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慢性冠脉综合征的病机经历了从阳虚寒凝、痰瘀痹阻到瘀毒互结等的发展及演变。本文从慢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出发,认为慢性冠脉综合征阻塞性冠心病、非阻塞性冠心病可统一对应中医“心脉癥瘕”,基于癥瘕的病因病机特点,同时结合慢性冠脉综合征现代证候学研究,本文进一步提出虚为心脉癥瘕之本,痰为心脉癥瘕之始,瘀为心脉癥瘕之基础,毒致心脉癥瘕之变。因虚可致痰、瘀内生,痰瘀互结日久酿毒,虚、痰、瘀、毒的互结互化构成了本病的发生及演变基础。在治疗方面,则应参考治疗癥瘕的温通之法,首辨气血之虚实,后辨痰、瘀、毒之偏重深浅,从补虚扶正、化痰降浊、活血化瘀、解毒稳脉四方面,结合病机特点,随证侧重用药治之。  相似文献   

2.
"毒"在中医学中有多种含义,作为病因可分为内生之毒与外感之毒。毒在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冠心病之毒属于内生之毒,是伴随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是不稳定病灶形成的决定因素。冠心病之毒乃正气从瘀化毒,根据临床表现之不同可分为显毒与隐毒,前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后者没有或仅有少量理化指标如高敏C反应蛋白的异常。扶正解毒是冠心病的基本治疗原则,临床应根据具体疾病并结合瘀、寒、热、痰等不同病理因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瘀毒理论发展和创新了冠心病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病因病机,为中医治疗学的发展及其临床疗效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本文从冠心病瘀毒理论的渊源、发展创新、现代病理生理学、活血解毒治则及其应用方面系统论述了冠心病瘀毒理论,并提出其理论的创新呈现螺旋式发展,随着医学进步、病理生理学的进一步研究,冠心病瘀毒理论亦会被更好的诠释并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从络风内动学说的理论,该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室性期前收缩、心力衰竭、心肾综合征等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认为络风内动的基本病因是络脉瘀滞伴有瘀血、痰饮、湿毒等病邪引动而发,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恶化性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类型,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病势酷烈、凶险多变、顽固难愈,与冠心病瘀毒致病特点相似。冠心病瘀毒致病病机主要为"虚在气、留在瘀、结在脉、瘀为常、毒为变",抓住关键病机进行治疗,可获得显著效果。本文通过叙述一例典型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阐述运用冠心病瘀毒致病理论指导临床治疗的策略,以期为中医药防治冠心病提供新的思路。本案患者素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的毒邪因素,瘀毒内蕴、耗气伤阴、浊邪上犯,故见口干口苦、舌黯苔白腻,每当劳累或情志刺激等外因引动时,蕴毒骤发,蚀肌伤肉,进而毒瘀搏结、痹阻心脉,而发作心绞痛,以活血解毒为宗进行治疗,效果甚验。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处过多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启动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高度狭窄或者完全闭塞,伴或不伴有远端微循环栓塞,从而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造成心血管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是作为冠脉内斑块破裂及局部炎症反应加重的继发现象,还是作为原发现象,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以及血小板因子的释放都是触发ACS的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医大师张学文诊治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冠心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加以总结,提出虚证是冠心病发病的基础,郁证是冠心病发病的始动因素,瘀阻脉络是冠心病发病的关键环节,痰浊黏凝是冠心病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内毒致损是冠心病加重的内在因素。并强调了"虚、郁、瘀、痰、毒"在冠心病的发病中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往往是相互作用,反复交杂。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稳定期“瘀毒”临床表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在“瘀毒致变”假说基础上,以随访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为依据,探索冠心病稳定期患者“瘀毒”临床表征。方法 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且处于症状稳定期的患者254例,详细记录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对随访心血管事件与个人史、体质特点、既往史、家族史、症状、体征、证候、实验室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254例患者中,随访期间失访2例,无死亡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例行介入治疗,25例因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脉涩或结代、胸骨后疼痛、平素咽痛及头痛是随访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3 mg/L也显示有增加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的趋势(P=0.094)。