可见“靶环征”或“同心圆”表现。可采用空气灌肠或手术复位。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合并肠套叠腹痛剧烈部位固定合并血便及呕吐,可空气灌肠复位或手术复位,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王兰英  杨硕  严慧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0):3081-3082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症状、病情治疗与转归情况.结果 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25例,关节型过敏性紫癜患者9例,肾型过敏性紫癜患者6例.部分患者还出现上、下呼吸道的感染.全部患者均接受改善血液流通、抗过敏等常规治疗,并在此基础上予以阿奇霉素、小剂量地塞米松或丙种球蛋白治疗.40例患者均治愈,平均住院天数为(18.6±3.1)d.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引发过敏性紫癜,其临床症状有紫癜样皮疹,部分伴有上、下呼吸道感染,应予以常规抗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且治疗时间要充足,这对治愈过敏性紫癜、缩短住院时间、预防病情反复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的6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儿童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辅以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泮托拉唑1~2次/天,10~20毫克/次,静脉点滴,然后将两组腹型过敏性紫癜儿童患儿进行比较。结果儿童患儿发病的年龄也大都在3~12岁,对患儿进行泮托拉唑治疗后有明显效果。结论对腹痛性质的患儿进行泮托拉唑注射,能有效缓解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腹痛症状,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方法对本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的46例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以腹痛、消化道出血、腹泻分别为100%、47.8%和37.0%,腹痛症状表现严重而体征相对较轻,查体常无固定压痛点。一过性关节肿痛发生率87.0%。迟出现紫癜10例,特殊皮疹或紫癜认识不足7例,未发现紫癜5例共22例均造成误诊漏诊(48%)。误诊漏诊为急腹症11例占误诊漏诊50%。预后良好。结论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常合并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复杂,特别是消化道症状先于皮肤紫癜出现的误诊漏诊率高,易误诊为急腹症,应提高认识,尽早确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杨华琴 《海峡药学》2013,(7):157-158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孟鲁司特联合小剂量IgG(丙种球蛋白)对于反复发作的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08例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紫癜儿童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孟鲁司特组、联合治疗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孟鲁司特组、联合治疗组再给予孟鲁司特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3组患儿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及随访1年的复发率。结果常规治疗组、孟鲁司特组、联合治疗组患儿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77.8%、94.4%、97.2%,复发率分别为25.0%、27.8%、2.8%;孟鲁司特组、联合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联合治疗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小剂量孟鲁司特组(P<0.05)。结论孟鲁司特能够显著提高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疗效,而丙种球蛋白能有效降低复发率,两者联合应用对于反复发作的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相关性,寻求过敏性紫癜的病因治疗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过敏性紫癜患儿,特别是腹型过敏性紫癜及反复发作过敏性紫癜患儿及健康儿童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对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例随机分实验组和常规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常规组予常规治疗,均随访,并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过敏性紫癜患儿特别是腹型及反复发作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实验组复发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的发病诱因之一,对过敏性紫癜患儿尤其反复发作及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行幽门螺杆菌检测、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可降低过敏性紫癜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与常见小儿急腹症的区别,分析误诊原因并进行鉴别。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间收治的20例误诊为小儿急腹症的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查看和统计其临床症状及诊断、治疗过程,并分析误诊的原因,根据分析结果结合临床报道,对腹型过敏性紫癜与常见小儿急腹症进行鉴别。结果通过分析认为误诊的客观原因是腹型过敏性紫癜特征性症状延后,主观原因是医师对疾病缺乏认识,检查不够仔细,诊断过于仓促;结合其他临床研究结果得出了腹型过敏性紫癜与消化溃疡、细菌性痢疾、急性坏死性肠炎、肠系膜淋巴结炎以及急性阑尾炎等常见小儿急腹症都有区别,并提出了相应鉴别的方法。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与小儿急腹症的区别是腹部有压痛(痛点不固定),腹肌紧张和反跳痛不显著,症状重体征轻等;熟练掌握其临床特点,并认真检查和仔细诊断,可有效避免误诊的发生;该病的治疗应以预防为主,确诊后应先找出过敏原并进行避免,严重者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在腹型过敏性紫癜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护理资料,对其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腹型过敏性紫癜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之后,5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均获得有效治疗出院。同时也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护理盲区加以避免,将护理的质量显著提高。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对治疗效果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意义,同时对于护理质量的提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全身性血管性疾病,亦称免疫性血管性疾病,临床主要有皮肤型、腹型、肾型、关节型及其他类型,皮肤型多见,发患者群多为儿童,成人少见,其中腹型常因症状不典型极易导致误诊误治。现对我院误诊的13例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误诊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3.
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14例临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血管炎之一,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炎或关节痛、腹痛、消化道出血、肾炎为主要表现。临床主要分为单纯型,腹型,关节型和肾型,其中腹型过敏性紫癜常因以腹痛为唯一临床表现或腹痛症状出现于其它症状之前而误诊。现对我院误诊的14例腹型紫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来探讨丙种球蛋白与皮质激素治疗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得已发表的丙种球蛋白与激素治疗儿童急性ITP的相关文献。根据临床和统计标准进行合并分析,来评价丙种球蛋白与激素治疗儿童急性ITP的显效率及有效率的差异。结果:共检索到符合条件的文献8篇,并纳入Meta分析。利用Revman4.2软件对所有文献的显效率与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效率比较,Z=3.10,95%CI(1.26~2.02),而有效率Z=2.47,95%CI(1.26~7.34)。结论:对于儿童急性ITP,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激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胃镜下胃肠黏膜的表现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方法:对72例确诊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患儿进行胃镜检查,并采用西药治疗.结果:72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胃镜检查中,正常黏膜0例,胃炎9例,十二指肠炎19例,胃及十二指肠炎34例,溃疡10例.经西药治疗:治愈48例,占66.7%;好转23例,占31.9%;无效1例,占1.4%.总有效率98.6%.结论:西医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李晓彦 《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1):864-865
目的:总结中药结肠给药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56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中药结肠给药治疗并给予中西医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结果:56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经中西医结合有效治疗和精心护理,预后良好。结论:中药结肠给药,加强心理护理和临床护理可促进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6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6例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型过敏性紫癜腹痛部位多变而不固定,自觉症状明显但体征轻,单用解痉剂、抗酸剂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早期胃镜检查见胃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早期诊断十分重要,胃镜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H2受体阻滞剂、654-2、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在腹型过敏性紫癜中的应用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11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59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症状缓解时间、不良反应.结果:①研究组有效率为98.31%,高于常规组的86.44%,组间差异显著(P<0.05);②研究组的症状(呕吐、血便、腹痛、皮疹、关节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③研究组肉眼血尿(3.39%)、恶心呕吐(3.39%)、发热(1.69%)、泡沫尿(1.69%)发生率与常规组接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可促进症状尽早缓解,提升疗效,不影响不良反应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4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发病特征、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病例符合过敏性紫癜的一般规律,以冬春季发病常见,男性多于女性,学龄儿童常见,感染是其最常见的诱因,腹型紫癜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当皮疹出现后,本病诊断较易,皮疹出现前,如果能及时行胃镜检查发现胃肠黏膜皮肤紫癜样改变,可诊断本病。结论提高对腹型紫癜的认识,结合合理辅助检查,及早地诊断本病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刘秀英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166-167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006年3月~2010年5月诊治的3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表现特点、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结果:该病多见于5~10岁儿童,男孩多于女孩,春秋季节发病较多。临床表现以单纯皮肤紫癜型较多,占9例,关节型6例,腹型3例,肾型5例,混合型7例。采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治疗,全部治愈。结论: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治疗过敏性紫癜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