结论 胸骨后疼痛、头痛、脉涩或结代(血瘀征象)及平素经常咽痛、hs-CRP增高(提示机体有慢性炎症反应,是“毒”的征象)可考虑作为冠心病稳定期患者“瘀毒”临床表征,进一步扩大样本完善“瘀毒”临床表征将为应用活血解毒法干预高危患者提供依据,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药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小板在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些疾病中血小板功能常常表现异常,如对聚集剂的敏感性增高,血小板存活时间缩短等。体内血小板聚集可以导致冠脉阻塞,继而引起急慢性心肌缺血或卒死。鉴于血小板在冠心病中的作用,近年来试用血小板功能抑制药治疗冠心病等血管栓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膝骨关节炎与年龄、肥胖、炎症、创伤及遗传等因素相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条信号通路,但其具体发病机制未明。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可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发展,但缺乏规范、统一的辨证分型名称,相关治法不尽相同,各有侧重。结合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及发病特点,本文提出膝骨关节炎存在"虚、瘀、毒"病机特点。因脾、肝、肾脏腑虚损,不能对膝关节进行正常的濡养,则肌肉不充,筋骨不坚,髓海失养,髓枯骨痿,发为本病,即"因虚致痹";因气血亏虚,瘀血内生,痰湿内聚,以及跌打损伤,或长期慢性劳伤,即"因瘀致痹";又可因风、寒、湿等外毒侵袭,以及因机体正气不足,内毒即生,内外之邪毒,痹着筋骨,即"因毒致痹"。同时,膝骨关节炎中"虚、瘀、毒"三者又可相互影响,如因脏腑虚损,瘀血内生,感毒加剧,即"因虚、毒致瘀";或因机体正气不足,瘀血内阻,内毒即生,即"因虚、瘀致毒";又可因内、外毒,筋骨痹阻,导致脾、肝、肾气虚损,即"因毒、瘀致虚"。因此,"虚、瘀、毒"三者紧密关联,共同存在于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在对膝骨关节炎进行中医病机阐述、临床选方用药、预后康复时,应掌握"虚、瘀、毒"病机特点,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王新东  祈晓霞 《新中医》2017,49(11):146-148
提出融合中西医理论治法,即既具中国传统医学原创、又具现代医学融通的冠心病"中国医学"防治范式。认为脏腑功能失调血气失和与膏脂运化失常是致病基础,瘀毒、痰毒、热毒、脂毒、糖毒、寒毒等伏毒酿生为致病因素,风常为诱发因素,血气失和、伏毒损脉、痰瘀作核是基本病机,脉核阻络或风邪引动伏毒致心脉不利甚或闭阻、心失所养为临床终点。提出护脉-通脉-养脉分期论治、中医"调理"与西医"修理"融通的中西医融合冠心病诊治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分析,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实践,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瘀毒病机进行探讨,认为瘀与毒同为冠心病的重要病理环节,瘀毒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病机,从瘀毒论治冠心病即采用祛瘀解毒法治疗冠心病是在该病机理论指导下建立,并已经过了临床实践的初步证实,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中医理论基础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病理变化,上个世纪众多医家认为,痰浊、血瘀、气滞等是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1999年,创新性提出的"炎症假说",认为冠心病的发生是由炎症反应贯穿始终,炎性细胞浸润,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形成易损斑块;其中斑块内具有标志性的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易导致斑块破裂,引起恶性事件的发生。随后,国医大师根据炎症反应学说和实验研究,创新性提出"毒邪"理论。认为炎症因子引起的病理变化与祖国医学中毒邪的致病特点相似,并认为炎症的反应加快了疾病的恶化。痰、瘀、毒三者互结,是导致冠心病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基于病人体质不同加以运用祛瘀化痰解毒法得到了明显的疗效。目前,根据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剧增常致肝气郁滞,郁久化热;饮食不节,多食辛辣油腻,脾失健运,聚久形成痰浊热毒。因此,医家提出痰毒、瘀毒蕴久皆可化热,"热毒"学说得到大家普遍认同,并通过基础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实清热解毒法抗炎症反应效果显著,能有效的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易损斑块,减少炎症因子聚集,降低心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根据常见毒邪(瘀毒、痰毒、热毒)的致病特点、病机演变,结合临床观察,论证热毒是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运用清热解毒法可有效降低此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的疾病,归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基于现代医学关于冠心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结合中医学病因病机认识,发现“瘀”“毒”相互兼夹、互结从化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笔者通过探讨瘀毒理论源流,分析动脉硬化类疾病瘀毒互结病机的致病特点,梳理活血解毒法干预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进展,为以冠心病为代表的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的病证结合防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的辨证诊断量化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医学认为,血瘀是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的一个主要病机,但冠心病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所表现的临床表征和病理变化,似非单一“血瘀” 病因病机所能概括。根据传统中医学因毒致病特点的认识,冠心病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当存在因毒致病或“瘀”、“毒”从化互结致病的病因病机。利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制订符合循证医学理念的冠心病因毒致病的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对早期识别冠心病高危人群,促进中医在冠心病防治领域发挥既病防变相关干预措施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的等危症,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较,在确诊冠心病时病情更加严重、动脉硬化性病变范围更加广泛、发生左心功能及心脏事件概率更高,并且更多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及接受冠脉介入治疗,预后也较差。关于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病名,认为以消渴病心病为宜;关于其中医病因病机,研究多认为与阴虚燥热、伤津耗气,心脾两虚、痰瘀互结,六郁致消、心脉受损,久病生毒、毒损心络有关。参考文献21篇。  相似文献   

17.
通心贴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M—CSF、HCY、GMP-140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通心贴对冠心病心绞痛肾阳亏虚兼痰瘀内阻证患者冠状动脉炎症、血小板活化作用的影响。方法将80例冠心病心绞痛肾阳亏虚兼痰瘀内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膻中、心俞二穴交替贴敷通心贴,每穴贴敷12h/次,1次/d,治疗3周;对照组39例,采用麝香保心丸口服,每次2粒(22.5mg/粒),3次/d,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膜仅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血清M-CSF、HCY、GMP-140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贴具有抑制冠状动脉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活化、降低HCY水平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肾阳亏虚兼痰瘀内阻证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8.
天保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素琴 《新中医》1997,29(3):21-22
用天保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6例,缓解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1.3%,该药有明显改善冠脉循环和保护心肌缺血作用,及有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消栓,消除人体内的氧自由基和拮抗体内多种细胞血小板活化因(PAF)的作用,临床应用中未发现毒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冠心病的新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从"瘀""热""毒"辨证论治冠心病胸痹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论治冠心病提供依据。方法:检索CBM、CNKI、VIP、万方、Web of Science、Medline及Pubmed中所有有关"瘀""热""毒"治疗胸痹、心痛、冠心病等关键词的文章,时间限定为不限至2017年1月,按照标准淘汰、筛选、分类后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依据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用Review Manager 5. 3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研究27篇文献2569例患者,属于"热证"11篇937例患者,属于"瘀证"8篇880例患者,属于"毒证"8篇847例患者。各证型异质性均可接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效应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合并效应量OR值1,odd(实验组)odd(对照组),漏斗图大致对称,存在不等程度的发表偏倚。实验组从"瘀""热""毒"辨证论治冠心病胸痹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疗法。结论:从"瘀""热""毒"辨治冠心病胸痹临证加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文章以ACS的中医病因病机为切入点进行思考,就近年来广大学者所关注的"痰瘀热毒"相关研究进行分析,追溯"毒邪"的源流及目前的研究现状,分别从已有理论、现代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进行讨论,认为"痰瘀热毒"理论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有较强的相关性,以期为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